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秦長城遺址

榆林秦長城遺址

發現於1987年,共兩處。一處南起巴拉素鎮水廟村,北至補浪河鄉向陽村附近,全長25公里,間斷延續,最寬處30米,高均1米左右,有多處夯土層,但夯印不明顯。另一處東起巴拉素喬家峁南,西至紅石橋鄉井界村,全長14公里,殘牆間斷綿延,夯土層厚15—20厘米,尚有殘存墩寬9米,高5米。沿此兩段古長城遺址,發現有大量的白灰陶、夾砂灰陶、黑陶和少量紅陶殘片,其上紋飾多為藍紋、粗細繩波、方格紋和堆積紋等。同時,還發現戰國時常用的陶鬲單足及其殘片、石器殘件和四棱形鐵箭頭等物。經考定,這裡為戰國至秦漢時長城遺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榆林秦長城遺址
  • 發現於:1987年
  • 全長:25公里
  • 位於:甘肅臨洮縣城東
簡介,傳說,

簡介

秦長城遺址最西端再甘肅臨洮縣城東23公里堯甸長城坡。南北向,黃土板築,殘高1米左右。是秦代長城西端的起點,斷斷續續經渭源,隴西,通渭,會寧,靜寧等8縣入寧夏後,又回到甘肅境環縣,慶陽縣入陝西省,翻山越嶺,飛渡溝壑,穿沙漠草原,蜿蜒東去,止於鴨綠江畔。
據《元豐九域志》載:"熙州(現今臨洮)無古蹟,秦長城在岷州界。"在唐代的《元和郡縣誌》、宋代的《太平寰宇記》、明代的《讀史方輿紀要》和今人王國良的《中國古長城考》等各種文獻都說:"秦長城的 起點在岷縣"。杜佑《通典·州郡典》岷州條下說:"秦長城在郡西二十里之崆峒山,自山旁洮水而東,即秦之臨洮郡至此矣。"崆峒山即岷縣城西大溝寨的五台山。這裡是洮河轉彎處,與岷山鄉的跌馬遺址相對,大溝寨山下之鐵關門村,就是秦長城的起點。這裡在過去都有標誌,後被鄉人毀掉。
秦長城起於岷縣,有大量的遺物、遺址可證。一是岷縣有大量的秦國貨幣。公元1947年,岷縣中堡村發現一秦代窯藏,出土的秦半兩銅錢達數萬枚;二是有分布廣泛的秦瓦遺存。大量的秦瓦布點頗廣。城東的龍望台、白塔寺以及城北岷山鄉的板達溝,都屢見不鮮。岷縣城內,冶家崖文化堆積層(今岷縣醫院內),秦瓦更多,歷歷可數;三是岷縣北部山區遺存有大量的人工壕溝。卓坪壕溝位於卓坪西北側,距縣城約40公里。壕坎由兩部分組成,一條沿山脊西南側向下延伸,過二級台地直達洮河灘頭,長約4公里,當地民眾稱其為"古城壕"。另一條位於山腳前緣,在溪溝邊與古城壕相接,向西北延伸至馬連灘村南,長約1.5 公里,當地民眾稱為"胡道"。古城壕寬5-11米,深度多在5米以上,壕底被村民開墾,闢為農田。當地村民言稱"古城壕亘古就有",我們從採集到的瓦片推斷,這是秦人的遺 址。秦長城起點在十里鄉之鐵關門,卓坪一帶的壕溝則為有力的證據。長城遺址在岷縣,起首處也在岷縣,不容置疑。
戰國時期,為了防止北方匈奴族的南下,北方的趙國、燕國、秦國都修築了長城。甘肅境內的長城是秦昭襄王時期,約在公元前272年前後開始修築的。西端起自現在的岷縣、經臨洮、渭源、隴西、通渭、靜寧進入寧夏,再到甘肅鎮原、環縣、華池與陝西的秦長城相接。
隴西境內的長城是由渭源縣鄭家坪村段家岔進入隴西北方向的德興陰山,經福星、高塄、雲田、渭陽,從和平鄉的沙川里入通渭縣四羅坪,全長130多華里。遺址沿梁傍崖,蜿蜒起伏,斷斷續續,殘缺不全。溝谷地帶經多年水蝕風剝,遺蹟消失;沿山樑地段遺蹟明顯,夯築的土層清楚,走向脈絡清晰可見。福星鄉馬蓮峴到魚家咀俗稱長城梁,為戰國時代築的秦長城遺址,長約15華里,殘垣高1——2米,頂部寬約1——4米,基部寬6——9米,兩側有壕溝,共寬50米,遺址中有大量繩紋板瓦、筒瓦、盆、磚罐等殘片。
距縣城東北約百里的烏龍溝長城遺址,牆土呈黑褐色,猶如烏龍,翻山越嶺,蜿蜒于山巒之間,雄偉壯觀。
秦長城對防禦匈奴的侵擾,保障邊地人民生產生活的安全起了重要作用。它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一項傑出創造,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建築之一,也是中華民族文明悠久的象徵。

傳說

,需要成千上萬塊長2米、寬0.5米、厚0.3米的石條,工匠們在黑山將石條鑿好後,卻人抬不起,車拉不動,且山高路遠,無法運輸。大伙兒邊鑿石條邊發愁,眼看隆冬季節就要到了,石條還沒有從山裡運出一塊,若要耽誤工期,沒有工錢是小,這腦袋可就難保了。大家正在長吁短嘆,這時,忽然山頂一聲悶雷,從白雲中飄下一幅錦綢,眾工匠趕緊接住,只見上面若隱若現有幾行字,大家看後恍然大悟,按其行事。等到冬季到來後,眾人從山上往關城修一條路,在路面上潑水,讓其結成一條冰道,然後把石條放在冰道上滑行運輸,結果非常順利的把石條運到了嘉峪關城下,不但沒有延誤工期,反而節省了不少工期。眾工匠為了感謝上蒼的護佑,在關城附近修建廟宇,供奉神位,並成為工匠出師後必須參拜的地方。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