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灘村

斜灘村為福建省壽寧縣斜灘鎮政府所在地,四面環山,溪流蜿蜒,鐘靈毓秀、風光旖旎。從宋代開始 ,斜灘就有游、湯、程、毛、虞、梁6姓先民在斜灘定居,爾後數百年間,6姓絕沒於洪水災害。元末明初,先有張、郭兩姓後有盧、何、周3姓相率遷入斜灘定居。境內人口絕大部分是盧、何、周、郭4姓,從周邊陸續遷居斜灘的姓氏有二十多姓,2000多戶,1萬多人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斜灘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福建省壽寧縣斜灘鎮
  • 面積:2.16平方公里
  • 人口:1萬人
  • 氣候條件:平均氣溫17.7℃
斜灘村簡介,斜灘村歷史,村務文化,人文聖地,

斜灘村簡介

從宋代開始 ,斜灘就有游、湯、程、毛、虞、梁6姓先民在斜灘定居,爾後數百年間,6姓絕沒於洪水災害。元末明初,先有張、郭兩姓後有盧、何、周3姓相率遷入斜灘定居。境內人口絕大部分是盧、何、周、郭4姓,從周邊陸續遷居斜灘的姓氏有二十多姓,2000多戶,1萬多人口。

斜灘村歷史

相傳元朝末年,壽寧縣茗溪村一張姓商人南下經商,途經長滿松林和蘆盪的斜灘坂尾時,所隨家犬東竄西走,任憑呼喚不肯離去,商人無奈,只好獨身繼續南下。數日後返回原地,家犬歡快擺尾倍表親熱,只是仍留連該處不願返歸故里。商人似有所悟,仔細踏勘觀望,只見這裡潭水深深,沙洲寬闊,一片沃野荒原,是一個值得墾拓開發的好地方。幾天以後,張姓商人舉家遷至坂尾洋開基創業。此後,郭家從大安菜坑、周家從平溪、盧家從沈洋、陳家從南陽仔等處相繼遷來,逐漸形成村落。後人稱張家肇基之山為張家龍崗,稱郭家肇基之山為郭家龍崗。兩山從南陽並排逶迤而下,延綿數十里,最後匯聚在河邊,形成雙龍搶珠之勢,遂取名為龍江。這些先民在這裡墾拓耕耘,繁衍生息,經商仕宦,耕讀傳家,文武英才各領風騷,形成了遠近聞名的盧、何、周、郭四大家族。直至清初,斜灘一直稱龍江。後改稱龍灘,最後以斜灘定名沿用至今。
斜灘村先後隸屬長溪縣福安縣;壽寧建縣後,斜灘村隸屬壽寧縣坊隅三圖;明弘治年間(1488-1505),漁溪巡檢司移駐斜灘;清代先屬東南鄉,乾隆時恢復坊里都圖,斜灘隸屬不變;民國時期多次變更,1934年,斜灘建鎮,這個時期內,斜灘村分別屬斜灘區(鎮、鄉);1949年屬第二區斜灘區;1959年屬斜灘公社,1984年,改公社為鎮,屬斜灘鎮。

村務文化

建國前,壽寧公路未通,交通滯後,斜灘由於有著龍江這個得天獨厚的優越條件,水路交通十分方便發達,贏得了閩東北及浙西南物資集散地的地位。 成為 閩東四大古鎮之一而聞名遐邇 ,其影響甚至遠達海外。其時斜灘商業、交通、加工業等異常發達,商旅雲集,產品遠銷海內外,茶行 回收的茶葉箱子,只要打上“斜灘”二字,就可以輾轉直達斜灘。“斜灘”品牌信譽卓著,知名度很高,薩鎮冰等許多達官貴人均以斜灘產茶葉饋贈親友為榮。 當時的斜灘有“門迎雲路三千客”盛況和“小上海”之稱。 清朝宋際春《詠斜灘》詩云:“嶺勢從天下,灘流委地斜。風煙團一市,竹木繞千家。夜劇村偶逢,春寒縣閉衙。鯉燈今夕見,百里最繁華。”
斜灘的數百座古民居 仍保留有明清時代的建築 風貌。最具特色的 何家巷,是一處集居住、生活、生產、讀書、聚會、休閒、防禦功能於一體的城堡建築群,占地面積約5300平方米。外 依 涓涓溪澗,流水潺潺,巷內 “ 之 ” 字型排開的8座樓宇,厝厝相連,門門相通,曲徑通幽處,首先看到的是高高的防火牆,幽幽的小曲巷,座座聳立的古建築,幢幢古色古香的古民宅,頓有種時光倒流的感覺。 何家巷形成於清朝道光十九年(1838)前,巷裡的民間古宅建築時間迄今至少有160至200年的歷史。人丁興旺時居住著五百多人口,平均每幢民宅都住有六七十人,大多是四代、五代同堂。此外,還有郭家大厝、盧家進士第、郭公木故居等古民居以及清代 媽祖廟、明代 大帝宮、萬福庵 等古建築,古樸精湛,精雕細刻,氣派壯觀 。

人文聖地

斜灘歷來被人稱為雙龍會聚之風水寶地,地靈人傑。近、現代以來,這裡走出 了 許多仁人志士, 有稱為“盧家四傑”的進士盧贊虞,舉人盧金琦、盧雁秋,趣人“愛爾登先生” 盧少洲;有原國民黨中常委何宜武、國際著名機電專家何宜慈、騎兵將軍周孝培、著名律師何雋、教育家郭公木等,這些人中,有的甚至成為全省乃至全國的傑出人物,聞名一時。據不完全統計,建國以來,全村已有2 0多人獲博士學位、3 0多 人獲碩士學位,40多人被提升為副處級以上領導崗位,按人口平均為國內少見。
斜灘風景優美,域內的山、水、橋、古樹、古道、古關隘等頗具地方特色。主要風景區有:五龍過溪、車嶺古道、馬尾飛瀑、虎口灘聲、坑底龍井、獅潭晚照、仙洞朝雲、屏山潑翠、平氛古關、古榕群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