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建制沿革,經濟,社會事業,交通建設,環境保護,旅遊,果蔬產業,文化旅遊,樊川古鎮,隊伍建設,
建制沿革
樊川不僅是古鎮,而且在特定的歷史時期,創造過“小小樊汊賽揚州”的輝煌。她的繁榮時期,可追溯到太平天國年代,特別是在軍閥混亂時期,江南一帶尤以鎮江的一些巨商大賈,由於戰亂紛紛選擇避難棲身之所。當時社會上流傳著這樣的說法:“有錢有勢的遷四川,有錢無勢的到樊川”。於是隨之而興的酒樓茶肆、青樓煙館、書場戲院,應有盡有,出現了“商號如林,商販如星,人潮如流,船隻如梭”的繁華景象,加之樊川與揚州又有著極為相似的地理位置和秀美的自然環境,客商紛紛稱讚:“樊汊雖小,熱鬧不亞揚州。”因而樊川就有了“小小樊汊賽揚州”的美譽。
經過2000年、2005年兩輪鄉鎮區劃調整,新建樊川鎮是由原樊川鎮、永安鎮、三周鄉、東匯鄉四個鄉鎮合併而成。
經濟
在新的競爭平台上,樊川鎮積極搶抓新機遇,充分發揮新優勢,著力實現新跨越。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結合該鎮實際,負重前行,順勢而為,乘勢而上,提出了“群策群力、共建共享,全力打造古鎮新輝煌”新的奮鬥目標。通過全鎮 發動,全民動員,全面推進,努力打造一個實力樊川、活力樊川、魅力樊川,並將樊川建設成“經濟強鎮、交通要鎮、生態美鎮、文化名鎮”。
2016年全鎮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9.5億元,同比增長9.1%,公共財政預算收入3900萬元,同比增長17.7%,工業開票銷售27.41億元,同比增長8.7%,工業入庫稅收1.05億元,同比增長36%,設備抵扣稅879萬元,同比增長20.5%,農民人均純收入24800元,同比增長9.7%。
2017年,全鎮實現GDP32.2億元,同比增長9%;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37.5億元,同比增長16.3%;兩稅收入2億元,同比增長62.2%;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07億元,同比增長56.7%;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8620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810元,分別增長8%、9%。
首先,在經濟發展上突出產業支撐。堅持以招商引資為第一主抓手,以項目推進為第一突破口,以工業集中區建設為第一“助推器”,全力推進“三位一體”。特別是充分發揮既有產業優勢,拉長產業鏈,建設產業園。在原有區域經濟發展規模的基礎上,形成一區三園“即以科技產業、東匯鋅業園、永安汽配園為主體的樊川鎮工業集中區”,其中科技產業總規劃面積7平方公里。該鎮享有“汽配之鄉”的美譽,生產的汽配產品達20多個品種,100多個系列,有產業工人3000多人,年產值達18億元,與廈門金龍、南京躍進、安徽江淮、北汽福田、上海紐荷蘭、桂林大宇等集團保持了頻繁地業務往來。該鎮除汽車發動機外,其餘汽配產品都可以生產。在機械製造上,該鎮有江蘇省著名的印染機械、紡織機械生產企業,科技研發和市場開發能力在同行業中享有很高聲譽。同時,該鎮從事鋅系列產品生產的企業有30多家,年產值達5億元,產品供不應求。此外,絎縫工藝、塑膠製造、柳器編織、布輪加工等,也是該鎮工業的特色品牌,有著較大的經濟規模和較強的生產能力。
社會事業
交通建設
其次,在交通建設上突出框架工程。樊川之所以創造了“小小樊汊賽揚州”的輝煌,除了特定的歷史時期,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有鹽邵河這一水路優勢,過去每日有70多條幫船開往蘇北各地,載貨運客川流不息。233省道安大公路貫穿全鎮,省級河道三陽河、鹽邵河交叉過境,緊鄰新建成的揚州泰州機場。此外繞境而過的京滬高速有真武、八橋兩個入口直達鎮區,只需十分鐘的路程,方便快捷。樊川鎮先後改造工業園區同合路、樊東南路;改造永安至樊川通道,永樊大橋、永樊公路建成通車;實施永東線等共10.6公里提檔升級道路改造工程;新建樊川北部東西向352省道,順利完成352省道路基建設工程;改造農村危橋15座。
環境保護
再次,在環境保護上突出生態農業。當前,良好的生態環境逐漸成為吸引外來投資的重要因素。該鎮在加快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同時,突出生態農業建設。該鎮是“獼猴桃之鄉”,從事獼猴桃種植有近20年的歷史。該鎮按照“投資多元化,經營市場化、品牌國際化、種植規模化、農民職業化”的要求,成立了獼猴桃科技開發公司,註冊了“康植園”商標,取得了“有機食品”證書,擴種面積達300多畝,建成了江蘇省最大的獼猴桃生產基地,而且園區內白鷺成行、野兔成群,昔日難見的野雞、喜鵲、刺蝟到處飛走,成為都市人休閒的好去處。同時,該鎮千畝成片林,鬱鬱蔥蔥;千畝藕池,蓮花飄香,碧波蕩漾,常引得行人駐足觀賞。此外,百頭梅花鹿養殖場,數百隻特種龜觀賞園,萬隻揚州鵝繁殖基地,萬畝優質稻米示範區,各具特色,相得益彰。該鎮因此被評為“江蘇省綠化先進鄉鎮”,而且一個集休閒、娛樂、狩獵、度假為一體的生態農業觀光園區也正在籌建之中。
旅遊
最後,在文化旅遊上突出古鎮底蘊。樊川古鎮,因水而名,因水而盛。三里長街,一水中流,從西南奔向東北,注入板橋塘。街河兩邊是河房,別有一番情趣:結茅為廬,冬暖夏涼;水榭畫閣,古色古香;臨軒一嘯,綠雲如涌;冬日圍爐,紅袖添香。有唐代建築“古水陸寺”、“武當行宮”等眾多廟宇。僅水陸禪寺有山門、大雄寶殿、藏經樓及禪房百餘間,香火鼎盛千載。如今,該鎮正在修建古水陸寺和大悲禪寺,力求“修舊如舊”,著力恢復古鎮風貌。同時,積極推廣傳統風味小吃“樊川小肚和豬頭肉”,發展飲食文化,從而挖掘古鎮的人文內涵,打造優美的人居環境。
果蔬產業
樊川種植獼猴桃始於上世紀80年代初,一開始,以培養苗木為主,苗木曾遠銷日本,新加坡及東南亞諸國。後採用公司加農戶形式廣泛種植,樊川鎮種植獼猴桃5000畝,有徐香、海沃德、金魁、紅陽等10餘總國內外優良品種,是華東地區規模最大、設施最先進、產品質量最好的優質獼猴桃生產基地,也是全國為數極少的有機食品基地之一。
文化旅遊
在文化旅遊上突出 古鎮底蘊。樊川古鎮,因水而名,因水而盛。三里長街,一水中流,從西南奔向東北,注入板橋塘。街河兩邊是河房,別有一番情趣:結茅為廬,冬暖夏涼;水榭畫閣,古 色古香;臨軒一嘯,綠雲如涌;冬日圍爐,紅袖添香。有唐代建築“古水 陸寺”、“武當行宮”等眾多廟宇。僅水陸禪 寺有山門、大雄寶殿、藏經樓及禪房 百餘間,香火鼎盛千載。樊川鎮正在修建古水陸寺和大悲禪寺,力求“修舊如舊”,著力恢復古鎮風貌。積極推廣傳統風味 小吃“樊川小肚和豬頭肉”,發展飲食文化,從而挖掘古鎮的人文內涵,打造優美的人居環境,以此吸引眾多商家到樊川這片 投資興業的熱土,共品千年古鎮的深深底蘊,共享“小小樊汊賽揚州”的輝煌。
樊川古鎮
千年古鎮--樊川,位於江都區東北部,與高郵、興化接壤。她源於隋,名於唐,盛於清末民初。
歷史上隋文帝開挖山陽瀆,從山陽鎮到茱萸灣,經樊汊,達三垛,已整整1420年。在此之前,古鎮已初具規模,今鎮區三陽河內多處井底尚存,弧形井磚埋藏於河底,井磚見證了樊川的古老,也許在秦漢時期或兩晉南北朝時期,樊汊已經成為集鎮,千百年後更名為樊川。無論古代史稱樊汊也好,近代史稱樊川也罷,樊汊與樊川有著共同的特徵:“汊”,河流的分岔,水也;“川”,河流,川流不息,水也。古鎮因水得名,遇水而興。
樊川河塘溝汊縱橫,老三陽河、斜豐港、鹽邵河在此交匯,地處泰縣、高郵、甘泉三縣結合部,南頭有樊家垛,三陽河東則有南汊溝、中汊溝、北汊溝,故名樊汊。南汊溝、北汊溝已填平建房。今唯存與三陽河、鹽邵河通活水的中汊溝,今運輸社、自來水廠南。
樊川不僅是古鎮,歷史上曾有過“小小樊汊賽揚州”的輝煌,清代道光年間,興化詩人李國宋在《宿樊汊》詩中是這樣描寫的:
二月柳絲長,歸帆掛夕陽。
春風吹野水,瞑色近河梁。
宿草霜根白,殘雲雨腳黃。
玉樓高半掩,繡被冷孤航。
可見清代道光年間樊汊鎮已有不少華麗的樓房,她的商業繁榮由來久矣,而且也書聲嚷嚷,人才輩出,清末樊川出了好幾位秀才:同治年間的葛錦泰秀才,光緒年間的徐燦英、徐燦蘅兄弟秀才;經厚庵、經文叔父子秀才;還有經竹書秀才(經谷平之父)、經又譙秀才(經實秋之父)、經朋山秀才(已故經持平先生的先祖)、張子良秀才(張增九之父,張學宏的祖父);樊榜、葛久超兩位武秀才;有些秀才卻是客籍,如李少卿是興化人,楊元章是鎮江人。而舉人則是空白。
直至抗戰時期,江南鎮江(江蘇省省政府) 、常州的一些富商巨賈,由於連年戰亂,紛紛遷往江中北樊汊作避難棲身之所。淞滬抗戰期間,上海市民的救國行為通過報紙廣播傳到了全國,全國民眾都關注著上海的戰爭,滿腔愛國熱忱的同胞伸出了援助之手。鎮江的鹽商李翼如(樊川人)為援助淞滬抗敵,將他所有房產全部變賣捐贈。他的房產在江都與泰縣交界的樊川鎮上,典基有170間,內有花園迴廊,亭台湖石。門外街市房屋49間,建築費花7萬多元,連地基價值10萬元以上。他找到勸募委員會,要求將他的房產估價後全數購買救國公債。李家是淮揚八大鹽商之一,可惜家道中落,他膝下無子,他說:“國就是家,沒有國就沒有家。”李翼如先生毀家抗戰救國之精神將永銘青史。
1937年12月8日,日軍鐵蹄踏入時為江蘇省會的鎮江,鎮江淪陷。《淪陷記的作者張懌伯(1884-1964,樊川人,辛亥革命海軍舉義功勳卓著的英雄),當時是鎮江金山公司的總經理。1938年2月,張懌伯乘船逃離鎮江,赴江北水鄉古鎮樊汊祖居,根據“身之所歷,足之所至,耳之所聞,目之所見”,實錄了當時的情景,奮筆寫成《鎮江淪陷記》。初版包括“淪陷前之種種”、“一二·八日寇陷鎮江”、“劫掠”、“姦淫”、“燒殺及傷害污辱”、“其它種種”以及“雜錄”等八章,以筆為槍,詳實的第一手資料揭露、控訴日寇的野獸罪行,激勵中國人民的抗日殺敵的激情。因此,遠在書稿寫成之日,他就千方百計地以自費出版、免費寄送的方式,向全國各地寄出4000餘冊,成為一份討伐日寇罪行、動員民眾奮起抗戰的檄文。
當時就流傳著這樣的說法:“有錢有勢的上四川,有錢無勢的到樊川”。於是,隨之而興的酒樓茶肆、青樓煙館、書場戲院,應有盡有,呈現出“商號如林,商販如星,人潮如流,船隻如梭”的繁華景象。樊川與揚州又有著極為相似的地理位置和秀美的自然環境,客商們紛紛贊曰:“樊汊雖小,熱鬧絕不亞於揚州。”樊川的繁榮由來已久,從十九世紀五十年代至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常州、鎮江、揚州的一些巨商大賈為避戰亂,相繼遷入樊川,人口猛增、資本擴大、百業紛呈,蔚為壯觀。本地的滕、黃、葛、呂、徐五大家族,加上外來的四大公館、十大商號,當時的繁榮可想而知。可見“小小樊汊賽揚州”的美譽決非憑空而得。
抗戰勝利後,為適應形勢的需要,1945年12月,中國***華中二地委決定江都分縣,通揚運河以南為江都縣,以北地區為樊川縣。中共樊川縣委、樊川縣民主政府設在樊川鎮。1946年3月底,國民革命軍黃伯韜整編25師全部占領了分縣後的江都縣全境。江都縣幹部全部撤到樊川縣,為適應這一突然變化了的鬥爭形勢,同年4月,江都、樊川兩縣合併,仍稱江都縣。分縣與合併,時間雖然不長,但是,說明了揚州地區歷史上建立過樊川縣
改革開放後,百業待興。樊川鎮經過2000年、2005年兩輪鄉鎮區劃調整,新建樊川鎮是由原樊川鎮、永安鎮、三周鄉、東匯鄉四個鄉鎮合併而成。行政區域面積116.11平方公里,人口7.1萬人,分別居全市第4、第6位,是江都市委明確四個中心鎮之一,共轄21個村委會,5個社區居委會。
區域綜合實力持續攀升。2016年全鎮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9.5億元,同比增長9.1%,公共財政預算收入3900萬元,同比增長17.7%,工業開票銷售27.41億元,同比增長8.7%,工業入庫稅收1.05億元,同比增長36%,設備抵扣稅879萬元,同比增長20.5%,農民人均純收入24800元,同比增長9.7%。
經濟轉型升級持續推進。順利完成14個區級重大項目任務,投資9億元的里下河農科所科研基地項目落戶我鎮。謀劃推進鋅業產業園建設,反覆修改論證園區規劃方案,完善園區國土、規劃、環評等手續,加快鋅業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步伐。
鎮村建設步伐持續加快。先後改造工業園區同合路、樊東南路;改造永安至樊川通道,永樊大橋、永樊公路建成通車;實施永東線等共10.6公里提檔升級道路改造工程;新建樊川北部東西向352省道,順利完成352省道路基建設工程;改造農村危橋15座;投入300多萬元實施永聯村千億斤糧項目。
民生社會事業持續改善。建立21個村級慈善工作站,“非常愛”愛心志願者團隊已發展會員90多名,榮獲市、區優秀志願者團隊稱號。全鎮建檔立卡低收入農戶脫貧640戶,占79.8%。改造農村衛生戶廁200座,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保率達100%。樊川國小連續5年、永安國小連續3年被評為A類學校,三周國小、東匯國小創成省義務教育現代化學校。大運河邗溝東道樊川段申遺工作獲得國家文物局立項批准。大力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建成鎮多功能文體廣場,21個村完成體育設施提檔升級改造,民眾生活質量和幸福指數得到進一步提升。
隊伍建設
為紮實推進平安創建工作,切實提高政法隊伍素質,樊川鎮在政法口開展了“創特色、爭名次、比服務”活動。該鎮制定了“創、爭、比”活動的實施方案,並以鎮黨委22號檔案下發到政法各單位。“創、爭、比”的具體內容是:創特色:各單位工作要有創新、有特色,全年確保有一項工作被市級以上作為經驗在報刊上推廣或提供現場會推廣;爭名次:各單位工作在本系統年終考核時位次前移,力爭受表彰獎勵。比服務:通過測評,人民民眾對各單位的滿意率與相比有明顯提高。通過開展“創、爭、比”活動,進一步增強政法部門工作人員的責任感、使命感、榮譽感,在全鎮營造政法綜治工作“比學趕幫超”的熱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