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定臨濟寺

正定臨濟寺

臨濟寺坐落於河北省正定縣城內,原稱臨濟院。最早建於東魏孝靜帝興和二年(540)。唐宣宗大中八年(854 年),僧人義玄受戒於黃檗希運禪師,行司後來到臨濟寺作住持。臨濟寺不僅是中國佛教禪宗臨濟一派的發祥地,也是日本佛教臨濟宗的祖庭。正定臨濟寺是佛教臨濟宗發祥地,始建於東魏興和二年(540年)。唐大中八年(854年),義玄和尚在此創立臨濟宗,因臨濟宗風機峰峻峭,故在海內外名聲大振,每年亞、歐、澳乃至北美等地臨濟宗高僧鹹來朝拜祖庭。故正定臨濟寺是世界上最早的佛教臨濟宗道場,也是世界臨濟宗的祖庭,現91歲高齡的釋有明老方丈為臨濟宗第45代傳人,至今仍住持臨濟寺。 寺內澄靈塔是臨濟宗創始人義玄禪師的舍利塔,始建於唐,是一座八角九級密檐式塔,高30.47米。古塔造型挺拔峻秀,雕飾華麗,梁思成先生讚譽為“清晰秀麗,塔中之上品”。2001年,澄靈塔被公布為國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正定臨濟寺
  • 類別:寺廟
  • 所屬地區:河北省正定縣
  • 始建於:公元540年
形成發展,歷史淵源,佛教淵源,相關傳說,澄靈塔,皇帝封賜,海外影響,主要景點,歷任方丈,現狀,

形成發展

據《正定縣誌》記載:“臨濟寺,東魏興和二年(540年)建,在城東南二里許臨濟村。”也就是說,臨濟寺創建於東魏,早於臨濟宗。
唐大中八年(854年),義玄法師住持臨濟寺,並在這裡弘揚禪宗臨濟宗。他提出“三玄”、“三要”、“四料簡”、“四照明”等參禪原則和宗旨,通過師徒問答的方式,了解對方悟境深淺,然後根據悟境深淺程度的不同進行有針對性的說教、接引禪入。禪風以“單刀直入,機鋒峭峻”著稱,別成一家。常以“棒喝”對待學人。就是在接引學僧禪入時,對其所問不做正面回答,只以棒打加口喝來促使對方省悟,成語“當頭棒喝”即源於此。義玄的禪學很快得到北方信徒的認可,前來問法求道者絡繹不絕,門葉繁榮,並形成禪宗的一大宗源,後世以寺名稱之為“臨濟宗”,成為禪宗五大宗派中流傳最廣的一大派唐鹹通八年(867年),義玄禪師圓寂。遺骸火化後,其弟子將舍利分建兩塔藏之,一塔建於河北大名,今已不存。另一塔在正定臨濟寺內,唐懿宗賜謚義玄為“慧照禪師”,賜塔為“澄靈塔”。
臨濟寺在宋金戰爭中毀於戰火,唯塔獨存,巋然於瓦礫中。大定二十三年(1183年),金世宗予以修復。
元朝時,臨濟寺再度興盛起來。住持海雲主持了重修和擴建,殿宇壯麗。元葛羅祿迺賢所著《河朔訪古記》載:“臨濟寺在真定府城中,定遠門街,飛雲樓之東。其三門下有唐吳道子所畫布袋和尚像及搖鈴普化真贊、東坡墨竹、綠筠軒詩等石刻,極為精細”。元至大二年(1309年),趙孟{兆頁}奉敕撰《臨濟正宗碑》文,立於寺中。
明朝正德十六年(1521年),臨濟寺又進行了重修,當時,寺內的主要建築有山門、大雄寶殿、澄靈塔和祖堂及僧房。新立石碑,由王餅撰記,郭希愈書。到明末清初,寺院荒廢。
清朝雍正皇帝敕“封唐鎮州臨濟寺僧義玄為真常惠幽禪師”並撥銀重修了寺廟。道光十年(1830年),總兵舒通阿出資再度重修,並將祖師殿移到大雄寶殿兩側,使殿堂布局有所改變。抗戰時,臨濟寺除澄靈塔外,尚有祖堂三間,東配殿三間。1947年底,這些殿堂都被拆毀,僅存澄靈塔孤熒而立。
1984年,臨濟寺交給佛教界管理,作為佛教活動場所開放,這座千年古剎又出現了新的生機和活力。

歷史淵源

臨濟宗源遠流長、根深葉茂。它的創立和發展來龍去脈,在佛教經論、寺院碑碣以及佛學學者研究成果中,記載翔實。在《真定十方臨濟慧照玄公大宗師道行碑銘》(寶碑於近現代兵劫“失”!!??)開頭即曰:“佛氏之祖,由毗婆屍七世,至釋加牟尼,嗣釋迦之法者,迦葉尊者為第一祖。由迦葉二十八傳,而得達摩。達摩至中國為初祖,傳至大鑒,號曹溪,始派別為五。大鑒傳南嶽讓,讓傳馬祖一,一傳百丈海,海傳黃檗運,運傳臨濟。此臨濟一宗相傳授之大概也”。與《續高增傳》、《五燈會元》以及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研究成果所記大致相同。臨濟宗可上溯至過去莊嚴劫998佛毗婆屍,七傳至現在賢劫四佛釋迦牟尼。釋迦牟尼,在靈山拈花,迦葉微笑,傳正法眼藏,涅盤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與迦葉尊者為西天初祖。綿延傳遞至達摩為二十八祖。達摩至東土為初祖,六傳至慧能為六祖。六祖傳下五世為臨濟義玄。義玄續傳44代為本煥。1990年10月2日,正定臨濟寺主持有明,專程詣廣州丹霞山別傳寺,接受了本煥法師所傳法卷、法衣,為45代傳人。由是,祖祖相傳之佛心印,如燈續明,蟬聯不絕,永遠無盡也。寺塔歷金、元、明、清各朝,遭受多次戰火洗禮。抗戰時,臨濟寺除澄靈塔外,有祖堂三間東配殿三間,1947年底,這些殿堂都被拆毀,僅存澄靈塔煢孑無依。1984年,臨濟寺交給佛教界管理,作為佛教活動場所開放,這座千年古剎又出現了新的生機和活力。自1984年以來,在政府的支持和日本臨濟宗的幫助下,臨濟寺已修復了山門殿、澄靈塔、大雄寶殿、法乳堂、傳燈堂和僧寮,使寺院初具規模。

佛教淵源

由於臨濟宗創立和發展,打破了以往傳承中的教條桎梏,撕下了一些人為佛教披上的迷信外衣,盡得佛陀真諦,舉楊“頓悟”、“明心見性”、“直指本心”、“無我”以及“眾生平等”“皆有佛性”“不向外馳求”等學說;並首倡“三玄三要”、“四賓主”、“四簡料”、“四照用”接引學人和研究佛學的方法,擯棄了繁瑣儀規,強調了人的完整性,向眾生敞開了成佛之門。他關於佛與魔、聖與凡……對立面的統一和轉化;對佛、祖乃至自己的否定,把中國古代哲學發展到了新階段。從而,使教義更俱輔政利生之功能。因此,歷代皇帝或封額、賜號,或敕建修葺,或委派高僧住持,在利用這一思想文化陳地,維護政治思想統治的同時,促進了佛法弘揚和中華傳統文明的傳承。義玄禪師圓寂後,唐懿宗詔謚義玄為“慧照禪師”,並賜鎮陽(今正定)臨濟寺所建義玄舍利塔曰:“澄靈塔”;義玄之法嗣編輯的《鎮州臨濟慧照禪師語錄》,由延康殿學士、金紫光祿大夫作序,傳播於世。公元960年趙匡胤建宋後,其母杜太后遷開封時,舍真定之故宅為寺,敕以“臨濟”為額。公元1183年,金世宗完顏雍,夜夢神人指點,則下令為義玄禪師,重修即將傾圯之澄靈塔。公元1253年,開府於真定的五路元帥史天澤,奏請朝廷下詔,禮請臨濟正宗傳人印簡禪師住持臨濟寺。此後,臨濟宗之寺院,形成了敕差住持即皇帝任命、十方住持即公請名師和甲乙弟子輪流住持的上下院。正定臨濟寺權位升高,如上京毗盧寺殿閣修建、佛像莊嚴,要經正定臨濟寺住持認可;蒼岩山福慶寺住持要由正定臨濟寺派遣等。公元1309年,趙孟俯奉詔撰寫《臨濟正宗碑》,立於正定臨濟寺(寶碑於近現代兵劫“失”!!??)。印簡圓寂後,忽必烈謚“佛日圓明大師”,在此之前,成吉思汗曾賜號“寂照英悟大師”,其二皇后賜號“光天鎮國大士”。元武宗時,賜印簡再傳弟子西雲安《臨濟正宗之印》,並封其為榮祿大夫、大司空。清朝胤禛即位後,大力弘揚臨濟禪法,並於公元1733年,詔封“鎮州臨濟僧義玄為‘真常慧照禪師’”。乾隆年間,皇帝弘曆則頻游真定,親往臨濟寺瞻禮、作詩。公元1830年,清道光《欽命直隸正定等處地方總鎮都督府舒捐薦重修臨濟寺碑記》刻立於臨濟寺。

相關傳說

臨濟宗,禪宗五個主要流派之一。臨濟宗的創始人是唐末時期的義玄禪師。關於臨濟宗的由來還有一段故事。唐朝時有人名希運者,少時在家鄉福建福清縣隨師出家。之後,參謁名師,得奉新百丈山懷海禪師正傳,唐開成年間到宜豐黃檗山駐錫,宣講自己所悟得的禪宗新法,四方僧侶趨往問法者甚眾。僧徒義玄是慧能的六世法孫,他從希運學法達33年。公元540年,義玄在鎮州(今河北正定)滹沱河畔建臨濟院,廣為弘揚希運所倡啟的禪宗新法。這種禪宗新法因義玄在臨濟院舉一家宗風而大張天下,後世遂稱之為“臨濟宗”,而黃檗禪寺也因之成為臨濟宗祖庭
寺內矗立一塔,是義玄禪師逝世後,其弟子為藏其衣缽而建,唐懿宗命名為“澄靈塔”。塔為八角九級密檐式實心磚塔,通高30.47米,建在八角形磚砌基台上。台上為石砌基座,再上是磚砌須彌座。須彌座上是由勾欄、斗拱組成的一圍平座,勾欄上雕刻諸多花卉圖案。再上是一周磚雕蓮瓣,蓮座之上便是塔身。第一層較高,第二層以上,層高逐減,密檐相接,各開間寬度亦相應遞減,形成柔和協調的輪廓線,整體給人以清幽秀麗之感。塔身設計精巧,富於變化,實不多見。塔身各檐的角梁為木製,檐瓦、脊獸和套獸均為綠琉璃製作。第一層檐下與各層檐角懸掛風鐸(鐵鈴鐺)。塔頂覆綠琉璃瓦,塔剎由仰蓮、寶瓶、相輪、圓光、寶蓋、仰月、寶珠等組成。整個塔顯得清秀玲瓏,穩重挺拔。澄靈塔因主要用青磚砌成,故又稱“青塔”。全塔雕制精細美觀,獨具匠心。建築學家梁思成曾稱讚澄靈塔“清晰秀麗,可算塔中上品”。

澄靈塔

澄靈塔是臨濟寺的主要建築,也是該寺惟一保存下來的古建築。建於唐鹹通八年(867年),為義玄大宗師衣缽塔。為八角九級密檐式實心磚塔,高30.47米,建在八角形石基上。台上為石砌基座。上為磚砌須彌座,座上有平座及欄桿,再上為蓮座,蓮座上即為塔之初層,初層甚高,有磚刻門窗。

皇帝封賜

臨濟宗傳人受到皇帝封賜的還有:第二代存獎,後唐莊宗詔入問法,賜紫衣,卒謚廣濟禪師;第四代延沼,五代時皇賜所住寺額曰:“廣慧”;第六代善沼,奉詔住持太子禪院;第七代楚圓,宋仁宗賜紫衣、號慈明;第十一代克勤,宋帝曾詔論國事,賜號圓悟大師,卒謚真覺禪師;第十七代祖欽,元世祖詔見優禮殷隆;第十九代明本,元統二年賜號普應國師;第二十代元長,元帝賜號佛慧圓鑒大元普濟大禪師;第三十一代通琇,清順治兩度詔入問道,賜紫衣、金印,封大覺普濟禪師;第三十二代行森,雍正追封明道正覺禪師;第四十三代虛雲,清光緒皇帝封為佛慈弘法大師,並賜紫衣、金缽、玉印、錫杖、如意及全副鑾駕,1953年當選為中國佛教協會名譽會長。此外,據不完全統計,臨濟宗還有法遠、道隆、端裕、圓悟、山翁等65位高僧大德,分別受到唐、宋、元、明、清歷代王朝皇帝的詔、封、賜、謚。還有濟公、蘇軾、蘇轍、張商英以及太子太保、中書舍人、朝廷宰官、節度使,李端願李彌遜趙令衿、姚廣孝、李尊勖等亦都是臨濟宗的名僧、名士。

海外影響

臨濟宗不僅在中國國內傳播,還流傳到海外。1168年,日本滋賀縣比睿山僧侶榮西到中國學習佛法,巡拜了天台山、廬山、阿育王寺,將臨濟宗黃龍派禪法傳入日本,一時“學徒雲集,朝野尊尚。”其後日本俊芿禪師入宋,傳臨濟楊歧派禪法於日本。清初,福建福清縣黃檗山萬福寺臨濟宗隱武禪師赴日建宇治萬福寺,立黃檗宗,日本黃檗宗實灰中國臨濟宗的一個支派。臨濟宗、黃檗宗至今仍是日本佛教的重要宗派,擁有信徒300多萬,寺院6000多座。1979年5月,兩宗聯合成立了對外友好組織棗日中友好臨黃協會,從1980年起,每年派遣代表團訪華,朝拜臨濟禪師塔,並捐款維修,為中日佛教界的友好交往寫下了新的歷史篇章。
1986年5月19日,以松山萬密為名譽團長、鹽澤大定為總團長的日中友好臨黃協會訪華團一百人同中國佛教徒徒一起,雲集臨濟寺,隆重舉行慶祝祖塔修復落成剪彩儀式和誦經法會。中國佛協趙朴初會長為“重修臨濟塔功德圓滿,書贈日本中日友好臨濟協會訪華團諸長老大德”詩一首:
歷歷孤明,照構邊際。巍巍一塔,撐柱天地。
曲唱黃檗,風嗣臨濟。法幢同扶,兩邦兄弟。
伴隨著時代步伐的加快,佛教臨濟宗也越來越枝繁葉茂。僧徒弟子已遍布世界五大洲,在亞洲及東南亞尤其盛行。早在12世紀,日本的榮西和尚曾經兩次來大宋朝參學,將臨濟宗傳入日本。此後臨濟宗在日本一步一步發揚壯大,學徒雲集,朝野尊尚,至今仍為日本佛教中的重要一支。臨濟古寺作為佛教臨濟宗的發祥地,一直吸引著國內外許許多多的佛教信徒。特別是近年來,日本佛教界每年都派遣代表團前來參拜祖塔,與我國進行佛教文化交流。這座埋藏著義玄禪師衣缽,歷經一千多年風雨洗禮的澄靈塔,不僅是中國和世界各國佛教文化交流的見證,也已經成為與世界各國人民友好交往的一條紐帶。

主要景點

臨濟塔為八角九級密檐式實心磚塔,通高30.4米,建在八角形磚砌基台上。台上為石砌基座,再上是磚砌須彌座。束腰正面鑲嵌著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諭旨石刻。須彌座上是同勾欄、斗拱組成的一圍平座,勾欄上雕{ }字圖案和花卉圖案。平座上以三層仰蓮承托塔身。塔第一層較高,四正面為磚雕拱形假門,四側面飾方形假窗,轉角刻圓柱,柱頭號有卷剎。正面有“唐臨濟慧照澄靈塔”石匾。第二層以上,層高逐減,密檐相接,各開間寬度也相應遞減,形成協調的輪廓線。塔各層下均施磚仿木構斗拱,平座和第一層下為五作出雙杪,其餘為四鋪作出單杪。塔身各檐角梁為木製,檐瓦、脊獸和套獸均為綠琉璃製作。各層檐角懸掛風鐸,微風吹過,叮呤作響。塔頂覆綠琉璃瓦,塔剎由仰蓮、寶瓶、相輪、圓光、寶蓋、仰月、寶珠等組成。整個塔顯得清秀玲瓏,穩重挺拔。
自1984年以來,在政府的支持和日本臨濟宗、黃檗宗的幫助下,臨濟寺逐步在虛墟上重建了主要殿堂。1988年5月19日,臨濟寺舉行了佛像開光典禮。開光法會由中國佛協常務理事、廣東省佛協副會長、光孝寺住持、臨濟宗第四十四代傳人本煥法師和日本臨濟宗永源寺派管長筱原大雄長老主持。中日兩國佛教弟子誦經迴響,共祝世界和平,兩國人民友誼長存。
目前,臨濟寺已修復了山門殿、大雄寶殿、法乳堂、傳燈堂和僧寮,使寺廟初具規模。
山門殿為歇山灰筒瓦頂,面寬呈明五暗七形式,殿中央立著“義玄禪師大型石刻畫像碑”。此碑選用青田石料,由碑身和須彌座兩部分組成,通高2.90米。碑身正面鐫義玄禪師半身畫像,系用白描手法,以陰線鐫刻而成。像的左上方刻著中國佛協趙朴初會長題寫的《臨濟義玄禪師像贊》:
無相示相,後人標榜。黃檗山頭,滹沱河上。
棒喝機鋒,陶鑄龍象。法流天下,千花競放。
石碑的背面,刻《臨濟義玄禪師傳賂》,約800字。本宗法師撰。
大雄寶殿於1987年落成,坐北朝南,位於澄靈塔後,高11米,寬20米,面闊五間,硬山調大脊灰筒瓦頂,額枋繪旋子彩畫。殿中供奉釋迦牟尼佛和迦葉、阿難二尊者像以及文殊、普賢、觀音像,兩側是樟木雕刻的十八羅漢像。
法乳堂,位於大雄寶殿東側,殿內供奉菩提達摩大師、六祖慧能禪師、義玄禪師三位祖師像。傳燈堂在大雄寶殿西側,裡邊供奉日本臨濟宗榮西禪師、南浦紹明禪師、日本黃檗宗初祖隱元禪師三位祖師像。

歷任方丈

1988年5月15日,河北省佛教協會成立,淨慧法師任會長,會址設在臨濟寺內。
1990年10月14日,臨濟寺舉行了升座儀式,有明法師榮膺為方丈,承嗣臨濟宗第四十五代傳人。青島湛山寺方丈明哲、洛陽白馬寺方丈海法、五台山善財洞監院能修法師等諸山長老及各地教徒300多人參加了這一盛典。

現狀

目前,臨濟寺在山門殿兩旁修建鐘鼓樓,在大雄寶殿兩側建兩廂配殿,東為客堂、齋堂,西為講堂、禪堂,大殿後修藏經樓、方丈室等。所有殿堂均以走廊相接,進入山門,可通過長廊走進任何一座殿堂。臨濟寺希望在有關方面的鼎力相助下,“以期梵宇琳宮,重現於正定河畔;宗風禪旨,再拜于振於滹沱河濱。” 中國禪寺是一座歷史博物館。寺廟在宗教方面的功能:禮佛、安僧、譯經、傳道,此謂古今一體,中外皆然。其實,中國古代禪寺的社會功能遠不止於此。古代禪寺實際上是一個文化中心。其中的內容包含有旅遊、聚會、商業集貿、醫療、園藝,甚至還有茶樹栽植等。隨著佛教的世俗化,社會功能更擴大,其影響力更會大大加強。我期望臨濟古寺能夠作為古城的一張古老而又嶄新的名片,儘早以天下名寺的姿態呈現在世人面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