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樊川特色小肚
- 俗稱:蒲包肉
- 追溯時間:清代早期
- 歷史:300多年
歷史緣由,傳統做法,相關趣聞,
歷史緣由
說起樊川小肚,還有一段流傳久遠的民間故事。
相傳,在江都樊川古鎮上,有一位名叫陸高儉的廚師 以製作“小肚”為生。一日,陸高儉外出,無意中撿到 “八仙”之一的鐵拐李丟棄的破蒲蓆,他帶回家後,在蒸“小肚”時當做柴草扔進灶膛燒了。誰知,破蒲蓆點火燒著 以後,滿屋生香,那灶上正在蒸著的“小肚”也有了一股奇異 的香味, 食之令人滿口生津,不忍停箸。從此陸家 的“小肚”,也就有了這股奇異的香味,陸家的生意就此好了起來,樊川小肚也就在周圍幾個縣、鎮出了名。
神話傳說,一般無稽可查,但這個故事卻告訴人們樊川小肚的悠久歷史與獨特風味。
傳統做法
樊川小肚的主料是精肉,板膘。配料為豆腐皮。調料有姜、蔥、酒、糖、鹽、澱粉和名貴香料。在製作時,取七成豬後腿板精肉,三成板膘,切成比花生米稍大的肉丁,加入重姜、蔥、酒,適量的糖、鹽、澱粉和香料,拌勻後用豆腐皮包好,放入一個5寸來長、直徑寸半的蒲包,封口用細麻繩紮緊,腰身上再均距紮上3至5道,鬆緊適當。上述工序結束後,就得用陳年老鹵湯煨。煨時把握火候,才能入味。煨熟後,解捆倒出來,活似一個個帶有蒲包印跡的小葫蘆,切成片,香味撲鼻,令人垂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