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朴翁游蘭亭韻

《次朴翁游蘭亭韻》是南宋詩人姜夔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這首詩是一首唱和之作。此詩首聯簡潔明快地勾畫出了一幅雅士游聚圖;頷聯進一步地突出遊蘭亭的至樂氣氛;頸聯的格調由樂轉悲,為尾聯之人生感懷作了過渡;尾聯筆鋒急轉,作者產生思歸的念頭。此詩語言簡煉協暢,寓意含蓄雋永,格調清新淡雅,感情純真自然。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次朴翁游蘭亭韻
  • 創作年代:南宋
  • 作品體裁:七言律詩
  • 作者:姜夔
  • 作品出處:《白石道人詩集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整體鑑賞,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次朴翁游蘭亭韻
亞字橋亭面面風,六人同坐樹陰中
松交歸路如留客,石礙流杯故惱公
山色最憐秦望綠,野花只作晉時紅
夕陽啼鳥人將散,俯仰興懷自昔同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①朴翁:即葛天民,字朴翁。與作者交往甚密,頗多唱和之作。蘭亭:在今紹興市西南,地名蘭渚,有亭名蘭亭。東晉永和九年(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等四十多人曾在此舉行文人集會,臨流賦詩,王羲之寫了有名的《蘭亭集序》。
②亞字:蘭亭的形狀好象繁體的“亞”字。
③陰:通“蔭”。
④交:交拂。
⑤石礙流杯:水中石塊擋住漂在水上的酒杯。古時三月上巳日(初三)人們歡聚水濱,祓除不祥,常用漆制酒杯盛酒放在水上漂流,酒杯停在某地,在某地的人即取杯飲酒。王羲之等在蘭亭集會時,即用此法,謂之“流觴曲水”。故惱公:有意捉弄你。
⑥憐:喜愛。秦望:山名,在紹興東南四十里,秦始皇曾登此山望東海,故名。
⑦晉:東晉時代(317—420年)。
⑧散:離散。
⑨俯仰:一俯一仰,形容時間很短。興懷:發生感慨。《蘭亭集序》中曾說:“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這句詩化用了《蘭亭集序》中的話。

白話譯文

“亞”字形的蘭亭四面臨風涼爽無比,六位雅士圍坐在樹蔭之下舉杯而飲。
歸路之上松枝交拂好像要留阻遊客,水中的石頭好像故意攔阻您的酒杯。
秦望山那翠綠的山色最是惹人喜愛,野花還同王羲之游蘭亭時一樣鮮艷。
夕陽下鳥聲啼嗚大家也將各奔東西。感慨從來就是在一俯一仰之間產生。

創作背景

南宋宋光宗紹熙四年(1193年),姜夔同葛天民(字朴翁)等六人同游蘭亭,寫了這首唱和之作。,生動地描繪了蘭亭一帶的旖旎春光,抒寫了作者和他的朋友們遊覽時怡然自得的情懷。

作品鑑賞

整體鑑賞

這是一首“次韻”之作,因需押原詩之韻,猶如給作者多添一付鐐銬,故不易構制。然而姜夔此詩卻寫得自由無羈,格調輕快,色彩鮮明,佳句迭出,讀之如沐春風,如飲醇醪。
“亞字橋亭面面風,六人同坐樹陰中”。詩的開頭作者以自拙的手法極為簡潔明快地勾畫出了一幅雅士游聚圖。地點是亞字橋亭,以漢字繁寫之“亞”字來比喻橋亭之狀貌,何等形象生動;人物是六位雅士,對坐而飲,何等暢快自得;環境是樹蔭之中,四面臨風,何等舒心愉悅。在這裡作者以十分精省的筆墨著力表現一種環境與人物玄通默契的相互親和之情,將物與人,景與情,主觀與客觀“混一不分,同為一體”,透過這短短的十四個字的刻畫,讀者感受到的是一派天朗氣清,惠風和暢,萬物復甦,生機勃勃的艷陽春景;是一種心醉神往,怡然自得,酣暢淋漓,傾敘幽情的至樂氣氛。
“松交歸路如留客,石礙流杯故惱公”。正因為有了前面良辰美景,至樂氣氛的鋪墊,故這裡才推出了“松交歸路如留客”的感受。歸路上松樹低垂的枝幹交拂於前,仿佛有意留阻遊客。不說自己的留連忘返,而說松樹的多情好客,這一擬人化的描寫,更深化了人與環境的親和之感。人置身於自然之中,“法自然而化”,已成為自然的一部分。接著“石礙流杯故惱公”是寫作者與同游們仿效王羲之等人“流觴曲水”之法,葛天民因自己順流而下的酒杯常受石礙而罰酒,似乎水中石頭在有意捉弄他。這一戲謔之筆,更進一步地突出了游蘭亭的至樂氣氛。如果說此聯首句是從正面來渲染一種愜意之情的話,那么此句則從反面烘託了這種暢快之感。一正一反,可謂異曲同工。
“山色最憐秦望綠,野花只作晉時紅”。按律詩之章法,首聯、頜聯為“起”,“承”,頸聯應生出“轉”意來,這一“轉”需承上啟下,另僻新境,故最見功力。身居秀甲江南之蘭亭,伴隨暢敘幽情之摯友,面對陽春三月之美景,對於多情美感的詩人來說自然會撫今憶昔,“遊目騁懷”。‘作者先承頷聯,拓開視野,由近及遠,寫到離眼前幾十里外的秦望山,可謂“游目”。一個“綠”字,讓人不禁想起王安石“春風又綠江南岸”之佳句,故畫龍點睛,把萬物復甦,欣欣向榮之春景用一。“綠”字作了總體概括。作者說他最喜愛秦望山一片翠綠之山色,實則因愛蘭亭之美景所至,這是一種由此及彼的拓展,這是一種愛屋及烏的心態。接著又由遠及近,寫蘭亭周圍之野花,說野花還同東晉王羲之等游蘭亭時一樣鮮艷。這裡寫作者之“騁懷”,把空間的由遠及近與時間的由近及遠交疊使用,讓人不禁生出“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之慨嘆。撫今憶昔,整首詩的格調在這裡由樂轉悲,為尾聯之人生感懷作了很好的過渡。
“夕陽啼鳥人將散,俯仰興懷自昔同”。這裡筆鋒急轉,別開生面。眼前美景雖好,然而畢竟夕陽已偏西,光陰似流水,不可能停下。杜鵑鳥聲聲啼鳴,使作者不禁想到自己是客居異地他鄉,頓生思歸的念頭。與摯友攜手同游,暢敘幽情,雖愜意自得,然而畢竟不能久長,最終還是要各自東西。“俯仰興懷自昔同”是說:俯仰之間產生感慨,這是自來就如此的。這裡詩人化用了王羲之《蘭亭集序》中的話:“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作者面對如此神美的良辰美景,感受到時空的無限和美的無限,而人的生命又是如此短暫,如此有限,故一種痛苦的感傷之情油然而生。這種痛苦的感傷來源於生命的自然限數,來源於深刻地意識到有限的生命無法盡享無限的山水之美。所以雖然“屢借山水以化其鬱結,永一日之足,當百年之溢”(孫綽《三月三日蘭亭詩序》)。可是這畢竟是精神上的自我安慰,不能最終消卻生命短促的憂慮。這裡悵惘與慨嘆之悲感,正好與前面歡娛與愜意之樂情形成鮮明對照。一樂一悲,突出地表現了作者樂不忘憂,寓悲于樂,不任性不拘束,處世嚴肅的思想情懷。
通覽全詩,語言簡煉協暢,寓意含蓄雋永,格調清新淡雅,感情純真自然。法度精飭嚴整而又自由無羈,不期於高遠而又自然高遠。讀之一如置身那旖旎春光中,坐臥於清流激湍旁,沉浸在作者的悲歡里,心靈既受到情景的洗滌,又受到哲理的啟悟。宋人(如陳藏一、范石湖)稱姜夔人品灑落如晉宋之雅士,可謂得其神矣。此詩在有限的七言八句中,幾乎囊括盡王羲之《蘭亭集序》的全部內容,從這個意義上,這首詩可以說是一首七言律體的《蘭亭集序》。

名家點評

山東大學教授劉乃昌姜夔詩詞選注》:這首七律生動地描繪了蘭亭一帶的旖旎春光,抒寫了作者和他的朋友們遊覽時怡然自得的情懷。全詩格調輕快,色采鮮明,使客觀景物也帶上了逗人愛悅的情致。

作者簡介

姜夔(1154—1221年),字堯章,號白石道人,饒州鄱陽(今江西波陽)人,後移居湖州(今浙江吳興)。一生未仕,往來於贛、湘、鄂、蘇、浙間,故與劉過被人視為早期江湖派代表人物。其詩初學黃庭堅,後深造自得,與范成大楊萬里多有唱酬。尤以詞著稱,精音律,能自度曲。又擅長書法。有《白石道人歌曲》《白石道人詩集》《白石道人詩說》《續書譜》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