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橘逾淮為枳》(選自《晏子春秋·內篇雜下》) 此文還被選入滬教版《九年義務教育上海課本六年級第二學期(試用本)語文》一書中第二十九課(p.121-124),同時也選入蘇教版教材的六年級下冊第二十九課。
選自《
晏子春秋》是一部記敘春秋時
齊國政治家晏嬰的思想、言行、事跡的書,也是我國最早的一部"短篇小說集"
本文主要描寫了
晏子面對楚國君臣對他和齊國的侮辱所進行的爭鋒相對的鬥爭,表現了晏子冷靜,愛國,從容不迫,臨危不懼,機智善辯的品質和不畏強權,不懼大國,不畏強暴的浩然正氣。在鬥爭中,長了自己的志氣,滅了楚國的威風,維護了齊國的尊嚴。
原文
晏子將(2)使楚。楚王聞(3)之,謂(4)左右(5)曰:“晏(yàn)嬰,齊之習辭(6)者也。今方來(7),吾欲(8)辱(9)之,何以也(10)?”
左右對曰:“為(11)其來也,臣請(12)縛(fù)一人,過(13)王而行(14),王曰:‘何為(15)者也?’對曰:‘齊人也。’王曰:‘何坐(16)?’曰:‘坐盜(17)。’”
晏子至(18),
楚王賜晏子酒。酒酣(hān)(19),吏二縛一人詣(yì)(20)王,王曰:“縛(21)者曷(hé)(22)為(23)者也?”對曰:“齊人也,坐盜。”
王視晏子曰:“齊人固(24)善(25)盜乎?”
晏子避席(26)對曰:“嬰聞之(27),橘生淮(huái)南則(28)為(29)橘,生於
淮北則為(30)
枳,葉徒(31)相似,其實(32)味不同。所以然(33)者何?水土異(34)也。今民生長於齊不盜,入楚則盜,得無(35)楚之水土使(36)民善盜耶(yé)(37)?”
王笑曰:“聖人非所與熙(xī)(38)也,寡人反取病(39)焉。”
注釋
(1)選自《
晏子春秋·內篇雜下》。
晏子,名嬰,字平仲春秋時期齊國政治家。枳(zhǐ),也叫
枸橘。
(2)使:出使。
(3)聞:聽說
(4)謂:告訴,對......說
(5)左右:身邊近臣
(7)方來:將要來
(8)欲:想要
(9)辱:羞辱
(10)何以也:用什麼辦法呢?以:用
(11)為:表時間,在,當,於
(12)請:請求,請讓我
(13)過:經過,走過
(14)行:走
(15)何為:做什麼 為:做
(16)何坐:犯了什麼罪。坐,犯了……罪。
(17)盜:偷盜
(18)至:到
(19)酒酣:喝酒喝得正高興時。酣,痛快
(20)詣(yì):拜見,謁(yè)見
(21)縛:捆綁
(22)曷:同“何”,什麼。
(23)為:做
(24)固:本來。
(25)善:善於,擅長
(26)避席:離開座位。
(27)之:代詞,代指這樣一件事
(28)則:就
(29)為:是
(30)為:成為,變成
(31)徒:只,獨,僅僅
(32)其實:它們的果實。其,指橘和枳。實,果實。
(33)然:如此,這樣
(34)異:不同
(35)得無:莫非
(36)使:讓
(37)耶:語氣詞,相當於“嗎”,“呢”
(38)熙,同“嬉”,戲弄
(39)病:辱
譯文
晏子將要出使去楚國。楚王聽到這訊息後,對身邊的侍衛、大臣說:“晏嬰,是齊國善於辭令的人。現在他將要來了,我想要羞辱他,用什麼辦法呢?”
身邊的侍衛、大臣回答說:“在他到來時,請讓我們捆綁一個人,從大王面前走過,大王就說:‘這人是做什麼的?’我們就回答說:‘這是齊國人。’大王再問:'他犯了什麼罪?’我們就回答說:‘他犯了盜竊罪。’”
晏子到了楚國,楚王賞賜給他酒喝。他們喝酒喝得正高興時,兩個官吏捆綁著一個人來謁見楚王。楚王說:“捆著的人是做什麼的?”官吏回答說:“他是齊國人,犯了偷盜罪。”
楚王看著晏子說:“齊國人本來就善於偷盜嗎?”
晏子離開座位回答說:“我聽說過這么一件事,橘樹生長在淮南就是橘樹,生長在淮北就變成枳樹,它們僅僅是葉子相似,但它們的果實味道卻不同。這樣的原因是什麼呢?是因為淮南淮北水土不同啊。現在百姓生長在齊國不偷盜,可進入楚國就偷盜,莫非楚國的水土讓人變得善於偷盜嗎?”
楚王(尷尬地)笑著說:“聖人是不可以隨便戲弄的,我反而自討沒趣了。”
語法現象歸納
1、古今異義:坐:犯......罪
其/實:它們的/果實
2、通假字:
曷:同“何”,什麼
熙:同“嬉”,戲弄
3、一詞多義
晏子將使楚 : 出使
使
使民善盜耶 : 讓
為 為其來也 wèi,在
何為者也wéi,做
橘生淮南則為橘wéi,是
生於淮北則為枳 wéi,成為,變成
之 (1)指示代詞
(2)人稱代詞
(3)“的”
句式
1、判斷句
晏嬰,齊之習辭者也 (......是......)
聖人非所與熙也 (......不是......)
2、賓語前置句
何以也(以何----------用什麼[方法])
曷為者也(為曷--------乾什麼)
王曰:“何坐”(坐何----------犯了什麼罪)
3、固定句式:得無......耶?(莫非......嗎?)
晏子
晏子(公元前578年—公元前500年),名嬰,字仲,謚平,習慣上多稱平仲。夷維(今山東高密市膠河生態發展區晏王廟村)人,
春秋時期著名政治家、思想家、
外交家。
晏嬰是齊國上大夫
晏弱之子。
齊靈公二十六年(前556年)晏弱病死,晏嬰繼任為上大夫。歷任齊靈公、莊公、景公三朝,輔政長達50餘年。以有政治遠見、外交才能和作風樸素聞名諸侯。
晏嬰聰穎機智,能言善辯。內輔國政,屢諫齊王。對外他既富有靈活性,又堅持原則性,出使不受辱,捍衛了齊國的國格和國威。司馬遷非常推崇晏嬰,將其比為
管仲。孔子曾贊曰:“救民百姓而不夸,行補三君而不有,晏子果君子也!”
中心
晏子形象:善於外交辭令,能隨機應變,從容不迫地維護個人及國家的尊嚴。
1~2段:楚國君臣事前的密謀策劃
3~5段:寫晏子機智地挫敗了楚國君臣的陰謀
本文記敘了晏子出使楚國,憑著他的機智善辯,挫敗了楚王的詭計,維護了祖國及個人尊嚴的故事。
同時也告訴我們:環境能影響人,改變人
出處介紹
《
晏子春秋》,晏子,名嬰,字平仲,謚平,習慣上多稱平仲,又稱晏子、晏嬰。夷維人(今山東
高密)春秋時代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晏子春秋》共8卷,包括內篇6卷(諫上下、向上下、雜上下),外篇2卷,計215章,全部由短篇故事組成。全書通過一個個生動活潑的故事,塑造了主人公晏嬰和眾多陪襯者的形象。這些故事雖不能完全作信史看待,但多數是有一定根據的,可與《
左傳》、《
國語》、《
呂氏春秋》等書相互印證,作為反映春秋後期齊國社會歷史風貌的史料。
為
春秋時期齊國正卿。歷仕靈、莊、景三朝,執政五十餘年。以
節儉力行、謙恭下士著稱於時。注意政治改革,關心民事,反對祈福
禳災等迷信。
這部書多側面地記敘了晏嬰的言行和政治活動,突出反映了他的政治主張和思想品格。
作者簡介
晏子,字平仲,生年不詳,卒於公元前500年。以有政治遠見和外交才能,作風樸素聞名諸侯。他愛國憂民,敢於直諫,在諸侯和百姓中享有極高的聲譽。他出身仕家,年輕時就從政。其父晏弱去世後,他繼任齊卿,歷仕靈、莊、景三朝,長達五十四年。這五十四年,正是齊國不斷走向衰落的年代,國君平庸昏聵,驕奢淫逸,外有秦、楚之患,內有天怒人怨之憂。晏嬰憑藉著自己的聰明才智,盡力補天,力挽狂瀾,“進思盡忠,退思補過”,“其在朝,君語及之即危言,語不及之即
危行,國有道即順命,無道即衡命,以此三世顯名於諸侯”(《史記·管晏列傳》)。使齊國在諸侯各國中贏得了應有的地位,他本人也成為齊國歷史上與大政治家
管仲並稱的聲譽。對於他的人品和政治才能,
司馬遷讚嘆不已,表示“假令晏子而在,余雖為之執鞭,所忻慕焉。”
《
晏子春秋》一書的作者及成書年代,自古以來頗多爭論。有人認為此書是晏嬰本人所撰。如《
隋書·經籍志》就說:“《晏子春秋》七卷,齊大夫晏嬰撰。”也有人認為是
墨家後學所為。唐代
柳宗元說:“吾疑其
墨子之徒有齊人者為之。墨好儉,晏子以儉名世,故墨子之徒尊著其事以增高為己術者。”又有人懷疑是六朝後人偽造。清人管同說:“吾謂漢人所言《晏子春秋》不傳久矣,世所有者,後人偽為者耳……其文淺薄過甚,其諸六朝後人為之者歟?”(《
因寄軒文集》)對於以上的各種說法,今人大多
不敢苟同。一般的看法是,此書成書於戰國中後期,作者可能不止一人,而可能出自眾手。....
文章簡介
《
晏子春秋》是記述春秋末期
齊國著名政治家
晏嬰言行,事跡的一部著作。 分內篇、外篇兩部分,內篇分諫上、諫下、問上、問下、雜上、雜下六篇,外篇分上、下二篇。諫上、諫下主要記敘晏嬰勸諫
齊君的言行,問上、問下主要記敘君臣之間、卿士之間以及外交活動中的問答,雜上、雜下主要記敘晏嬰其他各種各樣的事件。外篇兩篇內容較為駁雜,與內篇六篇相通而又相別。各篇之間的內容既有相對的獨立性,又互有聯繫,個別的還有互相矛盾之處。
文章歸類
對於《晏子春秋》的歸類,即它所屬的學派:《
漢書·藝文志》、《七略》等把它歸入儒家,認為此書“義理可法,皆合六經之義”。而
柳宗元把它歸入墨家,認為“宜列之墨家”。近人有人認為它亦墨亦儒,也有人認為它非墨
非儒。我們認為非墨非儒的說法是比較接近於實際的。因為從《晏子春秋》的說法是比較接近於實際的。因為從《晏子春秋》所反映出來的內容看,它表現出來的近似於
儒家學說的思想在孔子之前,自然就不能把它劃入到後起的儒家學派中去,不然,晏子就成了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了。它表現出來的近似於墨家思想的尚儉觀點與墨家尚儉的目的、作用也迥然不同,因此也不能把它歸入到墨家學派去。我們只能說,《晏子春秋》就是《晏子春秋》,它沒有獨立、系統的思想體系,但卻有其自身的特點。
《晏子春秋》的歸類應屬於雜家。
主題思想
《晏子春秋》所表現出來的最可貴的思想是重民與愛民。《內篇問下》載:“晏子聘於吳,
吳王曰:‘敢問長保
威強勿失之道若何?’晏子對曰:‘先民而後身,先施而後誅。強不暴弱,
貴不凌賤,富不傲貧。百姓並進,有司不侵,民和政平……”《內篇問下》載:“叔向問晏子曰:‘意執為高?行孰為厚?’對曰:‘意莫高於愛民,行莫厚于樂民。’又問曰:‘意孰為下?行孰為賤?’對曰:‘意莫下於刻民,行莫賤於
害身也。’”這裡,晏子明確地提出了“先民而後身”是國君“長保威強勿失”的根本保證之一,又把“愛民”看作是最崇高的思想。晏子的這種重民、愛民的思想跟後來孔子的仁政、
孟子的民本思想非常接近。
從重民和愛民出發,晏子主張節儉,反對向人民橫徵暴斂,反對大興土木,以減輕人民的負擔。晏子多次批評
齊景公“使民若不勝,
藉斂若不得,厚取於民而薄其施”(《問上》)。“興事無已,賦斂無厭,使民如將不勝,萬懟怨”(《外上》)。強調要“儉於藉斂,節於
貨財,作工不歷時,使民不盡力,百官
節適,關市省征,山林陂澤,不專其利,領民治國,勿使煩亂,知其貧富,勿使凍餒”(《問上》)。當齊景公看到有人凍死在路邊而不聞不問時,晏子就勸諫道:“今君游於寒,途據四十里之民,殫財不足以奉斂,盡力不能周役,民氓饑寒凍餒,
死胔相望,而君不問,失君道矣。”(《諫上》)
從重民、愛民的思想出發,晏子主張減輕刑罰,反對濫殺無辜。(《諫下》)中記載,齊景公在位時由於賦稅繁重,訟事眾多,被拘禁的人塞滿了監獄。齊景公要晏子去管理監獄,晏子就藉機勸諫齊景公,指出正是由於齊景公對百姓的橫徵暴斂,才使百姓“嚴聽其獄,痛誅其罪。”晏子認為執政者應該“刻上而饒下,赦過而
救窮。不因喜以加賞,不因怒以加罪”(《問上》)他明確提出了處罰的原則,就是“弛刑罰——若死者刑,若刑者罰,若罰者免”。即該判死刑的人肉刑代替,該受肉刑的以罰款代替,該罰款的就免除不罰,總而言之,就是罪減一等。晏子這樣做,就是出於對人民的愛護。..
人物描述
在《晏子春秋》中,我們可以看到對人才的重視和對
讒佞的憎惡。《諫上》載:“景公信用讒佞,賞無功,罰不辜。晏子諫曰:‘臣聞明君望聖人而信其教,不聞聽讒佞以
誅賞。今與左右相說頌也,曰:比死者勉為樂乎!吾安能為仁而愈黥民耳矣!故內寵之妾迫奪於國,
外寵之臣矯奪於鄙,執法之吏並苛百姓。民愁苦約病,而奸驅尤佚,隱情奄惡,蔽諂其上,故雖有至大賢,豈能勝若讒哉?’”奉勸齊景公親
賢人,遠小人,表示了晏子對人才的重視和對小人的反感。《問上》載:“景公問晏子曰:‘蒞國治民,善為國家者何如?’晏子對曰:‘
舉賢以
臨國,官能以敕民,則其道也。舉賢官能,則民與若矣。’”
人物特點
在《晏子春秋》中,晏子的節儉觀念得到充分的表現。晏子認為,節儉是一個賢人的基該品質,所以,他對那些富貴驕奢,鋪張浪費的人或行為從心底里抱有一種反感。他曾對齊景公的窮奢極欲進行了多次的批評。他自己則從節儉要求和約束自己。齊景公多次要給他調整住宅,還趁他出使在外替他建了一座新宅,他都堅決辭謝了。當齊景公賞賜他車馬時,他說:“君使臣臨百官之吏,臣節其衣服飲食之養,以先齊國之民,然猶恐其侈靡而不
顧其行也;今輅車乘馬,君乘之上,而臣亦乘之下,民之無義,侈其衣服飲食而不顧其行者,臣無以禁之。”(《雜下》)這就是說,他要以節儉作表率,以防百姓過分追求物質享受而造成社會秩序的混亂和道德敗壞。
《晏子春秋》不僅鮮明地表現了晏子光輝思想,而且也記載了許多表現晏子優良品質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的故事。節儉是《晏子春秋》中重點突出的晏子的品質,這一點,上文已有所交代。此不贅言。另外如退思補過、待人寬以約、責人重以周、謙虛謹慎等美德,書中都作了大力宣揚。《內篇雜下》記載了這樣一個感人的故事:“景公有愛女,請嫁於晏子,公乃往燕晏子之家。飲酒酣,公見其妻曰:‘此子之
內子耶?’晏子對曰:‘然,是也。’公曰:“嘻,亦老且惡矣!寡人有女少且姣,請以滿夫子之宮。’晏子違席而對曰:‘乃此則老且惡,嬰與之居故矣,故及其少且姣也。且人固以壯托乎老,姣托乎惡;彼嘗托,而嬰受之矣。君雖有賜,可以使嬰倍其托乎?’再拜而辭。”齊景公看到晏子的妻子老而醜,想把年輕漂亮的女兒嫁給晏子,晏子嚴辭拒絕了。晏子的這種
糟糠之妻不下堂,堅守愛情,不背叛老妻的行為與品德,不僅在
男尊女卑的封建時代殊為難得,就是在今天,也是一種十分可貴的品格。
文章評價
從《晏子春秋》的內容來看,編者或作者似乎有意突出晏子光輝的一面,極力塑造晏子的正面形象,由此也可以推斷,此書的編者或作者肯定是一個景仰晏子的人。
《晏子春秋》在文學史上也有一定的價值。它以人物為中心,一事一記,各事之間既有聯繫又各自獨立,形成一個一個的小故事,這些故事都是為了表現晏子的思想品德。全書可以說是晏子的言論及佚事彙編,統而觀之,又可以看成是一部晏子傳。
此書的第一個突出的文學特點是故事生動,情節曲折,具有很強的可讀性。例如《諫下》中的“
二桃殺三士”的故事寫的是齊國的三位勇士
公孫接、
田開疆、
古冶子因事得罪了晏子,晏子就請求齊景公送兩隻桃子給他們。人多桃少,於是三人論功吃桃。公孫接、田開疆自敘功勞後,認為自己功勞最大,都各自拿走了一隻桃子吃掉了。等到古冶子敘完功勞後,公孫接、田開疆都覺得自己的功勞不如他,但卻都把桃子拿走吃了,覺得
羞愧難當,於是舉劍自殺。古冶子看到二人自殺了,自己也覺得內疚,於是也舉劍自殺了。這件事在《晏子春秋》中寫得很詳細具體。事件的緣起、發展、高潮、結局都十分清楚,富有戲劇性。
又如《諫下》中的另一件事:齊景公的寵妾
嬰子死了,齊景公很傷心,不吃不喝,大臣們極力勸慰,但都無濟於事。晏子知道這件事後,就對齊景公說,有一位術士能起死回生。齊景公大喜。晏子就讓齊景公到別處去沐浴齋戒。等到齊景公走後,晏子就讓人把嬰子的屍體裝入棺材中埋葬了,然後對齊景公說,術士對嬰子已無能為力,現已把她裝進棺材中埋葬了。齊景公聽了,無可奈何。這件事也寫得十分生動曲折,妙趣橫生。這一類的故事在《晏子春秋》中占了相當的比重。《晏子春秋》的另一個突出的文學特點是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性格、個性鮮明突出。如上所述,《晏子春秋》的編者或作者是要塑造晏子的正面形象,而且儘量把他塑造得有血有肉,具體可感,因此,運用了細節描寫、個性化的語言和行動、對比等手法來突出晏子的形象。在《晏子春秋》中,晏子不僅是仁人,也是智者,不僅思想道德崇高,堪稱
表率,而且具有鮮明的個性。
晏子的品格
在《諫上》、《諫下》中,我們看到了晏子的政治家品格:目光遠大,深思熟慮,具有深厚的政治素養,敢於直言勸諫。在其他篇章中,晏子則是以另外一種形象鮮明地凸現在我們面前的。例如《雜下》所載的“
晏子使楚”的故事:晏子使楚,以晏子短,楚人為小門於大門之側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國者,從狗門入。今臣使楚,不當從此門入。”儐者更道從大門入。見
楚王,王曰:“齊無人耶?”晏子對曰:“
臨淄三百閭,
張袂成陰,揮汗成雨,
比肩繼踵而在,何為無人?”王曰:“然則子何為使乎?”晏子對曰:“齊命使各有所主,其賢者使使賢王,不肖者使使不肖王。嬰最不肖,故
直使楚矣。”
身材矮小的晏子面對著楚王的玩笑,從容應付,臨事不亂。不僅沒有讓楚王占到半點便宜,而且給了有力的回擊,讓楚王陷入難堪。這則故事充分表現了晏子靈活機智、反應敏捷的特點,同時又表現了他不辱使命,善於應對的外交家才能。《雜下》中有一則記載:“
梁丘據謂晏子曰:‘吾至死不及夫子矣!’晏子曰:‘嬰聞之,為者常成,行者常至。嬰非有異於人也,常為而不置,
常行而不休者,故(胡)難及也?’”這一段對話則又表現了晏子坦誠、謙虛的態度。《諫上》中的一段記載更為生動:齊景公與晏子、
艾孔、梁丘據同游
牛山,
齊景公想到人總是要死的,不禁悲從中來,淚流滿面。艾孔、梁丘據也跟著哭起來,只有晏子在一旁冷笑。齊景公問他為何而笑。晏子說,如果人不會死,就不會輪到你齊景公做國君了,正因為人會死,所以才輪到你。而輪到你時,你就想長生不老,可見你是不仁之人。今“不仁之君見一,諂諛之臣見二,此臣之所以獨竊笑也。”故事中寫了四個人,一笑三哭,笑中可見晏子的正直不阿,哭中可見齊景公的貪婪,艾孔、
梁丘據的諂諛拍馬。人物特點、人物性格,以及人物表情躍然紙上。
除了以上兩個突出的特點外,《
晏子春秋》還具有語言
明白曉暢,手法多以
白描為主的特點。書中除了個別的篇章有一些鋪排、誇張的描寫,其他的大部分都是樸實簡語的敘述、描寫和對話。語言重在簡潔、明白、傳神,不太在乎辭藻。從上文所舉的眾多例子中,我們不難發現這一特點。此外,《晏子春秋》中的許多語言,特別是晏子所說的話,不僅樸實簡潔,而且蘊含著深刻的哲理,如“
為者常成,行者常至”、“有賢而不知,一不祥;知而不用,二不祥;用而不任,三不祥”等等。
《晏子春秋》由於其思想非儒非道,所以,自古以來不太被人重視。但是,深入其中,細心閱讀,就會有不少收穫。
此書不是
秦人所作,但在
秦始皇看來是非儒非道之作,所以也在禁毀之列。流傳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