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安縣2007年政府工作報告

《樂安縣2007年政府工作報告》是樂安縣人民政府2007年3月11日發布的一份報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樂安縣2007年政府工作報告
  • 外文名:Le an 2007 work report
  • 發布時間: 2007-03-11  
  • 發布人: 李來木
一、本屆政府工作的回顧
2003年以來,本屆政府在市委、市政府和縣委的正確領導下,在縣人大、縣政協的監督和支持下,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緊緊圍繞市委、市政府“一招三化”和趕超發展的思路,積極實施“六大戰略”,較好地完成了縣十四屆人大各次會議確定的主要任務,為全縣今後的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
——經濟指標平穩增長。2006年,全縣生產總值達14.8億元,比2002年增長63.5%,年均遞增13.1%;三大產業結構比由2002年的42.4:27.1:30.5調整為31.8:31.3:36.9;財政總收入完成8988萬元,比2002年同口徑比增長 倍,年均遞增 %;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4.72億元,比2002年增長2.7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7.5億元,比2002年增長50%,年均遞增10.7%;農民人均純收入1806元,比2002年增長50.1%,年均遞增10.9%。
——對外開放全面推進。以招商引資為總抓手,以全民創業為載體,不斷最佳化發展環境,簡化行政審批程式,開放型經濟格局已具雛行。四年來,全縣累計引進市外資金2.86億元,契約外資2610萬美元,實際利用外資1665.5萬美元,出口創匯708萬美元。2006年客商企業納稅達1600萬元,比2002年淨增長1400多萬元。2005年還成功舉辦了流坑文化暨經貿洽談會,推介了流坑,提高了樂安知名度,達到了“文化搭台,經貿唱戲”的目的。
——工業發展穩步提升。2006年,全縣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完成1.08億元;完成銷售收入2.8億元,實現利稅1724萬元,實現了三年翻番目標,被省政府評為2002—2004年度江西工業崛起三年翻番先進單位。產業聚集能力提高,初步形成了輕紡、製藥、食品、化工、金屬加工等支柱產業。工業園區快速發展,成立了工業園區管委會,充實了領導班子和工作人員,園區管理效率明顯提高。完成了園區修建性詳規,規劃面積達2.38平方公里,入園企業已達40家,其中建成投產36家,2006年完成銷售收入3.04億元,實現稅收1092萬元,安排就業2412人。
——“三農”工作紮實推進。新農村建設初見成效,全縣62個試點自然村共籌措建設資金3006萬元,大力開展了“六改四普及”,拆除不符合規劃建築2.4萬平方米,整修村莊路面近3萬米,改善了生產生活條件,村容村貌大為改觀。農村經濟發展取得了明顯成效,全縣糧食總產穩定在20萬噸以上,2006年達到了22.1萬噸,創歷史新高。加快發展現代農業,逐步形成了烤菸、蠶桑、蘑菇、蔬菜和毛竹等主導產業。2006年烤菸面積達到15720畝,比2002年增加9420畝,增長1.5倍,蠶桑種植面積11960畝,蘑菇種植面積548畝,均比2002年有大幅增長。積極實施了退耕還林工程,共完成退耕還林6萬畝,人工造林16.07萬畝,毛竹面積發展到28.5萬畝。全縣農產品加工企業發展到40家,其中市級龍頭企業9家,龔坊鎮還成功引進台灣客商投資興建江西台大農業科技園,我縣被列為全國綠色農業示範縣。
——城市建設不斷加快。修訂完善了縣城第三輪總體規範,城區規劃面積達到25平方公里。加快了縣城西片新區開發,縣城框架進一步拉大,縣城建成區面積由2002年的4.2萬平方公里擴大到現在的7.6平方公里,城市化率達26.8 %,比2002年提高8.8個百點。老城區改造步伐加快,四年累計完成商品房建築面積30多萬平方米,改造城區道路面積22萬平方米,新增公共綠地5.6萬平方米。制訂出台了《關於做大城區加強管理的實施意見》,進一步完善了城區管理體制,城市管理管理逐步規範,縣城“髒、亂、差”的狀況得到改善。加強了土地市場的清理整頓,土地開發有序進行。
——基礎建設得到加強。緊緊抓住國貧縣的機遇,共爭取上級各種無償資金4.8億元,為我縣基礎設施建設提供了有利的資金保障。以交通為主的基礎設施建設得到加強,撫八線和豐洛線縣城至山碭段公路改造竣工通車,四年累計硬化農村公路435公里,通了硬化路面行政村達68.5%,被省政府授予“十五期間農村公路建設先進縣”。省重點工程龍潭水庫建設順利實施,大壩主體工程已基本完工,縣城用水問題得到根本解決,四年來,全縣完成小(二)型以上病險水庫除險加固等水利工程290個,新建小水電24座,裝機容量2.2千瓦。農網改造全面完成,城鄉用電實現同網同價。郵政通訊發展加快,實現了村村通電話。
——各項改革進展順利。國有集體企業產權制度改革基本完成,大量企業資產被盤活,四年來轉制企業50家,籌措安置資金6923萬元,置換企業職工身份8291人。以農村稅費改革和林權制度改革為主的農村改革進展順利,減輕了農民負擔,林業產權也更加明晰,農民和林農的生產積極性空前高漲。林改工作被省政府授予“全省林業產權制度改革先進縣”。縣鄉財政體制改革全面實施,第四輪鄉鎮分稅制體制和“鄉財縣管鄉用”改革平穩推進,鄉鎮上解壓力進一步減輕,財政收支行為進一步規範,鄉鎮教師和幹部工資實行了縣統發;推進了部門綜合預算改革,公共財政體系建設進一步深化。鄉鎮機構改革全面完成,分流人員191人,改革後鄉鎮機構職能明確,工作效率和服務意識明顯提高,各項工作得到有效推進。實施了公共衛生體制改革,將鄉鎮衛生院上劃縣管,穩定了農村醫療隊伍;進一步加大了衛生監督力度,提高了疾病預防控制能力和水平。實行人事制度改革,按照“凡進必考”的原則,公開選聘幹部教師197人,選拔任用科級幹部12人。
——社會事業和諧發展。加強了勞動就業和社會保障工作,四年共發放再就業小額貸款1000多萬元,城鎮新增就業人員8221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2%以內。城鎮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員1萬餘人,發放最低生活保障金2457萬元,城市人均低保66.2元;每年救助農村特困民眾8478人。開展了城鎮居民參加醫療保險試點工作,新增參保人員5.6萬人,籌集醫保基金1600多萬元,城鎮居民醫療保險覆蓋率超過70%。抓好了重點村扶貧開發及統計監測工作,全面完成了“十五”扶貧規劃任務,四年共安排項目180多個,爭取財政扶貧資金3700多萬元;完成移民搬遷5107人,改善了貧困民眾生產生活環境,全縣絕對貧困人口下降到1.8萬人。“科技興農萬千百工程”和科技特派員試點工作進展順利,科技成果開發與套用成效顯著。進一步加強了農村義務教育,全面落實了“一費制”,義務教育普及率達100%;加強了農村中國小危房改造,教育質量和水平進一步提升。廣播、電視宣傳質量進一步提高,全民健身運動廣泛開展,人民文化生活水平明顯提高。公共衛生建設步伐加快,完成了疾控中心和衛生監督所的分設組建,制定了《樂安縣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得到加強。人口與計畫生育工作力度繼續加大,人口低生育水平持續穩定,生育質量明顯提高。旅遊開發工作穩步推進,流坑古村成功申報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村和“江西十大特色美景”,“流(坑)—金(竹)”風景名勝區被評定為省級風景名勝區並列入“江西百景”。此外,外事僑務、新聞出版、地震、氣象、水文、統計、檔案、殘聯、人防、“雙擁”和民兵預備役等工作均取得了新成績。
在發展社會事業的同時,加強了民主法制建設,社會局勢保持穩定。認真執行人大及其常委各項決議、決定並向其報告工作,堅持向政協通報情況,自覺接受人大依法監督和政協民主監督,認真辦理人大議案、建議和政協提案,辦結率均達到100%。政府法制建設得到加強,進一步規範了行政執法、行政複議等工作,政務公開領域不民拓展。加強審計、監察工作,嚴肅查處了違紀違法案件。基層民主進一步擴大,村務公開得到了全面落實。普法教育不斷深入,民眾法律意識進一步增強。強化了綜治工作的各項措施,社會治安秩序持續好轉,安全生產狀況體趨好,連續五年被評為全市安全生產先進單位。信訪工作進一步加強,民眾利益得到了切實維護。
回顧過去,我們深感成績來之不易。在此,我謹代表縣人民政府,身所有為樂安改革發展穩定付出辛勤勞動、作出積極貢獻的廣大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幹部職工,向武警消防官兵、公安幹警,向熱情支持和幫助工作的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工商聯、無黨派人士、各人民團體、中央和省市駐縣單位,向為樂安發展積極獻計出力的離退休老幹部、老同志,向來樂安投資興業、為樂安經濟社會發展作出貢獻的客商朋友,向所有關心樂安建設和發展的同志們、朋友們,表示衷心的感謝和崇高的敬意。
在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也要清醒地看到,經濟社會生活中還存在不少困難和問題,主要是經濟總量小,人均水平低;工業化程度低,主導產業和支柱產業沒有形成;財政薄弱,對上依存度高;部分民眾生活還比較困難,影響社會穩定的因素依然存在等。這些問題,需要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並運用改革和發展的舉措,努力加以克服和解決。
二、今後五年政府工作的主要任務
今後五年,是我縣全面實施趕超型發展戰略的關鍵五年,是新一屆政府班子團結奮鬥、履職盡責、排難而進的五年。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全縣上下都要增強緊迫感和責任感,堅定信心,正視差距,以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的精神,奮力拚博,迎難而上,加快發展。今後五年政府工作的總體要求是:高舉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偉大旗幟,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全局,突出發展與和諧兩大主題,堅定不移地實施“主攻兩區,推進三大建設,三年確保財政收入翻番,五年實現全面進位”的發展戰略與思路,進一步加大對外開放,加快趕超發展步伐,確保完成或超額完成“十一五”經濟和社會發展目標,全面推進富裕樂安、生態樂安、文化樂安、和諧樂安進程。
主要奮鬥目標是:
到2011年,全縣生產總值達到 億元,年均增長 %。財政總收入達到 億元,年均增長 %。國民經濟三大產業比例調整到 : : 。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 億元,年均增長 %。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達到 億元,年均增長 %。實際引進市外資金 億元,年均增長 %;實際利用外資 萬美元,年均增長 %;出口總額達到 萬美元,年均增長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 億元,年均增長 %。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 元,年均增長 %。五年新增城鎮就業 從,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 %以內,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 ‰以內。城市化率達到 %。
圍繞上述目標任務,我們將從以下幾方面抓好落實。
(一)主攻工業發展,擴大經濟總量
繼續把主攻工業擺在全縣經濟工作的重中之重來抓,按照“建設園區,扶優扶強,加速投改,注重創新,擴張總量,提升水平”的要求,全力以赴推進新型工業化進程,全面提高工業經濟的整體水平。今後五年,力爭每年新增工業投入1億元以上,到2011年工業對經濟和財政收入增長的貢獻率超過40%,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100戶以上。
建設好園區,打造工業發展平台。把工業園區作為主攻工業的主陣地、財政收入的重要增長源、擴大就業的主渠道、科技進步的示範區,規劃好、建設好、管理好、發展好。大力推進園區項目建設,堅持多上項目,快上項目,上好項目,上大項目,以優惠政策、優良服務,著力引進一批符合產業規劃和環保要求,投資規模大、創稅能力強,具有較強產業集聚能力的項目入園發展,帶動一批與大企業相關聯的“專、優、特、精”中小企業入園,形成專業突出、產業集聚、集約經營的園區經濟,不斷擴大經濟總量,提升園區建設水平。加大已進園區企業的支持服務力度,促使已建設項目擴大規模、在建設項目儘快投產、投產項目儘快見效、見效項目盡達產達標,使園區企業上檔次、上規模、創品牌、出效益,確保五年內工業園區新增規模以上投產企業50戶,實現主營業務收入20億元,實現利稅1億元。著力搞好園區規劃,按照城市總體規劃要求,加快園區基礎設施、三產服務配套區和中小企業創業園建設,把工業園區建設成為功能齊全的城市新區,提高園區對項目的承接能力;努力破解土地“瓶頸”,整合園區土地資源,確保每年新增工業用地500畝以上,積極推廣建設多層廠房,控制工業用地綠化率,切實提高園區土地利用率。同時,加大園區建設用地報批力度,為園區發展提供土地保障。著力抓好產業布局,準確定位發展方向,形成具有區域特色的優勢產業集群。完善園區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擴大園區自主權,強化服務功能,提高辦事效率,使園區成為高效運轉、規範有序、自我積累、自主發展的主體。
扶優扶強,培育工業骨幹企業。堅持立足現有產業基礎,重點發展壯大輕紡、製藥、食品、化工、金屬加工五大支柱產業,五年內使五大支柱產業的工業增加值、主營業力收入、實現利稅占全縣規模以上工業的80%以上。緊緊抓住一批骨幹龍頭企業,逐戶制定上台階的目標和措施,通過領導掛點、重點幫扶、政策傾斜、靠大聯強、擴大投入等途徑,促其做大做強,培育一批主營業務收入5000萬元以上,納稅200萬元以上的龍企業,帶動相關產業發展,增強市場競爭力。採取動態管理的辦法,每年選擇10戶重點企業進行重點扶持。今年要強力推動山高製藥、廣信繭絲、義佳皮革、昌達金屬、鵬鑫礦業、可爾針織、蘇安實業等骨幹企業上規模、上檔次、上水平。建立和充實工業發展基金,引導和扶持企業增加投入,做大規模,縣財政每年安排100萬元,全力支持工業的發展。
加速技改,增強工業發展後勁。加快先進適用技術的引進、消化、吸收和創新,每年篩選確定10項重大技術改造進行重點扶持。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撬動功能,積極幫助企業申報技改貼息、新產品開發項目,爭取上級資金、政策支持。財政安排的工業發展基金主要用於支持企業技術改造。通過法律推動、政策引導、指導監督等手段,強制淘汰浪費資源、污染環境落後工藝,大力發展循環經濟,確保單位生產總值能耗年均下降4.4%。推進企業自主創新,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支持和鼓勵企業成為科研開發和投入主體,紮實有效地組織實施技術創新工程和重大科技成果產業化工程。
(二)科學規劃布局,推進城市建設
按照“修編規劃、擴大規模、完善功能、提高品位、塑造特色”的總體思路,切實抓好城市規劃、建設與管理,樹立樂安對外開放的良好形象。到2011年,力爭縣城規模擴大到12萬人、15平方公里,初步建成交通便捷、環境優美、設施完善、功能配套的生態園林城市。各鄉鎮努力建設成為個性張揚、品位提升、風格各異的特色城鎮。
強化規劃“龍頭”作用,提升城市品位。堅持城區拓展與人居環境最佳化並重的原則,按照“精品、集約、生態、人本”的要求,圍繞把縣城建設成“以現代加工業為基礎、旅遊服務業為支撐的文化生態園林新城”的目標定位,進一步完善城市總體規劃,編制各類專項規劃和區域性控制詳規,合理配置城市基礎設施,重點做好老城區、城市新區,包括西片新區、北環新區、東南新區的整體規劃,突出城市人文形象、環境形象和品牌形象。加強對規劃的監督管理,加大對違反規劃的查處力度,強化規劃執行的量化和剛性,維護規劃的嚴肅性,做到以規劃保障建設、調控建設。重視城市設計,樹立精品意識,按照單體講景觀、局部講風格、整體講協調的城市建設理念,力求觀念創新、設計超前和質量爭優,使每一個城市建設項目都成為精品工程、亮點工程,努力使城市建設體現文化底蘊、展示藝術內涵。
強化項目拉動作用,推進城市建設。堅持一手抓新城區建設,一手抓老城區改造,以項目為載體,加快城市建設步伐,拉開新區框架。以商貿大道、南環路和北環路為線、以縣城新區為面,統籌安排地下管網、進出口景觀以及綠化、美化、亮化工程,切實抓好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和城市建設項目的實施,興建一批具有現代氣息的標誌性建築,力爭每年擴大建成區面積1.5平方公里,新增城市人口1.5萬人。高起點高標準搞好城市新區房地產開發,建設一批風格多樣、環境優美、布局合理、功能完善、服務配套的中高檔商品房和住宅小區,滿足居民不同住房需求,力爭每年開發商品房面積在5萬平方米以上。大力實施安居工程,逐步解決中低收入家庭住房難問題。同時,發展房產中介服務、物業管理、裝修服務等房地產服務業。繼續抓好老城區改造,重視保護好老城區文物古蹟和歷史街區,按歷史風格改造老城區,延伸城市文脈。進一步完善市政設施,搞好老城區供電、供水、排污及背街小巷的道路等基礎設施項目改造,儘量增加休閒綠地、文化娛樂小廣場。對已經確定的城市建設及基礎設施重點項目,加強調度,精心操作,狠抓落實,及時召開現場辦公會,切實解決項目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確保項目順利實施。
強化管理促進作用,展現城市形象。按照建設與管理並重的要求,理順城市管理體制。加大市容市貌綜合整治力度,依法拆除違章建築,嚴格路段市容市貌管理,重點整治好以路為市、占道經營和交通秩序混亂、城市“牛皮癬”等問題。進一步抓好大街小巷和城鄉結合部的環境衛生整治,改變髒亂差狀況。實行城市管理相對集中行政處罰權,完善長效管理機制,落實“門前三包”責任制,努力形成“無縫隙全覆蓋、無空檔全天候”的管理格局。以提高市民素質為基礎,深入開展創建園林城市、衛生城市、文明城市和優秀旅遊城市活動,力爭達到省級文明城、衛生城、園林城標準。
(三)重視“三農”工作,增加農民收入
按照“調整農業結構,改善村容村貌,提高農民素質,促進農民增收”的要求全力推進“三農”工作,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步伐,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到2011年,力爭將50%的村莊建成“五新一好”的社會主義新農村;農民人均收入每年新增100元以上。
從結構調整入手,彰顯產業特色。舉全縣之力發展烤菸生產,進一步完善扶持政策,擴大種植規模,提高科技含量,主攻菸葉品質,做大做強烤菸產業,力爭進入全國烤菸重點縣行列。抓好農業生產基地建設,以龔坊、戴坊、山碭、公溪、南村、增田等鄉鎮為主,建立優質稻生產基地;以戴坊、南村、敖溪、增田、湖溪等鄉鎮為主,建立優質烤菸生產基地;以湖坪、牛田、招攜、羅陂、萬崇等鄉鎮為主,建立蠶桑生產基地;以牛田、萬崇、羅陂、招攜、金竹、谷崗等鄉鎮為主,建立食用菌生產基地;以谷崗、招攜、金竹、南村等鄉鎮為主,建立木竹油茶生產基地。到2011年,糧食種植面積穩定在60萬畝,其中優質稻24萬畝,糧食總產穩定在22萬噸左右,烤菸種植面積達到3萬畝,蠶桑達到2萬畝,蘑菇達到1500畝,毛竹達到40萬畝,商品蔬菜達到10萬畝。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積極發展加工型龍頭企業,培植年銷售收入千萬元以上加工型龍頭企業10家,到2011年,力爭全縣省級龍頭企業達到5個,市級龍頭企業達到20個,力爭創3個以上知名品牌,確保3個以上鄉鎮財政收入過千萬元。健全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積極引導和發展農村合作組織和民間流通組織,開闢農產品銷售的綠色通道,幫助農民聯合起來抓銷售、跑運輸、闖市場。加大科技興農力度,推進科技特派員工作深入開展。進一步加強基層農技服務網路建設,充分發揮好農技人員的作用。
從村鎮建設入手,整治村容村貌。按照“總體規劃、分步實施、突出重點、整體推進”的原則,引導農民深入開展村莊整治,搞好村莊規劃,最佳化村莊布局,美化農村環境,改善村容村貌。加大改水改廁和公路建設力度,到2011年,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65%以上,無害化衛生廁所普及率達60%以上,完成農村公路建設500公里,讓農民民眾能喝乾淨水、上衛生廁、住整潔房、走寬敞路。加強以病險水庫除險加固、灌渠續建改造、堤防工程、小型農田水利設施、水保工程為重點的農村水利建設。加大扶貧開發力度,完善扶貧開發機制,努力改善貧困地區農民生產生活條件。
從教育培訓入手,提高農民素質。開展多種形式的農村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推進實用技術和職業技能培訓,增強農民的就業創業能力。面向城鄉勞動力市場需求,抓好務工農民的轉崗培訓,加快建立政府扶助、面向市場、多元辦學的培訓機制。全縣每年參訓農民不少於1萬人次,使農村勞動力基本掌握1-2門實用技術或務工技能,部分農民成為生產能手,從事規模化農業生產;部分農民“洗腳上岸”,從事非農產業,促進農村富餘勞動力向城鎮轉移,促進農民持續增收。
(四)多方籌措資金,增加發展投入
投入不足是制約樂安發展的“瓶頸”。大發展需要大投入。解決投入不足問題必須堅持“多條腿”走路的方針,多渠道籌集建設資金。
全力“向外引”,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最佳化政策環境,牢固樹立開明、開放的理念,善於算大賬、算活賬、算長遠賬,落實優惠政策,放寬準入領域,降低投資門檻,吸引更多的客商來撫投資興業。加大領導力度,鄉鎮和政府部門主要領導必須親力親為,高位推動,營造濃厚的招商氛圍。改進招商方式,突出抓好產業招商、園區招商、以商招商、專業招商,認真組織好有影響力的大型招商活動。拓寬招商渠道,繼續鞏固福建、浙江等招商基地,分片布點,加強聯繫,使我縣成為閩商、浙商的一個主要聚集地;瞄準廣東、江蘇、上海等地,積極開闢新的招商基地。強化激勵機制,實行目標管理,對引進資金、引進項目的單位和個人,項目建成後,由政府給予一定的獎勵。提高服務水平,建立健全重大項目快速反應和跟蹤服務機制,切實幫助企業解決用地難、招工難、貸款難等問題。圍繞我縣資源、產業、區位的比較優勢,加強招商引資項目庫建設,把做大做強工業支柱產業作為主攻方向,引進一批重量級、稅源型大項目,增強經濟發展支撐力。
奮力“向上爭”,爭取國家政策、項目和資金支持。及時了解國家產業政策導向和資金投向,精心組織項目研究與策劃,以工業、城建、“三農”和交通、能源、環保等項目為重點,每年規劃一批投資千萬元以上的項目,列入項目儲備庫。加大跑項目、爭資金、爭政策的力度,發揚鍥而不捨、馬不停蹄、咬住不放的韌勁、磨勁,積極跑“部”進“廳”,跟進有意向的項目,近期重點爭取東源水庫除險加固等項目進入國家投資計畫;積極爭取享受國家對西部開發和中部崛起的支持政策,以獲得更多的產業政策扶持和轉移支付資金。加強在建、續建項目管理,確保項目質量與進度達到要求,使項目後續資金及時到位。
著力“向市場要”,搞好國有資產運營。注重經營好城市土地。堅持“一級壟斷、二級搞活、三級放開”的原則,實行“總量控制、飢餓供地、公開拍賣”,做到“規劃先行、整體開發、滾動發展”,充分發揮土地資產效能。建立土地儲備制度,由政府高度壟斷土地一級市場,重點將縣城規劃區內閒置未開發的經營性土地和其它利用率低的土地納入土地儲備庫,實行統一儲備、集中整理、連片開發;對已出讓的國有土地,在符合規劃要求的情況下限期開發,對超過時限仍未開發的土地,堅決依法收回。實行土地總量控制,按照年度土地供應計畫進行供地,通過功能配套、完善設施、美化環境,帶動和促進土地升值。按照“一個龍頭出水”的原則,對城區經營性土地出讓實行“招拍掛”,嚴厲打擊圍標、串標等違法違規行為,確保土地收益的最大化,為城市建設積聚更多的資金。同時經營好城市資產,通過公開拍賣城市中可經營的有形資產和無形資產,吸收金融資本、民間資本、客商資本參與城市建設;整合行政事業單位的可經營性資產,統一由國有資產監管部門組織經營,獲得的收益彌補建設資金不足。
努力“向內籌”,拓寬投資渠道。進一步完善並落實好鼓勵全民創業的各項優惠政策,激發全民創業熱情,大力支持本土能人創辦企業,發展經濟。進一步降低民間資本進入基礎設施、公用事業等領域的門檻,支持民間投資與政府投資合作發展。鼓勵社會資本以獨資、合資、合作、聯營、特許經營、項目融資等方式參與建設和經營。引導金融機構加大投入,支持商業銀行、農村信用社和其他金融機構多途徑、多形式籌措建設資金。密切銀企、銀農關係,促進銀企、銀農良性互動。進一步加強金融生態環境建設,加速金融創新,支持銀行與企業多方面發展票據業務,幫助企業依法探索直接融資的新路子。充分發揮在外創業人員的作用,開展“財力返鄉、智力返鄉”活動,鼓勵和引導他們回家鄉投資興業。
(五)繁榮第三產業,擴大消費需求
第三產業發展水平的高低,是衡量現代經濟發達程度的重要標誌。必須按照“加快發展,壯大總量,最佳化結構,提升層次”的要求,加快商貿物流、文化旅遊、現代服務等第三產業發展,推進消費需求的不斷擴張和消費結構的升級換代,促進經濟趕超發展。
大力激活商貿物流業。以開拓城鄉市場、支撐生產建設、擴大居民消費為重點,構建安全、便捷、暢通、高效的現代城市商貿流通體系。以縣城為依託,形成“城內大商場、城中特色街、城郊大市場、城外大物流”的發展格局。改造發展傳統商貿業,按專業特性分類建設一批特色街和商業圈,吸引國內外知名大型商貿零售企業落戶樂安。支持各類資本進入流通業,落實上級物流企業扶持政策,培育壯大物流經營主體,大力促進駿力物流在我縣做大做強。積極發展多式聯運、大型超市、連鎖經營、特許經營等新型業態和行銷方式,促進商品行銷和流通方式現代化。
努力繁榮文化旅遊業。按照“依託特色文化、發展特色旅遊、開拓特色市場、形成特色產業”的思路,充分挖掘樂安文化旅遊、生態旅遊和紅色、古色旅遊資源,著力打造特色旅遊品牌。大力發展歷史名人、儺舞藝術、古建民居等文化旅遊,原始森林生態旅遊,農家風情旅遊,民俗文化旅遊以及宗教文化旅遊。重點開發“流(坑)—金(竹)”風景旅遊區,把流坑古村建成對國內外遊客有吸引力的一個特色旅遊景區,搞好烏江漂流、古樟林休閒遊項目;抓好金竹瀑布群、大華山、石橋寺、登仙橋等景區建設,形成以縣城為集散地,以流坑古村為中心,各大景點緊密結合的旅遊網路。加強與周邊市、縣的聯繫,實現與全省旅遊網路的對接。同時,抓好景區各項基礎設施建設,完成縣城至各大景點的道路硬化,鋪設景區游步道,改善景區環境,完善服務功能。加強文化旅遊宣傳,辦好“流坑文化節”等節慶活動。扶持旅遊骨幹企業發展,引導大企業、大集團投資我縣旅遊業。充分利用本地資源,發展旅遊產品,加強星級賓館、酒店建設,支持旅行社發展,力爭全縣有2-3家三星級以上賓館,進一步提高旅遊接待能力,改善接待條件。到2011年,旅遊接待人數力爭達20萬人次,旅遊綜合收入達1億元,努力把樂安打造成為贛閩經濟走廊上的文化旅遊勝地。
積極培育現代服務業。堅持提升和發展並舉,規範完善產權交易,建設區域性產權交易市場。加快培育和完善資本、土地、勞動力、技術等生產要素市場。大力發展通信、網路、傳媒等信息服務業。規範發展會計、審計、資產評估、法律服務等中介行業。培育壯大文化娛樂、教育培訓、體育健身、衛生保健等服務業。圍繞方便居民生活和擴大就業,加快發展社區、農村交通運輸、郵電通訊等服務業。
(六)壯大財政總量,提高保障能力
財政是經濟的總開關。財政工作必須按照“培植財源、強化征管、嚴格管理”的要求,著力做好生財、聚財、理財三篇文章,真正做到生財有道、聚財有方、理財有法,確保今年財政收入過億,力爭1.2億元,實現兩年翻番,到2011年財政收入比2007再翻一番,達到2億元以上。
做活生財文章,大力培植財源稅源。積極發揮財政槓桿作用,用足用好用活各種財政政策,促進經濟結構的最佳化和經濟成長方式的轉變。千方百計加大投入,建立健全財政支持工業發展的長效機制,對工業園區的土地出讓收入,全額安排用於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和支持入園企業發展;堅決兌現各種優惠獎勵政策,扶持入園企業和優強企業發展壯大,培植主體財源。著力發展“總部經濟”,全力爭取縣內企業其總部設在樂安,註冊登記在樂安,總部納稅在樂安,培植新興財源。貫徹落實支持全民創業的相關政策措施,促進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的蓬勃發展,促使其成為重要的財源增長點。
做實聚財文章,強化財稅收入征管。按照“加強征管,堵塞漏洞,清繳欠稅”的要求,依法徵稅,應收盡收,堅決杜絕跑、冒、滴、漏。支持財稅部門深化征管改革,推進管理信息化建設,增強管理效能。繼續強化監控體系,對長期低稅負企業或納稅比同行業盈利水平明顯偏低的企業開展專項檢查,清理到期的稅費優惠政策,嚴厲打擊“偷、逃、騙、抗”稅行為。強化政府非稅收入征管,嚴格執行“收支兩條線”,全面推行“單位開票、銀行代收、財政統管”的征管制度,規範收費行為,確保足額入庫。
做好理財文章,嚴格財政支出管理。按照公共財政的要求,堅持“量入為出,突出重點,兼顧一般,集中財力辦大事”的原則,財政資金安排體現“五保五壓”,即保工資、保運轉、保穩定、保社會保障、保三項法定支出增長,大力壓縮和控制招待費、會議費、差旅費、小車經費等非生產性支出和人員經費的過快增長。科學調度財政資金,真正把財政資金用好用活、用在“刀刃”上,集中財力辦大事,大力支持重大項目和重點工程的實施。嚴格預算約束,強化預算管理,維護預算的嚴肅性、有效性,嚴禁超預算支出。重視防範財政風險,加強財政資金的監管,對各項財政專項資金和重點工程項目建設資金,定期開展專項檢查,杜絕截留挪用和揮霍浪費。
(七)發展社會事業,確保社會和諧
堅持以人為本,認真解決人民民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
加快發展各項社會事業。推進科技創新。加快建立健全以企業為核心、以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區域科技創新體系。加強科技攻關,力爭在現代農業、新醫藥等領域取得突破。實施“人才強縣”戰略,大力開發人力資源,著力營造各類人才幹事創業的良好環境。加大急需高層次人才引進力度,加強公務員和專業技術人員的培訓,為全縣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人才保證和智力支持。全面推行素質教育,落實“以縣為主”的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加大農村義務教育投入,抓好一中擴建工作,鼓勵社會力量辦學,強化職業教育,提高教育質量。推進廣播電視事業的發展,實施新一輪自然村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廣播電視人口覆蓋率達到100%。深入開展全民健身運動,全面提升全民身體素質。加強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建立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機制。強化衛生行業、食品藥品生產和流通領域監管。加強計畫生育工作,綜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別比失調問題,推進優生優育,提高人口素質,穩定低生育水平。切實維護婦女和未成年人、老年人、殘疾人和少數民族的合法權益。高度重視環境保護,實施重大生態建設和環境整治工程,加強污染專項治理,控制污染物排放總量,搞好水、大氣、土壤等污染防治。加強審計監督,堅持依法統計,重視檔案管理工作。搞好地震、水文、氣象、地質監測,提高防災減災能力。切實做好台灣事務、外事僑務、民族宗教、新聞出版工作。強化國防教育,搞好人民防空、國防動員和民兵預備役工作,突出抓好民兵應急分隊建設。鞏固“雙擁”成果,積極開展創“雙擁”模範城活動,增進軍政、軍民團結。切實抓好復員轉業退伍軍人的安置和困難企業軍轉幹部解困工作。
高度重視民本民生工作。採取有效措施,切實解決與人民民眾切身利益息息相關的就業、住房、醫療、養老以及教育、供電、供水、通路等問題。今後五年,突出抓好十大民心工程,即:擴大就業工程。落實就業再就業政策,加強職業培訓和技能鑑定,提高勞動者技能素質和就業能力。全縣每年新增就業崗位3000個以上;下崗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1000人以上。城鎮安居工程。推進1.5萬平方米左右的適用住房建設,併合理確定價格,使符合條件的中低收入家庭通過幾年努力,基本具備購買80平方米左右經濟適用住房的能力。教育利民工程。從2007年起,城鄉九年義務教育的學生全部免繳學雜費;實施扶貧助學工程,確保每個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不因家庭貧困而失學;推進農村義務教育基礎設施改造工程,全面改善辦學條件。社會保障工程。不斷擴大城鎮職工基本養老、失業、醫療、工傷、生育等社會保險覆蓋面,提高社會保障水平,其中,養老保險達到 萬人、失業保險達到 萬人、醫療保險達到 萬人。城鎮居民醫療保險以及困難民眾大病統籌實現“全覆蓋”。全民健康工程。全面完成全縣15個鄉鎮衛生院的改造任務;實現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全覆蓋”,切實解決民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社會救助工程。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做到應保盡保、全面覆蓋、動態管理。建成2所綜合性、多功能的福利院;建立健全慈善組織,持續開展殘疾人“助明、助聽、助行”活動;大力發展養老服務業。惠農助農工程。全面實現農村戶戶通電,全面解決全市農村人口的飲水安全問題,基本實現行政村通水泥路,全面完成邊遠山區、庫區5000人的移民搬遷工作。治污保潔工程。新建污水處理廠和垃圾填埋處理場,縣城生活污水處理率達到60%以上,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率達到60%,危險廢物、醫療廢物基本得到安全處理、處置。村鎮基本普及公共環衛設施,為城鄉居民提供良好的人居環境。權益保護工程。加強市場監管,依法保障勞動者、消費者、拆遷戶等的合法權益,確保政府投資的項目不拖欠工程款、不拖欠農民工工資、不拖欠農民征地款、不增加農民不合理負擔。便民服務工程。縣新建公交站台20個,新增公車輛20輛,新增公交線路5條。拓展縣長熱線服務,增加網上辦事和網上互動功能。行政服務中心實行“一個視窗對外”、“一站式服務”,方便民眾辦事。逐步在縣城社區居委會建立社區服務中心、服務站,面向居民提供公共服務。
切實加強精神文明和民主政治建設。深入開展以“八榮八恥”為核心內容的教育實踐活動,引導全社會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創新創業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積極推進誠信樂安建設,加強社會公德、家庭美德和職業道德教育,特別是加強青少年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質教育,營造良好的社會道德風尚。深入開展文明城市、文明村鎮、文明行業、文明單位等多種形式的精神文明創建活動,進一步提高城鄉文明程度。加快以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為主要內容的基層民主政治建設。深入開展普法教育,不斷推進依法治市進程。
牢固構築“安全、穩定”兩道防線。建立健全社會預警體系和應急救援、社會動員機制,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處置突發事件的能力。完善維護穩定工作責任制,切實加強信訪工作,健全社會矛盾糾紛調處機制,依法及時處理民眾反映的問題,防患於未然,確保不發生影響社會穩定的重大群體事件。堅持“打防結合、以防為主”的方針,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嚴厲打擊各種刑事犯罪和經濟犯罪活動,堅決取締邪教組織,制止非法宗教活動,保護宗教信仰自由,掃除黃、賭、毒等社會醜惡現象。高度重視人民生命財產安全,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加強高危行業管理,排查各類安全隱患,有效預防重特大事故發生。
三、切實加強政府自身建設
政府的自身建設、工作狀況如何,直接影響著政府的形象,影響著撫州的投資環境,影響著撫州的趕超發展。政府各部門必須按照建設“大有作為、人民滿意的政府”的要求,努力打造“開拓創新、務實高效、誠信服務、廉潔為民”的政府,塑造人民政府的良好形象,提高政府在人民民眾中的威信。
(1)推進管理創新,激發創造力,建設開拓創新的政府。進一步解放思想,轉變觀念,增強開拓創新的意識。堅決衝破一切阻礙發展的思想觀念,改變一切束縛發展的規定做法,革除一切影響發展的體制弊端,創新發展思路和發展舉措,只要是有利於趕超發展、有利於全局工作、有利於樂安人民的事,就要放開手腳,大膽去做。凡是外地先進的做法和經驗,要大膽借鑑運用;凡是政策法規沒有明令禁止的,要大膽探索試行;凡是上級政策規定有一定彈性幅度的,要千方百計用足用活用好。要敢闖敢冒,大膽探索,勇於實踐,開拓創新,善於用發展的思路、改革的辦法和市場經濟的手段,不斷解決前進道路上的矛盾和問題。要創新管理的機制體制,改變政府管理經濟和社會事務的方式,使政府職能真正轉到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上來,實現由政府主導型向市場主導型、由行政控制型向與服務結合型、由全能政府向有限責任政府的轉變。
(2)切實轉變作風,提高執行力,建設務實高效的政府。思路決定出路,觀念決定財富,操作落實決定成敗。政府處在操作的層面,肩負著貫徹執行、抓好落實的責任,必須切實轉變作風,提高執行力、操作能力和破解難題的能力,按照市委的決策部署,周密安排,精心操作,義無反顧,狠抓落實。切實解決有的地方和部門存在的有令不行、有禁不止,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只考慮局部利益、不顧全局利益,工作有布置、無檢查、不落實,甚至違法違規、損害民眾利益等問題,確保政令暢通,確保各項工作落到實處;必須把抓落實的著力點放在解決突出問題、抓大事、辦實事上來,採取現場辦公、跟蹤問效、加強督查等行之有效的方式,抓好工作落實;必須做到立說立行、說乾就乾、乾就乾好,堅決克服工作飄浮、辦事拖拉、互相推諉、不講效率、不負責任的行為。必須加強政府績效考核和行政效能監察,確保政府工作快節奏地運轉,進一步提高辦事效率和行政效能。
(3)堅持依法行政,提升公信力,建設誠信服務的政府。按照建設法治型政府的要求,不斷增強法制意識,大力推進依法行政。自覺接受人大及其常委會的依法監督和政協的民主監督,及時辦理人大代表議案、建議和政協委員提案,認真聽取各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各人民團體及社會各界的意見和建議,提高決策的民主化和科學化水平。進一步強化宗旨意識,樹立“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堅持民眾利益無小事,凡事想著民眾,工作依靠民眾,一切為了民眾。改進公共服務方式,提高社會管理水平,努力為人民民眾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務。堅決杜絕政策不落實、承諾不兌現等政府工作範疇內的不誠信行為。凡是縣委、縣政府作了決定、有明文規定的事,就要堅決兌現,落到實處,取信於民。
(4)推行政務公開,增強親和力,建設廉潔為民的政府。按照“陽光政務”的要求,積極擴充政務公開的領域,拓展政務公開的渠道,以人民民眾關心的事項和容易滋生腐敗的領域作為政務公開的重點,凡與民眾利益密切相關的部門和單位,必須全面落實辦事公開制度,保障人民民眾的知情權、參與權、表決權和監督權。樹立正確的權力觀,增強公僕意識,切實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按照建設節約型社會的要求,堅持勤儉辦一切事業,珍惜民資民力。堅持廉潔從政,做到廉潔奉公,自覺遵守廉政建設的有關規定;完善監督約束機制,加強對項目推進、行政審批和國有資產出讓等方面的監督,從源頭上預防和治理腐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