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名邏輯

正名邏輯是中國古代關於名實關係的一種邏輯思想,強調的是論證且指出概念要有確定性、概念和認識對象要相符等問題。

正文,

正文

  中國古代關於名實關係的一種邏輯思想,要旨是論證並強調概念要有確定性、概念和認識對象要相符等問題。  正名邏輯的提出,有著深刻的社會根源。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大變動,造成“名實相怨”的情況,一些思想家把社會動亂的原因歸結為名實悖謬,認為通過正名便可以達到別同異、明是非、明貴賤、審治亂的目的。儒家的創始人孔子是正名邏輯的發軔者。他認為“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主張通過正名以正政。名家的主要代表公孫龍提出,“其名正則唯乎其彼此焉”,反對 “謂彼而彼不唯乎彼”,“謂此而此不唯乎此”。後期墨家在肯定名要有確定性的同時,對名作了分類,從外延方面把名分為達名、類名和私名。儒家主要代表之一荀子集前輩正名邏輯思想之大成,作《正名》篇。他比較系統地討論了名、辭、說、辯,即語詞和概念、語句和命題、判斷、推理、論證等思維形式,形成了正名邏輯體系,從而達到中國古代正名邏輯的高峰。法家的韓非提出“形名參同”,強調“審名”和“明分”,從中含有定義和分類的一些樸素思想。  關於正名邏輯的內容和範圍,中國學術界有不同說法。有的把儒家的邏輯思想稱為正名邏輯,有的把古代所有關於名的思想都包括在正名邏輯之內,有的則把中國古代邏輯稱為正名邏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