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簡介
據《(嘉慶)瑞安縣誌》載:季復初以道學鳴世,避元兵擾攘,遷邑(
瑞安)鳴珂里(今仙峽季),置別墅於沙塘?山中以自晦。其地多種竹,故名。後其孫季德基在季復初墳墓旁建書屋;清鮑養初也曾在此建過別墅。山上尚有北宋處士林石講學處,其地山岩崢嶸,巨崖突兀,凌雲矗天,奇峻壯麗。後人仰慕林石的學行與志操,便把這群岩叫做君子石。
村區環境清幽,塘河清水長流,水面舟楫往來,兩岸水稻連片。依水成街,沿街建屋,藉橋相連,河、橋、街、屋融為一體。古老的
塘河路或平鋪岸邊傍野臨水,或飛架水上迎流而建,道上間以平橋、拱橋和梁式石板橋。沿道可領略到江南水路相依、流水人家的秀麗水鄉風光。清吳世祿曾作詩描述當時村區的風貌:苔徑迢迢獨自回,紅塵車馬此中稀。山深籬畔犬時吠,水落溪邊僧自歸。帶雪梅花開老眼,連雲松葉護柴扉。西鄰婚嫁多呼酒,薄醉閒吟送夕暉。村頭橫跨溫瑞塘河,原為石橋,現為鋼筋混凝土板面橋。橋南建有亭,供行人小息。亭中有清道光五年(1825)關於禁止縱放雞、鴨、牛、羊或捉鱔蟹切泥掘坎而毀壞農田的禁約和民國時期拱瑞山橋萬古路燈押金叄佰元正的樂助姓氏石碑二方。可見民風素淳,公益事業興旺。
經濟發展
橋村歷史上以做紙蓬聞名遐邇,曾有橋做紙蓬河中盪之喻。村民利用臨河盪洗之便,附近村莊的農戶稻桿多且便宜等地域優勢,因地制宜辦起了一座座紙蓬作坊。每逢農忙過後,便從鄰村購進大量的稻桿原料。陽光下,塘河邊聚集著盪洗稻草漿的人們,塘河水泛起了一片片泥黃色,道坦里、牆頭上、田埂處曬滿了一張張約0.25平方米的方形雙層紙蓬。紙蓬可作草紙或茶食品等外包裝,瑞安昔時稱送人的禮物為紙蓬包。紙蓬業彌補了農業收成之不足,曾給村民帶來實惠,但多數為小本經營。50年代末60年代初期對紙蓬小作坊進行了改造,變家庭作坊為合作社。70年代初期辦起粗紙廠,1980年擴展為隆山紙版廠,生產
衛生紙、
瓦楞紙及包裝紙,遠銷上海、南京等地。隨著人民生活的提高,草紙已被衛生紙所替代,紙蓬業也隨之消失,但仍有村民從事衛生紙販賣。
做泥水,是村區另一傳統手工業,享有泥水村之稱。以前80%的戶專業或兼業從事泥水工,走南闖北,受人僱傭修造房屋。泥水工輩出,技藝相承,歷史上曾出現不少泥水世家。莘塍建築社、隆山建築社等建築行業里技藝高超的師傅大多出於此。現全村從事泥水工的有100多人,其中不少人持有建築證書,1人還獲得溫州市砌牆比賽第五名。
60年代末,村辦起了蠣灰廠、磚瓦廠。來20戶村民辦起了工藝水泥預製點,又聯戶辦起了瑞安市望江水泥預製廠。其他聯戶企業還有塑膠加工廠、服裝、機械製造、機械加工廠、隆山五金廠等。外出經商者也不乏其人。
村莊名人
陳步雲(1769~1839),少時曾為人牧牛。好習武功,里中惡少皆懼之。有一民間拳師見其相貌偉奇、臂力過人,遂教授他各路拳棒和各種兵器,步雲數年後練就一身好武功,21歲入瑞營左標為守兵,後升為把總、千總、參將至總兵,事水師四十餘年,追剿盤踞在浙閩粵洋作亂的鳳尾幫蔡牽、朱賁等,查禁洋船夾帶走私
鴉片。67歲因腳疾告老回鄉,用告老金在縣城浦后街造二思堂一間,親書前思盡忠,後思補過一匾額高懸中堂,以告誡後代,此匾現由其世孫保存。道光十四年(1834)又捐資修建橋,方便塘河兩岸過往行人,造福後代。
村莊狀況
由於地近海邊,1949年前霍亂曾一度肆虐。1949年後,村設有衛生室,經常組織打掃環境衛生,1991年被評為瑞安市愛國衛生先進單位。計畫生育工作成績突出,1991、1992年連續兩年被
瑞安市人民政府命名為計畫生育合格村。自1978年辦起脫盲夜校班,脫盲率已達95%以上。現全村具有大中專學歷者5人,高中8人,大部分為國中文化程度。
塘河路是連線城關和莘塍的主要交通要道,行人多,情況複雜,在努力做好安全防範工作的同時,著重致力於法制宣傳教育工作,舉辦自編、自導、自演的法制宣傳文藝晚會,受教育面遍及全村每個角落,村民安居樂業。村多次被評為瑞安市司法工作先進單位。
村莊建設
地處平原水網地帶,境內河流交錯,氣候宜人,灌溉便利,旱澇保收,為瑞安市主要的商品糧基地之一,一向以種植水稻為主,兼營蔬菜和飼養業。60年代初曾一度成為幹部參加集體生產勞動的典型。1978年以後糧食增產幅度較大,產量最高的1991年為134839公斤,不僅保證村內所需,還完成了3萬公斤的國家糧食徵購任務。近年來,還利用溫瑞塘河發展淡水魚養殖業,擁有養殖面積70多畝,品種為東洋魚,年產3萬多公斤。同時牛、牛蛙、豬、雞等飼養業和柑等種植業也得到了發展。近幾年,不斷加強農田水利基本建設,1986年增設1隻80千瓦的變壓器,1990年建成2座機埠,1991年修建三面光渠道1000多米,1992年建成農村用電線路標準村。
村鎮建設,80年代被列入瑞安市城建總體發展規劃,1992年又被列入瑞安安陽開發新區。1988年完成村後塘河路底腳護坡工程,1989年完成1條長250米,寬5米的塘河路面水泥混凝土工程。原有的房屋也已普遍進行改建、擴建。村區多層樓房林立,連片新房正在不斷延伸。家家擁有
電視機、
電冰櫃,
洗衣機也很普及。戶戶均為萬元戶,村民年人均收入超2000元。1988年起全村實行村民房屋、
財產保險;1992年實行長效還本家庭財產保險。村民飲用水歷來靠塘河水。近幾年塘河水時有污染,1991年動工建造自來水工程,村民集資3萬多元,並義務參加挖掘長1100多米的主管道泥溝,挖掘和覆蓋土石方500多立方米,僅用了3個多月,就從相距1200多米的民公鄉漁墩村接過水源,使村民用上了自來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