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平簸箕粄

武平簸箕粄

簸箕粄是一道美味可口的傳統名點,屬於閩菜系。以上等秈米磨成漿,盛於簸箕中猛火蒸成薄皮,割成小塊,再用瘦肉、蝦米、香菇及蔬菜等熟餡捲成條塊,外塗油蔥佐料,有特殊風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武平簸箕粄
  • 主要原料:米粉、長豆角、蔥花油、
  • 是否含防腐劑:否
  • 主要食用功效:清熱解毒
  • 適宜人群:大小老少皆可
  • 儲藏方法:冷藏
  • 菜系:家常菜
  • 口味:美味、清淡、清香
製作特色,武平簸箕粄,

製作特色

福建閩西客家人悠久而又獨特的歷史文化,影響著飲食方式、習慣也別開生面,極富特色。在客家,招待遠到而來的客人或逢年過節都會製作“簸箕飯” 。
武平簸箕粄
簸箕飯是把大米浸泡後磨成米漿,舀入直徑約三十公分的圓形簸箕內,左右搖動使米漿均勻,用勺子將米漿用小勺盛入簸箕內,放入滾燙的開水鍋里猛火蒸,約五分鐘後蒸熟成薄薄一層白色粉皮,整張揭下,再把粉皮切成數塊,鋪上瘦肉死絲、筍絲、香菇絲、蝦米豆芽青菜等,折成帶子狀,依口味調上油鹽、花生米、蔥花等佐料,很有意思的做法,跟廈門的春卷很相似,味道很不錯,口感柔韌滑爽,所以“簸箕飯”又叫“卷飯”、“帶子飯”,深受客家人喜愛,在客家人中極為流行。簸箕粄在廣東叫腸粉,在閩南一帶叫粿條,都是用大米磨漿入籠蒸出半透明的米粉片,只是吃法有所不同而已,關鍵的問題就是包裹其中的餡做的好不好吃了。
長年出遠門的當地客家人一回到家鄉總不會忘記先到攤點、小吃店吃上幾盤,就像武漢人愛吃熱乾麵,都是寄託濃郁鄉情的食品。在閩西武平的簸箕粄是只開早市做早點供應的,清晨,人們成群結隊趕去,堂吃或打包,以小店為中心,組成了一幅武平特有的晨景,這大概是寧靜的小城最為熱鬧的一刻,別具一種古樸的風情。

武平簸箕粄

在與粵、贛兩省相接壤的武平,是距離省會福州最遠的一個縣。縣城很小,城關才三萬多人。但在這小縣城裡,賣簸箕粄(音板,是福建人自創的怪字)的小吃店竟有一百多家。如按人口計算,每三百多武平城關人就擁有一家賣簸箕粄的小吃店,足證簸箕粄在武平是多麽地風行。
簸箕粄在廣東腸粉,在閩南一帶叫粿條,都是用大米磨漿入籠蒸出的半透明的米粉片,只是吃法有所不同而已。武平人所以叫它簸箕粄,緣於當年蒸出的米粉皮是攤在簸箕上晾涼的緣故。
同許多地方一樣,武平的簸箕粄只開早市做早點供應,過了上午十點便收市了。正因為武平有那麽多家賣簸箕粄的小店,營業時間又集中限時,在清晨,人們便成群結隊地趕去,圍住那熱氣騰騰的小店,或堂吃、或買回家去當早點。於是,便以小店為中心,組成了一幅武平特有的晨景,這大概是寧靜的小城最為熱鬧的一刻,別具一種古樸的風情。
這樣的小店,多為夫妻檔。凌晨便把做簸箕粄的米漿和用綠豆芽、韭菜、紅蘿蔔絲、肉絲、香菇絲製成的菜餡準備好,清早開市,夫妻二人,一個取一勺米漿倒進鋁板製成的籠屜里,一兩分鐘後蒸熟取出,切成五寸見方的小塊,另一個便撒上菜餡捲成比姆指略粗的筒狀裝盤,再澆一點蔥油,灑一點蔥花上桌。那簸箕粄似羊脂一般地白,幾粒蔥花又似翡翠一般地綠,煞是好看。吃在嘴裡又嫩又滑,又韌又香。凡是吃客,還免費提供一杯噴香的熱茶或一碗濃濃的豬骨湯,不但叫人吃出鄉土的美味,還能叫人吃出一個山鄉人的淳樸民風。
武平人全屬客家,他們吃簸箕粄吃了多少年?說不清楚。只知道自西晉末永嘉年間(公元四世紀),唐末(公元九世紀末)以及南宋末(公元十三世紀末),為逃避戰亂,黃河流域中原一帶的漢人有過三次大規模的南遷,到了閩、粵、贛成了「客家」。北方人民間喜食麵粉做的春餅(卷),遷到南方,麵粉難覓,便改用米漿,於是便做起簸箕粄。這樣算來,這簸箕粄也有上千年的歷史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