橄欖屬

橄欖屬

橄欖屬,喬木;葉為羽狀複葉;花兩性或雜性,排成圓錐花序;萼杯狀,3-5裂;花瓣3-5;雄蕊6,稀10枚;子房上位,2-3室;果為一核果。約75種,分布於非洲熱帶、馬達加斯加、模里西斯、斯里蘭卡、東南亞(從德乾高原至我國華南和海南島)、馬來西亞、大洋洲東北部、美拉尼西亞,向東遠至薩摩亞群島。我國有7種,產廣東、廣西、海南、福建、台灣及雲南,多見於季雨林、常綠闊葉林及其次生林中,也有栽培的。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橄欖屬
  • 拉丁學名:Canarium Linn.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Angiospermae
  • :雙子葉植物綱 Dicotyledoneae
  • 亞綱:原始花被亞綱 Archichlamydeae
  • :芸香目 Rutales
  • 亞目:芸香亞目 Rutineae
  • :橄欖科 Burseraceae
  • :橄欖屬
  • 分布區域:分布於非洲熱帶、馬達加斯加、模里西斯、斯里蘭卡、東南亞等地
  • 模式種:Canarium commune Linn.
形態特徵,分布情況,下級分類,代表植物,

形態特徵

常綠喬木,稀灌木或藤本(我國不產)。樹皮通常光滑,有時粗糙,灰色。小枝圓柱形或稀有棱;髓部具維管束或無;韌皮部有1個或數個樹脂道。葉螺旋狀排列、稀為3葉輪生,常多少集中於枝頂;奇數羽狀複葉,極稀為單葉(中國不產)。托葉常存在,著生於近葉柄基部的枝上,或直接生於葉柄上,形狀大小各異,常早落。葉柄圓柱形、扁平至具溝槽,髓部有維管束。小葉對生或近對生,全緣至具淺齒,光序腋生或腋上生(常集成假頂生)或頂生(中國不產),為聚傘圓錐花序(有時退化為總狀或穗狀,特別是雌花序),有苞片。花3數,單性,雌雄異株。花托扁平(在一些種的雌花中)下凹。萼杯狀,常合生一半以上,裂片三角形。花瓣3,分離,芽時常覆瓦狀排列,近頂部為內向鑷合狀排列,大都為長圓狀倒卵形,全緣,頂端長有內曲的尖頭,肉質而較厚,乳白色。雄蕊6,1輪,雄花中的多少或全部能育,分離或全長合生,有時貼生於花盤上;在雌花中不育且不甚發育;花絲扁平(稀線形);花葯背著,長圓形至披針形。花盤位於雄蕊內側, 6淺裂,在雄花中常很發育,有時完全與雄蕊或假心皮連生;在雌花中常與雄蕊或完全與下凹的花托(如是)連生,假心皮在雄花中常很退化或不存在,有時與花盤合生而成 “子房盤”,子房盤生一“花柱”;有時雌蕊完全為極發育的花盤所代替。雌花中的雌蕊卵圓形至橢圓形,漸狹縮而過渡為圓柱狀的花柱,柱頭小,頭狀,微3裂;當花托下凹時,則雌蕊常具短柄,此柄為子房的能育部分;子房3室,每室有並生的上轉胚珠2顆。
核果,外果皮肉質,核骨質,3室,其中1-2室常不育且在不同程度上退化。每室種子1枚,種皮褐色,無胚乳,含油豐富,子葉掌狀分裂至3小葉,卷疊或摺疊。

分布情況

約75種,分布於非洲熱帶、馬達加斯加、模里西斯、斯里蘭卡、東南亞(從德乾高原至我國華南和海南島)、馬來西亞、大洋洲東北部、美拉尼西亞,向東遠至薩摩亞群島。我國有7種,產廣東、廣西、海南、福建、台灣及雲南,多見於季雨林、常綠闊葉林及其次生林中,也有栽培的。

下級分類

橄欖 Canarium album (Lour.) Raeusch.
方欖 Canarium bengalense Roxb.
小葉欖 Canarium parvum Leenh.
烏欖 Canarium pimela Leenh.
滇欖 Canarium strictum Roxb.
毛葉欖 Canarium subulatum Guill.
越欖 Canarium tonkinense Engl.

代表植物

橄欖 Canarium album(Lour.) Raeusch.
形態:喬木,高10-25(-35)米,胸徑可達150厘米。小枝粗5-6毫米,幼部被黃棕色絨毛,很快變無毛;髓部周圍有柱狀維管束,稀在中央亦有若干維管束。有托葉,僅芽時存在,著生於近葉柄基部的枝幹上。小葉3-6對,紙質至革質,披針形或橢圓形(至卵形),長6-14厘米,寬2-5.5厘米,無毛或在背面葉脈上散生了的剛毛,背面有極細小疣狀突起;先端漸尖至驟狹漸尖,尖頭長約2厘米,鈍;基部楔形至圓形,偏斜,全緣;側脈12-16對,中脈發達。花序腋生,微被絨毛至無毛;雄花序為聚傘圓錐花序,長15-30厘米,多花;雌花序為總狀,長3-6厘米,具花12朵以下。花疏被絨毛至無毛,雄花長5.5-8毫米,雌花長約7毫米;花萼長2.5-3毫米,在雄花上具3淺齒,在雌花上近截平;雄蕊6,無毛,花絲合生1/2以上(在雌花中幾全長合生);花盤在雄花中球形至圓柱形,高1-1.5毫米,微6裂,中央有穴或無,上部有少許剛毛;在雌花中環狀,略具3波狀齒,高1毫米,厚肉質,內面有疏柔毛。雌蕊密被短柔毛;在雄花中細小或缺。果序長1.5-15厘米,具1-6果。果萼扁平,直徑0.5厘米,萼齒外彎。果卵圓形至紡錘形,橫切面近圓形,長2.5-3.5厘米,無毛,成熟時黃綠色;外果皮厚,乾時有皺紋;果核漸尖,橫切面圓形至六角形,在鈍的肋角和核蓋之間有淺溝槽,核蓋有稍凸起的中肋,外面淺波狀;核蓋厚1.5-2(-3)毫米。種子1-2,不育室稍退化。花期4-5月,果10-12月成熟。
分布:產福建、台灣、廣東、廣西、雲南,野生於海拔1 300米以下的溝谷和山坡雜木林中,或栽培於庭園、村旁。分布於越南北部至中部。日本(長崎、沖繩)及馬來半島有栽培。
價值:為很好的防風樹種及行道樹。木材可造船,作枕木。制家具、農具及建築用材等。果可生食或漬制;藥用治喉頭炎、咳血、煩渴、腸炎腹瀉。核供雕刻,兼藥用,治魚骨鯁喉有效。種仁可食,亦可榨油,油用於制肥皂或作潤滑油.據《嶺表錄異》:樹脂和糖, “謂之橄欖糖,用灌船損,乾後牢於膠漆,著水益乾堅”。又據《群芳譜》:樹脂“熱之,甚清烈,謂之欖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