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樂安縣2011年政府工作報告
- 性質:報告
- 時間:2002年
- 類別:地方法規
一、本屆政府工作回顧
2007年以來,在市委、市政府和縣委的正確領導下,在縣人大、政協的監督和支持下,我們克服了金融危機、雨雪冰凍和特大洪澇災害等不利影響,緊緊依靠全縣人民,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大力實施趕超發展和項目帶動戰略,團結一心,真抓實幹,經濟發展和社會各項事業取得了重大成就。主要特點是:
綜合實力持續增強。
對外開放持續拓展。
工業經濟持續增長。
——城市發展持續提升。累計完成城區基礎設施建設投入12.82億元,縣城建成區面積由2006年的5.06平方公里拓展到2010年的8.6平方公里,城市化率由26.8%上升到42.99%,縣城綠化率由31.73 %上升到39.5%,城市建設連續三年被市委、市政府評為先進單位。重點推進了公溪鎮、山碭鎮、戴坊鎮、牛田鎮、招攜鎮等地的小城鎮建設。進一步加快了新型城鎮化建設步伐,嚴厲打擊了違法建設、違法用地和違法房地產交易活動。
“三農”基礎持續鞏固
——生態旅遊持續發展
——人民生活持續改善。大力實施了民生工程,累計投資10.1億元用於民生工程建設,占財政總支出的33.8 %。建成保障性住房1050套,其中經濟適用房220套,廉租房830套,受益民眾達1180人;改造農村危房1924戶,被評為全省農村危房改造工作先進縣。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全面鋪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全面覆蓋,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效實施,新型農村養老保險試點工作穩步推進,就業規模持續擴大,零就業家庭實現動態清零。加大了困難民眾救助力度,累計發放低保資金8147.06萬元,發放醫療救助資金1719.24萬元,2007年和2009年先後被評為“全省社會救助工作先進縣”。實現了居民收入增長與經濟發展基本同步,2010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4800元,年均增長10%;農民人均純收入達2613元,年均增長9.4 %。
——社會事業持續進步。堅持統籌兼顧,大力發展科技、教育、文化、衛生等各項事業,經濟社會全面協調發展。順利通過了省政府教育督導評估,全面實施了城鄉義務教育“兩免一補”。建成了我縣首座調頻廣播機房,結束了我縣無調頻廣播的歷史;深入開展了全民健身活動,民眾身體素質、健康水平進一步提高。醫療衛生體制改革邁出新步伐,兒童白血病、先天性心臟病免費救治試點工作進展順利,城鄉居民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工作全面鋪開,被評為“2010年度全市衛生工作先進縣”。人口增長得到了有效控制,自然增長率控制在8‰以內,被市委市政府評為“2010年度計畫生育工作先進縣”。安全生產工作力度加大,紮實開展了安全生產專項整治,安全生產持續平穩。建立了“大信訪”機制,構建了“大綜管”格局,健全了“大安全”網路、完善了“大防控”體系,社會保持和諧穩定。此外,商業、地方志編纂、地震、氣象、水文、統計、檔案、殘聯、人防、“雙擁”和民兵預備役等工作均邁上一個新的台階。
各位代表,以上成績的取得,是市委、市政府和縣委把握全局、正確領導的結果,是縣人大依法監督、大力支持的結果,是縣政協民主監督、通力協作的結果,是全縣廣大幹部民眾團結奮鬥、頑強拼搏的結果。在此,我代表縣人民政府,向全縣廣大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幹部和歷任老領導、老同志,向工商聯、人民團體、無黨派和社會各界人士,向中央和省、市駐縣單位,向公安幹警、武警官兵、消防官兵致以崇高的敬意!向所有關心、支持、幫助樂安發展的同志們、朋友們表示衷心的感謝!
回顧本屆政府歷程,我們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績,積累了彌足珍貴的經驗。我們深深地體會到:
必須始終把趕超發展作為第一要務。五年來,我們始終堅持趕超型發展戰略不動搖,堅定不移、鍥而不捨地抓好項目建設,抓好固定資產投資,牢牢扭住招商引資、工業發展、城市建設、農業產業化和生態環境建設等重點,堅持不懈地擴總量、提質量、增後勁,經濟發展不斷提速,綜合實力不斷增強。
必須始終把富民興縣作為第一目標。五年來,我們不斷增強發展活力,引導和推動全縣人民開展創業、創富的偉大實踐;不斷解放思想,樹立強烈的開放意識和市場觀念,使各種創業活力競相迸發,各種創造源泉不斷涌流,各種創新智慧充分釋放;不斷最佳化發展環境,降低創業門檻,增加創業機會,提高民眾收入,滿足人民民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實現了強縣與富民的統一。
必須始終把改善民生作為第一宗旨。五年來,我們始終牢記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宗旨,堅持以人為本,全力辦好惠民實事,傾情幫扶弱勢群體,使人民生活更加富足,人口素質明顯提高,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健全,真正讓全縣人民共沐改革開放的和煦(xù)陽光,共享經濟發展的豐碩成果。
在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看到存在的困難和問題。主要表現在:經濟總量小,發展不足仍然是最大矛盾;缺少高層次、高水平、對經濟帶動作用強的大產業和大項目;農田水利基礎設施仍較薄弱,抵禦自然災害能力不強;機關效能、行政效率還不高,全民創業的環境有待進一步最佳化;社會管理、社會保障水平還不高,維護社會安全穩定還有大量工作要做;政府自身建設有待進一步加強。對此,我們將採取更加有力的措施,積極應對,努力解決。
二、發展目標和任務
未來五年,是我縣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戰略機遇期,也是我縣加快發展、轉型發展、綠色崛起的攻堅時期。今後五年政府工作的總體要求是:按照縣第十三次黨代會的總體部署,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積極策應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主動融入海西經濟區,緊扣趕超發展、做大總量這一目標,大力實施兩大戰略(項目帶動和生態立縣),主攻三區(園區、城區、景區),推進三化(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強化四大保障(和諧社會、思想觀念、幹部作風、黨的建設),為建設開明樂安、創業樂安、生態樂安、富裕樂安、和諧樂安而努力奮鬥。
奮鬥目標是:到2015年,全縣生產總值達到60億元,比2010年翻一番,國民經濟三次產業比例調整到13.3 :49.8:36.9;財政總收入達到10億元,比2010年增長2.3倍;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達到90億元,比2010年翻三番;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00億元,比2010年翻兩番;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達到22億元,比2010年增長1.93倍。引進市外境內資金達到60億元,比2010年增長1.95倍;實際利用境外資金達到5000萬美元,比2010年增長2.52倍;出口總額達到7800萬美元,比2010年增長1.91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6億元,比2010年增長1.38倍;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900元,比2010年增長50%;五年新增城鎮就業人數1.2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2%以內,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8‰以內。今後五年,我們還將集中精力、集中財力,突出辦好以下10件實事,為樂安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1、完成撫吉高速公路(樂安段)建設和宋水線、厚蓮線公路改造;
2、完成鰲河綜合治理;
3、抓好流坑古村綜合保護、開發、利用;
4、新建1所公辦省級幼兒教育示範園;
5、完善縣城排水系統,解決縣城內澇問題;
6、完善縣城公共運輸體系建設,方便民眾出行;
7、完成新農村建設點500 個,力爭全縣50%以上的村莊達到“五新一好”的目標;
8、完成保障性住房建設1400套;
9、完成縣城文化體育中心建設;
10、建成縣城農林特色產品批發交易市場。
圍繞上述目標,今後五年政府工作的主要任務是:
(一)堅持投資拉動,聚力推進重大項目建設,讓發展動力更加強勁
始終把項目建設作為經濟發展的“主引擎”和“生命線”,積極抓好爭項目爭資金工作,力爭5年內新上各類大項目、好項目160個,項目資金達60億元。
1、堅持規劃先行。做好項目的前期規劃,按照求精不求多、謀劃一個成一個的原則,精心包裝好項目。從項目的謀劃、篩選、論證、編制項目建議書到可行性研究報告、設計方案等必須按照國家有關政策和項目管理程式,使項目符合審批要求,符合產業政策、符合投資方向。搞好項目初步設計、可行性論證評審,做到讓項目等資金,不讓資金等項目。
2、落實項目儲備。高檔次建好項目庫,實行動態管理,根據政策、投資方向隨時清理過時和開工建設的項目,補充調整新項目,不斷提高入庫項目的數量和質量。著重在城鎮基礎設施、農田水利基礎設施、農業產業化、林業生態工程、交通、社會事業、節能環保、地質災害、中央蘇區縣等重點領域,開發儲備一批與上級政策相銜接的好項目、大項目。
3、突出工作重點。敏銳洞察、深刻領會國家、省、市“十二五”期間政策導向和戰略部署,緊跟中央投資的基本方向和重點領域,充分發揮國貧縣、享受西部開發政策縣、連片特殊困難地區縣和生態旅遊大縣等優勢,努力尋找重點項目與上級政策的有效對接點,做到有的放矢。充分調動各種資源,加強與上級部門的溝通聯繫,千方百計確保項目擠進國家、省、市規劃和計畫盤子,特別注重在爭取國家和省市更多重大政策、重大項目、重大資金的支持上取得突破。
4、完善保障機制。加強項目前期工作投入,按要求落實項目工作經費;進一步整合資金,捆綁項目,最大限度地發揮政策資源的聚合效應,在形成合力的基礎上集中投入,切實保障重大項目順利推進。認真組織實施好項目建設,嚴格落實“一個重點項目、一名縣級領導、一個班子、一套方案、一抓到底”的項目責任機制,為項目建設提供全方位、零距離、貼身式服務,切實做到保施工、保質量、保全全、保工期。加大考核力度,切實提高各部門爭項目爭資金工作的積極性。
(二)提升招商水平,傾力打造產業發展平台,讓工業份額更加凸顯
加快樂安崛起,關鍵在於工業的發展。要充分依託我縣豐富的資源條件,立足市場需求和發展潛力,千方百計抓住沿海產業轉移的歷史性機遇,加大招商力度,打造好產業發展平台,壯大優勢產業集群,提升工業產業水平。到2015年實現工業稅收超過6億元,占財政總收入的60%以上。
1、全力抓好招商引資,壯大工業經濟規模。實施大開放主戰略,把招商引資作為工業發展的重要舉措,切實抓緊抓實。一是明確招商對象。把招商重點轉移到樂安在外經商的成功人士身上,鼓勵和引導其回鄉創業。像組織部門管理幹部一樣,把樂安在外成功人士納入我縣人才資源管理範圍,充分發揮其“經濟上有實力、事業上有成績、社會活動有能力”的優勢,引導他們回鄉投資創業,形成“信息回家、感情回歸、人才回鄉、資金回流、項目回遷”的良好局面。二是轉變招商方式。堅持“招大、引強、選優”的原則,立足我縣礦產、木竹和旅遊等資源優勢,以“一把尺子”科學篩選項目,重點引進對支柱產業起主導和升級作用的大項目,科技含量高、產出效益好、財政貢獻大、環保節能型的好項目,實現從“招商引資”到“擇商選資”的轉變,加快形成每個產業有2—3戶大規模龍頭企業、有一大批創造力、貢獻力、根植力、成長力強的配套企業的生動局面,把資源優勢儘快轉化為經濟發展優勢。特別是要充分依託金安鈾業這個平台,立足我縣富含鉛鋅礦的資源優勢,進一步爭取國家有關部委的支持,進一步與中央企業對接,著力在能源、礦產品精深加工等方面實現中央企業項目落戶我縣。三是最佳化招商環境。嚴格執行行政審批,堅持“一站式”服務、跟蹤代理服務等模式,暢通招商引資項目落戶和建設的“綠色通道”,讓樂安的投資環境成為一塊金字招牌,從而達到“以商招商”的良好局面,形成“引來一個,帶來一批”的集聚效應。進一步重獎重用,激發招商熱情。樹立“招商引資是真本事、新上項目是硬政績”的理念,把招商引資作為幹事創業的主戰場和賽馬場,加壓爭先,強化獎懲。加強對招商引資考核結果的運用,堅持把考核結果作為幹部獎勵和評先評優的重要依據,把廣大幹部“引”到招商引資主戰場,“推”向招商引資第一線,激發其招商引資的熱情,力促招商引資工作再上新台階。力爭每年引進投資5000萬元以上的工業項目30個、億元以上工業項目10個。
2、做大做強優勢產業,推動工業快速發展。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產業為核心,建立健全扶持工業企業發展的長效機制,從用地、資源配置、融資等方面著手,扶優扶強重點企業,促進企業規模迅速擴張,打造優勢產業。做大做強以山高製藥為代表的生物製藥,以高氏油茶為代表的綠色食品,以宏富旺為代表的電子加工,以安踏三連為代表的輕紡鞋服業等產業,培育一批主營收入過億元、納稅500萬以上的龍頭企業,帶動相關產業發展,提升產業層次,增強我縣工業企業市場競爭力。
3、加快工業園區建設,拓展工業發展平台。按照“布局合理、結構最佳化、用地集約、產業集聚”要求,高起點、高質量、高水平規劃建設工業園區,理順園區體制機制,建立高效開發模式,完善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和配套服務功能,加快園區發展,提升承載能力。策應撫吉高速公路建設,加快前坪工業區向增田方向延伸拓展,規劃大馬頭出口工業預留地,將其打造成食品加工、生物醫藥、機械電子、紡織服裝等產業園區;加大公溪工業區建設力度。通過努力,到2015年實現新增工業用地3平方公里以上。
(三)更新城市理念,全力建設宜居宜業城鎮,讓共同家園更加靚麗
按照“修編規劃、擴大規模、完善功能、提高品位、繁榮經濟”的要求,以及“產業集聚,集約發展,合理布局、各具特色”的原則,把加快新型城鎮化建設擺上更加突出的位置,做大做強中心城區,加快小城鎮建設步伐,做好經營城市文章,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
1、科學規劃,提升城市品位。樹立“文化是城市的靈魂、亮點是城市的品牌、經營城市永遠是最大的學問”的理念,著力抓好新一輪縣城總體規劃的修編,縣城區向西南發展為主,適度向北拓展,儘快完成北片新區和高速公路兩翼的規劃設計。在規劃建設中,堅持從樂安實際出發,注重特色性、文化性、多元性、生態性相結合,深入挖掘城市內涵,在做精品上下功夫。努力建設鰲河水體景觀、河濱公園、樂安寶塔、高檔住宅小區等一批具有地標性、代表性的城市名片,做到城市建設多出精品、不留敗筆,多留遺產、不留遺憾。
2、完善功能,加快城市建設。一是拉大城市框架,將城市“做寬做美”,把縣城逐步建設成為“一河兩岸五區”新格局,即一河兩岸:以鰲河為軸,構架城市“一河兩岸”休閒綠化景觀帶。五區:以長征路和鰲溪路為軸,完善配套設施改造老城區;以撫吉高速公路為軸,規劃建設千畝工業園;以商貿大道和北環路為軸,規劃建設縣城行政商貿區;以東環路和前坪大道為軸,規劃建設縣城居住新區;以森林公園、人民廣場、小蓬萊、體育場館、濕地公園、河濱公園為中心規劃建設居民生活休閒區。二是完善城市功能。加快推進城鎮重大基礎設施和市政公用設施建設,提高城市綜合承載能力。高水平建設新城區,有序改造老城區,促進新老城區協調發展。著力完善東環路、南環路、西環路、北環路基礎設施配套工程;改造長征路、東門橋、紅衛橋、東英角橋;新建第二水廠、縣城農林特色產品批發交易市場。三是搞好城市經營。進一步發揮縣城投公司作用,充分運用城市規劃權、土地經營權、房地產市場管理權,完善土地收儲、交易等制度,籌措城市建設發展資金。深入開展市容市貌綜合整治,搞好城市綠化、美化、亮化、淨化,改變髒亂差狀況。完善城市管理體制,加大城市綜合執法力度,改善城市形象。到2015年縣城人口發展到12萬人,縣城建成區面積達到12平方公里,城鎮化率達52%。力爭在2015年以前實現省級生態園林城市、省級文明城市創建目標。
3、輻射帶動,推進城鄉發展。以公溪、牛田兩個市級示範鎮及龔坊鎮浯塘村、戴坊鎮小曹村兩個示範村為樣板,以點帶面,增強輻射作用,逐步推進小城鎮建設。要準確把握定位,既超前規劃,又分步實施,著重完善道路、水、電、通信等基礎設施,建設一批重點項目,打造一批亮點工程,儘快使小城鎮面貌煥然一新。逐步構建以縣城為中心、其他鄉鎮為支撐、各中心村莊為基礎的縣域城鎮體系格局。
4、提升改造,改善區位條件。做好撫吉高速樂安段建設的協調服務,確保2012年底順利竣工通車,結束樂安交通無高速的歷史;認真抓好增田和大馬頭兩個高速出口的設計和建設,使我縣成為承接沿海產業轉移的重要碼頭。完善縣內“兩縱三橫兩圈”的幹線交通網路,打造縣城50分鐘經濟圈。“兩縱”,即新乾—戴坊—都咀(jǔ)垇(ào)、豐城—樂安—寧都(宋水線);“三橫”,即撫吉高速公路、石塘—樂安—谷崗(厚蓮線)、招攜—萬崇—遇元;“兩圈”,即經縣城、湖溪、公溪、山碭、龔坊、戴坊、石塘至縣城的北部區域環形通道和經縣城、石塘、牛田、萬崇、湖坪、招攜、望仙、南村至縣城的南部區域環形通道。加快農村公路建設,新建村組水泥公路600公里,完成各類危橋改造79座。
(四)夯實“三農”基礎,著力打造現代農業經濟,讓廣大農民更加富足
做大做強農業支柱產業,積極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加快推進新農村建設,夯實農業發展基礎,著力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農民增收致富能力。
1、突出比較優勢,大力推進農業特色產業發展。深入推進全國綠色農業示範區建設,切實抓好“十二五”期間農業支柱產業發展規劃編制工作。在壯大農業主導產業規模的同時,大力推進標準化生產和提質增效工程,力爭打造3-4個在全省有影響的農業支柱產業。穩定糧食種植面和總產量,引進和培育2-3家上規模的糧食生產龍頭企業,大力發展優質稻及有機大米生產和深加工,提升糧食生產附加值;圍繞“一個龍頭企業、20萬畝基地、萬千農民參與”的發展思路,扶持和幫助高氏公司建設好高效油茶林基地和茶油生產基地,積極推進“公司+基地+農戶”模式,壯大油茶產業規模,打造樂安茶油品牌;菸葉種植規模穩定在3.5萬畝左右,著力推進菸葉生產“減工、增效、提質”工程,提升樂安菸葉質量和效益,做響樂安菸葉品牌,力爭進入湖北中煙黃鶴樓系列配方;以廣信繭絲為龍頭,帶動千家萬戶擴大蠶桑種養規模,提升種養水平,力爭2015年蠶桑種植規模達到4萬畝;大力發展蘑菇生產合作社,著力培育1-2家蘑菇深加工龍頭企業,積極推進蘑菇保鮮新技術研發,發展蘑菇深加工,做大蘑菇產業。同時,加大毛竹新造和低改力度,2015年達到40萬畝;大力推進蔬菜標準化基地建設,擴大商品蔬菜種植規模,2015年達到1萬畝;推動花卉苗木產業上規模,2015年達到2萬畝;促進樂安花豬朝產業化方向發展,2015年花豬年出欄達到2萬頭。加大扶持力度,把高氏公司、廣信繭絲、台大農業科技園、大地常青實業有限公司培育成省級龍頭企業,積極引進新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力爭到2015年全縣新增省級龍頭企業5家、市級15家。加大無公害和有機農產品申報力度,加快推進農產品品牌化建設,力爭新增無公害農產品論證20個、有機農產品論證5個、省級名牌農產品10個。
2、夯實發展基礎,著力增強農業農村發展後勁。紮實推進新農村建設,以改善農村居住環境為突破口,大力推進以“六改四普及三綠化一處理”為主的村莊整治建設,全縣規劃實施新農村建設點500 個,將20戶以上的民族地區的村莊全部納入規劃;積極推進農村清潔工程,著力打造10個垃圾無害化處理樣板村。到2015年,力爭全縣50%以上的村莊達到“五新一好”的目標,農村垃圾收集率達90%以上。認真研究上級政策,抓好各項規劃編制,確保相關項目都進入中央和省市規劃盤子;整合各方面涉農資金,大力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加大中小河流治理和小(二)型以上水庫除險加固力度,確保全全運行;加快推進農村飲水安全工程,逐步解決全縣14萬人的農村飲水安全問題;加大水土保持,治理水土保持面積55平方公里。加大農田保護力度,堅守耕地紅線;加強水資源管理,堅守用水總量、用水效率和水功能區限制納污“三條紅線”。
3、健全保障體系,全面提升“三農”可持續發展能力。全面落實強農惠農政策,在信貸投入、稅費減免等方面向“三農”傾斜。積極探索“三農”多元化投入機制,提升農業投入保障能力。健全新型農村金融組織和農業保險體系,提升農業抗風險能力。建立完善的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著力提升農業科技推廣和技術指導服務能力。大力實施農民素質提升工程,整合資源和資金,加強農民知識化、技能化培訓。建立健全土地、林地流轉機制,鼓勵農民在尊重市場經濟法制和規律的前提下,以土地等要素參與經濟活動,引導耕地、林地向種植能手和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集中。積極推進農業標準體系建設,加強重大動植物疫病防控,抓好農產品流通環節管理,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
(五)做好生態文章,努力建設旅遊休閒勝地,讓人與自然更加和諧
樹立“大旅遊、大產業、大發展”的理念,充分發揮我縣生態優勢,牢固樹立綠色、低碳發展理念,促進經濟與生態相融合、人與自然相協調,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
1、大力發展生態旅遊休閒業。堅持把旅遊業作為最具潛力、最具活力的朝陽產業來發展,把高端休閒旅遊項目開發建設作為新的經濟成長點和支柱產業來培育。圍繞樂安獨特的“古色、綠色、紅色”三色旅遊資源,按照政府主導,企業參與,多元投資,市場運作的方針,大力開發旅遊資源,努力實現旅遊業的快速發展,使樂安成為獨具特色的文化生態旅遊休閒勝地。一是抓好旅遊規劃建設。高起點、大手筆、全方位策劃樂安旅遊產業開發,科學編制開發總體規劃和各景點的開發詳細規劃。按照國家4A級景區標準,切實提升流坑古村、古樟林、金竹瀑布群、大華山、石橋寺、小蓬萊、登仙橋等景區的層次和水平。重點打造流坑古村、古樟林、金竹瀑布群三處景區品牌。特別是下大力氣做好對流坑古村的保護和開發利用,借鑑烏鎮、周莊古鎮的開發模式,使流坑古村的保護開發法制化、規範化,減少盲目性、隨意性,確保高質量、高檔次、高品位,經得起歷史考驗。同時,著重建好流坑新村,制定詳細周密的搬遷安置規劃,引導村民從古村有序遷入新村,使流坑古村旅遊開發實現量的擴張與質的提升並重的良性循環。二是深入挖掘文化內涵。加強旅遊文化專門機構和專業隊伍建設,以“古色、綠色、紅色”為背景,以民俗風情、故事傳說、歷史人物為亮點,啟動實施文化挖掘“三個一”工程,即:編排推出一項反映民俗文化的演出活動,編纂整理一套反映地方人文的叢書,研究開發一批特色文化旅遊紀念品,增加旅遊文化內涵。三是加大旅遊宣傳力度。圍繞“古色、綠色、紅色”三張旅遊名片,精心製作旅遊宣傳折頁、畫冊、書籍和形象宣傳片,加大對外宣傳力度。發揮政府公眾信息網在旅遊宣傳、線路推介方面的綜合功能,加快旅遊信息化建設,進一步提高樂安旅遊知名度和影響力。四是增強旅遊輻射功能。大力發展交通運輸、賓館餐飲、娛樂休閒等旅遊服務業,支持旅遊專線發展特色鄉村旅遊,提高旅遊產業帶動係數。到2015年,全縣實現旅遊總收入達12億元以上,旅遊總人次達到200萬人次。
2、進一步加大生態建設力度。著力打造“綠色樂安”。深入推進造林綠化“一大四小”工程,大力實施退耕還林、天然林保護、長防林建設、生態公益林建設、水土保持等重大工程,穩步提高森林覆蓋率。結合推進主體功能區的要求,強化水源涵養區、飲用水源區、水土流失區等重要生態功能區的保護和建設,加強自然保護區、旅遊風景區、森林公園、濕地公園的建設和保護。注重與城鎮和新農村建設相結合、與發展旅遊業相結合、與推進林業產業化相結合,逐步形成城鄉、點線面結合的綠色屏障,有效改善全縣生態環境,不斷提高城鄉環境質量,生態環境質量繼續保持全省、全市前列,初步建立區域生態產業和生態城鎮體系。到2015年,全縣森林覆蓋率達73%,森林蓄積量達600萬立方米,生態鄉鎮達到50%以上,努力爭取金竹畲族鄉和牛田麻坑村進入全國生態鄉村行列。
3、切實加強環境保護。嚴格控制水污染、大氣污染和垃圾污染。完善污水處理工程設施,採用雨污分流建設改造排水管網42公里。 新建日處理165噸生活垃圾衛生填埋場1座,新建垃圾中轉站7座。整頓和規範礦產資源開發秩序,嚴厲查處和打擊違法違規開採行為。加強工業企業廢水排放的監督與治理,在園區建立污水處理廠,實施工業污染物排放全面達標工程,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大力開展循環經濟活動,推進節能減排和節約集約利用資源,到2015年,單位GDP能源消耗累計下降15%,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累計下降8%,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累計下降10%。
(六)最佳化創業環境,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讓經濟要素更加活躍
進一步最佳化創業環境,推動融資改革創新,拓展融資渠道,發揮商品流通繁榮市場、繁華城市的功能,全面激活本土資金,激發更多的能人創業,推動全民創業,有效破解發展要素瓶頸制約。
1、加快發展金融服務業。積極引進金融保險機構在我縣設立分支機構,支持商業銀行新增營業網點,創新融資模式和信貸產品,提高金融服務水平。支持發展小額貸款公司、擔保公司,激活民間資本。促進銀、企交流與合作,完善新增貸款考核獎勵機制,激勵各商業銀行加大對重點工程、中小企業、“三農”的信貸支持。設立金融協調機構,加強政府對金融工作的組織協調。鼓勵發展法律、會計、審計、信用評級、資產評估、投資諮詢等專業化金融中介服務機構,不斷提高金融服務水平。
2、鞏固提升商貿物流業。依託撫吉高速,立足交通區位優勢,加強物流市場建設,推進傳統商業改造升級。積極引進現代物流企業,扶持現有物流企業做大做強。規劃建設工業園區物流倉儲中心,完善集原材料採購、運輸、倉儲、成品加工、配送為一體的物流服務體系。拓展農副產品配送方式,加快大型購物商場、農副產品批發交易市場建設。
3、積極推動全民創業。認真落實創業扶持政策,按照“非禁即入”的原則,打破行業界限和部門分割,放寬準入限制,降低創業門檻,鼓勵引導民間資本進入公共事業、基礎設施、社會事業、金融服務等行業和領域,努力打造一批骨幹企業、知名品牌和支柱產業。完善和落實貸款貼息、崗位補貼、社保補貼等支持全民創業的政策,激發全民創業熱情。推行網上行政審批,簡化審批程式,規範行政收費行為,最佳化創業環境。鼓勵引導個體私營企業開展制度創新、管理創新和技術創新,向專、精、特、新和“集群經濟”方向發展。建立政策諮詢、創業培訓、證照辦理、經營管理指導、融資擔保和創業孵化等服務體系,在全社會營造支持創業、服務創業、促進創業的服務環境,掀起全民創業熱潮。
(七)創新社會管理,極力保障改善民本民生,讓人民民眾更加幸福
著力構建“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管理新格局,提高社會組織管理服務水平,保障和改善民生,解決好民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確保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和諧穩定。
1、全面提高社會保障水平。積極抓好各項民生工程的落實,不斷提高人民民眾的“幸福指數”。進一步建立健全以基本養老、基本醫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為重點,以發展社會保險為主、慈善事業為補充的社會保障體系,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力爭五年新增城鎮就業人數1.2萬人,轉移農村勞動力3.2萬人;城鎮、農村基本養老保險覆蓋率達100%,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達到95%,實現“廣覆蓋、可持續”的社保體系。加快農村危舊房、棚戶區改造和公租房建設,著力解決城鄉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難。完善社會救助體系,切實關心、保障城鎮失業人員、殘疾人員、重點優撫對象和其他特殊困難群體的基本生活。完善社會養老服務體系,逐步建立社區居家養老和老年人日間照料服務中心,鼓勵和支持多種形式發展老年服務產業。積極發展以扶老、助殘、救孤、濟困、賑災為重點的社會福利事業,提高孤老、孤兒的保障水平,逐步拓展社會福利的保障範圍。
2、紮實推進社會事業協調發展。深入推進科教興縣戰略,加大科技投入,認真完善和落實各項激勵措施和扶持政策,提高企事業單位科技創新積極性,增加科技成果。最佳化教育環境,積極發展學前教育,鞏固提高義務教育,加強教師隊伍建設,不斷提高教育質量,力爭高考工作在全市排位前移,考入清華、北大等一流重點大學的人數逐年有所增加;積極發展職業教育,實現與工業園區企業用工需求全對接,確保每年向園區企業輸送合格技術工人200人以上。推進文化體育廣播電視事業發展,加強公共文化、體育基礎設施建設,實施公共文化免費開放惠民工程,促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衡化。大力發展衛生事業,突出抓好衛生人才建設,加強對重大疫病的防控,深入開展食品藥品安全專項整治,確保公共衛生安全;落實國家基本藥物制度,減輕民眾用藥負擔,逐步解決看病貴、看病難的問題;建立良好的醫療秩序,依法打擊“醫鬧”行為,積極爭創全省農村衛生工作先進縣。加大扶貧開發和少數民族地區扶持力度,加快貧困地區和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堅持不懈抓好計畫生育工作,加大“兩非”查處力度,綜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別比失調問題,強化長效節育措施和流動人口管理,穩定低生育水平。加強檔案工作,爭取縣檔案館達到國家二級館標準。深入開展“質量興縣”活動,強化質量技術監督和工商管理,整頓和規範市場秩序。加強價格調控和監督檢查,維護物價穩定。廣泛深入開展法制宣傳教育,不斷增強全民法律意識。加強國防教育,積極開展“雙擁”工作,推動民兵預備役工作深入發展。
繼續深化和諧平安創建。暢通民眾訴求渠道,堅持以民眾工作統攬信訪工作,落實好領導分類聯合接訪、包案制度,完善社會矛盾糾紛排查調處聯動機制,積極化解不穩定因素。建立輿情監測和研判機制,加強網際網路管理,把握正確的輿論導向。加強綜治基層組織建設,健全群防群治工作網路。推進和諧平安聯創中心建設,完善管理服務功能。創新社會管理,提高重點人群的管理服務水平。加大城鄉社區建設力度,提升社區對社會管理的承載能力。抓好“天網”工程建設,提升治安防控水平。深入開展“嚴打”整治行動,切實增強人民民眾的安全感。切實加強政法隊伍建設,大力推進公正廉潔執法。抓好安全生產工作,實施部門聯動,落實“一崗雙責”,加強綜合監管,普及安全知識,提高全民安全意識,嚴防安全生產事故發生。完善各類應急預案和救援體系,全面提升應急處置能力。
同時,抓緊今年最後幾個月的時間,加強工作調度,確保十五屆人大六次會議上提出的2011年政府各項工作目標任務得到全面落實。
三、加強政府自身建設
(二)堅持善謀實幹,強化執行力。一是科學決策。將樂安的趕超發展置於全市乃至全省發展大局中,用發展的眼光、戰略的思維統籌謀劃新一輪發展。進一步完善重大問題集體決策、專家諮詢、社會公示聽證等制度,務求決策科學、民主,利於執行。二是改進作風。按照“手腳勤快、手腳靈活、手腳乾淨”的要求,不斷加強效能建設,努力改進工作作風,著力治理“庸、散、懶”等問題,培養一支善謀事、能幹事、乾成事、不出事的公務員隊伍。三是強化落實。進一步建立健全工作督查、推進和限期辦結制度,完善考評、激勵和績效管理、行政問責機制,形成一整套行之有效、有利於工作推進的機制和體制,提高政府和部門工作效率。
(三)堅持執政為民,提高履職力。一是以民為本。堅持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想民眾所想、急民眾所急,時刻把民眾的利益擺在首要位置,始終把維護好、實現好廣大人民民眾的根本利益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二是提升效率。完善行政效能監察評估體系,加強對部門工作作風和辦事效率的有效監督。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加快全縣網上審批和電子監察系統建設進度,完善審批運行和服務機制,提高審批效率。三是深入基層。推行一線工作法,繼續深入開展“三包為民”活動,倡導領導幹部深入基層,聽民聲、察民情、解民憂。大力推進和改善民生事業,認真解決教育、就業、社保、醫療、住房等事關民眾切實利益的問題,讓人民民眾從改革發展中得到更多實惠,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四)堅持依法行政,提升公信力。一是規範行為。全面、準確地履行市場監管、經濟調節、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確保工作不越位、不缺位、不錯位。二是完善制度。嚴格執行行政執法責任制和評議考核制,完善行政複議和行政過錯追究制度。加大對執法部門的執法監督,確保行政執法嚴格、規範、公平、公正。自覺接受人大的法律監督、政協的民主監督和社會的輿論監督,充分聽取無黨派人士、工商聯、人民團體和社會各界意見,抓好人大代表建議和政協委員提案的辦理。完善政務公開制度,大力推行政務公開,確保行政權力運行公開透明。三是廉潔從政。認真落實領導幹部廉潔自律各項規定,健全教育、制度、監督並重的預防懲治腐敗體系,努力從源頭上治理腐敗。前移審計和監察關口,完善並嚴格執行國有土地出讓、工程項目招投標、政府採購等各項規定,防止國有資產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