橋西區(河北省張家口市區的發祥地)

橋西區(河北省張家口市區的發祥地)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橋西區隸屬於河北省張家口市,位於張家口市西南部,是張家口市轄中心區之一,是張家口市區的發祥地,因位於清水河西岸,故名橋西區。橋西區東與橋東區隔河相望,南與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簡稱高新區)相依,西與萬全區接手,北與張北縣毗連,東北與崇禮區相鄰。橋西區處於自然地理的中心區域,是張家口市委、市政府所在地,是張家口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區域,是張家口的首善之區。

橋西區地理坐標為北緯40º50′左右,東經114º45′左右,面積220.6平方千米。橋西區總人口28.51萬人。2011年上半年,橋西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09066萬元。橋西區轄7個街道,共有38個社區居委會;轄3個鎮,即東窯子鎮、沙嶺子鎮、姚家房鎮,共有37個行政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橋西區
  • 外文名稱:Qiaoxi District
  • 行政區類別:市轄區
  • 所屬地區:河北省張家口市
  • 下轄地區:3個鎮、7個街道辦事處
  • 政府駐地:明德南街170號
  • 電話區號:0313
  • 郵政區碼:075061
  • 地理位置:河北省西北部
  • 面積:220.6平方千米
  • 人口:28.51萬人(2012年底)
  • 方言晉語-張呼片、小部分為冀魯官話保唐片及北京官話懷承片
  • 氣候條件:北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賜兒山雲泉禪寺,大境門堡子里
  • 機場張家口寧遠機場(4C級民航)
  • 火車站張家口南站張家口站
  • 車牌代碼:冀G
  • 行政代碼:130703
歷史沿革,行政區劃,人口民族,交通,地理環境,地理位置,氣候,地形地貌,自然資源,土地資源,水資源,植物資源,野生動物,礦產資源,經濟,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社會事業,科技,教育,文化,衛生,旅遊,生態旅遊,文化旅遊,紅色旅遊,

歷史沿革

橋西區橋西區
橋西區是張家口市區的起源之地,是張家口的“根”。橋西區歷史悠久。據《萬全縣志》載,張家口堡(今堡子里)建於明宣德四年(1429年),來遠堡(今市圈)建於萬曆四十一年(1613年)。
、商、西周時期,橋西區境處在北方各遊牧民族的更迭占據或處在中原農耕政權與北方遊牧民族的交界地。
春秋時期,橋西區境先後屬東胡、燕、
戰國時期,公元前475年,趙襄子滅代,建北邊軍事要塞“無窮之門”(今屬張北),橋西區境處趙、燕、匈奴、東胡交界地。燕昭王二十九年(前283),燕昭王派大將秦開攻東胡,拓地千里,置上谷郡,治於寧(今延慶附近),橋西區屬燕上谷郡。秦王政(始皇)二十三年(前224),秦取燕趙大部,重置上谷郡,治於沮陽(今懷來東南),橋西區屬秦上谷郡。
秦代。統一六國(前221)後,劃分疆域為36郡,橋西區仍屬上谷郡。
漢代。漢武帝元光六年(前129),置廣寧縣(治今高新區),橋西區屬廣寧縣。漢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分疆域為13部郡,橋西區境屬幽州上谷郡廣寧縣管轄。東漢初,一度屬匈奴。東漢和帝永元元年(89年),復置廣寧縣,橋西區屬之。
三國時期本區境屬曹魏幽州上谷郡。
晉代。西晉鹹寧二年(276年),分幽州置平州,橋西區屬幽州廣寧郡。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分上谷郡置廣寧郡,轄下洛縣,橋西區屬下洛縣。東晉屬前秦幽州大寧。
南北朝時期,橋西區境大多時候成為割據政權與北方遊牧民族的交界區域。南北朝北魏孝文帝太和元年(477年),橋西區屬燕州廣寧郡廣寧縣。
隋初,改州、郡、縣三級制為州縣兩級制,橋西區屬北燕州。大業三年(607年),將州一級改為郡,橋西區境屬涿郡(原幽州)懷戎縣(今懷來縣)。
唐,政區實行道、州、縣三級制,橋西區屬河北道武州文德縣
後晉天福元年(936年),高祖石敬瑭將“燕雲十六州”割賄契丹。橋西區境屬契丹
遼,橋西區境屬契丹(遼)西京道歸化州文德縣。
金,大定八年(1168年),改歸化州為宣德州,本區屬西京路宣德州宣平縣(治今萬全宣平堡)。
元,橋西區境始終屬中書省上都路宣德府宣平縣。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廢宣平縣,置萬全左右衛,橋西區境屬萬全右衛地。宣德四年(1429年),建張家口堡(即堡子里)。成化十年(1474年),本區及萬全左右衛等地屬宣府西路。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本區為宣府上西路。
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裁改舊制,撤鎮衛,置府縣,以萬全右衛地和西路屬地為主體合置萬全縣,橋西區境屬之。
雍正二年(1724年),設張家口理事同知廳。管理口外察哈爾八旗並口裡各州縣錢糧、稽盜、互訟等事務。張家口廳僑治橋西區。
光緒七年(1881年),改為撫民廳。
民國初,橋西區境屬直隸省口北道萬全縣第六區。
民國三年(1914年),北洋政府設察哈爾特別區,都統署僑治張家口堡(堡子里)。萬全縣治由德勝口(萬全衛城)遷至橋西張家口堡。
民國十七年(1928年),直隸省易名為河北省。撤銷察哈爾特別區,將口北道10縣劃歸察哈爾,與原察哈爾所轄張北、商都、多倫、沽源、康保、寶昌六縣組成察哈爾省,省會張家口。省府機關駐橋西。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日軍侵占張家口後不久,扶持建立偽“蒙疆聯合自治政府”。張家口為首府,稱特別市,辦事機關駐橋西區。特別市轄4區、26鎮、21村,時橋西區境分為二、三、四3個區,轄20鎮。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8月23日,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首次解放張家口。橋西區境劃分為三、四、五、六、七5個區,隸屬察哈爾省張家口市人民政府。市政府駐橋西區長青路。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10月,中共軍隊因戰略需要主動撤出,張家口及橋西被國民黨傅作義部占據。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12月24日,張家口第二次解放,橋西仍屬察哈爾省張家口市,區境內劃分為三、四、五、六、七5個區。
1949年3月12日,橋西境內五個區合併為張家口市第二、第三區。
1952年11月7日,撤銷察哈爾省建置,橋西劃歸河北省張家口市,境內仍劃分為第二、第三區。
1955年10月26日,張家口市第二區、第三區合併,始置橋西區,屬河北省張家口市管轄。
1961年5月4日,撤銷橋西區,分別建大境門、明德、武城三區,均屬河北省張家口市管轄。
1963年3月1日,大境門、明德、武城3個區合併,復置橋西區,隸屬河北省張家口市管轄。
1990年2月,原張家口市茶坊區撤銷,該區沈家屯鄉和東窯子鄉的16個村劃歸橋西區。
1993年5月13日,橋西區撤銷東窯子鄉和沈家屯鄉,建立東窯子鎮和沈家屯鎮。
2000年到2009年,在今東窯子鎮東灣子村、石匠窯村一帶,陸續有石鏟、石斧、石杵等出土,伴隨著這些石器,還有大量的陶片出土,證明新石器時代橋西區境內即有人類居住。
2004年3月30日,橋西區沈家屯鎮所轄區域移交高新區託管,至今。
2016年1月,《國務院關於同意河北省調整張家口市部分行政區劃的批覆》(國函〔2016〕5號):撤銷宣化縣,將原宣化縣的沙嶺子鎮姚家房鎮劃歸張家口市橋西區管轄。

行政區劃

橋西區位於河北省西北部張家口市中心,是市委、市政府所在地,是全市的政治、文化和商貿旅遊服務中心。截至2016年,橋西區下轄3個鎮:東窯子鎮沙嶺子鎮姚家房鎮;37個行政村;7個街道:明德南街街道大境門街道明德北街街道新華街街道堡子里街道南營坊街道工人新村街道;38個社區。
橋西區橋西區

人口民族

橋西區橋西區
2016年橋西區總人口28.51人,其中農業人口26745人,人口自然增長率2.05%。
橋西是民族宗教聚集區,除漢族,還有滿、回、蒙古、藏等19個少數民族,占總人口的4%;市天主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佛教四大宗教團體和宗教活動場所全部設在橋西區。

交通

橋西區內有京張鐵路、京張高速、宣大高速、丹拉高速、張石高速、110國道、207國道,市內的西環快速路、西壩崗路、明德北路、祭風台街、西苑路、古宏大街等城市道路形成了完備的交通體系。

地理環境

地理位置

橋西區位於張家口市主城區西北部,是張家口市轄中心區之一,是張家口市區的發祥地,因位於清水河西岸,故名橋西區。北緯40°45′上下,東經114°50′左右。區境東以清水河為界與橋東區相望,南與張家口市高新技術產業區相連,西與萬全縣相鄰,西北與張北縣交界,東北與崇禮縣接壤。東南距首都北京市199千米;南至河北省會石家莊市305千米。總面積101.3平方千米,市區面積14.3平方千米;

氣候

橋西區屬北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冬季寒冷,有利於冰雪運動;夏季清涼,是避暑勝地;秋季天高雲淡,千里清風。橋西區年平均氣溫7.6ºC,一月份平均氣溫-13.2ºC,七月份平均氣溫22ºC。橋西區年平均降雨量為416.4毫米,全年日照總數平均為2863.3小時,平均日照率為65.51%。全年太陽輻射總量為5800兆焦∕平方米。橋西區受大陸性季風影響,全年多西北風,夏季海洋性氣流進入,多東南風。

地形地貌

橋西區地形地貌總體可分為侵蝕構造盆緣低中山地和堆積盆中平原兩種類型,北邊是燕山山脈西部大馬群山的余脈,西部是太行山北部余脈,地處兩山交匯處,所轄區域主要是山地與河谷地。
侵蝕構造盆緣低中山地
分布在橋西區的西部和北部一帶,海拔一般為820-1500米,相對高差680米左右,面積90.31平方千米,約占全區總面積的89%。
橋西區內比高較大的山峰主要有西太平山、賜兒山、大影壁山、元寶山、小白山等20餘座,最高點為西太平山山峰,海拔高度1032米。
橋西區內山間溝谷發育,多呈北西--南東向延伸,其中流域面積大於10平方千米的溝谷主要有西溝(小西溝)、大東溝。
堆積盆中平原
分布在橋西區的東南部,地形開闊,坡度較緩,總體由西北向東南傾斜,海拔高度一般為730-820米,相對高差90米,面積8.45平方千米,約占全區總面積8.3%,為橋西區主要居民居住區。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2011年橋西區耕地面積2.0421平方千米,園地面積0.9215平方千米,林地面積39.9621平方千米,草地面積18.8991平方千米,交通運輸用地面積0.5334平方千米,水域及水利設施用地面積2.2411平方千米,其他土地面積19.1542平方千米,城鎮村及工礦用地面積19.6382平方千米。

水資源

2011年橋西區水資源總量16478立方米,多年平均用水量210萬立方米,其中生活用水量65萬立方米(城鎮20萬立方米,農村45萬立方米)生產用水量140萬立方米(農業110萬立方米,工業30萬立方米),生態環境用水量5萬立方米。年平均地下水可供水量1040立方米。
地表水
橋西區除與橋東區為界的清水河外沒有其它河流、湖泊等地表水。
地下水
橋西區地下水類型為第四系鬆散岩類孔隙潛水。水位埋深河谷較淺,一般3-5米,谷坡處地下水位埋深較大,一般埋深15-25米。地下水富水性屬豐富水區,單位湧水量一般10-30立方米/小時。

植物資源

2011年橋西區自然區系屬華北地區中溫帶落葉闊葉林亞地帶冀北山地落葉闊葉林及灌草叢區。海拔900-1400米,高差近500米。由於地處壩緣地帶,受農耕和人類活動的影響,這一地區森林資源破壞嚴重,經過近30年來的營造,使這一區域生態環境得到改善。植被以油松樟子松山榆山杏楊柳以及落葉灌木混交林為主,分布著高等野生植物98科444種。
木本植物
有代表性的35科110種,其中喬木樹種20科82種,主要樹種有油松、雲杉側柏檜柏刺槐楊樹榆樹旱柳、山杏、山桃等。灌木18科34種,主要樹種有胡枝子、沙棘、荊條野玫瑰、枸杞、酸棗山榆丁香紫穗槐、火炬、榆葉梅等。
草本植物
有63科334種,主要代表植物有禾本科、菊科、百合科傘形科、豆科、石竹科薔薇科唇形科景天科旋花科莎草科馬齒莧科等。在草本植物中,有中草藥類178種,代表植物有五味子柴胡狼毒黃芩百合黃芪益母草麻黃防風甘草桔梗穿山龍車前子等。菌類、地表常有苔蘚等低等植物。

野生動物

2011年橋西區境內的野生動物,據有關部門統計,分布著野生動物55目157科443種,其中:獸類6目12科22種,有野兔、獾、刺蝟黃鼠松鼠野貓等。
鳥類動物14目28科44種,有貓頭鷹雀鷹啄木鳥喜鵲、野雞、斑鳩野鴿麻雀家燕百靈等。
爬行類動物15目31科33種,有青蛙蟾蜍、蛇、壁虎蜥蜴等。
昆蟲類動物20目86科344種。
境內最多的鳥類是麻雀,遍及全區。其次是喜鵲、烏鴉山雞、啄木鳥、貓頭鷹、燕子石雞鵪鶉鷂子太平鳥黃雀布穀鳥黃鸝翠蘭、藍點、紅點。獸類主要有獾、狐狸刺蝟蝙蝠草兔、狍。爬行類主要有蛇、壁虎、蝸牛蜈蚣蚰蜓蠍子蚯蚓

礦產資源

2011年橋西區的礦產資源主要有膨潤土和建築石料。膨潤土礦分布於土井子--馬家梁一帶,產於侏羅系地層中,預查礦體面積8894.38m,厚度8.93m,小體重1.67t/m,估算資源量13萬噸。
橋西區東窯子鎮建有凝灰岩石料礦山6處,為侏羅地層產物,礦區面積0.0494km,設計利用資源量613.7千立方米。

經濟

綜述

2011年上半年,橋西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09066萬元,總量居全市第12位,按可比價格計算,與2010年同比增長10.8%,增速居全市第14位,增速在全市排位較2011年一季度前進了一位。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629萬元,與2010年同比下降42.7%;第二產業增加值43724萬元,與2010年同比增長9.7%;第三產業增加值164713萬元,與2010年同比增長11.4%。三次產業增加值分別占GDP的比重為0.30:20.91:78.79。

第一產業

2011年上半年,橋西區實現農林牧漁業增加值629萬元,與2010年同比下降42.7%。其中:畜牧業增加值為449萬元,與2010年同比下降54.3%;農業增加值為166萬元,與2010年同比增長12.7%。

第二產業

2011年上半年,橋西區實現第二產業增加值43724萬元,與2010年同比增長9.7%。1-6月份,橋西區實現工業增加值31924萬元,與2010年同比增長5.2%,增速較2011年一季度回落5.6個百分點。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增加值27747萬元,與2010年同比增長5.5%。橋西區建築業增加值完成11800萬元,與2010年同比增長23.6%,實現了較快增長。1-6月份,橋西區具有總承包和專業承包資質等級的建築業企業完成總產值67130萬元,與2010年同比增長34.8%,其中建築工程產值50276萬元,與2010年同比增長34.7%。

第三產業

2011年上半年,橋西區實現第三產業增加值164713萬元,與2010年同比增長11.4%。其中:房地產業實現增加值25021萬元,與2010年同比增長33.2%;批發和零售業實現增加值40394萬元,與2010年同比增長9.6%;交通運輸、倉儲及郵政業實現增加值12940萬元,與2010年同比增長9.5%;教育、衛生、公共管理和社會組織實現增加值52721萬元,與2010年同比增長9.5%。

社會事業

科技

2009年橋西區共申報省、市科技攻關項目7項,斯必克冷卻技術(張家口)有限公司獲得河北省高新技術企業認證。

教育

2009年橋西區擁有普通中學6所,普通中學年末在校學生10420人。國小15所,國小年末在校學生12631人。國小適齡兒童入學率達到100%;國中入學率達到99.89%;國小專任教師學歷達標率達到100%,國中專任教師學歷達標率達到99.5%。全區有幼稚園8所,年末在園幼兒1897人。
截至2011年,橋西區在教育資源方面累計投入4.56億元,實施了第九中學擴模工程,對第十五中學、第十六中學進行了合併,新建了十六中學教學樓,對第十九中學進行整體搬遷擴建,實施了大境門國小搬遷和雙語幼稚園的改擴建工程,推進了全區教育資源的均衡發展,中考成績連續20年蟬聯全市第一。

文化

2009年末橋西區共有文化館、文化站10個,全年組織文藝活動87次,舉辦展覽會19次,舉辦各種專業學習及培訓班116次。

衛生

2009年末橋西區擁有各類衛生機構89個,衛生技術人員2586人,其中執業(助理)醫師1084人。衛生機構床位數達2447張。
到2011年,橋西區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先後完成了7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7個社區衛生服務站和13個農村衛生室的標準化建設。推行了農村新型養老保險,使橋西區的農村老年人實現了“老有所養”;在城市社區推行了居民醫療保險,參保率達到90%以上。

旅遊

橋西區已形成以大境門--西太平山和安家溝兩個國家4A級景區為龍頭帶動,以張庫國際古商道為支撐,西連水母宮,南承雲泉禪寺、張家口堡和來遠堡的旅遊產業發展格局。橋西區旅遊資源大致可分為:生態旅遊資源、歷史文化資源和紅色旅遊資源。

生態旅遊

1、安家溝生態旅遊區
安家溝生態旅遊區是國家AAAA級景區,位於橋西區西溝,與素有“北方絲綢之路”之稱的張庫古道相連,是一個具有自然風景區、旅遊度假區、人文景觀特色的旅遊區。年平均氣溫5-6℃,最高氣溫26.6℃。
安家溝以自然生態為主勢,是一處集休閒、度假、餐飲、住宿、會議、娛樂為一體的山野鄉情旅遊區。景區內建有可供食、宿、娛、樂的培訓中心,設有可容納100多人的多媒體會議中心,及標準客房、高級客房、豪華客房,還有眾多參與性、娛樂性、時尚的遊樂項目供遊客觀光遊玩。
2、西太平山景區
西太平山景區位於張家口市區北部,總面積6395畝,海拔1302米,年平均氣溫9-10℃,最高氣溫27℃。太平山是國家AAAA級景區,也是省級風景名勝區,屬陰山余脈。
景區景觀特色以植物造景為主,以人文景觀點綴其間。有柏園地下長城、石廊、競藝台、功德碑等18處景點。
3、水母宮景區
水母宮是國家AA級旅遊景區,位於張家口市區西北,距市區3.5公里處的臥雲山腳下。景區園林面積40多公頃。年平均氣溫8-9℃,最高氣溫27℃,春、夏、秋三季為最佳旅遊季節。水母宮內龍泉寺建於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水母宮背後的臥雲山,山下有一泉水出石洞而奔涌,終年不涸,被稱之為"大水泉"。因為水質較硬,含硫、鋁等礦物質,有宜於浸泡、洗鞣毛皮。

文化旅遊

主要有大境門(省保)、雲泉禪寺(省保)、張家口堡(省保)、來遠堡摩崖石刻等。
1、大境門景區
大境門景區是國家AAAA級景區,座落於張家口市區北端,是張家口的標誌性建築,與嘉峪關、山海關、居庸關並稱為萬里長城四大雄關,被譽為“萬里長城第一門”。年平均氣溫9-10℃,最高氣溫29.5℃。
大境門建於清順治元年(1644年)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是一座條石基礎的磚砌拱門,門牆高12米,底長13米,進深9米,有木質鐵皮大門兩扇。頂部為一平台,長12米,寬7.5米,外有1.7米高的垛口,內有0.8米高的女兒牆。門楣有察哈爾都統高維岳於1927年書寫的“大好河山”四個大字。
大境門及長城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對外開放大境門長城、老照片展、張庫大道歷史場景園、二郎廟等八個景點。沿長城步道可接西太平山景區。
2、賜兒山雲泉禪寺
賜兒山位於張家口市西部,距市區3公里。傳說給人間賜予兒女麒麟曾降臨此山,並在山上留下趾印,許多人前去求子求福,故這座山被稱為“賜兒山”。在賜兒山山腰有一座寺廟,名“雲泉禪寺”,它是一個以“佛道”文化為代表的典型寺廟景觀。
雲泉禪寺建於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至今已有六百餘年的歷史。因為寺中常常白雲繚繞,山中泉水清冽,長流不息,有人寫詩稱這種景色為“白雲深處有清泉”,雲泉寺因此而得名,是華北最大的佛教聖地。這裡年平均氣溫8-9℃,最高氣溫28℃,以其“雲在泉上飛,泉在雲間流”的自然風光和佛道並舉的文化特色吸引遊人觀光。
2008年開始,投資新建一座山門、三座大殿、東西配殿及僚房。
3、張家口堡景區
張家口堡景區是國家AA級景區,位於張家口市區中心,俗稱堡子里。始建於明宣德四年(1429年),是有著近六百年歷史的古城區。張家口堡是張家口的根,是張家口市區的發祥地。堡內大多建築為官衙、官邸、豪商私宅、宗教場所,從高空俯視街區布局,以文昌閣為中心的街道四正曲直,清末民國初形成的街道格局至今保存完整。
張家口堡占地約23公頃,東西長590米,南北長330米,現有20條街巷,478個院落保持原有格局,被中國著名兩院院士吳良鏞評價為“明清建築博物館”,並成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裡年平均氣溫8-9℃,最高氣溫28℃,是文化、旅遊、文物鑑賞、攝影聚集地。

紅色旅遊

主要有察哈爾農民協會舊址(省保)、察哈爾都統署(國保)、“地下長城”(國防工程)、吉鴻昌紀念館、馮玉祥別墅、二十九軍抗日烈士紀念祠、水母娘娘廟、中國著名抗日民族英雄吉鴻昌將軍紀念館及塑像、馮玉祥將軍紀念館及塑像等成為紅色旅遊教育基地。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