武濟村

武濟村

福建省寧德市壽寧縣芹洋鄉武濟村,開基始祖葉蘇三,於明天順二年(1458)肇基,目前有人口500多人,主姓葉,還有李、廖、俞姓,山村交通便利,風景優美,民風淳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武濟村
  • 外文名稱:WuJiCun
  • 別名:牛替村
  • 行政區類別:自然村
  • 所屬地區:寧德
  • 下轄地區:武濟亭 里厝 洋壋 新村 牛塘仔 回頭灣
  • 政府駐地:芹洋村
  • 電話區號:0593
  • 郵政區碼:355500
  • 地理位置:坐標:119.41828,27.355019 福建省東北部
  • 人口:500
  • 方言:吳語系
  • 氣候條件:屬中亞熱帶濕潤氣候區
  • 著名景點:三關虎墓
  • 機場:長樂國際機場
  • 火車站:福安動車站
  • 車牌代碼:閩J
地理位置,村名來源,祖源考證,歷史變遷,教育從盛到衰,交通變化大,風景迷人,宗教信仰,

地理位置

武濟村海拔約600米,隸屬壽寧縣芹洋鄉下修竹行政村,斜平公路(斜灘至平溪)穿境而過,距離斜灘鎮區僅19公里,系斜灘、平溪、芹洋二鎮一鄉交界。
壽寧境內聞名遐邇的三關虎墓,離武濟村去處5公里。

村名來源

據村里保存流傳至今的一本紙頁泛黃、多有蟲蛀的修於清乾隆11年(1746)的族譜記載,武濟村葉姓始祖為蘇三,於明天順二年(1458)從東家洋黃家墩遷來九都武濟村。
據易經學者考證,該村地勢西高東低,西為武為尊,歷史上,村民為敵土匪,人人練武,以武御匪;濟者,本意為渡,引申為成功,心齊才能成功,而下洋壋為水,為心,為村里通往他處之必要通道,故心齊為濟。心齊以武御匪,取得成功,是為武濟。
聽村中老人講,過去也有叫文洋村。民國後叫牛替村。

祖源考證

據族譜記載,首修譜收錄開禧二年(1206)由梧桐十一世孫(許)可久、(葉)得遠續修時撰寫的《從許分葉族譜敘》,敘文記載,始祖文郁公,官至中奉大夫學士,任白州刺史,祖妣范氏,益國夫人,遷居常州宜安縣,於唐天佑元年(904)復遷建寧府許家巷立業,系梧桐葉氏受姓始祖。
文郁公生五男,三子令環,夫人梁氏,封穆國夫人,次周氏,封魯國夫人。生八男。令環公金紫光祿大夫,文殿學士兼御史中丞。次男國弼,為把截官,夫人張氏,生五男,子孫居政和梧桐梘下樓下。國弼—十二—長官—景衡—及之—德遠—良—武一—亨九,到了亨九這一代,也就是北宋嘉佑五年(1060),徙居下平峰(今壽寧縣下黨鄉下屏峰村),安人潘氏,為下平峰始祖。迨至甲四這一代,於元至大二年(1309)遷居茗坑,安人金氏,為茗坑始祖。
甲四生四子,長子五、次子七、三子九、四子十。子五生三子,長子丁二,次子丁四,三子丁五。丁二生二子,苑二、苑三,苑二生朋六,苑三生明五、明七。子七傳醜五,醜五生三子,長子崇四,次子崇六,三次崇八。崇四生安一、安六。安一生許二、許七。許二安人陳菊娘,許二於明洪武二十年(1387)從茗坑遷居東家洋黃家墩鐵爐頭。許二獨子蘇三於明天順二年(1458)從東家洋黃家墩徙居武濟,為武濟始祖。黃妹娘與蘇三公合葬屋後左邊龍山頭大墓。
從蘇三公起,至今共傳十八世。
有祖源詩云:“政邑梧桐祖起根,南宋時遷楊梅村;下平峰來茗坑住,武濟東溪是子孫。”該詩用壽寧方言朗讀,通暢押韻,朗朗上口。這詩首明確認定,武濟葉祖源地在政和梧桐(即今政和縣澄源鄉上洋村)。
近些年從後井坑自然村遷併入的葉姓村民,系浙江小地葉。

歷史變遷

歷史上,武濟村分為里厝、洋壋、武濟亭三個角落。
歷史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來,陸續有附近的粗坑自然村、後井坑自然村的部分村民遷居牛替村,壯大村子規模,增加村莊人口。增加了新村、回頭灣、水井壠、牛塘仔幾個角落。房屋較分散,每個角落少則幾棟房子,多則十幾棟。全村有100多戶,500多人口。
武濟村民風淳樸,村民一直遵循“忠厚古樸、耕讀傳家”的祖訓。改革開放以來,不少學子發奮苦讀,考上大中專學校,其中不乏考上重點名牌大學者,可謂“江山代有才人出”。近些年,年輕一代走出山村,外出闖蕩,在福建的福州、廈門、泉州和廣東的汕頭、揭陽,以及浙江的蒼南等地,經商開超市,紛紛在城裡買房置業,頗有作為。
武濟村後裔主要遷往浙江龍泉福安、斜灘鎮山嶺村、鰲陽等地。

教育從盛到衰

說到該村的教育,和南方省份許多農村一樣,隨著國家計畫生育政策的普及,及農村大量年輕人外出闖蕩、創業,留守農村的人口越來越少,且幾乎都是老人,這導致了小村莊教育的迅速衰敗。
該村在上世紀80年代,曾辦到國小三年級,最好時有2個老師,屬初小校規模。至2000年左右,隨著農村教育資源的整合及生源的驟減,該村國小最終停辦。位於村中的那所廢棄國小,像一個孤獨的守望者,寂寞地迎送著日出日落。
儘管如此,幾十年來,村莊還是出了一些人才。有從事銀行、衛生醫療、媒體、教育等行業的人才,在各條戰線上做出突出業績。近些年外出經商人員,不少人也家境殷實。

交通變化大

武濟村交通便利,省道穿村而過,距離斜灘鎮僅19公里,距離平溪也不過十幾公里。省道早在十幾年前就鋪設瀝青,2011年還進行了改造,提升了路面質量,行車更安全。
從武濟亭到里厝和洋壋,幾百年來只有一條土路,雨天一身泥濘,平常無法行車。2012年,村民主任廖齊壽牽頭號召村中外出人員捐資修路,硬化路面,並身體力行,多方奔波,得到縣、鄉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投入30多萬元,最終硬化了這條村道。村道於2012年11月動工,2013年1月竣工,次月投入使用。道路全長1.1公里(包括牛塘仔路段),寬3.5米,厚18厘米,轎車可直接開到村民家門口。
2016年3月,葉貴生等鄉賢倡議為村里修一條環村公路,從洋壋沿田邊通往黃山公廟,路面寬5米,長約1公里。村民一呼百應,短短几天時間,籌資13萬元。這條環村公路的修通,使得武濟村出行條件得到大力改善,村容村貌得到極大改觀,可謂舊貌換新顏。

風景迷人

境內聞名遐邇的壽寧三關虎墓,站在武濟村的黃山公廟附近,有個非常獨特的視角,能看到三關的第三關,並且還能看到三關水電站的水壩。而站在三關虎墓墓前,只能看到前面二關。
如果步行,從武濟村到三關虎墓大約需要1小時的時間,過去這條山路是通往三關虎墓的唯一通道。如今,開小車也可以到達三關虎墓。有二條路可走,一條從長溪村出發,一條從印潭村出發。

宗教信仰

歷史以來,武濟村人最信奉黃山公,村中宮廟供奉有黃山公像,每年正月還要舉行祈福民俗活動,村民輪流做頭。近些年,村民生活較好,爭相做頭。據了解,武濟村的黃山公廟,始建於清光緒八年(1882),1981年重建,坐北朝南,占地面積200多平方米,土木結構,建築面積110平方米,是壽寧境內早期供奉的黃山公廟之一,香火鼎盛。
據史志記載,黃山公,名黃槐,壽寧縣清源鄉韻托村人,北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進士,宣和二年(1120)任徽州知州。黃槐為官清正廉潔,一心為民,“賑濟飢糧救萬民、懸壺濟世澤蒼生”,壽邑百姓尊奉其為“黃山公”。
除此外,原來從後井坑搬遷來的村民,則多信奉五穀仙,也建有仙宮。
和許多地方一樣,村民們過年,初二不走親訪友。據說,這一習俗跟倭寇侵擾有關。這一天本為祭祀受倭寇侵擾而逝去的先人,後衍生為這一天只有“白事”才到訪。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