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轉變

所謂概念轉變,就是認知衝突的引發和解決的過程,是個體原有的某種知識經驗由於受到與此不一致的新經驗的影響而發生的重大改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概念轉變
  • 套用學科:心理學
  • 套用範圍:發展心理學
含義,概念轉變的過程,認知衝突的引發,認知衝突的解決,概念轉變的條件,

含義

所謂概念轉變,就是認知衝突的引發和解決的過程,是個體原有的某種知識經驗由於受到與此不一致的新經驗的影響而發生的重大改變。錯誤概念的轉變是新、舊知識經驗相互作用的集中體現,是新經驗對已有經驗的影響和改造。
需要說明的一點是,這裡的“概念”與心理學的一般的狹義理解不同,並非是心理學中通常用的狹義定義,而是指與某個概念相關的所有知識,例如,“中國人”這一概念包含個體知道的關於中國人的所有知識,如中國人的文化歷史、民俗風情、外貌特徵、個性品質等。

概念轉變的過程

認知衝突的引發

認知衝突是指人在原有概念與新經驗之間出現對立性矛盾時而感受到的疑惑、緊張和不適的狀態。基於原有的知識經驗,人可以對行為的結果做出預測,而行為的實際結果與人的預期卻往往並不完全一致,面對出乎預料的情境,人就會產生認知衝突感。

認知衝突的解決

人不願忍受認知衝突的壓力,他們將努力解決衝突以建立新的平衡。解決認知衝突有不同的途徑。例如,胡森於1981年分析了個體對新概念的處理方式:(1)徑直地或者在經過認真分析之後拒絕新概念;(2)通過三種可能的方式納入新概念:一是機械記憶;二是概念更換,以新概念代替舊概念,並與其他觀念相協調;三是概念獲取,將新概念與原有舊概念一起重新進行加工和整合,這意味著在原有知識背景中去理解新概念,新、舊概念並不完全對立
還有研究發現,在個體面對新舊概念的對立性衝突時,概念有時會發生整體性轉變,所以有人又將概念轉變稱之為“原理轉變”或“信念轉變”。但有時這種轉變是漸進式的,學習者在建構新概念的同時往往還在繼續使用原來的舊概念,並不完全如胡森所說的那樣簡單明了。

概念轉變的條件

第一,對原有概念的不滿。只有當學生髮現自己相信的概念已經不起作用時,他們才會願意去改變這種概念。讓學習者看到原有概念所無法解釋的事實(反例),從而引發他們的認知衝突,這可以有效地導致對原有概念的不滿。
第二,新概念的可理解性。學習者需要懂得新概念的真正含義,而不僅僅是字面的理解,他需要對新概念形成整體的理解和深層的表征。
第三,新概念的合理性。學習者感到新概念看起來是合理的,這意味著新概念與個體所接受的其他概念、信念是相互一致的,不存在什麼衝突,它們可以一起被重新整合。學習者看到了新概念的合理性,意味著他相信新概念是對的。
第四,新概念的有效性。學習者還需要看到新概念對自己的價值:它能解決用其他概念難以解決的問題,並且能向個體展示出新的可能和方向,具有啟發意義。有效性意味著個體把新概念看作是解釋某種問題的更好的途徑。
概念的可理解性、合理性、有效性之間密切相關,其嚴格程度逐級上升,人對概念有一定的理解是看到概念的合理性的前提,而看到概念的合理性又是意識到其有效性的前提。這裡應注意,上述三個條件不是新概念實際上如何,而是學習者自己所看到、所意識到的可理解性、合理性和有效性,是個體對新、舊經驗整合過程的自我意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