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系統與振動國家重點實驗室(上海交通大學)

機械系統與振動國家重點實驗室依託上海交通大學,實驗室於2006年更名,曾用名為振動、衝擊、噪聲國家重點實驗室,是一個依託於上海交通大學、在國內外享有盛譽的科研機構和高層次科技人才培養基地。

2019年3月,被科技部在2018年工程領域和材料領域國家重點實驗室評估結果為工程領域優秀類實驗室。

實驗室介紹,研究方向,項目成果,人才隊伍,特色鮮明,所獲榮譽,交流合作,兩院院士,

實驗室介紹

機械系統與振動國家重點實驗室依託上海交通大學,實驗室於2006年更名,曾用名為振動、衝擊、噪聲國家重點實驗室,是一個依託於上海交通大學、在國內外享有盛譽的科研機構和高層次科技人才培養基地。該實驗室在世行貸款“重點學科發展項目”的支持下,於1989年正式批准建設,1995年9月正式建成,同年對外開放,並在1998年5月以較好成績通過了教育部組織的評估。目前,聞邦椿院士任學術委員會主任,高峰教授任實驗室主任。實驗室積極貫徹執行“開放、聯合、流動、競爭”的運行機制,立足於套用基礎研究,幾年來,各項工作開展順利,同建成初期相比,有較大程度發展和提高,在國內外學術界具有較大的影響。
機械系統與振動國家重點實驗室(上海交通大學)

研究方向

實驗室的主要學術方向和研究內容為:解決工程領域中有關機械結構和系統的振動、衝擊、噪聲及故障診斷學科前沿的基本理論、技術方法及工程套用問題,探索新的減振、防沖、降噪方法,探索新的振動和噪聲的智慧型控制及預報方法,探索新的機械設備故障診斷理論及方法,發展相關的實驗分析技術、信號處理技術以及新型軟、硬體,提高機械設備性能指標、改善機械設備的力學狀態與聲學環境,以滿足國民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迅速發展的需要。

項目成果

實驗室科研工作具有特色、成績卓著。自實驗室建成以來,先後承擔科研項目300餘項,其中包括國家科技攻關重點項目3項,國家“863”項目3項,國家“973”項目2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2項,面上項目70餘項,省部委重大(點)項目60餘項,國際合作項目10餘項。實驗室建設以來,獲得包括國家和部委科技進步等獎項在內的各類科研成果獎近百項,其中“大型旋轉機械狀態監測與故障診斷技術研究”獲得1997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浮伐技術研究”獲得1999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在國內外學術期刊以及國際會議上發表學術論文600餘篇,其中大量被SCI、EI收錄,出版學術專著20餘部。獲準國家發明和適用新型專利30餘項。

人才隊伍

實驗室現有固定人員26人,其中教授(含教授級高工、研究員)20人,客座研究人員包括博士後研究人員60餘人,每年培養博士和碩士研究生40-50人。實驗室具有兩名長江學者獎勵計畫特聘教授及一大批中青年優秀人才。在研究生培養方面,長期以來通過研討班、重大課題和學術交流等形式,重視對研究生的綜合素質訓練,培養出了眾多優秀人才,其中包括第三屆全國優秀博士論文獲得者一名,上海市優秀畢業生兩名等,同時,也獲得多個省部級教學獎勵。目前實驗室已在學術委員會的指導下制訂出新的發展規劃,擬在進一步拓寬學科方向的同時,結合地處上海的特點,為國民經濟、國防建設和地方經濟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特色鮮明

實驗室近年來在若干領域已經形成了鮮明的特色,確立了領先地位。在水下聲隱身和反隱身研究中從吸聲材料結構設計到吸聲機理等方面建立了有效實用的數學物理模型,提出了亮點模型,為提高消聲瓦的研究水平奠定了基礎,並使我國的聲隱身技術研究水平步入世界先進水平行列,目前有關研究成果已在型號項目中獲得成功套用。在機械設備遠程故障診斷方面,在多年研究成果積累的基礎上,形成了基於Internet的完全Web化的遠程監測、分析和診斷的獨特體系結構,當前在“十五”國家科技攻關計畫重點項目的支持下,正在研製新型實用的設備遠程診斷系統。在軌道交通噪聲治理方面取得重大進展。針對大城市軌道交通的特點,研製成功了防雨塵寬頻帶阻抗複合型的吸聲型聲屏障,具有外型美觀、易清洗、防雨塵、成本低和壽命長等優點。該型聲屏障在交通噪聲的主要頻率範圍100—5000Hz內的平均吸聲係數達0.83,其中的關鍵技術為國內首創,已獲國家專利3項。當前在上海莘閔高架軌道交通聲屏障的招投標中,本型聲屏障一舉中標,並已同有關單位簽定了專利實施許可契約,將於2002年12月全面建成。在艦艇抗衝擊特性研究中,在艦船整體結構及機艙區衝擊動力學仿真、艦載設備非線性衝擊動力系統力學建模以及充液管道系統振動控制和抗衝擊研究等方面,具有很強的優勢和地位。先後完成了xxx艦主動力系統抗衝擊損傷研究等多個課題,並獲得中國人民解放軍總裝備部科技進步二等獎的基礎上,又承擔了總裝備部多個的“十五”預研課題。
機械系統與振動國家重點實驗室(上海交通大學)

所獲榮譽

2019年3月,被科技部在2018年工程領域和材料領域國家重點實驗室評估結果為工程領域優秀類實驗室。

交流合作

實驗室通過合作研究、訪問考察、主辦或參加學術會議等多種形式,同國外研究機構和學術界保持廣泛的接觸與合作交流,每年該類交流與合作活動在20次以上,從而進一步促進了學術水平的提高,擴大了實驗室的國際影響與知名度。在學術交流方面,實驗室在1999年12月份承辦了由五個全國學會(振動工程、機械工程、航空、航天以及力學)聯合發起的第七屆全國振動理論及套用學術會議,2001年又成功主辦了第一屆“振動與噪聲的診斷、分析與控制”國際學術研討會,成功主辦了“中日環境信號處理與噪聲控制”雙邊學術交流會議。實驗室承辦了“振動與衝擊”和“噪聲與振動控制”兩份學術期刊,在相關學科領域具有較大的影響。
機械繫統與振動國家重點實驗室(上海交通大學)

兩院院士

阮雪榆:中國工程院院士
阮雪榆院士於1933年出生於上海,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機械工程系。現任上海交通大學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模具CAD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上海模具技術研究所所長、美國福特汽車公司-上海交通大學C3P聯合研究室主任、瑞士FEINTOOL公司高級顧問、韓國《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utomotive Technology》雜誌編委、德國《Research in Engineering Design》雜誌編委、國際環境保護與製造委員會(ICEM)常務委員。
阮雪榆院士是國際知名的塑性加工和模具技術專家,我國冷擠壓理論與技術的開拓者,在國內外首創冷擠壓許用變形程度理論,並首先研究成功黑色金屬的冷擠壓技術,著有《冷擠壓技術》等4部專著,對指導和推動我國冷擠壓理論與技術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曾先後主持完成國家重點攻關項目、上海市科委重點科技攻關項目、兩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福特-中國研究與發展基金項目。阮雪榆院士獲得多項國家、部、市獎和國際獎勵。
阮雪榆院士在國內率先將CAD/CAM、數值模擬技術和人工智慧技術的研究、開發與套用引入到塑性加工和模具製造領域。並於1983年在上海交通大學和上海第二輕工業局的共同支持下建立了集科研、教學和生產為一體的上海模具技術研究所,先後完成科研成果400餘項,成果轉移和技術服務覆蓋了全國21個省、市、自治區及美國、日本、德國和瑞士等多個國家,涉及機械、航空、航天、汽車和電子等10多個行業。1994年國家計委在上海模具技術研究所的基礎上批准成立了模具CAD國家工程研究中心。
阮雪榆院士領導的科研隊伍針對高新技術的特點,有效地實施了“研究開發、技術轉移和工程支持”的戰略,以模具為載體和切入點,在先進制造技術的實施和套用方面完成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他還首次提出了與國際合作的新模式-共建聯合研究室,幫助企業解決高新技術的研究、開發與套用中的具體問題,既得到了充分的資金支持,也學習到了國內外著名企業的高新技術的管理模式,更得到了最新的戰略和技術信息。他先後建立了30多家聯合研究室和套用中心,如上海汽車-上海交通大學汽車模具聯合工程中心、福特-上海交通大學C3P聯合研究室、瑞士FEINTOOL聯合研究室和美國DOCUMMEN航空結構聯合軟體開發中心等。
阮雪榆院士實施的高技術發展新戰略,得到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高度評價,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批准,在交通大學成立了產學研一體化的“冷鍛教席”。模具CAD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經過國家驗收認為中心具有“很強的技術創新、開發和綜合能力及隊伍”,受到國內和國際學術界和企業界的高度評價。美國科學基金會(NSF)的官員到模具CAD國家工程研究中心進行了深入的考察,美國專家認為“中國模具CAD國家工程中心要比美國任一工程研究中心好得多”。美國國家科學技術政策研究所(Science and Technology Policy Institute)2007年6月的工程研究中心(ERC)報告中,該所調研了11個國家73個工程研究中心,將阮雪榆院士領導的上海交通大學模具CAD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列於首位。
阮雪榆院士共指導博士研究生140名,博士後9名,發表學術論文200多篇。
謝友柏:中國工程院院士
謝友柏,男,1933年9月生於上海,1955年畢業於交通大學內然機製造專業,留校在機械原理及零件教研室任教,1957年隨學校遷至西安。1984年任西安交通大學機械學博士點首任博士導師,1986年被聘為教授。1988年任該校潤滑理論及軸承研究所所長。1979年中國機械工程學會摩擦學會成立,任第一,二,三屆理事會副會長,1992年任理事長;與此同時還擔任清華大學摩擦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及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評議組成員。其它兼職有《摩擦學學報》副主編,《機械工程學報》、《中國機械工程》編委、上海交通大學、西南交通大學、西北工業大學等兼職教授,英《Proc IMechE,Part J,Journal of Engineering Fribologhy》編委等。1994年被遴選為中國工程院首批院士。謝友柏從事機械學、摩擦學研究及教學工作近40年,主持完成國家重要科研項目數十項。作為第一完成者獲得全國科學大會獎、國家自然科學獎等國家、省部委、校獎12項和個人榮譽獎十餘種、專利2項,發表論著百餘篇,培養出博士16人,碩士31人。面對摩擦學這一涉足廣泛知識的領域,在潤滑、控制、可靠性、知識獲取、資料庫、專家系統等方面都進行了理論和實踐研究,並取得進展。在此基礎上發展了原有建立在簡單系統上的方法,提出了摩擦學(大)系統系統工程的基本思想,構造了理論上的框架,並在大型汽輪發電機組和高速透平機械轉子 軸承系統等的摩擦學設計上,得到重要和理論及套用成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