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川鎮

理川鎮

理川鎮位於甘肅隴南地區宕昌縣北部,鄉村道路暢通,環境優美,通訊設施良好,是理川片五鄉鎮的經濟商貿文化中心。該鎮以藥材出名,有“千年藥鄉”之美稱。近年來,該鎮狠抓產業結構調整,壯大洋芋、藥材、畜牧三大支柱產業,另外還其他名貴中藥材和畜牧品種,在全鎮人民的努力下,經濟得到了新發展。

理川古稱“荔川寨”。“荔”原為上古羌族姓氏,寨以此而得名,距今已有五千多年歷史,東漢時修建“荔川城”,繼而又稱“索西城”。周明帝元年(公元557年)置基城縣,後為“佑川郡”。隨文帝開皇三年(公元583年)佑川郡和基城縣同時取消。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又恢復了基城縣,隸屬岷州。宋代紹興四年,由於宋將關師古的叛變,岷州被金朝占領,金人在岷州州治所在地佑川建立了佑州。至元(元朝的一個年號),復於佑川置岷州。明代洪武四年復於佑川舊地設岷州千戶所,洪武十一年千戶所升為岷州衛,屬陝西都司,洪武十五年四月升為軍民指揮使司。在此期間岷州衛又是岷王府所在地,駐守岷州衛的藩王是洪武皇帝朱元璋的兒子朱楩。清為喃鐵里。民國29年(公元1930年)設理川鎮。民國31年(1942年)岷縣政府將“荔川”更名為“理川”,意在文明開化,以理為先。解放後設鄉屬白龍區,後設理川區、鎮。1958年11月設人民公社,1983年撤銷公社改為理川鄉,轄11個村。2004年8月撤鄉並鎮,原大舍鄉併入理川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理川鎮
  • 外文名稱:Lichuang Town
  • 別名:千年藥鄉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甘肅隴南地區宕昌縣
  • 下轄地區:21個行政村
  • 政府駐地:理川鎮街道
  • 電話區號:0939
  • 郵政區碼:748502
  • 地理位置:隴南地區宕昌縣北部
  • 面積:86.1平方千米 
  • 人口: 21773人(2017) 
  • 氣候條件: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泰山廟
  • 機場:理川通用機場(規劃中)
  • 車牌代碼:甘K
基本介紹,發展建設,建制沿革,地理環境,歷史文化,風景名勝,

基本介紹

理川鎮位於甘肅省隴南地區宕昌縣北部,距縣城40公里,距國道212線14公里,柏油鄉級公路,街道水泥硬化,鄉村道路暢通,環境優美,110電網、移動通訊、數字電話、有線電視覆蓋全鎮,是理川片五鄉鎮的經濟商貿文化中心。
全鎮總面積86.1平方千米。全鎮轄21個行政村,總人口21773人(2017)。盛產洋芋、當歸、蠶豆等。年產洋芋18000噸,蠶豆1000噸,是“岷歸”的主產區之一,境內家種藥材28種,有野生藥材三百多種,有“千年藥鄉”之美稱。現已形成洋芋澱粉、粉條加工服務一條龍體系,加工、建材、飲食等服務齊全。理川特產“漿水梨”,是有名的綠色保健果品,有止咳消痰之功效。

發展建設

近年來,理川鎮狠抓產業結構調整,壯大洋芋、藥材、畜牧三大支柱產業,種植百合黃芩甘草柴胡等名貴中藥材和引進山東小尾寒羊。2004年全鎮的中藥材種植面積達到6500畝,純收入156萬元,小尾寒羊存欄達到1628隻,畜牧純收入17.4萬元,洋芋種植面積達到9000畝,純收入162萬元。退耕還林、還草2556.8畝,栽植杏樹317523株,3年以後杏花滿山遍野,杏脯及杏仁加工將成為理川經濟成長增添新力。年勞務輸出3000人,純收入900萬元,尤其是“萬畝灌渠”的建設,使萬畝旱地變成了水澆地,農業生產基礎條件得到極大改善,綜合生產能力明顯增強,非公有制經濟正在迅速發展。
境內以泰山廟為代表的旅遊資源聞名縣內外,糧食作物以馬鈴薯、蠶豆等為主,經濟作物以當歸、黃芪、油料等為主,是"岷歸"的中心產區,有"千年藥鄉"之美稱。轄區內有中國小校15所,衛生院(所)2個,交通、電力、通訊等基礎設施完善,藥材、馬鈴薯、畜牧、勞務是該鎮的支柱產業。
2007年,全鎮糧食作物播種面積15548畝,總產量2960噸,藥材播種面積15205畝,產量2563噸。溫6.3℃,年均降雨量不足500毫米,無霜期120天。
近年來,理川鎮黨委、政府以市、縣農業特色產業開發精神為指導,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增加農民收入為目標,在各部門的指導和幫助下,全鎮幹部民眾解放思想,轉變觀念,大力調整種植結構,轉換生產方式,初步形成了以藥材、洋芋為主體,以小雜糧為補充的特色產業結構模式,建成蘇都村當歸、陳家溝村黃芪、綠園、尚營等四村5000畝無公害中藥材種植基地。農業特色產業已成為當地民眾增收的主要渠道,有力促進了理川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
據初步統計,2008年,全鎮藥材種植面積達到1.9萬畝,占耕地面積的60.4%,以中藥材種植為主的農業特色產業,產值可達2800萬元。

建制沿革

理川古稱“荔川寨”。“荔”原為上古羌族姓氏,寨以此而得名,距今已有五千多年歷史,東漢時修建“荔川城”,繼而又稱“索西城”。周明帝元年(公元557年)置基城縣,後為“佑川郡”。隨文帝開皇三年(公元583年)佑川郡和基城縣同時取消。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又恢復了基城縣,隸屬岷州。宋代紹興四年,由於宋將關師古的叛變,岷州被金朝占領,金人在岷州州治所在地佑川建立了佑州。至元(元朝的一個年號),復於佑川置岷州。明代洪武四年復於佑川舊地設岷州千戶所,洪武十一年千戶所升為岷州衛,屬陝西都司,洪武十五年四月升為軍民指揮使司。在此期間岷州衛又是岷王府所在地,駐守岷州衛的藩王是洪武皇帝朱元璋的兒子朱楩。清為喃鐵里。民國29年(公元1930年)設理川鎮。民國31年(1942年)岷縣政府將“荔川”更名為“理川”,意在文明開化,以理為先。解放後設鄉屬白龍區,後設理川區、鎮。1958年11月設人民公社,1983年撤銷公社改為理川鄉,轄11個村。2004年8月撤鄉並鎮,原大舍鄉併入理川鎮。

地理環境

居東經104°18′與北緯34°20′之地,海拔2150米,年平均氣溫6.7度,年降雨量534毫米。年太陽輻射124.94千卡/cm,無霜期132天,年日照時數2081小時。境內以泰山廟為代表的旅遊資源聞名縣內外,糧食作物以馬鈴薯、蠶豆等為主,經濟作物以當歸、黃芪、黨參等為主。轄區內擁有隴南最大的中藥材交易市場—宕昌中藥材交易城,有中國小校15所,衛生院2個,交通、郵電、電力、通信、金融、糧儲等基礎設施完善。公安、法院社會管理健全,全鎮21個行政村已全面修通了通村公路,S209線、理哈路貫穿全境,交通便利,每旬二、五、八日逢集,集日人數過萬,貿易興隆。

歷史文化

(一)道教文化聖地—泰山廟。泰山廟始建於明朝天啟(公元1621----1627年)年間,至今已有400多年歷史。後因火災燒毀,於清光緒年間由武舉人劉毓秀原址重建。使泰山廟規模進一步擴大,後經多次維修保護,現保存完好。共占地2000多平方米,自清代以來,每年農曆三月二十五至二十八為物資文化交流大會,期間來自各地人們匯聚於此,舉辦大型文藝及戲劇演出,進行物資交流。並來泰山廟祭祀神靈,盼望著來年風調雨順。2007年6月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二)理川古城。被民眾歷年取土,擴地修房,已全部毀盡,無法詳察。與年高老人談述,此吉城長寬約150至180米,呈正方形。城牆底部厚約3至4米,頂部厚約1.5米以上,高約5至7米,南北各有城門,東靠農田,半山有“泰山廟”,南接理川街,是通往宕昌縣城的公路,西鄰公路和理川河,北近上城門村莊去八力鄉的大道。《資治通鑑》:明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建岷州衛於祐川,是年秋,築城垣,建樓櫓,設學校官廨。證明此城建於明代,屬州城。
(三)理川古街。古街南北長500米為理川鎮的核心區,古街有保存較為完整的明清代建築群落,古街各建築排列合理有序,是宕昌現存較為完整的古街,同時,我鎮以打造“宕昌北部重鎮”為建設目標,理川鎮將成為富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人文景觀獨特,生態良好,環境優美,最適宜人類居住的生態古鎮。

風景名勝

理川泰山廟位於宕昌縣以北40公里的理川鎮任家山,始建於明朝天啟(公元1621——1627)年間,已近400年歷史,後多次修繕,2007年被列為隴南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6年6月,甘肅省政府公布的第八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名單中,宕昌縣理川泰山廟名列其中,包括沙灣梓潼文昌廟在內我縣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增加至兩處。
泰山廟建築群總體包括泰山殿、子孫殿、赫赤廟、代王廟、六角亭、、鐘鼓樓、亭台畫廊等。總體採用中國傳統的斗拱飛檐式建造格局,亭台樓閣、雕樑畫棟、氣勢雄偉。廟內松濤萬頃、古樹參天,更有諸多石碑,見證著理川的變遷。泰山廟的泰山殿和子孫殿坐東朝西,前後並立殿內塑像,形態各異;當中壁畫,意蘊深刻。無論泥塑彩繪,無不形神兼備,栩栩如生。每年農曆正月十五、三月會(農曆三月二十八)時更是張燈結彩、香客雲集,為古剎增添了不少節日氣氛。泰山廟絕不僅僅是一座廟宇古蹟,它更是一橫屏障,一道風景,一處名勝,一份不可多得的文化遺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