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秦——南北朝,南北朝——南宋,元代至今,山川地理,岷州八景,二郎山,雙燕生態旅遊景區,人文風俗,剪紙窗花,洮繡,罐罐茶,飲食,洮岷花兒,湫神崇拜,傳說,古蹟,地域物產,當歸,洮硯,點心,炒蠶豆,黑紫羔羊,蕨麻豬,漿水梨,
歷史沿革
南北朝時期,“
岷州”成為今天
甘肅岷縣的稱謂首次出現,直至1913年不再使用。(圖為岷州主街道,英國探險家威廉·珀道姆攝於1911年5月)
秦——南北朝
公元前623年(秦穆公三十七年),岷縣進入秦國版圖
公元前221年(始皇二十六年),統一中國,秦朝的疆域“西至臨洮羌中”(《史記秦始皇本紀》),臨洮即今岷縣,羌中即今甘南。臨洮縣為今岷縣境內設縣之始。
秦亡漢興,漢承秦制。漢代今岷縣地區為隴西郡下轄的臨洮縣,並設有南部都尉。
延至南北朝時期,於公元445年,設臨洮郡,治所在今岷縣,下轄赤水(在今岷縣境內梅川一帶)、石門(北魏孝文帝太和九年即485年置;在今卓尼縣石門鄉)、龍城(太和十年即486年置,在今岷縣西北古城一帶)三縣。
南北朝——南宋
魏文帝大統十年,即公元544年,始設岷州,並設同和郡,改原臨洮縣為溢樂縣,岷州、同和郡治所在溢樂縣(今岷縣),因境內有岷山,故名岷州。轄區規模相當於今岷縣、宕昌一帶。
公元583年(隋文帝開皇三年),廢設岷州,改西魏溢樂縣復為臨洮縣(今岷縣)轄於臨洮郡。
公元742年(唐天寶元年),改隋置岷州為和政郡。肅宗乾元元年,即公元758年復置岷州,領溢樂(今岷縣)、祐川、和政(均在今岷縣境內)3縣。
“安史之亂”後,吐蕃勢力漸強,乘機侵入隴右。肅宗上元二年(761年)吐蕃攻陷岷州。在300多年的歷史時期為吐蕃占據,直至北宋中期“熙河之役”期間復歸中央王朝統屬。
公元1073年(北宋熙寧六年),王韶收復岷州,岷州下轄三縣、五寨、三堡、一監,分別為:祐川縣(今岷縣境內)、大覃縣、長道縣,臨江寨、荔川寨、麻川寨、閭川寨、宕昌寨。遮陽堡、谷藏堡、鐵城堡。滔山鑄錢監。
南宋初移岷州治於白石鎮,後因“岷州”之“岷”字犯金太祖完顏旻名諱,遂改為“和州”但安徽也有和州,於是改稱西和州。
元代至今
南宋以後岷州地方多為西番所居,公元1271年(元世祖至元八年),劃岷州歸脫思麻路(今安多藏區)所轄,吐蕃等處宣慰使脫思麻路治岷州(今岷縣),轄岷州,領鐵州(治今岷縣維新鄉元山坪)。“路”為元代第二級建制。
公元1378年(明洪武十一年),在今岷縣設岷州衛,,領西固城守御千戶所(在今舟曲)。統屬於陝西都指揮司。
公元1730年(清雍正八年),岷州衛改稱岷州,屬鞏昌府(治今隴西縣)所轄。
公元1913年(民國2年2月),改岷州為岷縣。民國時,曾為甘肅省第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駐地。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一度屬武都地區,八十年代劃歸定西地區。今為定西市所轄。
山川地理
據元和郡縣誌載, 岷州古為禹貢雍州之域, 秦以前為西羌所居。縣城南一里有“岷 山”,縣西二十里有“崆峒山”。發源於青海西傾山的洮水,自西經西寨鎮、十里鎮流入,穿縣城而過,至茶埠急轉向西北於永靖縣注入劉家峽水庫。宋神宗元豐七年八月十四日(公元1084年)落成的《岷州廣仁禪院碑》載岷州西亘青海之塞,南臨白馬之氐,東連熙鞏,北並洮疊。內則屏翰蜀門,外則控制邊境,為熙河重地。
岷州遮陽山素有“小崆峒”之稱,在今漳縣大草灘鄉境內,由西溪、東溪和夷門山三個景區組成。西溪由金家溝和若干貧峽組成,全長7.5公里,為全山的旅遊精華所在。境內主要有臨溪巨石、芸叟洞、三醉石、題詩崖、仙人祠、青羊洞、八音井、常家洞、錫慶寺、哈蟆石等歷史勝跡和風景50餘處。西溪各景點有宋、明兩朝名人題刻多處,因年代久遠,字跡已模湖不清。但北宋著名詩人張舜民題刻的“西溪”和“芸叟洞”仍清晰可見,標明了景致張舜民曾官司拜吏部侍郎,以清政謙明著稱,因剛直敢言而被貶逐,後流寓至遮陽山,可見在北宋時,這裡已成一大名勝。相傳,明代著名道士、武當山疲乏教瑟道拳創始人張三豐在寶雞金台觀“失蹤”以後,雲遊至岷州“小崆峒”,在此專心修道,亦傳播佛道合一的教義思想,最後躍入龍潭,或曰在山內玉筍峰羽化成仙。三豐羽化遮陽山的故事又為這裡增添了幾分神秘的色彩。
貴清山舊屬岷州,位於漳縣城南72公里處,是隴中黃土高原上最為奇秀的自然風景區,被譽為隴中的“小華山”,現為國家級森林公園。貴清山山頂海拔2340米,仙姿神韻,自然景觀獨特,被譽為“天然植物園”,共有林地3.2萬畝,原始森林遍布,有藥用植物和各類觀賞植物達500餘種。貴清山分 為頂峰和貴清峽兩大旅遊區,有貴清仙境、西方勝景、斷澗仙橋、靈岩古洞、神林掛月、古剎鐘聲、萬壑松濤、洗臉清池等八景。貴清山景區為石灰岩地帶,山勢險峻,群峰林立,古剎亭殿,怪石嶙峋,樹木參天,流泉飛瀑,而16公里長的貴清峽長廊則山重水複,峰迴路轉,雲騰霧繞,柳暗花明,恰似江南美景、三峽神韻,令人心曠神怡,流連忘返,因此,自古有“貴清仙境”之稱。
岷州八景
岷山積翠:主要是指玉女祠邊草色青青,一派秀色。根據明代詩人
江奎的"鳥聲暗度斜 陽里"等詩句考證:"積翠"又指岷山山坡上棲息著大量的翠鳥。這種翠鳥岷州人俗稱"撈魚娃兒",長得非常可愛,美麗的羽毛,翠如綠雲,每當傍晚時分到洮河裡覓食,如箭穿星流,來往不絕。
洮水流珠:岷州城北的洮河,一到了冬天,有顆顆圓溜溜的冰珠,堆堆擠擠,歷歷落落地流淌,人們稱為“洮水流珠”。
東坡晚照:岷州群山環抱。離城二里之遙的東山,挺拔矗立,高出諸峰。每當夕陽西傾,在落日的餘暉里,展現出一片琉璃世界。遠處天上橫掛著縷縷霞光,煙嵐含日色,搖盪入山村,夕陽明滅於疊藏河流水之中,構成一幅朦朧的彩色水墨畫。岷州志載:東山下有蘇亭,是明代岷州進士劉世綸創建。蘇亭是因地為東坡會意而名,在那裡觀賞美景秀色,趣味無窮。又相傳東坡之南紙坊村有晾經台,聽說唐玄奘西天取經,不慎將真經掉在疊藏河裡,在這裡曬過經,"東坡晚照"是佛光在返照。
疊藏長虹:岷州城東疊藏河,河床寬淺,流水勢急,每逢夏秋雨季,洪水泛濫。清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岷州守備葉天植,於河邊天然石磯處,修建大橋一座,宛如雨後彩虹,美麗壯觀。到了康熙三十年,撫民同知汪元絅 ,又在橋北修了一座園林,取名"濯纓堂"。在此觀望大橋,顯示著千姿百態的嫵媚。橋上遊人如織,兩邊遙拂清蔭,雜花簇集。橋下跳珠噴雪,氣勢磅礴,奔騰壯麗。
西嶺晴云:岷州城西大溝寨的五台山,古稱崆峒山。山下鐵關門,是秦長城的起首處。山上觀音湫池,是道教興盛的勝地。山上松柏參天,翠染崗巒。"徑仄雲煙合",橫嶺開翠屏。雨後天晴,四圍山色如洗,白雲悠悠。放眼望去,使人心曠神怡,大有羽化登仙之感。傳說,清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有道士劉明一,在五台山上結庵修道,垂簾趺坐,五十年不至城市。置盆庵外,承露水浴身;榻側馴虎,揚鸞尾帚迎送神仙。
南峰霽雪: 岷州城南麻子川分水嶺,是古雍州與梁州的分界線,古時曾建有江源寺。站在嶺峰村的高峰,遠望達拉梁一帶的積雪。白雪皚皚,銀妝素裹,猶如玉龍翻滾,蜿蜒曲折不斷。這裡有唐朝詩人盧照鄰、吳融吟詠的詩篇。同時,也有"雪霽煙光暖,晴開瑞氣濃",千村萬戶一片銀裝世界的景觀。
北岸溫泉:原名"布和天泉"。相傳岷縣城北門外普渡寺下側有靈泉,早起霧靄縈繞,"紫煙生暖氣,碧玉散寒颼"。同時,城外洮河岸邊,多有優質泉水,瑩光照人,不竭不盈,激之不濁,嘗之味甘。口渴飲之,能治百病。
龍潭皓月:岷州城東龍望台洮河轉彎處,形勢險阻。明萬曆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岷州同知郭之祐在洮河建立東、西二橋。東橋在城東十里龍望台西,西橋在城西二十里之地。到了天啟年間,岷州懷念郭之祐的公德,在龍望台立祠,塑像於其中,焚香瞻禮者不絕。每逢望日當地附近百姓焚香後,晚上站在橋上望月,"水浸碧天天浸水,月光如水水如天",皓月映當空,不辨天與水,月光清徹見水底,潭中人影輕搖動,美不勝收。
清代汪元絅曾作岷州八景組詩,謄錄如下:
岷山積翠
玉女祠邊春草新,芙蓉朵朵綠華勻,頻分秋色來冰案,始信山神不厭貧。
洮水流珠
來自西傾萬壑間,珊珊千斛下重關。何如合浦多珍異,為愛清波去復還。
東坡晚照
金輪西下勢如傾,千仞東峰一半明。點點牛羊移欲盡,餘暉散入晚鐘聲。
疊藏長虹
誰復悲歌行路難,長虹飛下鎖狂瀾。掠波燕子垂堤柳,盡欲征人作畫看。
西嶺晴雲
晴巒高峙接三台,五色天衣次第裁。只恐神仙來往處,手持鸞尾掃層苔。
南峰霽雪
南山積玉擬仙家,消向晴光薄似紗。幾點凝寒消不去,卻疑庾嶺試梅花。
北岸溫泉
岸柳蔭濃石徑斜,娟娟珠液浸朝霞。暖香獨抱空脂粉,不向驪山望翠華。
龍潭皓月
一片澄潭映碧空,液珠還照水晶宮。依稀赤壁爭雄渡,卻少扁舟掛晚風。
明代岷州衛副使江奎也作岷州八景組詩,謄錄如下:
岷山積翠
北控崑崙幾千里,奇峰孝崔參天起。樹色晴分宿霧間,鳥聲暗度斜陽里。一別家山屢歲過,登臨無計奈愁何?
捲簾對此增長嘆,風雨瀟瀟晚更多。
洮水流助
奔流直繞峪山下, 滾滾何曾間晝夜。排空撼地聲如雷, 疑是銀河九天瀉。蚊尤出沒鷗鴛飛, 碧流深處魚偏肥。安得飛空作霖雨, 豐收自此民元飢。
東坡晚照
東山峪踞幾百里,景物無邊總堪喜。旭日初升彩風嗚,夕陽欲下塞煙起。兒回雨零天欲睛,餘光掩映西南城。寒鴉忽背夕陽去,隱約數峰天外明。
西嶺晴雲
遠山近山如削玉,山腰半被睛雲束。長途西去是瀋州, 松柏森森滿幽谷。白雲出66本無心, 隨風幾度倚長林。從龍何日上天去, 濟時願作商家霖。
跌藏長虹
兩岸驅車日雲暮,橋頭多少行人渡。北來南去日悠悠,遙指孤城是歸路。崩崖瀉石任奔流,居民自此元他憂。安得長刀斷整足,歲時永鎮西南州。
城南古剎
叢林巨刻多佳制,歲深剝落無全字。庭院塵空向晝閒,瑤草攻花生滿砌。歷覽歸來日欲昏,月邊時聽僧敲門。盛時偶爾縱行樂,板依不如如來尊。
龍潭秋月
驟酉連霄水初漲, 落日排空勢何壯?潛絞起舞龍出遊, 勢倦滄螟幾千丈。潭上清高草樹枯, 寒鴉凍雀聲相呼。不坊夜半西風急, 月落寒潭浸玉壹。
布和天泉
遊宦迫方今白首, 天泉勝概垂名久。疑是銀河瀉九天, 寒光夜夜搖牛斗。影沉峪練勢騰龍, 潤沾數里臨迫城。聞說當時玻西戎, 築營從此屯余兵。
二郎山
二郎山位於岷縣城南,千里岷山的起首處。著名的二郎山戰役就發生於此,這裡還是二郎山花兒的故鄉,秦長城的西起點,著名的省級森林公園。
岷縣二郎山原名金童山,據岷州志記載: “遠山近山如削玉,山腰半坡晴雲束,長途西去是洮州,松柏森林滿幽谷。”讚譽的就是二郎山的景觀,它隔洮河與岷山玉女峰相望,沿山脊有三峰起伏相聯,因峰頭曾築在堡寨,依次被稱為頭、二、三寨子,最高峰三寨子拔地約200米。經過幾代人的不懈努力,整個二郎山綠樹成蔭,松柏林立,被命名為省級森林公園。 二郎山山脊及東西坡面均被綠蔭遮蔽,森林覆蓋率達90%以上,樹種有雲杉、落葉松、楊樹、杏樹、柳樹、李樹及山梨等。1993年省林業廳批覆建立的二郎山省級森林公園由二郎山、南川苗圃、北郊青年林三部分組成,總面積3081畝。南川苗圃風景區距城南5公里處,G212線旁,始建於1940年,總面積160畝,其中苗圃地65畝,護圃林帶95畝,林內樹木蔥蘢,花草鮮美,潺潺溪水從林間流過,環境憩靜、舒適。北郊青年林位於縣城北面,徐合公路S306依旁而過,北靠岷山玉女峰,南臨洮河,內有小河緩緩流過,四周環水,植被蔥鬱,樹木茂盛,景色優美,清幽怡人。
雙燕生態旅遊景區
雙燕生態旅遊景區位於岷縣的東部,該景區涉及馬塢、鎖龍、閭井、秦許、寺溝5個鄉(鎮),馬沿、馬燁兩個國營林場,包括雙燕——沙金景區、柯汰溝奇石風景區、狼渡渡濕地草原景區、扎角自然風景區、馬燁倉風景區五個子景區。總面積6.4萬公頃,蔥蘢茂密的林地和奇石聳立的溝壑成為蘇門羚、扭角羚、雲貂等珍稀動物繁衍棲息的樂園。
雙燕——沙金景區是雙燕省級自然保護區的核心旅遊區,該景區位於鎖龍與馬塢鄉,距岷縣城約100公里處,總面積36萬畝,轄雙燕、鸚哥、雲洞、東溝、南溝、劉家溝等六條溝峽。景區樹木參天,連綿不斷,山峰獨秀,鳥語花香,奇石小溪,魚躍蝶飛,尤其是獨特的氣候和豐富的資源使它成為珍稀動植物的樂園。境內有冬蟲夏草等國家重點保護植物8種,生存著綠尾紅雉和雲豹等14種國家重點保護動物。景區主要景點有南溝瀉玉、神秘雲洞、鸚哥碑峰、雙燕幽溪、燕水溢彩、獅飲幽潭,獨秀峰等。
閭井柯汰溝奇石風景區西距岷縣城80多公里,景區奇石遍地,大小各異,姿態萬千,有“蟾蛇相爭”、“海獅臥地”等,更為壯觀的是石群中溪水奪路、積水成潭的自然景觀,聽之流水潺潺,看之,溪水透亮,讓人頓生放飛心情、回歸自然的一股衝動。
狼渡濕地草原位於岷縣城東70公里,省道306線穿境而過,集中連片面積90多萬畝,地勢平坦開闊,氣候涼爽,盛產油菜、牧草,花開時節,當地低軲轆車緩行於綠草黃花之間,宛若仙境。夏日清風徐來,涼爽無比,在綠草的大地上,白色、黑色、黃褐色和雜色的牛羊,盡興地啃食著清嫩的牧草,草地上各色野花竟相開放,水天一色,景致特別優美,別有一番情趣,是人們消夏避暑,草原風情游的好去處。
扎角自然風景區位於閭井鎮南7.3公里處,包括新莊、扎角兩個自然村,景區有草原面積52公頃,森林30公頃,扎角河從中穿流而過。景區山清水秀、草茂畜肥、空氣清新、牛羊成群。
馬燁倉景區位於岷縣縣城西南約75公里處,屬秦許鄉,景區內林草茂盛,滿目青翠,山峰奇異,空氣清新,有成群的牛羊騾馬,星星點點的藏包炊煙,溪水潺潺,鳥語花香,實乃避暑、旅遊之勝地。天空湛藍,白雲悠悠,群山隱約,草長鷹飛。大地一望無際,牛如巨象,羊似臥石。野菊花遍地開放,微風習習,花香瀰漫,不時從幽遠的山巒間飄出幾段高亢的“啊嘔令”,火辣辣,熱騰騰,如山風野火,撩人情懷。
馬燁倉,得名於明朝明威將軍,岷州衛軍指揮司守御官馬燁。(馬燁,字德輝,淮東六合人。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秋,奉命開設岷州衛。築東(今縣城)西(後所城)二城;立樓置門,修官署、學校、橋樑、烽喉、營堡、郵釋、倉廠、壇社、廟宇;區劃街道,安置居民,使城池初具規模。馬燁還伐木通道,致力軍隊裝備,整訓士卒,屯墾8000多畝,年收糧食數萬石,補給軍隊。洪武十五年(1382年),羌戎起事,朝廷命馬燁率西安五十衛步、騎兵2萬人,直抵迭州征討,獲首領失刺谷奴以下5000餘人。從此,域內得以安寧。十九年(1386年)升陝西都指揮使)。
景區內馬燁溝花兒灘古戰場位於馬燁倉村西11公里,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岷州衛指揮使
馬燁奉
朱元璋之命,率馬、步兵萬餘,在此築城垣,建四門,安營紮寨,以防禦番王侵犯。不到兩年時間,集糧50餘萬擔,開荒8000餘畝。
洪武十五年(1382年)四月,思窩、納鄰洮源諸番叛亂。指揮使馬燁統兵二萬,在此迎敵,經過兩天兩夜激烈交戰,擒獲番將失利谷奴和他的部下50多人,取得了戰鬥的勝利,有力地震懾了番王進犯之野心。因這一仗,為花兒灘贏得了五百多年的和平。
清光緒二十六年(1 900年)四月二十二日,44名藏區土匪悄悄潛入花兒灘,明晃晃的尖刀劃破了這裡的寧靜。光緒三十四年(1 908年),知州童立綱、州紳曹憲中、馬仲選、虎炳奎、姜兆勛等,在馬燁倉三岔門修築寨堡,駐兵保境。至今流傳著這樣一首花兒:
一棵松樹九條根,土匪耗的不成成。
曹馬老爺是佛心,三岔門上築防城。
築下防城搬營兵,西路百姓得安生。
人文風俗
史載“岷西臨極邊,番漢雜處”,具有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複雜的民族關係。曾有三百年多年時間陷落於吐蕃,明清時期更為藏漢交往的前沿,商賈雲集,商品交易活躍,為茶馬互市之地。
藏傳佛教文化底蘊厚重,自唐及五代以來,融
西域佛教、藏傳佛教和漢地佛教於一體,故而獨具風貌,特色鮮明,成為藏傳佛教後弘期末葉聖師高徒的薈萃之地。至本地區今仍然保留了許多
藏語地名,如“川都”即明史所載攢都溝,為吐蕃後裔後氏領地,在今
中寨鎮。
岷地民風剽悍,好勇鬥狠。
剪紙窗花
岷縣的
剪紙藝術源遠流長,岷縣農村多是大方窗,有些殷實人家是"虎張口"的窗子,其上是正方形的窗格。貼
窗花時,最上面一排空格留煙眼兒,貼"軲轆貫錢"、"對口空心花卉"、"空心花團"等 。整個窗空四邊是"角雲兒",斜角配方。每個窗格子上,都要按不同的色彩,對稱配搭。窗花有各種花卉、十二生肖、人物傳奇如《
白蛇傳》、《二十四孝》、《
孫悟空大鬧天宮》、《
黛玉葬花》、《
武松打虎》等。讓巴掌大的方塊上,展現出大千世界的畫面來。其誇張、簡約的風格,讓人回味無窮,浮想聯翩。有一首觀賞窗花中人物故事的小詩,寫的是:"三寸人馬動刀槍,晝夜不息刻刻忙,可惜先朝一員將,身落白蓮紙一張。"人們在觀賞窗花中,從各種不同形象的圖案中,領悟到現實生活的真諦,豐富多彩,涉及範圍很廣泛。窗花藝術講究明亮鮮和,與庭院建築互相輝映,融為一體。近年來,出現了"木板複印窗花"、"書畫窗花"、"玻璃空心窗花",更顯得玲瓏剔透,別具一格。
洮繡
洮河兩岸婦女的刺繡,統稱"
洮繡"。流行的地區包括
臨潭、岷縣、
卓尼等縣。婦女們喜愛的
針線活,廣泛運用於民眾生活的各個方面。品種繁多,有花枕頭、花荷包、花針插兒、花鞋、花
兜兜、花纏腰、花
系腰、花
膝褲兒、花襪溜根兒等等。做針線繡花,無論藏、漢婦女都把它像做飯一樣,作為生活的基本要求。 洮繡既要講究針法,又要講究繡法。針法有平針、參針、挑針、長短針、空心針等;繡法有鎖針繡、錯針繡、網地繡等。同時還要看式樣,式樣有盤花、剁花、貼花、拼花等。不同的針法、繡法,施以不同的式樣,共同在色彩搭配中,形成強烈的對比。淡雅中帶有嬌態,異彩中顯露莊重,把農家婦女獨具特色的審美意趣表露無遺。 婦女們刺繡的部位,多在裝飾品的上端。如小姑娘的花鞋尖尖,娃娃們的虎頭帽上。尤其虎頭帽最精緻。蓄意誇張,大膽想像,像兇猛的小老虎顯出憨厚天真的笑貌,寓威武于樂趣之中,伴以叮鐺作響的銀鈴,飄逸的穗穗帶帶兒,有聲有色,給兒童帶來無窮的樂趣。這幾年隨著農民生活的提高,不少人又把刺繡藝術運用到美化環境中去。如花門帘兒,電視機上的套子,小學生的書包,幼稚園兒童穿的花圍圍兒。上面繡的除了簡易的花樣外,還襯繡著行書文字、拼音字母、英文句子,使洮繡的內容得到進一步的拓寬和提高。
罐罐茶
茶文化在我國已有好幾千年的歷史,各地在品茶、賞茶、茶藝、茶道之上都有不同的文化內涵及深厚的歷史積澱。岷縣的
茶文化起源較早,至今已演變成一種特殊的
民俗民間文化在岷縣廣大農村傳承著、延續著。岷地
氣候濕寒,農村人皆土炕取暖。每日早起,用火盆生火,置於炕心,並排放置炕桌。年長者盤腿坐於兩側,用小
陶罐煮好磚茶,倒入小茶杯,就烤饃飲用。茶味極苦,有時加糖、酥油等。
飲食
岷縣飲食富有特色,市面地方風味小吃有黃酒泡模、薑湯粉魚、牛肉雜碎、醬牛肉、羊肉霍霍、清湯羊肉、青棵燕麥甜醅、鹵豬肉、涼麵、涼粉、釀皮、棕子、糖油糕、豬油酥餅、糖麻花、葷面、油炬鍋、羊羔肉、香(雞)湯凍凍等。岷人喜吃
中華鼢鼠(俗稱瞎瞎),其肉骨脆味香,多在清明前後上市。
洮岷花兒
“洮岷
花兒”以其質樸敦厚、意味雋永、明快生動、演唱豪放的特點而成為我國民歌的一枝奇葩,經久不衰的“洮岷花兒”有兩大分支:流傳在以岷縣西江、中寨等北路一帶的為北路派“花兒”叫“兩連兒”;流行在岷縣二郎山的為南路派“花兒”叫“阿歐令”,又名“扎刀令”。“阿歐令”曲調最為古樸,它是“洮岷花兒”的先聲。岷縣“花兒”會場、“花兒”歌手遍及全縣23個鄉鎮的山山嶺嶺,溝溝窪窪,唱“花兒”的不分男女老少、農人牧民,從七八歲的孩子到鶴髮童顏的老人,在農作間隙,以歌代言,傾吐心事,訴說衷腸,互表愛慕,讚揚政策,憧憬未來,用生動的語言和樸實的感情,描繪著岷縣農村廣闊的前景。也沒有時間界限,從初春到深秋,一年四季,農活忙不完,“花兒”唱不緩,山花開不敗,歌聲不間斷。特別是進入農曆五月,山花爛漫之時,正是洮岷“花兒”開的正艷的季節,故有岷州五月“花兒”海歌潮之稱。岷縣作為“花兒之鄉”已譽滿大西北,一年一度的五月十七“花兒會”,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是古岷州兒女展示淳樸精湛藝術的大舞台,岷縣縣委、縣政府按照“經貿搭台,文化唱戲”的形式,每年五月十七“花兒會”期間,舉行“花兒”賽唱會,選拔、培養了一大批優秀“花兒”歌手,使一大批優秀農民“花兒”新手脫穎而出。董明巧、姜照娃、李玉瓊等31名農民歌手先後被省民協授予“甘肅省花兒歌手”,岷縣被授予“甘肅省花兒之鄉”稱號。2004年,岷縣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聯合國民歌考察基地”,被中國民協授予“中國花兒之鄉”榮譽稱號,為此,岷縣成為甘肅省首個被中國民協命名的中國民間文藝之鄉,這次岷縣申報的“洮岷花兒”項目被確定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保護項目,標誌著岷縣“花兒”進一步走向了世界,這對挖掘、保護“花兒”,提升“花兒”研究水平,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使“花兒”蜚聲國內外。
湫神崇拜
相傳在每年的農曆五月,
岷縣十八路湫神全駕出巡,全程巡域,自月初相繼開始,中旬形成高潮,下旬先後結束。轄域較大的湫神巡行三十餘村,較小者亦有十數村。一系列祭神賽會是5月巡域過程中的一大特點。湫神巡行路線所轄村莊,分會定點祭祀,祈祝豐收。在祭祀地點形成賽會,近域民眾紛紛趕會,形同節慶。5月15日,出巡湫神分頭向縣城集中,在城南古剎聚會3日,17日午後,18位湫神依次登上城南二郎山接受官祭。依俗各湫神均領受官羊一隻,地方長吏或鄉紳致祭。到夜晚部分湫神在城區走馬路,部分返農村繼續巡域活動,也有部分回本廟司雨看田。這便是有名的岷縣“五月十七”的湫神賽會。
傳說
岷縣擁有著無數神奇動人的傳說。岷縣城內西北角,現今和平國小後面有個土窯洞,傳說是道教武當派祖師張三豐居住過的地方。
張三豐又名君寶,元末明初人,曾一衲一蓑,雲遊四方。明太祖、成祖求之不得,賜號"通微顯化"真人。《
岷州志》上有《成祖贈張三豐制》,證明他確實在岷州住過。傳說張三豐來到岷州給農家乾農活,出力打短工,從來沒要過工錢,只求吃一頓飽飯。一天,他給一家寡婦割田,寡婦的女兒去送飯,提著一瓦罐洋芋拌湯。他狼吞虎咽,一時吃光了。一看裡面還有麵糊糊,就伸出舌頭去舔。罐罐長,舌頭短,幾次舔不乾淨。那女兒取笑說:"張爺,你本領大,翻過來舔吧!"不料,這話一落音,張三丰神通廣大,伸出雙手,"崩隆"一聲把瓦罐翻過來了。把把在內,心心在外,完整無缺,用舌頭轉了一圈舔了個溜溜光,端端放在膝蓋上。張爺的真本領,傳遍了岷州城。人們把他住過的地方叫"神仙洞"。他走了以後,在洞內塑了一個"張爺翻罐罐”的塑像,多少年來當地百姓焚香頂禮膜拜,鼎盛不衰,至今人們還在思念張三豐,他在岷縣幹了很多好事,故事多的三天三夜也說不完。當時明朝成祖皇帝四次下詔書找他,要他給朝庭辦事,他怕干擾全城百姓不安,才離開了岷州城。他離開時,留下了用過的巴郎鼓,戴過的破草帽等,還有親自寫的《題瓊花詩》。
據元和郡縣誌載,
禹治洪水,西至洮水之上,見
長人,受
黑玉書於斯水上。孫星衍曰:“《尚書》
禹錫玄圭是也”。守敬按:“《尚書璇璣鈐》載:
禹開龍門,導積石,
玄圭出,刻曰,延喜玉,受德天賜佩”。
《遁甲開山圖》載:禹游於東海,得玉圭,碧色(引見《後漢書·張衡傳》注)。又游龍門口,神采玉簡授之。禹執簡,平定水土(引見《路史後紀》注十三)。皆不載至洮水受黑玉書事,未詳酈氏所本。
《寰宇記》載:溢樂縣,本秦之臨洮縣,岷山在縣南一里,山黑無樹木,其西有天女神,洮水經其下,即夏禹見長人受黑玉書處。
古蹟
1、秦長城 二郎山上發現有秦長城遺址,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遣大將蒙恬率三十萬眾,築萬里長城,西起臨洮,東至遼東,延袤萬餘里。在唐代的《元和郡縣誌》、宋代的《太平寰宇記》、明代的《讀史方輿紀要》和今人王國良的《中國古長城考》等各種文獻都認為:“秦長城的起點在岷縣”。二郎山上發現的秦長城遺址更是有力的證明。二郎山上還發現有多處古代墓葬,除宋墓、明墓之外,西北坡尚有漢墓群存在,同時還出土過長度在半米以上的巨型秦瓦。豐富的文物古蹟,充分反映出二郎山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人文內涵。
草灘遺址 位於西江鎮草灘村咀咀坡下的台地上。東臨洮河,南為草灘溝。斷面有灰層及人骨架暴露,出土有寺窪文化的馬鞍形口沿陶罐,也有較多的齊家文化陶片。
白塔山遺址位於中寨鎮下白塔村。東依白塔村,南臨馬崖溝,北為水溝。東西長約1000米,南北寬約100米,有齊家、寺窪類型出土。
姚莊遺址位於茶埠鎮姚莊西南100米處,為一齊家文化墓葬區。黃土斷層中可見人骨架,有不少泥質紅陶隨葬品出土。
西壩遺址位於梅川鎮下西壩村。東靠學校南臨洮河。有齊家類型的洮片暴露。
紅崖遺址 位於中寨鎮紅石崖村。東依紅崖村,南臨洮河,西為馬崖溝,北為太平山。地表有豐富的彩陶片、紅陶片及漢代神紋瓦片,有完整的陶器出土。
山那樹扎遺址位於縣城北10公里茶埠鎮洮河西岸的一級台地上。東臨洮河,南為將台國小、西為樹扎村,北為山那村。遺址東西長1000米,南北寬500米,文化層距地表0.5-3米,地表有豐富的彩陶片,黑色彩繪,並有少數的變體鳥紋和寫實蛙紋圖案。還有較多的石器、骨器和陶器出土。據暴露的器物分析,有廟底溝、石嶺下、馬家窯三種類型。
葩地坪遺址位於中寨鎮葩地村。東依固堆山,西臨中寨村,南為珠子溝,北靠中寨河。南北寬 200 米,東西長 500 米。內涵石器和陶器,彩陶的比例大。北面山腳處多墓葬,出土的文物有長頸鼓腹,飾火焰紋彩陶壺,為甘肅"仰韶文化"馬家窯類型。
3、宋代遺址
據《
宋史·
地理志》上說:“
宋神宗元豐四年(公元1081年)設
岷州滔山鑄錢監,銅、鐵錢並鑄。有元佑、紹聖、大觀等年號,歲鑄數十萬貫”。《地名大辭典》中說:“滔山監,古址在今甘肅岷縣西”的地點,一些研究古錢幣的專家,多次來岷縣考察。有人說:“《地理志》記載不詳,根據《文獻十步,一步五尺,可能在岷縣城外之西。”其實錯了,它在岷縣清水鄉之清水村。
據考證:步,是水邊停船的地方。
唐代文學家柳宗元在《
永州鐵爐步志》中說:"凡舟可靡而上下者曰步"。古時,清水村是唐代中原王朝與吐蕃會盟劃的分界線,背山面水,地勢險阻。這一帶橋樑少,皮筏木排在洮河之中引渡者十餘處,清水村距岷州城約十五公里,歷史上也曾有過繩船。這裡有能工巧匠從事鑄造業。明清以來他們鑄造銅、鐵器的"拜",就是宋時制錢的器具。當時鑄造的錢幣,上至
臨潭冶力關,下至岷州城,皆有實物出土可證。清光緒十六年(公元1890年),有苟姓在岷州城北挖地窖得熙寧鐵錢數十萬,粘連成塊,後被地方官員熔鑄為鐘,懸於神仙洞。建國後1989年4月,臨潭縣冶力關出土的一萬餘斤"至和重寶",背面鑄"滔"字,就是明鮮的例證。
地域物產
當歸
岷州素有 千年藥鄉之稱,盛產中藥材238種,尤以當歸馳名中外。高寒陰濕的自然條件成就了
岷歸絕無僅有品質。早在1500多年前
岷歸就成為極為珍貴的貢品,據研究,“
岷歸”成分複雜,有揮發性和水溶性物質106種,因其質量最佳、含量豐富、產量最大、銷量最廣而馳名中外,遠銷東南亞、港澳台及歐美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被歐洲人譽為“中國婦科人參”。
洮硯
洮硯與廣東
端硯、安徽
歙硯、
山東魯硯同為中國
四大名硯。自宋代開採使用,深受歷代 書畫家及
文人的珍愛。其石出
洮河上游喇嘛崖至岷縣一帶
峽谷地段,因河水湍急,採掘不易,極為珍稀。宋著《洞夫清祿集》云:“洮河綠石北方最為貴重……得之為無價之寶。”洮硯石又名“鸚哥綠”,石質溫潤而堅密,發墨快而不傷毫,滋津貯墨不乾不腐,且因石造型,綠翠雅麗,並以石錶帶“黃膘”者最佳。其除有
實用價值外,還具有很高的
欣賞價值。
點心
到過岷縣的人,走時大都要帶一些當地風味食品與土特產,而最受青睞的食品當數點心。
岷縣點心面精、皮酥、餡飽、個圓、味鮮、份量足,加工原料豐富,生產工藝考究,價格便宜,看似喜慶,是男女老幼百吃不厭確很難得的美食,外地人和當地人都稱叫“岷縣酥皮
點心”。岷縣人把酥皮點心作為喜慶大晏、招待賓客和逢年過節必備的首道美食,同時也作為饋 贈親友的上品。
解放前,由於受當時經濟文化和交通落後的影響,岷縣點心是
蜂蜜拌麵粉,原材料品種單調,加工方式落後,吃起來像烙甜包子似的。但那時已有了如城隍廟街的“合順成”,肅政街的“義生德”等店鋪大都經營著點心。
新中國成立後,成立了岷縣
副食品加工廠,點心製作師們革新了由過去的手工捏制改變為木模具製做,再烙印上各種花鳥圖案,用大紅雙喜標貼包裝,既好吃又好看。但在那個特殊的年代,用幾斤點心要憑票供應或找熟人“走後門”,普通百姓是很難吃到酥皮點心的。
改革開放以來,素有隴中“旱碼頭”之稱的岷縣商貿交流突現活躍,岷縣點心的製作在手工作坊的基礎上更有了新的改進提高,在發揚傳統的基礎上採用現代加工設施設備和技術競相顯藝,產品遠銷省內外,走進各大副食超市,供不應求。岷縣已辦了證照的點心加工經銷戶有86戶,其中:加入岷縣點心協會的有51戶,按《岷縣酥皮點心》標準生產,己獲QS質量安全標識的有7戶.像冬梅點心、雙喜點心、石氏點心、漫漫點心、艷艷點心等字號都上規模生產經營.且品種花樣不斷翻新,包裝規格精美齊全,註冊商標、批准文號、合格證明、產地及批號一應俱全,都嚴格按照規範標準執行,如大油點心、
清真點心從1斤小包裝到幾十斤大包裝各式規格都能滿足不同顧客需要.每逢佳節,岷縣城裡鄉里主要街道鋪面都擺滿了各式各樣的點心,當地民眾更是把點心作為婚慶團聚、饋贈親友必不可少的首選上品.難怪有人說:“節日裡不備幾斤點心,就像設過節”,“到岷縣不吃點心,等於沒到岷縣”,看來這些話不無道理.
2007年,倍受隴上人民喜愛的《岷縣酥皮點心》,其
產品標準經
甘肅省質量技術監督局審查,批准為甘肅省地方標準。岷縣酥皮點心的主要原料為:小麥粉、白砂糖、食用油脂,並適量加入玫瑰、花生、芝麻、核桃仁等輔料,採用岷縣地方傳統工藝,經手工加工和烘烤肌成的一處營養型食品。具有口味獨特、純正、味美香甜的特點,外表圓的似月,點上梅花紅,象徵著幸福團圓。本標準主要參數的確定,其感官要求、理化指標是在該產品的配方、生產工藝和檢驗基礎上確定的,突出了產品特徵指標、衛生指標、微生物指標、試驗方法嚴格執行國家有關標準,與岷縣點心原標準相比內容更全面,適用範圍更廣,技術要求更趨合理,因此從整體水平上高於岷縣點心原標準。本標準的批准發布,為推動地方食品產業發展,規範岷縣點心生產,擴大對外銷售具有重要意義。
炒蠶豆
岷州氣候適於
蠶豆生長,所產蠶豆顆粒飽滿,岷人 每逢農曆
二月二,有吃炒豆子的風俗,久而久之,炒豆子成為岷縣的一大特產。
黑紫羔羊
黑紫羔羊因主產於以岷州地區,故又稱"岷縣黑紫羔羊"。宕昌縣北部哈達鋪、理川一片10多個鄉鎮與岷縣接壤地區,屬黑紫羔羊的中心產地之一,有黑紫羔羊數十萬隻。
宕昌北部地區屬
青藏高原邊緣的延伸部,山勢平緩,海拔在2300以上,高寒陰濕,年平均氣溫6℃左右,無霜期90-120天,年降雨量700毫米以上,秋季陰雨連綿,草山草坡面積較大,以禾本科為主的牧草生長茂盛,歷史上即是著名的畜牧區,現為宕昌縣畜牧業基地。黑紫羔羊是當地長期飼養的 地方綿羊品種,體型屬山谷型藏羊。黑紫羔羊體形較小,成年公羊體重30公斤左右,母羊只有28公斤左右。體軀、四肢、頭、尾全呈黑色,行動靈活敏捷,適於山區放牧。 黑紫羔羊主要生產黑色二毛皮。二毛皮是羔羊生長到兩月左右,其毛長到7厘米左右時,自然形成環形捲曲,稱"環環毛"時,將羔羊宰殺所剝取的皮。這種皮毛股明顯形成花穗,其尖端為環形或半環形,下有3至5個彎曲。好的二毛皮,毛纖維從根到尖漆黑,光澤明亮,皮板薄而輕。所制裘衣為裘羊皮之上品,在國內外市場視為珍品,在省內外久負盛名。
蕨麻豬
蕨麻豬是生活在青藏高原及
甘南藏族自治州大草原境內的稀有豬種,因其主要採食
蕨麻而得名。岷州地區的東山區閭津等地多濕地草場,也盛產蕨麻豬。因其具有肉質好、營養價值高的獨特優點而越來越受到崇尚健康營養消費者的青睞。在市場上,蕨麻豬肉售價高達每公斤80元—120元,是普通豬肉的數倍左右,供不應求。
漿水梨
漿水梨,又名白梨。從明清時期至今盛行。據《岷州衛志》記載,早在清康熙年間,就列入“物產”果類,被人們視為生活中的主要經濟樹種。每年梨下樹後,在不受重壓的情況下,分層放入有草的竹筐內,置於避光陰暗處儲存。待春節前後再取出來上市食用。食時,因長期在低溫處存放,凍硬如石卵,需要在冷水裡浸泡一小時左右,然後剝掉外圍冰層即在嘴裡吸吮。甜滋滋、酸迷迷、清涼涼的一包水,最能解酒,而且味中帶有漿水餘味。解放前,洮河北面陳家崖村王尕鳳家園中的八楞子梨,質量最好,傳譽一時。據林業部門統計,全縣有梨園202畝,白梨樹1.71萬株,最高年份產量2100多萬公斤。大力發展漿水梨,既可增加農民收入,又可豐富本地特有的風味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