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乙派

正乙派起源正一道支派,由清代龍虎山道士婁近垣開啟,以江西龍虎山為中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正乙派
  • 起源:正一派
  • 中心:江西龍虎山
簡介,道教沿革,現狀,

簡介

婁近垣《重修龍虎山志》卷二《官府》條:龍虎山向分紫微、虛靖、靈陽三派,“其師長之稱,實同一脈,但無定派命名,使尊卑日久難考。因定四十字。從今至後,三派合一,依次授名。四十字完,許‘辰‘字輩再續四十字,完而復續,以此例垂於永世。”其所定四十派字為:“近遠資元運,久長保巨淳。道唯誠可寶,德用信為珍。秉敬宏丹籙,葆真啟世人。鴻圖贊景祚,聖澤振昌辰。”婁近垣以其名之“近”字為始,表明此派由他所開啟。據清顧沅《玄妙觀志》可略知其傳代情況。該志卷三載:惠遠謨(1697—1771)字虛中,號澹峰。五六歲讀書,過目成誦。稍長,其家送之入玄妙觀,受業於潘元珪(號梧庵)。時主席胡云庵為延師講學,乃博覽儒書,尤潛心道藏。年三十,授道紀司,雍正九年(1731),主龍虎山玉華院事。後二年(1733),京師光明殿成,被選充焚修。時婁近垣主光明殿,遠謨師事之,受其法。十三年(1735)潘元珪死,南旋繼其方丈席。是年秋,婁近垣以龍虎山缺提點,奏準其往龍虎山署提點之職。乾隆九年(1744),婁近垣以年就衰,招之入都相贊助,明年充御前值季。遇雨腸(月字應為日字旁)愆,行法輒應。婁近垣修《龍虎山志》,參互考訂,出力為多。至乾隆十五年(1750)冬南歸。乾隆三十六年(1771)卒,年七十五。著有《學吟稿》。《玄妙觀志》又載:張資理(1712—1786),字一枝,號友桐,吳邑篁村人。本儒家子,年十一,出家朝真觀,為沈堅蒼之徒。由儒家言通道德五千之旨。符籙秘典,靡不洞貫。雍正十二年(1734),欽選入都,住光明殿,復從惠遠謨受法,為御前值季法官。乾隆十四年(1749)回蘇,奉婁近垣之命,往龍虎山領迎華院教事。乾隆四十一年(1776)請假回蘇,次年主席玄妙觀方丈。禱雨祛邪,頗著應驗。乾隆五十一年(1786)卒。張資理後之傳達室代不詳。《諸真宗派總薄》載此派之“派”字,在“辰”字之後又添二十字,似此派至作《諸真宗派總簿》時,已傳四十餘代。
正乙派正乙派

道教沿革

元代,全真教創始人王重陽的弟子邱處機(長春真人)受到元太祖崇重,道教全真派得到大發展,並從北到南傳到安徽境內。正乙派到元初已傳至三十六代天師張宗演。元世祖命其主領江南道教。元成宗大德八年(1304 年)授予三十八代天師張與材為“正乙教主”,自此天師道又稱正乙教、正乙道,在元代江南地區勢力較大,皖南地區主要流行正乙道。
正乙派正乙派
朱元璋建立明朝後,為提高漢族地位,採取了一系列措施,漢族傳統的道教也受到推崇。明太祖時道士的最高品級可達食二品官俸。明世宗自號“玄都境萬壽帝君”。在統治者的推崇下,道教在城鄉各地均有較大發展,修復、重建宮觀,清修、符錄各得其所。為了管理遍布各地的道教,明代歷朝設專門機構管理,京師為道錄司,府為道正司,縣為道會司(道紀司),安徽境內之府、縣亦然。明代安徽新建了數以百計的宮觀,主要有休寧齊雲山太素宮、郎溪存真道院、泗縣真武廟等等。
清代,滿族統治者崇信佛教喇嘛教,道教日漸衰微,宮觀破敗,道士窮困。道教為了自身的生存,與迷信活動的結合較緊,民間祈禱齋醮之事流行,以符錄為主的正乙派較戒律眾多以清修為主的全真派活動較多,清代安徽也建立了一些宮觀道院,但規模都不大,主要道教活動多集中在城隍廟、關帝廟、玄帝廟中進行。
民國時期雖然還保留了一些宮觀及活動,但道教進一步衰落。民國初期,一些道教界人士不甘入清以後的衰敗趨勢,力圖重新擴大影響,展道教。民國元年(1912 年)以安慶道教為主,成立了“安徽道教總會”。會址設在安慶四方城。民國18 年冬進行了改組,會址設安慶天台里六號張家仁宅內。合肥以及其它一些地方也相繼成立了道教會。入會的除道士外,還有江湖術士。安徽道教總會並未能真正領導起全省道教,各地宮觀廟堂及其道士依舊分散行事,散居四方,各管檀越。
民國時期安徽尚存在的宮觀廟堂,據民國23~25 年調查的《各縣道教宮觀表》(缺部分縣及齊雲山)記載,有192 處,道士1000 餘人。規模較大的有安慶城內佑聖觀、廣德祠山殿、巢縣西鄉巢湖中廟、合肥府城隍廟、阜陽白衣樓,居住道士5~10 人不等。一般的宮觀廟堂僅居數人。又有一些道士、道姑居住家中或往來各地,在城鄉各地從事與迷信活動相結合的宗教活動。
民國時期安徽道教的宗派,一般分全真、正乙兩派。正乙派以休寧齊雲山為首,在皖南尤其是徽州地區流傳較廣,在江北各地,也都有分布,如懷寧集賢關鎮的正乙宮、巢縣城隍廟、柘皋鎮南嶽廟、東嶽廟、合肥城隍廟等。屬全真道龍門派的如蕪湖全真宮、宣城玄妙觀、北極宮、懷遠塗山禹王宮等。
隨著歷史上佛、道教的紛爭和統治階級宗教政策的改變,以至形成了一種寺廟住進道士、宮觀住進僧人的歷史現象。這種現象以城隍廟最典型,它可以由道士住持,也可以由僧人住持。依不同的時間、地點而異。民國時期安徽也存在這種情況,一些佛寺如懷寧縣古檀寺、三城寺、蕪湖金沙庵、宣城翠雲庵、阜陽觀音廟、潁上蓮花寺、蒙城金佛寺、觀音廟等,都成為道教的活動場所,同樣,許多道教的宮、廟也被佛教僧人占住,這些從一個方面說明其宗教的組織嚴密性日趨鬆懈。同時,還由於道教職業人員的減少,以及社會進步力量的擠迫,一些宮觀被改為社會公益事業的場所,例如無為城隍廟被改作“民眾教育館”,金寨縣雙河道觀的一部分被辦起“模範學校”和“抗建學校”。到建國前夕,全省道教宮觀尚有120餘座,道教職業者近800 人。

現狀

建國以後,道教情況有了很大變化。建國初期,在對道教情況進行清查的基礎上,重點保護開放了一些規模較大的道教宮觀道院。同時,一批零星分布在城鄉各地、應破敗而無道士居住的道教小廟,也在土地改革、農業合作化和城市建設過程中,被改作國小校、倉庫等使用。到1958 年底,列為保護開放的道觀共有10 座,其中休寧縣齊雲山6 座,懷遠縣禹王宮,鳳台縣茅仙洞,和縣雞籠山,屯溪高山觀。另外,還有一批未列入的道觀分布各地,以及散班道士雲遊各地進行道教活動。
正乙派正乙派
隨著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發展,道教界人士的情況也發生了很大變化。一些道士、道姑自願還俗,參加農業合作社和人民公社,從事生產勞動。也有的參軍參乾及從事工商業勞動。為國家的繁榮昌盛作出了自己的貢獻。到1957 年,全省道教界人士還有130 餘人,分屬於全真、正乙兩大派。
建國以來,道教界人士團結廣大信教民眾,在人民政府的領導下積極投入社會主義建設的各項事業。在開展正常的道教活動的同時,協助政府清理矇騙民眾的反動會道門如“無為道”、“先天道”等的組織和活動,為新中國道教事業的正常發展創造條件。1956 年11 月,在北京召開了中國道教協會發起人會議,懷遠禹王宮李永德道長代表安徽出席會議並當選為中國道教協會籌委會委員。1957 年4 月中國道教協會在北京正式成立,安徽除李永德道長以外又增補了蘇宗善、陸合寬二位道長為會議代表,李永德、蘇宗善當選為中國道教協會第一屆理事會理事。全省道教界在中國道教協會的指導下,發揚道教優良傳統,開展正常的宗教活動,積極參加社會主義建設和保衛世界和平的事業。到1965 年,共有宮觀64 座,道教界人士130 餘人。但是“文化大革命”期間,道教人士受到不公正的對待,宮觀被迫關閉甚至毀壞,正常道教活動被迫停止。
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到貫徹落實,道教界人士冤假錯案得到平反糾正,宮觀恢復開放,道教活動得以正常進行。1982 年11 月,在九華山召開了道教界代表會議,交流各地道教活動情況,討論通過了《道教界愛國愛教公約》(見文獻輯存)。1984 年,省人民政府確定休寧縣齊雲山、懷遠縣禹王宮、鳳台縣茅仙洞三處為省級重點開放的道教宮觀。到1987 年,全省有道教活動的宮觀5 處,有道教界人士約5人,其中安排縣以上政協委員4 人。休寧縣齊雲山成立了道教協會組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