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造形成時限定年方法及其套用的探索

《構造形成時限定年方法及其套用的探索》是依託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由劉德良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面上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構造形成時限定年方法及其套用的探索
  • 項目類別:面上項目
  • 項目負責人:劉德良
  • 依託單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中文摘要,結題摘要,

中文摘要

依據構造自組織直接測定構造過程持續時限,為時間節段定年,誤差萬年級,創始於近年國內;而同位素法、古生物法測距今年齡,為時間節點定年,誤差百萬年級,源自百年前的歐洲。以往構造形成時限的推論是依據地質地球化學方法間接估計的,誤差可達千萬年級,沒有意義,以前實際上不存在構造形成時限的測定。我們開啟了試探性的工作,宜繼續下去。構造形成時限是通過構造岩的差應力、應變速率、體積因子求算的(劉德良等,2006;吳小奇等,2007)。我們提出的方法有反應速率法、擴散速率法、應變速率法,但只是用應變速率法做了點工作,而且方法中待確定的因素尚需明確,至於套用更是有限,僅在郯廬斷裂和怒江斷裂有些探索。然而可以肯定的是構造時限研究對構造節律從定性到半定量的進步和構造年代學的建立,特別在比較構造學中的套用具有廣泛的前景。

結題摘要

我們倡導的構造地質年代學定年為近年的探索,與同位素地球化學法定年不同,後者測定的是地質事件的距今年齡,為時間節點計年,誤差在百萬年級,而且這種方法不能直接測算地質事件持續時間;前者可以直接測定地質事件過程歷經的時間,為時間節段計年,誤差在萬年~十萬年級。本次工作著重梳理時限定年的原理、方法和套用,在《構造地質年代學》一書中從時間、空間、物質三個方面介紹了地學史觀、地史的標誌和標準及序律、構造的相對時代和絕對時代、構造事件時間點計年,核心內容為構造事件時間段計年,並對其發展的前景作了展望。亦重點解析了中國東部北北東向郯廬構造帶和北西西向大別構造帶相複合的桐城掛鎮地區韌性剪下帶的形成時限。還延續上一項目,結合若干油氣區,為探索油氣成藏時限年代的研究提供了基礎素材。本項實踐,實質性的彌補了地質年代學只限於時間測年的不足,開展了時間段測年的新方向,完善了地質年代學,亦開創了具獨特專有方法的構造地質年代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