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陽區(榆林縣)

榆陽區

榆林縣一般指本詞條

榆陽區位於陝西省北部、榆林市中部,與內蒙古自治區的烏審旗以及榆林轄內的橫山米脂佳縣神木相毗鄰,總面積7053平方公里,居全省第二。境內以明長城為界,沿北為風沙草灘區,約占總面積的75%;沿南屬丘陵溝壑區,約占25%。榆陽區轄21個鄉鎮、10個街道(鎮)辦事處,488個行政村、50個社區居委會,全區戶籍人口59.52萬(2017年),其中農業人口35.7萬(2013年),常住人口66.20萬(2017年)。

榆陽歷史悠久、人傑地靈,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繁衍生息;春秋時魏置上郡,距今已有2000餘年歷史;明成化年間築榆林城,成為九邊重鎮之一。1949年6月榆林和平解放,建立了人民政府;1988年9月撤縣設市,2000年6月撤市設區,榆陽一直是榆林市的行政中心。區境內文物遺址星羅棋布,自然風光迤邐奇特,紅石峽鎮北台青雲寺聞名遐邇,素有“南塔北台中古城,六樓騎街天下名”之美譽。陝蒙文化交融源遠流長,信天游大秧歌風俗獨特,剪紙、泥塑、石雕巧奪天工。已普查收錄各類文物點1417處,非物質文化遺產多達13類255項。

2017全國綜合實力百強區。 2018年11月,入選2018年工業百強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榆陽區
  • 外文名稱:Yuyang District
  • 別名: 上郡 
  • 行政區類別:市轄區
  • 所屬地區:中國陝西省榆林市
  • 下轄地區鼓樓街道榆陽鎮鎮川鎮
  • 政府駐地鼓樓街道
  • 電話區號:0912
  • 郵政區碼:719000
  • 地理位置:陝西省榆林市北部
  • 面積:7053平方千米
  • 人口:59.52萬(2017年戶籍人口)
  • 方言:晉語-大包片-榆林話
  • 氣候條件:中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紅石峽榆林沙地植物園青雲寺
  • 機場榆林榆陽機場
  • 火車站榆林火車站
  • 車牌代碼:陝K
  • 行政代碼:610802
  • 經度:東經108°58′-110°24′
  • 緯度:北緯37°49′-38°58′
  • 高校榆林學院 榆林職業技術學院
  • 地區生產總值:698.47億元(2017年)
  • 常住人口:66.20萬(2017年)
歷史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質地貌,氣候條件,河流水系,自然資源,水資源,土地資源,礦產資源,人口民族,經濟,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交通,社會,教育事業,衛生事業,旅遊,榮譽,

歷史沿革

據甲骨卜辭及1982年在清澗李家崖出土文物考證,榆林市榆陽區商代為遊牧部族——鬼方棲居地。西周至春秋初,境內先後為嚴狁、翟人遊牧古族占據。春秋周襄王十七年(前635),晉文公發兵“攘翟”,占據圁水(無定河)、洛水(洛河)間地域,榆陽區歸晉國。戰國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晉大夫韓虔魏斯趙籍自為諸侯,三家分晉,榆陽區屬魏國。周顯王八年(前361),魏築長城,“塞固陽(今包頭市南),自鄭(今陝西華縣)濱、洛(洛河)以北置上郡,轄十五邑”。上郡,是榆陽區史乘最早的建置記載。周顯王四十一年(前328),秦國打敗魏國,魏被迫將上郡15邑獻納於秦,秦按舊置設上郡,治所於膚施(在今榆陽區魚河附近),榆陽區屬膚施縣轄。周赧王十八年(前297),趙惠文王發兵西攻秦國,占據上郡膚施等地。四十五年(前270),秦昭王反擊趙國,復奪上郡失地,並滅義渠,置北地、上郡、隴西等郡,築長城以拒翟人。榆陽區歸秦上郡。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秦統一六國實行郡縣制。榆陽區南部隸屬上郡膚施縣,北部隸屬新秦地之九原郡,其縣置不詳。
漢高祖元年(前206)二月,項羽自立為楚霸王,封秦降將董翳為翟王,占據上郡,稱翟國。二年(前205)翟王降漢,漢再置上郡。三年(前204),匈奴右賢王部南下占抵上郡膚施“舊塞”(舊塞,即秦昭襄王時築的長城)。時榆陽區北部為匈奴占據,南部歸漢上郡膚施縣。漢元朔二年(前127),武帝北逐匈奴,收復河套地區。此後,增置郡縣,屢遷關東等地貧民於隴西、北地、西河、上郡等地,並將歸降的匈奴人、西域龜茲國人安置在這些地區,其聚居地稱為屬國,設屬國都尉治所,派都尉(軍隊官員)監管。漢武帝太初四年(前101),榆陽區設有龜茲屬國都尉治所(史籍亦稱龜茲縣,在今牛家梁鄉古城灘),境南(今魚河地帶)屬重置的膚施縣、境東(今安崖地帶)屬新置的鴻門縣。東漢初仍襲舊置。東漢永初二年(108)羌、南匈奴人反漢,漢廷鎮壓失敗,五年(111),下詔將上郡治所由膚施遷至衙縣(今陝西白水縣東),所領膚施、龜茲等縣廢。永建四年(129)上郡治所遷回膚施。次年,漢廷下詔將死罪囚犯遣戍北地、上郡等地。永和五年(140)南匈奴聯結羌、胡人再起攻漢,殺上郡都尉,占據西河、上郡等地。上郡治所二次遷至夏陽(今陝西韓城縣南),榆陽區被南匈奴及羌胡占據,無建置。
三國至西晉,榆陽區為羌胡占據,未置郡、縣。東晉大興三年(320),前趙劉曜(南匈奴人)出兵征服上郡氐羌人,上郡,歸前趙。鹹和三年(328),羯人石勒打敗劉曜建立後趙,統轄上郡。昇平三年(359),南匈奴劉衛辰(赫連勃勃父)統部駐屯代來城(今境內巴拉素白城台),榆陽區大部屬衛辰地盤。義熙三年(407)赫連勃勃建立大夏國,榆陽區屬大夏。不久築大夏國都統萬城(今靖邊白城子)。
南北朝時期,北魏始光四年(427),北魏擊破大夏後,設統萬鎮,榆陽區屬北魏統萬鎮。太和十一年(487),北魏將統萬鎮改置為夏州(治所設統萬城),領化政、闡熙、金明、代名4郡9縣。榆陽區北部屬代名郡,屬縣無考。南部置革融縣,屬化政郡。西魏文帝大統十二年(546),化政郡改稱弘化郡,縣置仍循北魏舊制。
北周初,撤革融縣,轄地併入弘化郡岩綠縣(治所在今橫山縣)。保定三年(563),增設銀州(治所在今橫山黨岔)開光郡、開光縣(治所同在今榆陽區安崖蘆家鋪)。四年(564),夏州弘化郡下設寧朔縣(治所在今榆陽區西南)。大象二年(580),撤開光郡,所轄開光縣隸屬於中鄉郡(郡治所在今佳縣柳樹會),屬銀州領。
開皇元年(581),境內建置如前。因避文帝楊忠名諱,中鄉郡改稱真鄉郡。開皇三年(583),撤郡改以州領縣,境內涉及有儒林縣(治所在今魚河地),屬銀州領;開光縣(同前);德靜縣(治所在紅石橋古城界),屬夏州領。大業三年(607),改州為郡,撤銀州,所領榆陽區儒林、開光改屬雕陰郡(治所在今綏德);夏州改為朔方郡,榆陽區所置德靜、寧朔縣仍屬之。大業十三年(617)三月,夏州朔方郡鷹揚郎將梁師都依附突厥反叛隋廷,建梁國,共12年。此期間,榆陽區屬梁國。
唐代,實行道、州、縣建制。貞觀二年(628),唐滅梁師都,關內道復置銀州、綏州、夏州,涉及本境有銀州儒林縣、開光縣,夏州德靜、寧朔縣。開元二年(714),銀州撫寧縣治所遷於榆陽區(在今鎮川地)。天寶元年(742),銀州改銀川郡、夏州改朔方郡。乾元元年(758)復改為銀州、夏州。光啟二年(886),党項羌族首領拓跋思恭因鎮壓黃巢起義有功,受封定難軍(今榆林及內蒙伊盟部分)節度使,領轄銀、夏、綏、宥等州,榆陽區南部歸銀州,北部歸夏州。唐末、五代至宋初,榆陽區一直為党項定難軍割據地。
太平興國三年(978),宋朝設路、府、州、軍、監建置。七年(982),党項定難軍留後(官名)李繼捧獻銀、夏、綏、宥、靜州歸宋,隸屬於陝西路。繼捧族弟李繼遷率党項族眾反宋,相繼攻占銀州等地。此後他幾經降宋叛宋,長期控制銀州、夏州等地。宋寶元元年(1038),李元昊(繼遷孫)在興慶府(今銀川市)稱帝,建西夏國。榆陽區屬西夏銀、夏州領地,元豐四年(1081),宋軍相繼攻占羅兀(在今鎮川)、銀州、夏州等地。次年九月,西夏大軍大舉反攻,奪回銀州、羅兀等城寨。六年(1083)宋與西夏議和。元符元年(1098),宋攻占羅兀、開光(在今安崖)等堡寨,宋崇寧四年(1105),宋軍再次攻占銀州城,之後與夏再議和,並改羅兀城為嗣武城。
金天會六年(1128),金兵占領境東南地區,開光、嗣武城等地屬之。正大三年(1226)置嗣武縣,次年併入米脂縣,時榆陽區東部屬佳州,南部屬米脂縣,西北地已成蒙古勢力範圍,無建置。
元代,實行省、路(府)、州、縣建置。榆陽區長城以南屬陝西行中書省延安路綏德州米脂縣,長城以北無建置,為蒙古遊牧地。
洪武四年(1371),置綏德衛。九年(1376)綏德衛千戶劉寵率領軍民屯駐榆林莊(亦稱榆林寨,在今榆林城普惠泉北)戍守,設千戶所(軍事建制),統轄榆林莊附近十八軍寨。正統二年(1437),為抗禦蒙古韃靼、火篩等部南犯,延綏鎮都督王楨率領軍民始築榆林城堡,並相繼將榆林千戶所領轄的魚河、岔河兒(即後常樂堡)、水地灣寨(即後雙山堡)及響水堡、高家堡等寨堡,或改建或增建為城堡。
成化七年(1471),置榆林衛(治所設榆林城)。九年(1473),延綏鎮治所由綏德遷至榆林城。成化至嘉靖年間,在榆陽區先後遷建常樂堡,增建歸德、建安、保寧、鎮川堡,並在堡下設柴塘(屯集糧草的地方)。明代中葉起,榆陽區衛堡亦兼行政建置,直隸延綏鎮榆林衛、中路道雙重領轄。
清初仍沿明代舊制,境內所設衛堡及各柴塘軍屯地仍隸屬榆林衛、中路道。
清雍正九年(1731),裁榆林衛改置榆林府(治所設榆林城),同時設榆林、懷遠(今橫山)、靖邊、定邊4縣,歸榆林府領轄;將原榆林衛中路道保寧、常樂、雙山、歸德、魚河、鎮川堡及這些堡地所設的13柴塘地和榆林城劃歸新設榆林縣領轄。乾隆二十七年(1762)又將葭州建安堡劃歸榆林縣。
辛亥革命後,廢除府、州建置,設省、道、縣。民國二年(1913),設榆林道(治所在榆林城),榆陽區屬之。民國15年(1926),撤銷榆林道,榆陽區直隸省轄。民國22年(1933),榆陽區實行保甲制,全縣劃設6個區。24年(1935)陝西省設10個行政督察區,榆陽區屬第一督察區(榆林)。26年(1937)將聯保改設為鄉、鎮。
1946年10月13日,鎮川、魚河一帶解放,10月31日建立鎮川縣(治所設鎮川堡),下設鎮川、上鹽灣、魚河、清泉(今榆陽區所轄)、響水、武鎮(今橫山縣所轄)6區42鄉。1949年4月,鎮川縣改稱榆林縣。1949年6月1日,榆林城和平解放,建立榆林市。榆林縣、榆林市同隸屬陝甘寧邊區陝北行署榆林分區管轄。1950年4月,榆林縣、市合併為榆林縣,屬陝西省榆林專區(專署設榆城)管轄。1956年10月,撤銷綏德專區,將所轄6個縣併入榆林專區,專署所在地仍設榆林城。1958年9月撤銷區、鄉建置,榆陽區組建22個人民公社、1個城關鎮。1958年12月10日——1961年9月1日,橫山縣併入榆林縣。1984年7月,撤銷人民公社、生產大隊、生產隊,改設為鄉(鎮)、行政村建置。
1988年9月1日,榆林縣改置為榆林市,屬榆林地區管轄。
2000年7月1日,榆林地區行政公署撤銷、設立地級榆林市,原縣級榆林市改為榆陽區。

行政區劃

2000年6月撤榆林市設榆陽區,榆林地區改設為榆林市,榆陽區隸屬榆林市。2001年12月撤鄉並鎮,全區轄12個鎮、12個鄉、4個街道。2003年3月新設崇文路、航宇路、駝峰路3個街道辦事處。2011年7月在次撤鄉並鎮,撤銷安崖鎮、劉千河鄉、餘興莊鄉、合併改置為大河塔、青雲、古塔3個鎮。
2013年末,榆陽區轄榆陽、魚河、上鹽灣、鎮川、清泉、魚河峁、大河塔、麻黃梁、牛家梁、金雞難、馬合、巴拉素,古塔,青雲14個鎮,孟家灣、小壕兔、岔河則、小紀汗、補浪河、紅石橋、芹河7個鄉,488個村民委員會,1880個村民小組。1個居委會,4個村民小組。設鼓樓、新明樓、上郡路、青山路、崇文路、航宇路、駝峰路7個街道辦事處49個社區居民委員會,307個居民小組。
2015年6月28日,撤銷榆陽鎮,設立長城路街道辦事處;撤銷清泉鎮,併入上鹽灣鎮;撤銷小紀汗鄉,設立小紀汗鎮;撤銷芹河鄉,設立芹河鎮。
2017年,榆陽區中心城區增設4個街道辦事處,分別為金沙路、朝陽路、沙河路、明珠路街道辦事處,增設27個社區居委會。
榆林市榆陽區下轄街道辦事處
街道辦機關駐址直轄
賈盤石中巷16號
轄八獅巷、定惠寺、新明樓、萬佛樓、三官會、靈秀街6個社區居民委員會,下設42個居民小組。
紅山西路2號
轄紅文昌、普惠泉、鴛鴦湖、城隍廟灘、凱歌樓、二里半6個社區居委會,下設33個居民小組。機關駐址。
西沙常樂路
轄建安路、柳營路、保寧路、文化路、常樂路、福安6個社區,下設42個居民小組。
上郡北路100號
轄凌霄塔、秦懷路、夏州路、德靜路、永康路、開光路、膚施路7個社區居民委員會,下設40個居民小組。
航宇路中段
轄航宇路、鄉企城、龍洋、松林路、榆康路、明珠路6個社區居委會,下設30個居民小組。
西人民路中段
轄崇文路、迎濱路、芹澗路、春苑、聚財、學院、榆龍7個社區居委會,下設50個居民小組。
駝峰北路
轄金華路、興中路、長虹路、東嶽路、望湖路、桃源路、金陽、金苑8個社區居委會,下設64個居民小組。
長城路街道
長城南路
轄吳家梁、紅山、北嶽廟、官井灘、廣榆、王家樓、廣濟北、廣濟南、新樂、永樂西、榆陽東、永樂東、榆陽西、五雷溝、金剛寺、流水溝、杏墕、南川、沙河、沙河口、三岔灣、劉官寨、向陽山、大河灘、西溝、韋家樓、歸德堡、花園溝、徐莊則,共29個村委會,下設99個村民小組。
榆林市榆陽區下轄鄉鎮
鄉鎮機關駐地直轄
魚河堡
轄鄭家溝、王新莊、南沙、清興莊、魚河、新立、新建、王沙坬、許家崖、高家坬、新莊科、李家溝、王莊、梁渠、寺伙溝、米家園則、房家溝17個村委會,下設39個村民小組。
魚河峁村堡
轄沙墕、謝家峁、傅家畔、劉寨、常樓、胡家溝、馮茶莊、田興莊、兆黍溝、董家灣、拐上、崔墕、郭家灣、黃崖窯、劉崖窯、柏蓋梁、白家溝、馮莊、唐家溝、劉賀山、沙溝梁、東岔、西岔、魚河峁、劉小溝、田園、高成溝、張家僉、梅家畔、南傅家畔、小范地、大碾莊、朱莊、楊莊、桐條溝、杏樹峁、小常峁、桃家溝、王家溝、高家峁、李府溝41個村委會,下設112個村民小組。
上鹽灣村
原上鹽灣鎮區域:轄上鹽灣、碎金驛、姬家坡、崖窯溝、好皮梁、孫山、林家溝、林家山、武家溝、強家渠、柏樹溝、郭家溝、楊柳川、周家墕、魚家溝、高家灣、二官山、蘇家墕、高家墕、伙梁城、桑林坬、郭興莊、黨山、陳興莊、陳崖窯、趙家畔、黨街則、鐵爐峁、郭山、馬山、石馬溝、寨坬32個村委會,下設89個村民小組。
原清泉鎮區域:轄寇寨則、書房灣、尹家莊、新莊則、大場灘、秦圪塔、趙渠、崔坪、設家溝、青草梁、曹家灣、持家峁、大麥條、石窯坪、馬家梁、向陽山、向陽溝、小莊、吳莊、劉山、石窯、趙家溝、王寨、崖窯焉、雙念、王界、鐘家焉、党家焉、炭峁溝、蘆家溝、旋水灣、崖窯畔、井道峁、寨峁山、念則灣35個村民委員會、下設126個村民小組。
瓦崗寨
轄八塌灣、紅柳灘、陳家坡、柳灣、高梁、朱寨、河上、楊莊、花渠、瓦崗寨、寺溝、劉家灣、南坬、廟灣、東街、西街、趙山、秦山、蘆草溝、方渠、侯渠、葛村、高沙溝、劉興莊、樊河畔、街上、張僉、田寨坬、周圪坨、周溝、石崖底、楊正溝32個村委會,102個村民小組,1個居民辦事處。
劉姚莊村
轄姚莊、清水溝、張雷溝、悟明寺、韓家梁、郭石畔、石井、王昌溝、松樹峁、黃家圪勞、趙莊、堡山、石山、王家峁、羅僉、杭莊、張大溝、任家溝、許家山、龐寨則;馬家峁、馬響水、黃峁溝、宋家溝、張家畔、趙家峁、閻家溝、崔家河、王崗畔、陳家溝、雙伏則、酸刺墕、閻莊溝、常家墕、鐵溝坬、曹家坬、馬家溝、餘興莊、石莊、王渠、朱家峁、王前畔、洪水溝、木瓜峁,共44個村委會,下設94個村民小組。
青雲村
轄尤家灣、崔家畔、劉家坬、跳溝則、南峁莊、鐘家溝、青雲、鄭家川、李家山、太平溝、稻科灣、柳樹溝、宣溝、色草灣、杜家溝;劉千河、峰山、鴉羅畔、褡褳溝、藺家畔、高家溝、楊渠、樂家畔、新寨、郭沙畔、白城峁、果園塌、殷家墕、王家坬、朱岔、康家灣、劉家畔、劉家溝、聚福梁、李家崾、南大圪達、慕渠、胡崗、朱家墕,共39個村民委員會,下設139個村民小組。
馮家灣村
轄西堯則、香水、方家畔、後畔、蘭家峁、大河塔、石灰窯、柴興梁、斷橋溝、牛圈溝、劉趙溝、青草溝、王家崖、馬家梁、楊家畔、任莊則;高沙峁、韓家坡、黃家溝、頁梁灣、王岔、安崖底、劉岔、魚河灣、胡家圪勞、房崖、棗樹焉、煙洞山、楊會塔、盧家鋪、石瓦寺、紅花渠、房老莊、黑柏溝、馱柴峁、龐窯則、沙舍科、前杜家溝、後杜家溝、王達畔、暖水溝、白南溝、王南溝、焦崖窯、稍溝、田家寨、白興莊47個村民委員會,下設146個村民小組。
大圪撻村
轄磨莊、花龍鎮、舊堡、喬界、盤雲界、十八墩、北大圪達、王家灣、東清水河、斷橋、李家峁、劉占峁、王莊、黑龍灘、崖窯溝、瓦窯溝、張虎溝、十字墕、段家灣、店坊、閻山、雙山、東劉家畔、大溝24個村委會,下設119個村民小組。
周紀伙場
轄金雞灘、曹家灘、喇嘛灘、白舍牛灘、柳卜灘、柳樹灘、掌蓋界、上河、海流灘、小墳灘、金海南、金海北12個村委會,下設94個村民小組。
牛家梁村
轄趙元灣、轉龍灣、高傢伙場、郭傢伙場、王則灣、什拉灘、牛家梁、謝家坬、城大圪堵、大夥場、邊牆、常樂堡12個行政村,72個村民小組。
馬合村
轄補浪、烏杜當、東馬合、西馬合、補兔、郝傢伙場、楊家灘、達拉什、麻生圐圙、腦冒海則10個村民委員會,下設58個村民小組。
白傢伙場
轄巴拉素、馬家兔、元大灘、討討灘、三場灘、白城台、大旭呂、小旭呂、大順店、忽驚兔、討忽兔、新廟灘12個行政村,下設52個村民小組。
孟家灣村
轄孟家灣、四道河則、圪求河、王家圪堵、大海則灣、三道河則、神樹灣、馬場、馬大灘、恍忽兔、三灘、板城灘、野目蓋、樹肯壕、波直汗15個村民委員會,下設72個村民小組。
小壕兔村
轄旋河、刀兔、早留太、沙則汗、公合補兔、東奔灘、烏素采當、小壕兔、大壕兔、賈明采當、史不扣、掌高兔、西奔灘、忽纏戶、特拉采當、賈拉灘、包兔、巴汗采當、海代、耳林20個村民委員會,下設94個村民小組。
小紀汗村
轄昌汗界、黃土梁、小紀汗、長草灘、奔灘、波羅灘、井克梁、大紀汗,牙世兔、可可蓋、昌汗峁、大海則、阿拉補、敖包14個村民委員會,下設76個村民小組。
岔河則村
轄石峁、岔河則、排則灣、白河廟、河口、燈籠灘、什它汗7個村民委員會,下設50個村民小組。機關駐地。
補浪河村
轄補浪河、雲家灘、蒿老兔、那泥灘、巴石壕、點石、納林、小灘、耳林、點連素、省不扣、曹家峁、吳房、魏家峁、昌汗敖包15個村民委員會,下設95個村民小組。
紅石橋村
轄馬路灣、雙紅、紅石橋、王連圪堵、韓家峁、柳卜台、武松界、鬧牛海則、房梁、井界、油房灣、張家灣、古城界、左界、肖峁15個村民委員會,下設65個村民小組。
馬家峁村
轄谷地峁、水掌、馬家峁、思家海則、長海則、紀小灘、長城則、啊達汗、紅墩、鄭灘、張灘、蟒坑、前灣灘、黃沙七墩、酸梨海則、天鵝海則等16個村民委員會,78個村民小組。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榆林市榆陽區位於陝西省北部,西北與內蒙古自治區烏審旗接壤,西南與橫山縣毗鄰,東北與神木相連,東南與佳縣地接,南與米脂縣互鄰。地理座標:東徑108°58′~110°24′,北緯37°49′~38°58′。區境呈不規則平行四方形,最北端為小壕兔鄉公合補兔村,最西端為紅石橋鄉沙漩灣村,最東端為大河塔鎮蘆家鋪村,最南端為鎮川鎮八塌灣村。南北最長距離124公里,東西最寬距離128公里,總面積7053平方公里。

地質地貌

榆林市榆陽區在大地構造單元上屬鄂爾多斯台向斜陝北台凹東冀地區,地質活動相對隱定,地震較少。下新紀末期,榆陽區境內無定河、峁溝等河雛形水系形成,地面起伏加大。上更新世初期,氣候濕潤、多雨,榆溪河等寬谷河上游形成河谷式靜水盆地、凹地,其它各大河流堆積了砂粘土。上更新世晚期,氣候溫暖乾旱,湖泊消失,榆溪河上游斷流在低洼地形成季節性積水窪地、封閉式湖盆、沼澤。全新世初期,氣候乾旱,風沙盛行,榆林北西部一些河流乾枯,形成許多堵塞的湖盆凹地,部分灘地形成。全新世晚期,北部開始風沙堆積,逐漸形成黃土風沙草灘區。
榆陽區榆陽區
榆陽區地勢總體東北高,中南部低,大致以明長城為界,形成兩大類型地貌布局:
  1. 長城以北為風沙草灘區,包括紅石橋、補浪河、巴拉素、小紀汗、馬合、岔河則、小壕兔、孟家灣、金雞灘、牛家梁等10個鄉(鎮)和芹河、榆陽、麻黃梁、大河塔等鄉(鎮)的北部地區。區內地勢較平坦,沙丘、草灘、海子(小湖泊)交錯分布,地下水儲量豐富,易開採,主要有五十里沙、柳卜灘、古城灘、麻黃梁、走馬梁、七里沙、大墩梁等20多處沙地、灘地和山樑。
  2. 明長城以南為丘陵溝壑區,包括魚河、安崖、青雲、古塔、劉千河、餘興莊、魚河峁、上鹽灣、清泉、鎮川等14個鄉(鎮)和芹河、榆陽、麻黃梁、大河塔等鄉(鎮)的南部地區。區內梁峁起伏,溝壑縱橫,為水土保持重點治理區。有山樑、峁3000多個,其中較大的梁有紅山、大墩梁、四里沙梁、趙家梁、張家峁、謝家梁等10多處;有較大常流水溝34條,較大溝壑2000多條,中南部河川區紅石峽以南的榆溪河、無定河沿岸至鎮川八塌灣的狹長地帶,地勢較平坦。

氣候條件

榆陽區地處鄂爾多斯台地東部,屬於典型的大陸性邊緣季風氣候,四季冷暖分明,乾濕各異。年平均降水量365.7毫米,年平均氣溫8.3℃。冬季處在強大的西伯利亞冷氣團控制之下,氣候寒冷乾燥少雨雪。春季因極地大陸性氣團消退,東南暖濕氣流逐漸北進,大地回暖快,降水漸增,易出現寒潮、霜凍和大風沙塵天氣,春旱頻繁發生。冬春多行西北風,最大風力可達10級。夏季西南暖濕氣流明顯加強,是一年中降水最集中的季節,多陣性降水,雨量集中並常伴有大風、沙塵暴、冰雹天氣;雨量分布不均,有不同程度的伏旱和雹災出現。秋季因暖濕氣團和乾冷氣團交替出現,同時因太陽高度角變小,輻射減弱,低空溫度迅速下降,大氣層結構穩定,形成秋高氣爽的天氣。

河流水系

榆陽區境內河流屬黃河水系。境北、西及東南部為無定河流域,面積5904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積的86.4%。東北小部分(麻黃梁、大河塌、安崖和劉千河鄉局部)為禿尾河、佳蘆河流域.面積分別為720和429平方公里,分別占全市面積的9.1%、4.5%。境內河道縱橫,有大小河流837條,其中常年流水河570條,季節性流水支溝261條,流域面積1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道53條,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23條。流域地形複雜,沙漠灘地區河流水量較大,流量穩定,河道比降緩,洪水小;黃土丘陵溝壑區溝谷河道狹窄,河床比降大,河流水量隨季節變化,多呈間歇性溪流,雨季流量大,且含泥沙量高,河流洪、枯流量差值極大,如峁溝河,歷史最大洪流量達1000立方米/秒.而枯水季節流量為0.3立方米/秒。最大的河是過境無定河,其次是境內的榆溪河和過境的禿尾河,其餘河流多為這3條較大河流的小支流、小溪淘。
榆陽區榆陽區

自然資源

水資源

水資源比較充裕。榆陽區境內地面年徑流量多年平均值為4.54億立方米,地下水調節諸量為7.43億立方米,全區擁有水資源量9.14億立方米。擁有中型以上水庫27座,總蓄水能力為18812萬立方米,年調水量4500萬立方米。
榆陽區水資源來自地表和地下水兩個方面,境內地面年徑流多年平均值為4535億立方米,地下水調節儲量為743億立方米,二者的重複量為2.83億立方米,全區擁有水資源量9.135億立方米。地表徑流入區境內的主要河流有榆溪河、無定河、海流兔河、禿尾河,其中榆溪河年徑流量3.343億立方米,無定河年徑流量7.513億立方米。全區中型以上水庫27座,總蓄水能力為1.9億立方米,年調水量4500萬立方米。全區水資源分布受地質、地貌、水文地質、補給源和人類活動影響,各區域水資源貯量差異懸殊。西北部風沙灘地區水資源豐富,水資源總量占全區的72%,地下水可開採量為1.4億立方米,水質好、埋藏淺,便於開發利用;東南部黃土丘陵溝壑區水資源貧乏,地表徑流和地下水均少,叉不易開發利用;中南部河谷川邊區水資源較為豐富,占全區3.9%的面積擁有全區7%以上的水資源量,地下水可開採量可為0.22億立方米。

土地資源

榆林市榆陽區土地總面積705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40.28萬畝,林地494.46萬畝,牧草地328.18萬畝,可利用的土地資源較多。

礦產資源

榆陽區煤炭資源儲量485億噸,探明含煤面積約5400平方公里,占轄區總面積的77%,是世界七大煤田榆神府煤田重要組成部分,具有煤層厚、儲量大、品質好、易開採的特點;岩鹽資源預計儲量1.8萬億噸,是榆米綏特大型鹽田重要組成部分,為氯化鈉含量高達95%的罕見精品鹽礦;天然氣探明儲量820億立方米,是陝甘寧大氣田重要組成部分,含氣面積大、純淨度高、開發前景廣闊。石油、高嶺土、泥炭等礦藏亦有相當規模儲量。榆陽區水資源總量9.1億立方米,人均占有量超過榆林市平均水平。

人口民族

  • 人口
新中國成立後,1950年榆陽區人口出生率30.55‰,到1964年持續增為42.20‰,其中1959年高達43.20‰,為最高峰。這時期人口出生率年均35.72‰,死亡率年均12.61‰,自然增長率年均23.12‰。70年代以來,強化計畫生育、晚婚晚育,人口出生率有所下降。1983年下降為13.3‰,為70—80年代最低出生率。1989、1990年由於放鬆計畫生育工作等原因,人口出生率分別增為25.0‰、39.7‰。1970—1993年人口出生率年均21.80‰,死亡率年均5.76‰,自然增長率年均16.10‰。
榆陽區榆陽區
1950年以來,榆陽區曾出現過3次人口出生高峰期,1955—1959年高峰期年均出生率為36.74‰,1961—1965年高峰期年均出生率38.3‰,1984—1990年雖然又進一次人口出生高峰期,由於實行計畫生育有效控制人口出生,年均出生率為21.6‰,但因人口基數大,高出生、低死亡,自然增長仍迅速。80年代人口自然增長71976人,比70年代自然增長37819人多34157人。1980、1983年城鎮人口自然增長率分別為7.73‰、5.64‰,農村分別為11.78‰、10.03‰。
據《榆林市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公報》,截至2010年11月1日零時,榆陽區人口數達637617,人口占榆林大市的比重由2000年的14.39%上升至19.03%。
2013年末,榆陽區戶籍總戶數214014戶,總人口554138人,其中:男性283030人,女性271108人,性別比為104.4:100(以女性為100)。
  • 民族
截至2013年5月份,榆陽區共有11個少數民族429人,其中常住少數民族64人(蒙古族60人、藏族2人、回族和滿足各一人),流動少數民族365人(彝族214人、蒙古族87人、回族86人、維吾爾族11人、東鄉族8人、滿族7人、土家族4人、藏族和黎族各2人、白族和布依族各1人)。

經濟

2011年,全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25億元,增長30.5%,三次產業結構比例為6:58:36,人均GDP突破8000美元;固定資產投資284億元,增長24.6%,總量居榆林市第一;財政總收入連續兩年淨增20億元,達到70.2億元,地方財政收入13.9億元,分別增長40%和49%;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359元,農民人均純收入8428元,分別較2010年增加3491元和1823元。
榆林市榆陽區2006——2013年地區生產總值榆林市榆陽區2006——2013年地區生產總值
2013年,榆陽區實現生產總值461.26億元,按可比價計算,較上年增長21.6%。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3.21億元,增長5.3%;第二產業增加值270.43億元,增長29.5%;第三產業增加值167.62億元,增長12%;三次產業結構比例為5:58.6:36.4。非公有制經濟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達到46.9%。

第一產業

歷史上,榆陽區在遊牧民族駐牧時為牧區,在漢族屯居時則為農業區。進入明代,長城以北為牧區,以南明王朝實行軍屯、民墾、商屯。到萬曆年間“土人耕牧,鋤山為田,雖懸崖偏坡,無地不墾”(《明經世文編·清理延綏屯田疏》)。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清廷允許漢民進入長城以北“伙盤地”耕牧後,境內農業區逐漸北移。乾隆年間又準許漢民定居“伙盤地”耕牧,境內“伙盤地”逐漸成為農牧交錯的地區。到民國初年,榆陽區基本為農業區。
榆陽區退耕還林榆陽區退耕還林
新中國成立後,政府領導人民改變農業落後面貌,農業生產體制先後由個體單幹改變為互助組、合作社、人民公社集體生產,80年代初又實行家庭承包責任制,都力求促進生產力發展;同時大力倡導科學種田,不斷完善耕作制度,推廣良種、新式農機具和各種新技術,使用化學肥料,積極開展植保,提高農業生產水平。從50年代起,榆陽農民堅持大搞農田基本建設,打壩修梯田,治理山河、荒沙。通過艱苦卓絕的勞動,使全市惡劣的農業生產條件得到巨大的改變,農業有了長足的發展。1950年全縣(區)糧食總產17285噸,到1993年糧食產量增為129118.8噸,是1950年的7.47倍。經濟作物、蔬菜、瓜類、水果也大幅度增長。
新中國成立40餘年間,榆陽區農業管理、技術服務網路從無到有,從小到大,日臻完善。1993年,區農業管理服務機構22個;有工作人員346人,其中技術人員167人(高級農藝師、畜牧獸醫師11人,農藝師、助理農藝師、技術員156人),農民技師16人,助理農民技師38人;市鄉(鎮)農學協會30個,各種農業科技示範戶1850個。
21世紀以來,榆陽區農業在結構調整和農民增收中實現了“三個轉變”。一是實現了由傳統的越墾越窮,越牧越荒的惡性循環,向退耕還林(草)、封山綠化的方向轉變,林草覆蓋率達到45%以上,一個由喬灌草織造的秀美山川初現輪廓。二是實現了由以種植業為主,向種養業並重的方向轉變,羊子飼養規模已達到154萬隻,生豬、籠養雞分別達到80萬頭、100萬隻;大扁杏種植10.2萬畝,溫室大棚菜達到3000畝,全區“北畜南果城郊菜”的產業格局已經形成,其中高效養殖收入占到農民人均純收入的60%以上。三是實現了以種植糧食作物為主,向種植糧食、飼料、飼草和經濟作物並重的方向轉變,糧、經、飼種植比例高速到60:12:28。
2013年,榆陽區農林牧漁業及其服務業實現總產值39.56億元,農作物播種面積74.7萬畝,其中:糧食作物66.31萬畝;油料0.7萬畝;蔬菜2.8萬畝;糧食總產量達到4.75億斤。

第二產業

新中國成立以後,榆陽區境內工業幾經起伏,逐步發展。1955—1957年,工業、手工業實行社會主義改造,草灣溝、青雲山、宣梁、房家溝等私營煤礦及私營恆遠皮服廠、金剛寺磚瓦廠和新華製革廠股份有限公司等廠家相繼轉為公私合營(後成為國營);榆林城關及鎮川等城鎮個體手工業者組織集體企業。
榆陽區工業榆陽區工業
1965年,榆林縣(榆陽區)內有國營工業企業11個,縣屬集體企業11個;工業總產值899.3萬元(其中縣屬企業693.8萬元)。“文化大革命”前期,生產秩序受到干擾破壞。1967年工業總產值下降為876.32萬元(其中縣屬669.8萬元)。70年代,在興辦“五小工業”精神指導下,先後建成縣氮肥廠、水泥廠、煉鐵廠、玻璃廠、製藥廠等。這些企業多是盲目上馬,技術設備落後,產品質量低劣,長期虧損。70年代末,縣化工廠、玻璃廠、東風煤礦等廠家相繼轉產或關停。80年代,區內毛紡、皮革、畜產加工業經濟效益很好,上繳稅利大幅度增長,1984年地屬毛紡廠、畜產加工廠和縣製革廠實現利潤共447萬元,到1986年增至887.3萬元。
21世紀以來,榆陽區工業在構建新的經濟體系中實現了“兩大跨越”。一是國有企業在市場經濟形勢下實現了改組制和產權置換上的跨越。普惠酒業集團公司、製藥廠、人民煤礦等骨幹企業,採取適當辦法,已成為獨占鰲頭的重點企業。二是能源化工產業實現了由小打小鬧到大規模開發建設的跨越。全區原煤產量由2000年的78萬噸增長到了2005年的560萬噸,翻了近3番。一批以煤、電、鹽為主的產業項目正在興起,初步形成了以210國道為“軸心”、以舊榆神路和榆補路為“兩翼”的“四大工業基地”,即以國道沿線金雞灘、牛家梁鎮為主的煤電向載能工業品和化工產業基地;以魚河、鎮川、上鹽灣為主的岩鹽開發及其化工產品轉化基地;以舊榆神路沿線麻黃梁、大河塔、牛家梁為主的原煤生產基地;以榆補路沿線巴拉素、芹河為主的林紙一體化基地和農副產品加工基地。相繼引進了一大批經濟效益高、發展潛力大的強勢產業項目,通過這些項目的投入營運,拉動全區經濟建設邁上新的台階,工業經濟效益逐年攀升,產銷銜接進一步趨好,非國有工業企業增勢強勁。
2013年,榆陽區轄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總產值371.26億元,較上年增長29%。資產總計700.14億元,增長24.86%;實現主營業務收入330.74億元,增長35.14%;實現利潤68.69億元,增長7.97%;實現稅金36.28億元,增長18.34%;工業品產銷率達到97.34%。

第三產業

榆陽區與內蒙接壤,歷來是漢族與西北少數民族進行物資貿易的重要市場。北魏時,這裡“馬及牛羊遂至於賤,氈皮委積”,曾大量輸入中原進行交易。宋淳化三年(992),占據榆林西北地區與宋朝抗衡的党項拓跋部物資匱乏,首領李繼遷請求宋朝解除陝北邊禁,設立邊市,得到宋廷的允許。党項人以“馬、牛、駝、羊、毛褐(毛織品)之產”貿易,宋朝則以“金銀、繒帛之貨,互通有無,各得其所”。次年,宋朝又取消了不許党項人所產之青、白鹽入境的禁令,允許党項人在宋朝沿邊以青、白鹽交換穀物。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党項拓跋部首領李德明請求宋朝在陝北等地與其部交界處設“榷場”,得到宋朝的允許後,在本境今上鹽灣鄉碎金驛村等地相繼設定榷場,進行貿易交往,時常出現“略無猜情,門市不譏,商販如織”的盛況。西夏政權建立後,除沿邊互市和榷場的貿易外,常常通過派遣使節,深入宋朝內地進行貿易。乾順時,西夏“進奉使入邊,輒鬻其乘馬,邊人以價值賤,爭市之,於是使者帶馬日多”。即使在宋夏間進行戰爭期間,邊民間的貿易從未停止過。
從元代直到民國時期,榆陽一直是西北蒙古等少數民族與漢民族進行經濟貿易的重要通道。明代,在榆林城北10里的長城口上設有蒙漢互市的紅山市。清代和民國時期,境內蒙漢互市更加活躍。此外,山西、河北等地商人大批來到榆林城、鎮川堡座莊經商。抗日戰爭時期,國民黨對陝甘寧邊區實行經濟封鎖,曾在鎮川、魚河等地設立物資“統制”站,置哨卡禁止物資進出陝甘寧邊區,一度使榆陽區商品流通不暢。
新中國成立後,由於較長時期對市場統的過“死”,商品流通不暢,商品經濟發展緩慢。1980年後,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境內市場日益活躍,商品流通渠道不斷增多,商業日益繁榮起來。1980年,榆陽社會商品零售總額為4317萬元。到1993年增為19511萬元,是1980年的4.5倍;消費品零售總額為18027萬元,是1980年的5.3倍;其中城鎮售額13031萬元,占72%,農村4996萬元,占27.7%;農業生產資料零售總額為1484萬元,是1980年的1.9倍。
21世紀以來,榆陽區第三產業在強勢經濟中快速發展。以餐飲、商住、金融為主的第三產業發展勢頭強勁,2005年實現增加值25.96億元,占到地區生產總值比重的49.7%,地方財政收入的1/4來自於服務業。服務業已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以今日潮、銀河、天佑、三辰、金龍、四海大酒店與個體經營者的風味特色小吃,互為補充,提升了榆林飲食文化品味,在榆林市服務業的中心位置更加凸現。
2013年,榆陽區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2.13億元,較上年增長8.8%。分城鄉看,城區實現消費品零售額80.1億元,增長8.2%;農村實現消費品零售額2.03億元,增長9.6%。全年實現批發業銷售額326.8億元,增長8.7%;實現零售業銷售額89.3億元,增長19.6%;實現住宿業營業額4.1億元,增長3.9%;實現餐飲業營業額6.0億元,增長1.5%。

交通

榆陽區境內有全市最大的航空站兩個(榆林機場和鎮川機場),每日往返西安航班13班次,每日往返北京航班2班次;榆林火車站,每日通列20趟;城內設有市 運輸公司和區客運中心兩個汽車站,連線全國各大城市、各縣區和全區各鄉鎮,榆林至靖邊高速公路與陝西至內蒙高速公路呈“丁”字形在市區交匯,210國道縱貫南北,鄉鎮油路呈輻射狀,全區公路通車裡程達到3307公里。基本形成了以公路為主、鐵路為輔、航空為補充的交通運輸網。
榆陽區交通運輸榆陽區交通運輸

社會

教育事業

明成化七年(1471),榆林城建置榆林衛治所,次年(1472)延綏鎮巡撫餘子俊即上疏禮部在榆林城“開設儒學及陰陽、醫學各一所,設教授一員、吏一名,生員於本城並東西二路俊秀子弟內選充”。此後學宮、書院、社學、私塾相繼創辦,儒學教育在榆陽區興起。明、清兩代,榆林縣考中文武進士46人、舉人304人。
1949—1965年,榆林縣(今榆陽區)教育事業有很大發展,中國小校逐步增加,教學設施漸趨完善,師資水平不斷提高。各學校校風、教風、學風良好,工農子弟普遍接受教育。同時在城鄉屢次開展掃除文盲工作,全縣(區)人口的文化素質逐步提高。各中國小校為社會主義事業培育了成千上萬有文化的建設者。
“文化大革命”期間,教師被批鬥,教學設施遭到破壞,教育事業受到破壞。初期,學校“停課鬧革命”,學生思想和教育秩序混亂。1968年後雖複課,但仍不斷受運動衝擊干擾,進行所謂的“教育革命”,片面追求學校數量,教學質量下降。
“文革”之後,經過撥亂反正,執行“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教育改革方針,榆陽區中國小教育和職工、農民教育穩步發展。至1993年,榆陽區有普通中學33所,職業中學2所,教師進修學校、電視大學輔導站各1所,國小570所(農村563所);學校占地總面積2741畝,校舍總建築面積268100平方米;當年教育經費978.2萬元;教職工3597人;其中公辦教職工中學909人,國小1104人,有女教職工共859人;公、民辦專任教師共3370人,其中公辦1909人,在校學生6.51萬人,其中高、國中學生1.215萬人,另外,榆中有學生1771人,教師149人;附小有學生1127人,教師79人。學齡兒童入學率農村96%,城鎮100%。
榆陽區內有大學1所,高等專業學校1所,中等專業學校8所,普通中學46所(其中省市重點高中3所,示範國中4所),職教中心1所,普通國小322所,幼稚園59所,農民文化技術學校60所,其中鄉鎮農技校28所。
榆陽區中學名單
鎮川中學
榆林聯通中學
高專附中
華棟中學
榆林市實驗中學
榆林市蘇州中學
榆林市二中
榆林中學
綏德名州中學
古塔中學
餘興莊中學
芹河中學
青雲中學
劉官寨中學
北嶽廟九年制學校
金雞灘中學
牛家梁中學
清泉中學
光華學校
榆林市第六中學
榆林市第八中學
東方九年制學校
榆林市一中分校
榆林市四中
西峰九年制學校
博雅九年一貫制學校
榆林市逸夫九年制學校

衛生事業

2013年末,榆陽區轄區內共有各類醫療衛生機構604個,其中:醫院27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37個,衛生院25個,診所、衛生所、醫務室202個,村衛生室266個,專業公共衛生機構44個,其他衛生機構3個;醫療機構床位數3742張,2013年末全區衛生技術人員5661人,其中執業(助理)醫師1691人,註冊護士2149人。

旅遊

1986年國務院公布榆林為歷史文化名城,全區有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處,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處,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5處。全區文物古蹟眾多,著名的秦長城由東北向西南斜穿區境。其上的墩、台、堡、塞大多保存完好。榆林古城牆是國內保存較為完美的古城牆之一,城內密集地分布著星明樓、萬佛樓、鐘樓、梅花樓戴興寺等眾多的名勝古蹟,顯示出塞上古城的獨特風貌;榆陽區還擁有被譽為“萬里長城第一台”的鎮北台紅石峽、走馬梁漢墓、南門瓮城、古城牆等文化文物古蹟;青雲寺、懸空寺、黑龍潭和萬佛洞等古寺廟,大多得以修復。
“萬里長城第一台”——鎮北台“萬里長城第一台”——鎮北台
榆陽區境內的斌丞圖書樓,始建於1924年,是紀念以教育救國為已任,為榆林教育做出突出貢獻的杜斌丞先生。元大灘戰場是彭德懷總司令率兵攻打榆林城並大敗國民黨部隊的地方,戰場區遺留下不少馬刀、炮彈殼等。桃林山莊是國民黨愛國將領鄧寶珊在抗戰時期修建的,現已建成榆林市福利院。烈士陵園始建於1951年,安葬的大多是解放榆林時犧牲的革命烈士。

榮譽

2017年12月,榆陽區榮獲2017年工業百強縣區。
2019年3月,被水利部公布為第一批節水型社會建設達標縣(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