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州港經濟技術開發區

欽州港經濟技術開發區

欽州港經濟技術開發區位於廣西欽州市南部沿海,轄區面積約152k㎡,主要規劃建設石化產業園區、綜合物流加工區、行政商務中心區和港口碼頭作業區等,內設有中國西部沿海目前唯一的保稅港區—廣西欽州保稅港區。1996年6月,經廣西區政府批准,設立省級開發區; 2010年11月,經國務院批准,升級為國家級開發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欽州港經濟技術開發區
  • 行政區類別開發區
  • 所屬地區欽州市
  • 電話區號:0777
  • 郵政區碼:535000
  • 地理位置:中國南方沿海,欽州市區正南方
  • 面積:152平方公里
  • 方言粵語--欽廉片
  • 氣候條件:海洋性的熱帶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三娘灣景區、七十二徑等
  • 火車站:欽州站、欽州東站
  • 車牌代碼:桂N
  • 始建時間:2010年經國務院批准國家級開發區
  • 高等學府北部灣大學
簡介,區位優勢獨特,交通條件便利,建港資源優越,開發要素低廉,經濟持續快速增長,臨海工業快速崛起,基礎設施日臻完善,經濟管理,工商行政管理,科學技術研究,政府科研職能機構,科技活動開展,科技成果推廣,教育,教育行政,教育事業,國小教育,教育發展,中學教育,成人教育,政權機構,港區管理委員會,欽州港區管委會,基層行政機構,

簡介

欽州港經濟技術開發區位於欽州市南部沿海,管轄面積約152平方公里,分為金谷工業園和金光工業園(包括 欽州保稅港區)。1996年6月,開發區被設立為省級開發區。2000年,廣西經濟區域規劃欽州港定位臨海工業港和廣西大型臨海工業園區。2008年5月,國務院批准在欽州港設立中國第六個保稅港區--欽州保稅港區,成為中國西部沿海唯一的保稅港區。2010年11月11日國務院批覆省級欽州港經濟開發區升級為國家級欽州港經濟技術開發區,11月26日,國務院批覆同意欽州港口岸擴大對外開放範圍,開放岸線總長達到28.776千米,共98個泊位,使欽州港口岸實現了全面對外開放。經過多年的開發建設,開發區的發展優勢得到不斷體現。
欽州港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新貌欽州港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新貌

區位優勢獨特

開發區地理位置優越,處於北部灣灣頂,面向東南亞,背靠大西南,是西南地區最近的出海口,是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最前沿陣地。

交通條件便利

開發區已形成海、陸、空立體交通網路,南北、欽防、六欽、崇欽等20多條高速公路、高速鐵路、高等級公路、海航幹線均在欽交匯,距離南寧、北海機場也只有110公里,融入了廣西北部灣經濟區“半小時”經濟圈,是廣西沿海地區海陸交通樞紐。

建港資源優越

欽州港三面環山,南部向海,具有岸線長、航道深、港池寬、避風好、回淤少、腹地廣、易開挖等自然特點,屬天然深水良港,是孫中山先生在《建國方略》中規劃建設的“中國南方第二大港”。開發區擁有86多公里長的碼頭岸線,其中深水岸線54公里,可建1—30萬噸級碼頭200多個,建成後可形成5億噸以上的吞吐能力。

開發要素低廉

開發區是中國唯一沿海的西部少數民族地區的開發區,開發成本低廉,政策優勢明顯,土地資源豐富,淡水資源充沛,環境容量大。可日供淡水120萬噸,可連片開發的低矮貧瘠山地600多km2,地載力強,易平整,很適宜布局“前港後廠式”臨海大工業。
近年來,開發區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認真實施市委“建大港,興產業,造新城,強科教,惠民生”發展方略,按照“高起點謀事、高效率辦事、高質量成事”工作要求,大力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向前發展。

經濟持續快速增長

近五年來,開發區GDP、財政收入、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港口吞吐量等主要經濟指標成倍增長。預計到“十二五”末,開發區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將突破1800億元、港口貨物吞吐量超億噸以上、財政收入突破150億以上。

臨海工業快速崛起

以石化、能源、造紙、物流加工、糧油加工為主的大型臨海工業產業已經形成。建成投產了中石油1000萬噸煉油項目、金桂林漿紙一期項目、中糧大豆加工項目、欽州燃煤電廠、東油瀝青、等近30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其中產值超億元的近20家,臨海大工業產業集聚效應已經形成。

基礎設施日臻完善

欽州港已於2006年列入全國區域性重要港口。已建成碼頭泊位40多個,其中萬噸級以上泊位20多個,港口吞吐能力7000多萬噸,已建成10萬噸級航道,正在建設30萬噸級航道。開發區道路、供水、供電、通訊等設施完善,日供水能力10萬噸,建成四座110KV和220KV輸變電工程,開通了勒溝作業區、鷹嶺作業區和大大欖坪作業區等鐵路支線。
今後,開發區將緊抓升級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的良好機遇,以港口為依託加快工業發展,大力實施市委“一個目標”、“五大方略”、“十大工程”,力爭到“十二五”末,努力把開發區建設成為廣西北部灣沿海核心工業區、全國一流開發區、中國—東協區域性國際航運中心、物流中心和出口加工基地。 

經濟管理

計畫編制
欽州港經濟技術開發區(下稱欽州港區)沒有獨立的計畫編制,主要由欽州市計畫委員會(下簡稱欽州市計委)根據上級計畫部門和欽州市人民政府的規劃,以及欽州港區提出的計畫方案,經過調查研究,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組織有關人員進行深入討論,廣泛聽取各部門的意見,反覆修改,然後由欽州市計畫委制訂詳細的計畫(草案)[規劃中有些內容分列港區指標],提請市人民代表大會審議、討論通過,然後按計畫執行。計畫的編制分年度計畫和中長期計畫,規劃的內容包括國民生產總值、國民收入、工農業總產值、財政收支、基本建設計畫、商業和對外貿易以及科技、文化、教育、衛生、體育、廣播電視、人口發展、人民生活等項指標等。通過計畫的綜合平衡,指導國民經濟協調發展。欽州港區的規劃編制主要從第八個五年時期起納入欽州市規劃之中。每個時期規劃,欽州港區的主要規劃指標有:
十一五(2006—2010年)規劃欽州市“十一五”規劃綱要中,其中對欽州港經濟開發區(下簡稱欽州港區)作了規劃。在“統籌區域協調發展”中,對區域發展布局提出“以主城區、港區為核心”,其中把欽州港區和欽州主城區作為構築帶動欽州經濟起飛的兩個核心區。規劃中提出開發欽州港區產業帶,建設完善城區至港區的交通等基礎設施,發展為臨港工業配套的加工製造業、商貿物流業等。
發展布局中,規劃欽州港區,包括金鼓江工業區和大欖坪工業區,重點發展臨港重化工業和港口物流,配套發展居住、商業、教育、文化,打造臨海工業新城區。建設重點:港區統籌規劃建設金鼓江工業區和大欖坪工業區,加大沿海基礎設施建設大會戰的推進力度,配套完善航道、碼頭、供電、供水、道路、通訊、文化、教育、居住、綠化等基礎設施和公共設施。
“規劃”的工業發展重點以港區為龍頭,利用港口和海洋優勢條件突出石化、能源、林漿紙、糧油加工、冶金、船舶修造等臨海重化工業。加快建設臨海新興工業、石油化工、能源工業、造紙工業、食品加工業、船舶修造、冶金工業。
碼頭岸線規劃:欽州港擁有68.8公里長的碼頭岸線,其中深水岸線44.6公里,規劃建設9個港區、12個作業區,可建1—30萬噸級碼頭200多個,建成後可形成億噸以上的吞吐能力。規劃到2010年,欽州港萬噸級以上深水泊位達到23個,吞吐能力4 000萬噸以上,貨物吞吐量3 500萬噸以上。建成欽州港10萬噸級航道和金鼓江1-5萬噸級航道;爭取開工建設三墩至外海段15-20萬噸級航道、三墩外港至外海段30萬噸級航道。“十一五”期間,建設完善勒溝、果子山、鷹嶺作業區,重點開發建設金鼓江、大欖坪、大欖坪南、三墩作業區,做好樟木環、觀音堂作業區的前期開發研究。建成欽州港三期、四期工程,加快建設大型原油、液體化學品、煤炭等深水專業碼頭。
工業園區規劃:大型臨海工業園,重點發展石化、能源、造紙、糧油加工、冶金、修造船等重化工業和加工製造業。金谷工業區,主要布局練油、乙烯、精細化工、能源、磷化工等大型重化工業項目;大欖坪工業區,主要布局造紙、機械製造、冶金及礦產加工等產業。大欖坪工業區為“十一五”期間重點開發。“十一五”期間,建成投產中石油廣西石化公司年加工1 000萬噸蘇丹原油為大頭,加快推進對二甲苯、乙烯、碳四餾分深加工、丙烯及丁烯深加工和精細化工項目建設,延長石化產業,拓展石油化工產業集群;初期投產燃煤電廠一期工程,開工二期工程;建成投產金桂漿?一期工程;擴大糧油加工生產能力,形成糧油食品加工基地和建設大型冶金工業基地等。
在“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中,明確了欽州港的供電、供水能力能滿足城市發展和工農業生產及人民生活需要。2010年欽州港吞吐能力達到4 000萬噸以上。
計畫執行
“十五” (2001—2005年)期間,欽州港經濟開發區(下稱欽州港區)經濟持續快速增長。2005年欽州港區生產總值達到9.53億元,五年平均增長49.2%;財政收入13 508萬元,五年平均增長38.2%;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五年累計完成48.14億元。
大型臨海工業園建設取得重大成效,燃煤電廠等重大項目開工,東油瀝青、廣西木薯綜合開發示範工程、大洋糧油加工等一批企業建成投產,金桂林漿紙一體化工程獲國家核准,中石油廣西石化公司年加工1000萬噸蘇丹原油項目等重大項目前期工作取得突破性進展。商貿、物流、房地產等服務業加快發展。
欽州港二期工程、3萬噸級航道等一批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建成,10萬噸級航道,大型臨海工業園基礎設施配套工程等一批關係全局的重大項目相繼開工。城區的房地產開發搭建了城區框架,街道路網等一批基礎設施建設,城市功能日趨完善。2005年底,欽州港建成萬噸級以上碼頭9個,年吞吐能力達到1 026萬噸。
利用外資和出口規模逐步擴大,2005年出口總額1 955萬美元,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3 242萬美元,引進國內資金114.98億元,分別比2000年增長13.03倍、26.15倍和1.30倍。
2005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 594.7元,五年增長1.48倍。拆遷農戶生活保障進一步加強,農民轉產造業得到培訓和逐步落實。
“十一五” (2006—2010年)期間。2010年欽州港區生產總值達到102.6億元,五年平均增長44.94%;財政收入27.12億元,五年平均增長87.15%;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五年累計完成503.7億元,是“十五”累計完成投資的10.46倍,五年平均增長54.21%。
大型臨海工業園建設取得顯著成效, “十一五”期間,建成欽州燃煤電廠一期、中石油一期1000萬噸煉油項目、金桂漿紙一體化一期工程、中石油大型原油儲備庫一期420萬方庫區等一批國家級重大項目,落戶中糧120萬噸大豆加工、石化產業園熱電聯供等一批項目。2010年,欽州港區工業總產值達到288.2億元,“十一五”期間,欽州港區工業總產值年均增產43.96%,比“十五”高出37個百分點。
“十一五”期間,開工建設30萬噸級航道和油碼頭、金鼓江航道、14個10萬噸級泊位,建成10萬噸級航道和8個5—10萬噸級泊位,新增吞吐能力4 887萬噸(其中集中箱75萬TEU)。2010年,欽州港己建成萬噸級伯位15個,其中10萬噸級泊位4個,年吞吐能力達到5 936萬噸,5年增4.7倍。期間,30萬噸級航道及碼頭已開工建設,10個10萬噸級泊位正在建設中。欽州港已開通每周5班至香港以及至廣州、深圳、泉州等地的定期班輪;開通欽州至天津的南北航線、欽州港至越南海防、欽州港至台北的班輪,提升欽州綜合競爭力。是年11月26日,國務院批覆同意欽州港口岸擴大開放範圍,同意西港和中港區對外國籍船舶開放,擴大開放岸線28.776公里,共98個泊位。欽州港已跨進大型港口行列,已成為全國地區性重要港口。
“十一五”期間,欽州港園區配套設施建成了工業區路網等一批重點產業園區配套設施,欽州港污水處理廠等一批項目開工建設,新增園區日供水能力5萬噸,新增園區路網110公里;建成園區亮化綠化工程和公共服務設施,使港區的城區面貌有了較大的改觀。2010年,欽州港區建成面積27.6平方公里,建成區綠化覆蓋率36%,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達42平方米,自來水供水能力達10萬噸/日,垃圾清運能力50噸/日。
利用外資和出口規模逐步擴大,2010年進口總額7.6862億美元,引進國內資金103億元,分別比2005年增長38.87倍和5.71倍。
2010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5 950元,五年增長1.66倍。拆遷農戶生活保障進一步加強,農民轉產造業得到培訓和逐步落實。

工商行政管理

1997年,成立欽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欽州港分局,是欽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的派出機構,負責組織實施欽州港經濟開發區的工商行政管理工作。1998年,有管理人員14人。2001年,工商機構改革,工商行政管理機關代管的市場開發服務中心及其主辦、聯辦的各類市場移交當地政府,與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脫鉤。是年,欽州市工商局欽州港分局在編公務員8人。2002年,分局內設機構更為政秘科、監管與執法股、登記註冊股3個科股。至2010年,在編人員11人。分局內設人秘股、登記註冊股、監管與執法股3個職能股室。
1997年以前工商登記由欽南區工商行政管理轄。1998年,欽州港登記在冊的工商戶103戶,私營企業3家。2000年,有個體工商戶355戶,工業企業20戶,從業人員589人(其中個體戶441人,企業戶148人),註冊資金1 521.6萬元(其中個體戶224萬元,企業戶1 297.6萬元)。其中從事批發零售貿易、餐飲業的個體工商戶占總數的80%,服務業占16%,製造業占4%。2002年12月底,工商登記的個體工商戶475戶,私營企業22戶。比2000年新增個體戶120戶,企業戶21戶。個體工商戶從業人員562人,比2000年增加121人,企業從業人員421人。註冊資金達4 707.23萬元,其中個體戶286.73萬元,企業戶4 420.5萬元。
2003—2009年,欽州港個體經濟呈直線發展趨勢,其主要是港區的商業網點由起初欽州港市場周邊的商業逐漸向四面擴展。隨著港區城區的框架拉大,房地產開發所建的鋪面、步行街、地下商場、居民永久房的回建等,各項商業的門面由欽州港市場為中心向欽州港大道、興港路、逸仙路、勒溝西大街臨街延申,以及向東港區片發展。7年間新增登記註冊個體工商戶共1505戶,平均年增215戶,其中2008、2009年新增數額最大,分別為776戶和305戶,後兩年新增戶數是前5年的2.55倍;新增私營企業493戶,平均年增70多戶,2008和2009年新增最多,其中2009年新增277戶,是2003—2007年5年新增總和的2.43倍。2009年欽州港區個體工商戶已發展到1 920戶,從業人員發展到3 126人,註冊資金達到4 927萬元;私營企業發展到277戶,註冊資金達到35 075萬元,投資人數達到432人,從業人員達到2 545人。
2010年5月,個體工商戶發展到1 989戶(新發展154戶),從業人員3 109人,註冊資金達5 720萬元;私營企業發展到323戶(新發展40戶),註冊資金達41 501萬元。是年底,欽州港區的個體工商已戶發展到2 006戶,本年度發展了359戶,比上年增長22%,從業人員發展到3 917人,比上年增長38%,註冊資金達到6 699萬元,比上年增長36%;私營企業發展到348戶,其中,當年新發展 72戶,比上年增長26%,註冊資金達到44 329萬元,其中新增註冊資金8 264萬元,同比增長26%,從業人員達到2 536人,比上年增長28%。

科學技術研究

政府科研職能機構

1994年5月,欽州港經濟開發區管理委員會下轄社會工作局,下設科教文衛體科。局設1名副局長分管教育,科設科長1人,辦事員2人,主持科技日常工作。
工廠企業科研小組
欽州港經濟技術開發區,2010年,有工廠企業24個,已建立科研小組的單位24個,占工廠企業總數的100%。

科技活動開展

農業科技活動
60—70年代,電影放映隊在放映主片前,先放映科教片或用幻燈機放映科教知識,傳播科學枝術。80—90年代,農民技術學校,舉辦各種農村實用技術班,向農民傳授科學種田、種果、種蔗,科學養雞、養鴨、養豬、養蝦、養魚等各種農村實用技術。農民根據自己的需要來安排聽課學習,一般缺什麼學什麼,乾什麼學什麼。1995—1997年間,欽州港經濟開發區管委社會工作局,專門從湛江水產學校聘請養蝦專家給農民講授對蝦養殖技術。1980—2000年,總計舉辦各種農村種養實用技術培訓班160多期,接受技術培訓的農民1.6萬人次。2000年以後,以開展科技集市、“三下鄉”、農民轉產造業等科技培訓活動。2007年,科技活動周和活動月間,舉辦科技集市1次,開展科普行動1次,舉辦各種科學知識講座和培訓班6期,開展科技下鄉活動3次,參與活動的人達5 000多人次;懸掛橫幅12幅,發放宣傳資料300多份,張貼標語300多份,印發科技資料3 000多份,為民眾提供技術諮詢2 500多人次。
2008—2010年,農業科技活動圍繞“科技文化衛生”三下鄉活動,總計舉辦各種科學知識講座和培訓班20期,參與活動的人數達15 000多人次,其中,失地農民返鄉農民工接受技術培訓的農民達1 298人,有658人獲得技術證書。印發科普資料10 000多份。
青少年科技活動
共和國成立後,中國小結合自然、科學技術學科教學,組織自然、生物、物理、化學興趣小組,在教師的指導下開展科技活動。60年代,學校建立氣候觀測點,組織學生小組開展觀測天文、氣候、記載每天氣候的變化、預測風級等活動。70—80年代,利用學農基地,開展種植、養殖等科普活動。1988年,建立科普實驗基地6個,興趣小組75個,參加活動的少年兒童達600人次。90年代以保護地球、愛護家園、衛護生態的科普活動。1997年,開展愛我家鄉、愛我校園的科普小論文競賽活動,參賽作文達1 000多份。2000年以後,組織青少年科技興趣小組,開展小發明,玩具裝拼,標本收集,模型製作等活動,參與的學生達2 000多人次。2008年,以地震知識為主題,組織青少年,觀看地震知識專片,學習地震防護知識,進行防震疏散演練等活動,參加活動的青少年達3 679人次。2010年,組織開展“祖國發展我成長”的愛國主義教育活動以及美我校園等義務植樹種花、平安行動、衛生、心理健康教育、海洋知識進校園等科活動,參與活動的中小學生達40 071多人次。
工廠企業科技活動
工廠企業主要圍繞本單位開展科學技術攻關、技術改造,減負節能,提高生產效率等有關的科學技術革新活動。
2007年,國投欽州電廠投產以來,該廠的管理技術人員為改進傳統的燃油油槍點火技術進行了技術改造攻關,經過技術人員的反覆研討和充分的論證,提出了“等離子點火裝置與大型的雙進雙出鋼球磨煤機超臨界鍋爐前後牆對沖燃燒方式三者結合的技術”。經過充分的準備並投入套用取得成功,實現了全過程無油吹管鍋爐冷爐無油點火的點火技術。該項技術在廣西區仍屬首例,也是填補了國內一項節能空白。2009年始,又對1號機組進行凝結水泵變頻改造。
2009年始,東方資源(欽州)有限公司對16 500KVA礦熱式電爐進行全封閉回收煤氣改造,一期工程建設直徑2.5米×36米乾燥窯一台,同時改造兩台1.65萬千伏安電爐,二期工程建設一台36平方米燒結機,技改項目建成後,60萬噸燒結機是國內最大規模,其合金生產的規模將進入全國鐵合金前20名以內,項目年產值8.5億元。
中國寰球欽州港設備製造分公司,在承接中石油廣西石化千萬噸煉油項目氣體分餾裝置丙烯塔製作任務時,該公司有關科技人員認真編制可行的製造、檢測、熱處理、分段運輸等環節的施工方案,嚴格執行關鍵控制點,切實落實質量控制。在製作過程中,嚴格按照相應的領料程式進行焊條焊絲的烘烤發放領取,專職焊接工程師每天都到現場進行檢查焊縫,與焊工們一起探討如何解決焊接中出現的難題,確保焊接質量全部達到焊接工藝評定要求。
2010年,中石油、燃煤電廠等3家企業參加廣西科技活動周活動,展示和推介科普建設成果。
技術人員職稱評審
1998—2010年,開展專業技術人員職稱評審總計1 350人次,其中評定初級職稱1 250人次,上送評審高中級職稱100多人。2010年,簽發聘用中國小專業教學人員278人,其中高級1人,中級128人,初級149人。

科技成果推廣

共和國成立後,科學技術逐步得到廣泛推廣套用。在今欽州港經技術濟開發區管轄內主要推廣套用的項目有:
農業科技成果
推廣綠肥 60—70年代,農田推廣綠肥種植,取得很好的效益。1965—1972年今轄區推廣種植綠肥(苕子紫雲英田菁)總計14 400多畝,在水稻秋收前播種,次年春耕以綠肥壓青漚田,肥效高,產量好,據現場調查,一般每畝稻田壓苕子1 000公斤可增產稻穀50公斤,壓紫雲英1 000公斤可增產稻穀43.5公斤,壓田菁1 000公斤可增產稻穀30公斤。
推廣良種民國時期,以膠占、茅禾、鐵錘為水稻當家品種。共和國成立初期,積極引進田雞谷、六十日早、搗華占、矮仔占、水芽占、太白占,以田雞谷、矮仔占為當家品種。到60年代初,溪南矮代替了晚造田雞谷,陸財、珍珠矮代替了所有的早造品種,水稻產量持續上升。1978年推廣種植“桂朝2號”,每畝比珍珠矮增產10%。1979年種植“桂朝2號”8 300畝,獲得有史以來的大豐收。1984年推廣種植水稻優良品種“雙桂35號”,1987年後,推廣種植水稻品種“特青”、“七桂早”、“青桂3號”、“竹選25號”等,比常規品種每畝增產40公斤。90年代之後,早晚兩造均推廣種植雜交水稻,糧食畝產持續攀高,一般畝產比常規品種增產250—300公斤。期間推廣的優良品種主要有搏優64、搏優桂68、搏優桂968等。二十一世紀,推廣水稻優良品種主要有Y兩優1號、搏優253、搏優781等。2010年,推廣的水稻品種有博優8305和航天育種優質超級稻培雜泰豐等。
推廣沼氣 90年代初期,推廣利用沼氣,農民建沼氣池,財政每個給予600元的扶持。期間,轄區共建沼氣池200多個。投入使用後,燒水、煮飯、照明全部使用沼氣。今沼氣仍大力推廣使用。
漁業成果推廣
推廣人工養殖泥蚶文蛤欽州港港灣的海水鹹度和氣溫適合泥蚶、文蛤的生長,但過去沒人工養殖。1986年縣級市科委收集泥蚶苗進行人工養殖試驗,並獲成功,平均畝產1 000公斤,每畝產值達4 000元。1990年後,港灣海灘涂人工放養泥蚶、文蛤600多畝。2010年,仍有人工放養文蛤。
推廣人工養殖牡蠣 60年代以人工投石養殖牡蠣,80年代後期至90年,大力推廣人工插養大蚝,1995年,轄區大蚝插養面積達2 000畝,插養大蚝平均畝產比投石養殖畝產從250公斤提高到450公斤。從90年代後期開始,推廣吊養大蚝,初時,以吊養蚝柱,選擇蚝柱附著較多的小蚝的蚝柱吊養,以後以吊養串蚝為主,即收集散裝的小蚝殼或把附在蚝柱的蚝除下,用一條1米多長的膠絲繩,用水泥漿同時把一對蚝對稱粘在膠絲繩上,一般每串粘20隻,待水泥結固後移吊於蚝排上,每平方米水體吊養40串蚝。大蚝吊養又比插養可提前1-2年收穫,且產量比插養增收,平均畝產18噸,一般吊養蚝柱比灘涂插養產量提高2倍。2010年人工吊養大蚝排約1 000多畝。
推廣種苗繁殖民國時期,海水養魚養蝦都是魚蘊式養殖,以采天然苗為主。天然苗直沿用至70年代中期。1977年,欽縣水產局在湛江水產專科學校吳琴瑟老師的指導下,在果子山進行人工培育蝦苗試驗獲得成功。之後,對蝦養殖種苗均以人工繁殖為主。90年代後期,今港區尖嶺腳建有蝦苗繁殖場1個,年可培育蝦苗近百萬尾,可供本港區及周邊養蝦專業戶養殖蝦苗。
推廣對蝦高產養殖技術助氧高密度養殖,推廣打氧後,每畝可投放苗種10 000尾。每畝蝦塘可比常規投養多投放5 000尾,可增收200—300公斤。高位池養蝦技術,平均畝產達500公斤,產量比常規平塘養殖提高1倍。
工業成果推廣
推廣節能減排技術國投欽州燃煤電廠,原先採用傳統的燃油油槍進行點火技術。該廠管理技術人員經過充分論證和準備,採用等離子點火裝置與大型的雙進雙出鋼球磨煤機超臨界鍋爐前後牆對沖燃燒方式三者結合的技術,實現了全過程無油吹管,實現了鍋爐冷爐無油點火(屬廣西區首例,填補了國內一項節能空白)。採用此項新技術,每年可節約燃油3 000噸以上(折算成標煤9千到1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200噸左右。僅此項技術每年可節省成本約1 015萬元。2009年,還對1號機組進行凝結水泵變頻改造,改造後,平均節電率46%,大大降低了電廠的自用電能耗,每年可節約500萬度電(折算成標煤1 500萬噸,間接可以減少排放二氧化硫30到40噸,煙氣總除塵率在99.8%以上,脫硫效率在93%以上)。
東方資源(欽州)有限公司,2009年始,投入1.2億元進行技術改造項目,對16 500KVA礦熱式電爐進行全封閉回收煤氣改造,同時建設2×36平方米的2套錳礦燒結生產線。項目分兩期實施,其中一期工程建設直徑2.5米×36米乾燥窯一台,年產乾燥錳礦9.9萬噸;同時改造兩台1.65萬千伏安電爐,年產高爐錳鐵7萬噸。二期工程建設一台36平方米燒結機,年處理錳燒結礦30萬噸。同時,項目建成的電爐二次回收利用電爐煤氣7 716萬N立方米,每年使用回收的煤氣可節約2.3萬噸標準煤,節約電耗2?000萬度,打造了低碳經濟。
推廣高端環保產品技術金桂林漿紙項目設計套用的樂美罐(LAMICAN)圓形紙制液態無菌管裝系統液體包裝系統液體包裝紙生產線,是金光集團APP於2007年收購的LAMICAN OY公司專利產品,樂美罐為無棱圓罐形,與傳統的利樂包不同,其強度更高、更耐壓、手感舒服,且是目前世界上唯一可放入微波爐加熱的常溫飲料無菌包裝形式,是更新、科技含量更高的液態包裝紙,產品可廣泛套用於乳品、果汁、飲用水、冰茶、冰咖啡、酸乳酪、果醬等的包裝。與金屬包裝方式相比較,還具有環保、可回收、拉罐輕便、存儲和運輸節省空間等優點。
千萬噸煉油項目套用技術工程採用世界先進的全加氫型工藝流程,主要工藝技術從美國VOP、CDTECH及DOW化學等公司引進;污水處理技術從法國得利滿公司引進。生產油品質量全部達到歐III標準,部分達到歐IV標準;污水排放全部達到國家一級標準,污水回用率達到70%以上;清潔生產達到世界一流水平。
煉油新工藝中石油千萬噸煉油項目採用最新煉油工藝技術,整體技術水平處於國內領先地位;裝置加工和油品儲運過程控制全部採用集散型控制系統,自動控制水平達到國外石化企業的先進水平;通過推行使用實時及歷史資料庫系統、綜合實驗室信息系統物料平衡軟體和計畫最佳化排產軟體、同步實施ERP系統,實現了生產、化驗、產品銷售、物質供應等全過程實時管理,達到了信息高度集成化。
蠟油加氫裂化反應器裝置中國石油廣西石化(下簡稱中石化)220萬噸/年蠟油加氫裂化反應器,是中石化1 000萬噸/年煉油工程製造周期最長的關鍵設備,是蠟油加氫裂化裝置的核心設備,製造周期長達22個月,由中國第一重型機械集團公司自行設計,整體製造。由中國遠洋物流有限公司運抵施工現場。該反應器長48.5米,外徑5.372米,壁厚0.286米,殼體重1 550噸,加上內襯和吊裝附屬檔案後總量達1 759噸,是目前世界上整體出廠和整體運輸最重的單件煉油設備,也是迄今為止練油化工行業世界最大的加氫反應器
氣體分餾裝置中國寰球欽州港設備製造分公司製作的兩台丙烯塔是中石油廣西石化千萬噸煉油項目氣體分餾裝置中的重要超大型塔器。其中,丙烯塔-1和丙烯塔-2直徑均為6米,長67米,重量分別為771噸和780噸,其容器壁度厚達56mm,製造工藝要求高,焊接難度大,內件數量多,需安裝塔盤就有200層,屬於上資質的項目。
渣油減粘裝置廣西東油瀝青有限公司,引進使用渣油減粘裝置。使用這套裝置之後,改變了以往用柴油調和渣油生產清油的傳統生產工藝。通過對渣油進行深加工,直接降低渣油的粘度,既可以生產出市場效益良好的清制油,又大大降低了企業的環保成本,延長了產業鏈,為企業帶來了雙收益。
冶煉套用技術欽州永盛錳業有限公司2台1.25萬KVA電爐,設備採用全封閉、濕法除塵煤氣回收技術,錳矽合金爐渣採用水淬法,可為水泥廠提供製造原料;配料採用“PCC”電腦程控,具有計量正確,勞動強度低等優點;爐前開堵眼全部採用全自動開堵眼機。
碼頭沉箱套用技術欽州港二期碼頭建設,套用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知識產權局》2001的“可移動筒型基礎支承框架的拋石基床整平平台”技術成果。該平台主要是由圓筒型支承基礎,基礎上設定支承立柱,立柱間設桁架組成的框架所構成。其特徵是支承基礎採用有頂無底的圓柱型筒體,其頂蓋上開設帶開關閥的連通管,立柱上設有與框架聯接的緊固栓並配置升降拉索,在框架下部縱向齒輪導軌上設有橫向刮刀梁。本實用新型抗風浪能力、對水深適應能力強,可氣浮移動,造價、運營費用低等特點。
2010年上半年,由中交四航局欽州港項目部預製和安裝的圓筒沉箱,每個高18.6米,直徑19米,重約1 900噸。此次安裝的泊位為大欖坪3#-8#、12#-13#和天盛10萬噸級碼頭,共製作的圓筒沉箱共131件,無論構件體積、重量和預製數量均創歷史之最。是年底12月9日凌晨2時,成功澆築的欽州港30萬噸石油減載平台碼頭工程的首個圓筒,該圓筒高29.5米、直徑20米、重3 550噸,是中國目前最高、最重的圓筒。欽州港30萬噸石油減載平台碼頭工程項目需要澆築的特大圓筒18個。
獲獎科研成果
2003年,欽州港經濟開發區社會工作局“廣西欽州科技信息網建設及推廣套用”,獲欽州市度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2009年,國投欽州發電有限公司完成的“等離子點火及配套技術集成套用示範”科技項目,達到國內先進水平,填補了國內一項節能技術空白,榮獲廣西科技進步三等獎和廣西欽州市科技進步一等獎。
2010年,中信大錳(欽州)新材料有限公司“鉻粉礦冷壓球團技術研究”,榮獲欽州市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

教育

教育行政

欽州港轄區的教育,在民國時期,由欽縣教育局管理。共和國成立後,1950年—1994年由欽州縣(後改縣級欽州市)教育局管理。1994年7月—1996年6月由欽南區教育局管理。1996年7月,欽州港轄區教育由欽南區移交欽州港經濟開發區管理。2009年,局設2名副局長分管科教文衛體科,設科長1人,辦事員2人,2010年辦事員增至4人,分管領導設定不變。

教育事業

幼兒教育
1958年“大躍進” 時期,今轄區內各生產隊紛紛興辦幼稚園(含託兒所),當時有50多個生產隊辦幼稚園(託兒所)50所,但辦班時間不長。
1989年起,轄區各國小開始在全日制國小附設學前教育,招收5—6周歲學齡前兒童讀學前班,1990年學前班人數276人,入學人數占5—6周歲總人數的76%。此後,國小附設學前教育步入常規發展。至1998年秋,學校附設學前教育12班,學前班人數達326人,占5-6周歲兒童總人數的88%。1999年9月,第一間私立幼稚園“海天幼稚園” 在欽州港經濟開發區生活啟動區成立,爾後,仙島幼稚園等私立幼稚園相繼開辦,幼稚園招收3—5周歲兒童入園,在私立幼稚園迅速發展的同時,公立學校也附設單院獨門的幼稚園,至2005年,開發區共有幼稚園3所,入園幼兒312人,有幼師保育員共19人。其中有私立幼稚園2所,公立學校附設1所。幼兒入園人數由1999年的43人至2005年增加到312人;1999年4—5歲幼兒入園率占幼兒人數的7.16%,至2005年增到52%。
2006年,欽州港經濟開發區(下稱欽州港區)對私立幼稚園進行了整頓,對不具備辦園條件或存在有安全隱患的幼稚園進行關閉停辦,同時加大公立國小附設幼稚園的經費投入。2005—2007年,欽州港區財政先後投入80多萬元,增加各國小幼兒教育的設施(含教學、活動、休息等設施)。2008年,欽州港區管委在回建東港區農民回建房時,配套建設幼稚園,劃出10套回建房作為幼兒教育室場,同時投入10萬元安裝鐵皮涼棚250平方米、購置大中型滑梯2套、大蹦床1張、大轉台1架、床、被及幼兒生活設施等。2010年,開發區有7所國小附設學前教育,學前教學班13班644人,學前教育入學兒童占5-6周歲兒童98%以上;有幼稚園8所,幼兒班41班,幼兒1 358人,其中私立5所,入園749人,全日制國小附設3所,入園609人,2010年,欽州港區3—5周歲兒童在院人數達1 358人,在園幼兒既有本地籍,也有外來務工者子女。其中,轄區戶口幼兒入園(入托)率占3-5周歲幼兒的85%左右。2010年,有學前班教師20人,幼兒教師(含保育員)69 人。

國小教育

1949年底有國小2所,共和國成立後,鄉公所相繼興辦國小,國小一般設在鄉公所所在地,國小名稱基本上和鄉公所名稱或村名稱一致。1950年—1953年間,先後興建雞墩頭國小(1950年)、大坑國小(1951年)、果子山國小(1952年)、金鼓國小(1953年)。至此,今欽州港轄區有國小6所。興辦初期均為初級國小,直至60年代初期有5所國小完善為高完小。1964年,貫徹中央提出的“兩條腿走路”的辦學方針,推行“兩種教育制度”興辦半日制耕讀班,亞路江國小就成立於此時期。至1964年欽州港轄區內國小增到7所(其中大坑國小改為鹿耳環國小辦學點)。1994年7月,設立欽州港區中心國小,撤亞路江國小併入欽州港區中心國小。1995年大坑國小成為獨立高完小,至此,港區高完小為7所。2005年,欽州港區中山國小更名為欽州港經濟開發區第一國小、水井坑國小更名為欽州港經濟開發區第二國小、?子山國小更名為欽州港經濟開發區第三國小;2007年,金鼓國小更名為欽州港經濟開發區第四國小、雞墩頭國小更名為欽州港經濟開發區第五國小、鹿耳環國小更名為欽州港經濟開發區第六國小、大坑國小更名為欽州港經濟開發區第七國小,至此,港區國小統一按自然數列排列稱呼,按城區中心區一小起向各社區順沿先近後遠設稱至七小。2010年12月,欽州港經濟開發區提升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各國小又按原來“第幾”國小更名為欽州港經濟技術開發區“第幾”國小稱謂。

教育發展

共和國成立後,農會接管國小,同時以行政村(鄉公所)興建國小,1952年秋接管學校改為公辦,1953年,轄區內有國小6所,學生384人,教師23人。在此期間,學習蘇聯的教育管理制度,試行五年一貫制,推行課堂教學的五個教學環節(組織教學、複習舊知、講授新課、鞏固新知、布置作業)。1955年,國小實施教育部公布的《國小(四二制)教學計畫(草案)》。1956年,學生成績記分採用蘇聯的五分制,取消傳統的100分制。1958年,在“大躍進”影響下,師生參加深翻改土、大煉鋼鐵等勞動,以生產勞動代替教學,教學活動無法正常。1964年,貫徹“兩條腿走路”的辦學方針,轄區學校從6所發展到7所,班級發展到35班385人。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開始。學校受到嚴重衝擊,師生外出串連,學校停課,部分教師被抽斗,學校處於癱瘓狀態。1967年春,中共中央發出各地國小春節後一律複課的《通知》,國小開始“複課鬧革命”。國小課本被取消,用《毛主席語錄》代替課本,教師上課教讀“語錄”,學生學“語錄”,背誦“語錄”,教學質量嚴重下降。1969年春,公辦國小下放大隊辦。所有農村國小公辦教師回到原籍(大隊)由貧下中農重新錄用,安排工作,入選者繼續任教,由大隊或生產隊記勞動工分,國家不再發工資;落選者,參加生產隊勞動生產。這種混亂狀況,至1969年秋才得予糾正。1969年10月,撤銷“公辦國小下放大隊辦”的做法,公辦教師又由教育主管部門統一調配任用,恢復國家發工資。1970年,在“讀國中不出大隊、讀高中不出公社”的影響下,有6所國小附設國中班,抽調國小骨幹教師擔當國中任課,削弱了國小教學質量。1973年—1976年,學校取“開門辦學走向社會”之法,取消入學考試制度,取消“課堂中心”、“書本中心”、“教師中心”,批判“智育第一”、“分數掛帥”,教學秩序仍處於混亂狀態。
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教育戰線開始撥亂反正,教學秩序逐步恢復正常。1980年,貫徹中央“調整、改革、整頓、提高”的八字方針和根據自治區“壓縮國中,加強國小”的指示精神,對中國小布局作了調整。西港區片把國小附設國中班合併在亞路江國小,東港區片把國小附設國中班合併在雞墩頭國小。原來從國小抽調到國中任教的教師大部分回到國小任教,提高了小教師隊伍整體水平。1983年,國小附設國中班與國小完全脫離。
1983年8月,國務院頒布《關於普及初等教育基本要求的暫行規定》,要求全國各地努力抓好入學率?鞏固率、畢業率、普及率的“四率”工作。從1983年起,各村委、學校認真抓好普及初等教育工作,在辦好全日制班級的基礎上,辦複式班,早、午、晚班。1986年11月,經自治區人民政府委託欽州地區行署組織檢查驗收,確認基本實現普及初等教育(當時為縣級欽州市轄)。1994年7月,成立欽州港區中心國小,負責管理三所國小的教學業務。1996年7月,學校正式移交欽州港經濟開發區管理(東港區片4所國小2006年移交)。1997年“兩基”鞏固工作再度經自治區和國家檢查驗收,已達國務院頒布的標準要求,當年欽州港區“兩基”達標的指標是:入學率達96%,鞏固率達97%,畢業率達90%,普及率達95%。
2000年以後,隨外來務工、經商人員的增加,學校生源也不斷發展和壯大,班級不斷擴充,生源來自全國各地,每學期均按100至200人數量遞增。2007年秋季學期開始,對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全部免費提供國家課程的教科書,2008年起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全部實行“兩免一補”(免除雜費、免費教科書,貧困寄宿生生活補助)。欽州港區國小教育實現了農村與城市、本轄區和轄區外的學生同等待遇,不再另行收取轉學費或擇校費。欽州港經濟開發區管委會不斷加大對教育經費的投入,增加教學設施,改善教育環境,大力引進師資,滿足國小發展需求。2010年,轄區有國小教學班71班,學生3 205人,教師295人。

中學教育

1970年,在“讀國中不出大隊、讀高中不出公社”的指令鼓動下,中學發展驟然增加,此時,今轄區6所國小先後附設了國中班,1972年,有附設國中班7班,在校學生206人。國中教師全部由回鄉知識青年或國小教師擔任。因教師專業水平低,附中教學質量每況愈下。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根據中央“調整、改革、整頓、提高”的方針,從實際出發調整中學布局,改辦聯中,裁減附中。1980年,西港區片保留亞路江國小附中點,東港區片保留雞墩頭附中點,其餘國小附中班全部撤銷。1983年秋季學期起,國小附設國中班與國小完全脫離。至此,1983年9月-1994年6月,轄區內沒有中學辦學點。
1994年7月,成立欽州港區中學。開辦初期招收港區3所國小的國小畢業生182人,開設初一年級3個班,有教職員工12人。後續年招生續年升級,至1996年秋,有國中3個年級共9班,共有學生555人。其中初一 3班182人,初二 4班233人,初三 2班130人。有教職員工28人。其中專任教師26人。1997年秋,開始招收?一新生,主要是本校國中畢業生升上就讀,至1999年秋,欽州港區中學已成為一所高完中,全校有教學班13班,學生802 人。其中國中9班559人,高中4班243人。有教職員工46人(其中專任教師45人)。欽州港區中學除招收本轄區學生外,還招收港區周邊、市內生源及外來務工子女就讀。2007年秋季學期開始,中央財政對農村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全部提供國家課程的教科書,2008年起全部免除國中階段學生的雜費、免費教科書,對貧困寄宿生實行生活補助(簡稱“兩免一補)。2009年秋季學期起,戶籍所在地屬欽州港區的高中生,全部免除高中教育階段的學費,教育經費全部由欽州港經濟開發區本級財政支付。2010年,港區撥款27.61萬元,資助225名欽州港籍的學生就讀港區中學;發放義務教育階段家庭困難寄宿生補助經費11.38萬元,補助困難學生186人;4萬元補助困難高中生80人次。欽州港經濟開發區管委會不斷加大中學教育經費投入,增加教學設施改善辦學條件,大力引進人才。中學成立至今16年,培養國中畢業生14屆共2 941人,培養高中畢業生11屆共958人。據不完全統計,港區中學成立以來,考上大專院校的有348人,考上中專的有1 000多人,其中,2010年高考,考上本科11人,大專45人,大學升學率達83.6%,同比增長20%。2010年,全校有班級24班,學生1 250人。其中國中18班906人,高中6班344人。有教職員工113人。其中公辦教師89人,公辦職工4人,臨聘職工20人。

成人教育

掃盲、文化夜校
今欽州港區成人教育的興起始於50年代,1958年農業“大躍進”,隨之業餘教育也“大躍進”。鄉村、田頭、路口、渡口都設文化崗和監督站,凡路過的農民民眾都要認字,會讀的放行,不會讀的教會了才放行。並規定人人自備小黑板隨身攜帶,且黑板上寫上字,以備檢查或經過設崗站時需念字方可通過。一時間,無論識字與否,男女老少人人都背帶或擔挑隨帶小黑板。晚上辦夜校,沒文化的都要上夜校,夜校班主要學識字、學文化,學算數或學珠算,夜校還安排教唱歌,以唱《東方紅》、《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之類的革命歌曲。當年,轄區辦夜校班有30多條村,參加掃盲班學員600多人,業餘國小班學員100多人,一時間宣布“脫盲”,並成為“無盲”大隊。
國民經濟困難時期,農民上夜校一度停辦。1960年以後,貫徹“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生產有了回升,各大隊、生產隊也續暫恢復了夜校(又稱“政治文化技術學校”,後改稱“紅專學校”)。夜校開設政治文化技術和算術兩科,吸收已脫盲的農民為學員。通過學習達到高小水平的算畢業。採取靈活機動的學習方式,農忙少學,農閒多學;晴天少學,雨天多學。教師多由國小教師兼任,也有由有一定文化知識的社會青年或隊乾兼任。
1966年“文化大革命”初期,政治文化技術學校改為政治夜校,每個生產隊均設有,夜校以讀報紙檔案之類的材料等。文革“大串連”和“武鬥”期間,政治夜校一度停辦。70年代初,推廣學習犀牛腳公社嶺腳大隊政治文化夜校後,1976年各隊又恢復辦夜校。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撥亂反正。1979年6月,縣一級成立了工農業餘教育領導機構,公社中心校分工一名副校長專管業餘教育工作,各大隊同時也成立了業餘教育領導小組。從此,業餘教育工作得以健康發展。今轄區各大隊均開設業餘初小班(掃盲班)、業餘高小班或在國小附設簡易班。1980年,今轄區各大隊參加業餘教育的學習人數有 1 280人,其中12—45周歲的385人,已脫盲和非文盲1 024人,占80%,基本完成掃盲任務。1985年3月,業餘教育機構更名,大隊業餘教育領導小組改為成人教育領導小組,領導小組由5—7人組成,由村主任擔任組長,國小校長擔任副組長,領導成員由專兼職教師和村農技員組成。大隊成立成人文化技術教育學校。成技校配備專兼職教師,文化教師以社會青年和國小教師兼職為主,實用技術教師則以聘請具有經驗的有關人員。成人教育工作從重點抓掃盲轉向抓業餘高小(脫盲鞏固)、業餘國中和農民技術教育。1990年,舉辦掃盲班6班,學員143人;業餘高小、國中班共10班,學員267人;舉辦各種技術班48期,參加學習2 688人次。成人教育專兼職教師36人。
文化技術教育
1995年後,成人教育重點轉向農民實用技術教育,農民根據自己的需要,缺什麼學什麼,乾什麼學什麼。成技校根據實際情況和農事季節編印實用技術資料發至學員。編寫的實用技術教材有:《對蝦養殖》、《青蟹養殖》、《網箱養魚技術》、《海哲加工》、《科學養豬》、《群雞的飼養》、《海鴨的餵養》、《果樹的栽培》等。成技校根據生產季節安排實用技術培訓,每年安排8—12期不等,農民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參加所需的培訓班。1995年5月,開發區管委專門從湛江請來對蝦養殖專家為養蝦專業戶傳授對蝦的養殖方法。1995—2000年間,欽州港區及各村委總計舉辦各種農村實用技術培訓班468期,參加培訓人員28 080人次。
崗前技術培訓
2001年以後,欽州港區的成人教育轉向轉產造業及職前培訓為主。2006年11月,港區管委設立了成人教育培訓中心,為開發區失地農民進行轉產造業培訓和為港區各企業進行上崗前的各種培訓。2008—2009年9月,共舉辦各種職前培訓班共24期,參加培訓的失地農民、回鄉青年、反鄉農民工共957人,培訓經考試合格743人,已發給合格證書的443人。其中:維修電工3期108人,叉車3期115人,鏟車2期90人,計算機操作員9期209人,汽車駕駛2期125人,廚師、餐廳服務員、客房服務員、綠化保潔員、保全員各一期,培訓人員分別為43、35、41、143、48人。師資來源:根據培訓內容,從北部灣職業學校、欽州市技工學校、機電工程學校、港口集團等聘請專業技術教師或技師講課。辦學經費由就業再就業專項資金或欽州港區本級財政補助資金解決。2008年,支付培訓資金29.95萬元。其中利用就業再就業資金培訓8期,使用補助資金2.81萬元,利用開發區管委本級財政補助培訓3期148人,使用補助資金27.14萬元。
2010年,共舉辦各種崗位技術培訓班5期,參加培訓的回鄉青年347人。其中,參加汽車駕駛員培訓班的2期,共144人;參加商品營業員培訓的2期,共120人;參加保全員培訓的1期83人。參加技術培訓的學員,有215人通過考試並取得了合格證書。

政權機構

港區管理委員會

機構設定
欽州港始於1992年8月1日正式動工建設。1996年6月17日,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批准設立欽州港經濟開發區(省級經濟開發區)。1997年1月16日,欽州港經濟開發區管理委員會(以下簡稱欽州港區管委會)正式掛牌辦公,直至2010年底仍沿用。

欽州港區管委會

欽州港區管委會是欽州市人民政府派出的正縣級行政領導機關,代表欽州市人民政府對欽州港經濟開發區(以下簡稱欽州港區)的政務實行統一的管理。按照中共欽州市委、欽州市人民政府《關於印發的通知》(欽市發[1996]61號)檔案的精神,欽州港區管委會設主任1名、副主任若干名,管委會機關設立辦公室、人事勞動局、經濟發展局、社會工作局、土地規劃建設局、財政局6個工作機構,核准行政編制82名,事業編制8名。2000年起,因社會發展需要,工作機構相繼調整與增設,行政編制、事業編制人員相應增加。其中,2000年增設招商局;2001年土地規劃建設局,析分為建設規劃辦公室、土地管理局;2004年,財政局改建為財政分局,土地管理局改建為國土資源分局,人事勞動局更名為人事勞動和社會保障局;2007年,增設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負責對轄區內工礦企業、港口碼頭、倉儲倉庫等進行安全生產監督與管理.

基層行政機構

欽州港區管委會於1997年1月成立後,接管原欽南區大番坡鎮亞路江、水井坑2個村委會和原龍門港鎮果子山村委會共3個村委會。村委會設主任1名、副主任1名,文書1名,婦女主任1名,民兵營長1名等村委會幹部,共同領導全村的行政工作。2005年月,欽州港區管委會先後將亞路江、水井坑、果子山3個村委會改建為社區居民委員會,列入欽州港區城區建制,同時增設了濱海社區居民委員會(以下簡稱居委會)。居委會幹部的設定與村委會幹部的設定基本相同。居委會幹部共同領導全社區居委會的行政工作。2006年3月,欽州港區管委會代行管轄原欽南區犀牛腳鎮金鼓、雞墩頭、鹿耳環3個村委會;2008年9月,欽州港區管委會將金鼓、雞墩頭、鹿耳環3個村委會改建為社區居委會,列入欽州港區城區建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