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情概況
斜灘鎮位於福建省
壽寧縣南部,地處省道楓湖線與省道壽政線的交匯處,是
閩東四大文明古鎮之一,也是
壽寧縣的重鎮。
領導班子
現任鎮黨委、政府領導
黨委書記:劉在翔
鎮長:徐飛
歷史文化
一九八七年三月,
壽寧縣人民政府報經
寧德地區行署批准,把斜灘鎮定為歷史文化古鎮,把五龍過溪、
馬尾飛淙、坑底
龍井、抗冠嶺、虎口等處列為風景規劃保護區。
趕集
斜灘鎮每到農曆十三和農曆二十五的兩天,大橋上都會聚集四方來的攤販,在大橋上擺攤。趕集時橋上人來人往,異常熱鬧,幾乎把大橋占滿了。
據說斜灘周邊的鄉鎮都沒有這樣的習俗,而僅僅在斜灘這座文明古鎮才有,並且這一習俗沿襲了多年。也為這座充滿文化氣息的古鎮帶來了一絲喧囂和繁華。
歷史
在明代,鎮內的
獎祿村設有5甲,
印潭村設有4甲,前者產紅曲,後者產金桔、枇杷、桔、柑、蔗、草魚。
斜灘村當時只設1甲。在1957年福安至
壽寧公路修通之前,“溪溜”(又稱“斜灘槽”,是一種載貨木船)系鎮域內唯一的水運工具,其載重量雖不過600公斤,畢竟遠勝肩挑,可運達福安的
賽岐港轉駁。因此,
斜灘成為全縣物資的集散地。民國13年(1924),斜灘就有同業商會,會長的地位,在縣政府的行文中僅次於教育局長,居35位民團團總之前。至民國18年,商戶不下百家,從業人員達千人。作為政和、周寧和浙江省的慶元、景寧、泰順等縣的土特產和日用品轉運埠,與福安、賽岐、
寧德、福州和香港等地都有貿易往來。“復興”商號自印的輔幣,通行
閩東、
浙南。民國29年,
福建省銀行在斜灘設營業所,是
壽寧縣的第一所金融機構。1950年,福安貿易公司在壽寧縣設立的第一個國營商業機構,便是斜灘營業處。
境內有車嶺電站、三關底電站,1989年發電720萬千瓦時,占全縣總發電量的25.2%。境內的
壽寧紙廠立足當地資源,1967年投產時,年產量不到30噸,1989年達739.9噸。斜灘醬油,久負盛名,遠銷省內外。還有國營景山林場,建於1973年,營林面積77553畝,1989年木材蓄積量8.08萬立方米,每年還以7120立方米的速度遞增,是全國速生豐產林林場之一。
斜灘村人才濟濟,譽滿八閩,尤以“盧、何、周、郭”世家更負盛名。其代表人物有“愛爾登先生”
盧少洲、中國國民黨中常委
何宜武、名律師
何雋、民國政府立法委員
郭公木與民國騎兵代總監周孝培。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又培育出了盧建平、周少英(女)等5位博士研究生。
行政區劃
資源優勢
全鎮土地面積157平方公里,其中
耕地面積13568畝,林地面積110851麗,全鎮海拔在80~1000米之間,自然落差大,年平均氣溫19.80℃。斜灘鎮自然資源較為豐富,其中尤以
水力資源最為豐富,鎮域有
斜灘溪、
平溪溪穿境而過,水電蘊藏量達19萬千瓦,可供開發的水電資源達16萬千瓦,均占全縣的80%以上,現已開發利用的水電站有裝機3.2萬千瓦的縣辦車嶺一、二級電站和裝機1630千瓦的鎮辦三關電站,還有裝機7萬千瓦的
牛頭山電站和裝機3.1萬千瓦的劉柴電站正在設計中。充足的電力資源為工農業生產的快速發展奠定了基礎。
主要的礦產資源有
石英石、
花崗岩、鐵礦、
錳、
石灰岩等,其中石英石、花崗岩品質較高,儲量豐富,2010年已開始前期開發,初步具備開發條件。
經濟狀況
種植業以
水稻和
茶葉栽培為主,其中全鎮茶葉種植面積達2.5萬畝,年產茶葉4.5萬擔,創產值3000萬元,是該鎮的支柱產業。
板栗、無核柿、油柰等果樹也獲得了一定的發展。以茶葉加工、石板材、鑄鋼等龍頭的個體、私營及鄉鎮企業占據了該鎮國民經濟的半壁江山。
改革開放以來,斜灘鎮堅持
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市場為導向,依靠科技進步,實施"強農富民、強工興鎮"的發展戰略,大力發展區域性特色經濟,使該鎮經濟建設和各項社會事業取得了顯著成績。2000年實現
工農業總產值2.12億元,其中
工業總產值1.54億元,
農業總產值0.58億元,財政收入496萬元,
農民人均純收入2973元。
社會事業
在經濟獲得快速發展的同時,斜灘鎮基礎設施條件也得到了較大的改善。實現了
村村通電話、通電、通廣播電視、通路,建成日產2000噸的自來水工程。
文化古鎮
古鎮概況
斜灘鎮位於
壽寧縣偏南部,地勢西北傾向東南,南北長11公里,東西寬15公里,全鎮面積約156平方公里。境內山巒起伏,綿延不絕,山高嶺峻,林木豐茂,溪澗縱橫,水能蘊藏量十分豐富。斜灘前有絕壁天險“絕險關”,後有號稱
壽寧“南門鎖鑰”的“車嶺關”,由來為壽寧縣重鎮,兵家、商家必爭之地。
傳說元末明初,壽寧縣茗溪村一張姓商人南下經商,途經長滿松林和蘆盪的斜灘坂尾時,所隨家犬東竄西走,任憑呼喚不肯離去,商人無奈,只好獨身繼續南下。數日後返回原地,只見家犬歡快擺尾倍表親熱,只是仍留連該處不願返歸故里。商人似有所悟,仔細踏勘觀望,只見這裡潭水深深,沙洲寬闊,一片沃野荒原,是一個值得墾拓開發的好地方。幾天以後,張姓商人舉家遷至坂尾洋開基創業。此後,郭家從大安菜坑、周家從平溪、盧家從沈洋、陳家從南陽仔等處相繼遷來,逐漸形成村落。後人稱張家肇基之山為張家龍崗,稱郭家肇基之山為郭家龍崗。兩山從南陽並排逶迤而下,延綿數十里,最後匯聚在河邊,形成雙龍搶珠之勢,遂取名為龍江。這些先民在這裡墾拓耕耘,繁衍生息,他們耕讀傳家,經商仕宦,文武英才各領風騷,形成了遠近聞名的盧、何、周、郭四大家族。直至清初,
斜灘一直稱龍江。後改稱龍灘,最後以斜灘定名沿用至今。
追其宗源,可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宋代,當時即有游、湯、程、毛、虞、梁6姓先民在斜灘定居,爾後數百年間,6姓絕沒於
洪水災害。進入明代以來,先有張、郭兩姓後有盧、何、周3姓相率遷入斜灘定居。境內人口絕大部分是盧、何、周、郭4姓,從周邊陸續遷居斜灘的姓氏有二十多姓,2000多戶,1萬多人口。
斜灘鎮四面環山,溪流蜿延,鐘靈毓秀、風光旖旎。清朝
宋際春《詠斜灘》詩云:“嶺勢從天下,灘流委地斜。風煙團一市,竹木繞千家。夜劇村偶逢,春寒縣閉衙。鯉燈今夕見,百里最繁華。”
斜灘鎮地靈人傑,英才輩出,有著厚重的歷史文化積澱。自建置以來,歷朝歷代文人名士層出不窮,文學藝術方面成就蜚聲省內外。有
盧金琦、盧贊虞、何雋、何修、
周孝培、
郭公木、
盧少洲等人曾聞名一時。1987年3月,經
寧德市人民政府(當時為
寧德地區行署)批准,
壽寧縣人民政府將斜灘鎮列為歷史文化古鎮。據不完全統計,建國以來,全鎮已有28人獲博士學位、36人獲碩士學位,40多人被提升為副處級以上領導崗位,按人口平均為國內少見。2014年,獲本科、碩士學位的人數不計其數。
往事如歌
斜灘的繁華由來已久,明
弘治年間壽寧漁溪
巡檢司駐斜灘,斜灘成為當時的政治、經濟中心。從晚清到建國前的一段時間裡,斜灘有“
小上海”之稱,主要體現在當時較方便的水路交通和繁榮的工商業以及繁華的集市三個方面。
建國前,壽寧公路未通,交通滯後,斜灘由於有著龍江這個得天獨厚的優越條件,水路交通十分方便發達,贏得了閩東北及浙西南物資集散地的地位。
由於斜灘地處
壽寧縣南部,發源於福建政和新康和浙江慶元嶺頭、西溪的幾條主要河流,流經壽寧,匯聚於斜灘,到福安湖塘坂匯入
富春江,經賽江注入東海,斜灘至湖塘坂段稱長溪,長溪整體落差小,水流緩慢,河面寬闊,為水路交通提供條件。自斜灘至福安,溪流總長110華里。水路交通主要靠木船,統稱“斜灘槽”,船身寬二米,長四米,載貨一噸左右。民國二十六年(1937),運貨船達一百三十多艘,以後增加到二百多艘,其中專為大商
復興號運貨的有四十多艘,最多時達九十三艘。夏季多雨,順流運貨,一天就可到達福安賽岐。有時也穿過霞浦東衝口,駛到八交洋邊。
在陸路交通上,閩東北及浙西南各地與
斜灘之間的物資集散,皆靠肩挑,挑夫之苦非言語所能形容,非身強力健者不能勝任。自斜灘而上,陸路交通主要有五條:一經
平溪通政和達
閩北;二經車嶺、
托溪到浙江慶元;三經車嶺、
壽寧城關到浙江景寧;四經南陽到浙江泰順;五經
鳳陽、
純池到
周寧。明末,倭寇入侵壽寧,就是從水陸兩路入境的。
正是由於斜灘有著方便的水運,奠定了具有悠久歷史的商業基礎。早在明代,就有鹽賈泛舟交易,清末到民國,內外物資交流漸趨繁盛,不但促進了經濟的發展,而且讀書出仕的人也多。民國七年,斜灘郵政代辦所成立,使得各方面信息比縣內靈通。商業發達的同時,手工業作坊逐漸興起,三十年代後,周元豐、郭豐記、謙受益三家的瓶裝醬油,遠銷福州、香港;全縣
精製茶三萬多擔和桐、榛油四至五千擔,也都在斜灘裝船運出外銷。到清末民初,逐漸形成商業集市貿易批零並旺、蓬勃發展的中心勝地。其間以民國十八年至三十五年(1929-1946)為全盛時期。各地的掮客坐賈,紛至沓來,市場輻輳紛紜,熱鬧活躍。
壽寧縣方圓幾百里內及邊縣政和、泰順、慶元、景寧、
周寧等地日常所需消費物資及土產貨源,必經集散。因而競爭激烈,如非信譽卓著,富有經紀經驗者,莫能立足。
工商行業中聞名的有謙受益、周源豐、郭豐記,經營名產瓶裝
豉油、原醬和香醇兼優的
老紅酒、速成冬白酒。藥材行業中的達敢堂、
萬春堂、神草堂、周回生、吳葆壽、中和堂、蓋其生等較有名。糕餅業的一團軒、錦香齋,精製豆莎、麻酥、
花生餅、如意糕、
豬油糕、雪片糕亦馳名當時。土特產如王裕大之直柄傘,油紙以堅實耐用揚名。蘇廣布匹、百貨日雜以姚隆記、萬福來、振泰源、洽記、葉同利、瑞泰金等號擁資雄厚,每屆
春茶上市時,張燈結彩,宣傳削價拍賣爭取資金周轉,時有所聞。
茶葉的生產與經營更是斜灘工商業中的重頭。
上世紀二、三十年代,
壽寧全縣年產茶約四萬擔,
斜灘自產約六分之一。四萬擔茶葉基本經斜灘銷往外地,有的
直接出口遠銷南洋諸國及西歐等地。茶行多時達二、三十家。回收的茶葉箱子,只要打上“斜灘”二字,就可以輾轉直達斜灘,“斜灘”品牌信譽卓著,知名度很高,薩鎮冰等許多達官貴人均以斜灘產茶葉饋贈親友為榮。
到現代紅茶飛速發展,有近數百年制茶歷史的斜灘,以石井村,
山田村,
印潭村 為首,開始大力發展紅茶的種植,以及生產。目前鎮內石井村最初研製的高端紅茶“石井紅”,已獲得縣市級領導肯定。儼然有帶領整個壽寧縣紅茶飛速增長的勢頭。
前人以“門迎雲路三千客”來形容當時的盛況。而展望未來,“門庭恭候六千賓”將是斜灘的又一壯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