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轉變的科學教學

概念轉變的科學教學

《概念轉變的科學教學》是全國教育科學“十五”規劃重點課題“中學《科學》課程學生知識、能力和態度綜合發展的教學策略研究(DAB030309)”的結題成果。全書共分7個章節,主要對概念轉變的科學教學知識作了介紹,具體內容包括我國近現代科學教育的濫觴與發展;概念轉變科學教學的理論基礎;概念轉變科學教學概述;引發認知衝突:解構迷思概念等。該書可供各大專院校作為教材使用,也可供從事相關工作的人員作為參考用書使用。

基本介紹

  • 書名:概念轉變的科學教學
  • 出版社:教育科學出版社
  • 頁數:353頁
  • 開本:16
  • 品牌:教育科學出版社
  • 作者:蔡鐵權 姜旭英
  • 出版日期:2009年3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04140029
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

作者簡介

蔡鐵權,浙江諸暨人,教授。1982年畢業於浙江師範大學物理系,現任浙江師範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所長,浙江省教育學會物理教學研究會理事長,中國物理學會教學委員會中學分委副主任,浙江省高中新課改專家組成員,浙江省高中物理地方教材審查組組長,浙江省中國小教帥繼續教育科學學科指導小組組長等,主要研究科學教學論、物理教學論。先後在《全球教育展望》《課程·教材·教法》《教育科學研究》等期刊上發表論文近百篇,主持撰寫了《現代教育技術教程》《科學課程與教學論》《物理教學叢論》等10餘部著作。

圖書目錄

緒論
第一章 我國近現代科學教育的濫觴與發展
第一節 我國科學教育的歷史透析
一、我國近代科學教育的濫觴
二、我國近代科學教育的形成與演變
三、我國現代科學教育的建立與發展
第二節 我國科學教育的困境與突破
一、科學教育的實然分析:問題與困境
二、科學教育困境的突破:概念轉變的科學教學

第二章 概念轉變科學教學的理論基礎
第一節 學習理論
一、認知主義學習理論
二、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第二節 科學哲學
一、波普爾的證偽主義
二、庫恩的科學革命論
三、拉卡托斯的科學研究綱領方法論
四、圖爾明的科學進化理論

第三章 概念轉變科學教學概述
第一節 概念與前概念
一、概念
二、前概念
第二節 迷思概念
一、迷思概念的定義
二、迷思概念的特性
三、迷思概念產生的原因
第三節 概念轉變科學教學的基本理論
一、概念轉變的含義
二、概念轉變的條件與影響因素
三、概念轉變的方式與途徑
四、概念轉變的科學教學過程
第四節 概念轉變的科學教學
一、概念轉變的科學教學模式
二、概念轉變的科學教學策略體系

第四章 探測認知結構:了解已有概念(上)
第一節 探測認知結構概述
一、認知結構
二、探測認知結構
第二節 概念圖
一、概念圖簡介
二、概念圖的製作
三、概念圖在科學教學中的套用
四、探測認知結構的概念圖分析

第五章 探測認知結構:了解已有概念(下)
第一節 訪談法
一、訪談的方式及實施
二、訪談資料的分析
第二節 二段式測驗
一、二段式測驗的類型
二、二段式選擇測驗的編制
三、二段式選擇測驗結果的分析
四、附錄
第三節 觀察
一、觀察的類型
二、結構式觀察及其實施
三、非結構式觀察及其實施

第六章 引發認知衝突:解構迷思概念
第一節 引發認知衝突概述
一、認知衝突及其類型
二、引發認知衝突的條件及影響因素
三、引發認知衝突的教學策略概述
第二節 合作學習
一、合作學習的含義、要素與特徵
二、正式合作學習的實施方式
三、非正式合作學習
四、辯論
五、概念圖——合作學習的有效工具
六、引發認知衝突的合作學習案例
七、附錄
第三節 探究性實驗
一、探究性實驗的內涵、特徵與設計原則
二、探究性實驗的實施程式
三、V形圖——探究性實驗的有效工具

第七章 解決認知衝突:建構科學概念
第一節 解決認知衝突概述
一、解決認知衝突的方式
二、解決認知衝突的影響因素
三、解決認知衝突的教學策略
第二節 類比
一、類比的定義與分類
二、類比的理論模式
三、類比教學的模式
四、類比教學的實施——以“電流”教學為例
五、類比教學的限制
第三節 模型
一、模型概念辨析
二、模型的分類
三、模型的建構
四、模型教學的實施案例
附錄概念轉變的科學課堂教學設計案例:果實與種子的形成
參考文獻
後記

文摘

第一章 我國近現代科學教育的濫觴與發展
傳統的科學教育是指物理、化學、生物等自然科學學科教育的統稱,是相對於社會學科、人文學科而言的。20世紀50年代以後,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科學教育的內涵也在不斷地擴展。科學教育的歷史遠比科學研究的歷史短得多,科學進入學校教育是近代後期的事,是近代科學的發展對社會產生越來越大影響的必然結果。追尋科學課程的發展軌跡,主要有分科科學課程和綜合科學課程兩種發展形態。我國自新課程改革以來,國小階段提倡以綜合科學課程為主,國中有分別開設的物理、化學、生物和地理的分科課程,也有以綜合課程形態呈現的“科學”,高中階段則主要是分科進行的科學課程,包括物理、化學、生物和地理。本書中的科學教育指的是分科與綜合兩種形態的科學教育。本書中所說的科學教學,也是指包括分科和綜合兩種基本形態在內的科學教學。
在中國教育史上,科學教育經歷了一個曲折的發展過程。經過長期的教育與科學相脫離的古代,直到近代,西學東漸之風將西方近代科學技術帶到了中國,教育和科學才逐漸結合起來。在伴隨著中國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劇烈變革的一百多年歷史中,科學教育由於變革的需要,參與並促進了這種變革。對我國科學教育的歷史進行回顧和反思,有利於對我國當前科學教育現狀做出合理的解釋,從而有針對性地進行科學教育改革,以促進我國科學教育的發展。
第一節 我國科學教育的歷史透析
作為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我國在古代曾擁有高度發達的科學技術,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居世界領先水平。但是,受重人文科學、輕自然科學,尤其鄙薄生產知識和生產技術的文化傳統影響,我國古代的科學始終處於分散、唯象的狀態,未能完全從哲學母體中分化、獨立出來,因而我國古代的科學教育也停留在零散、感性的水平上,缺乏系統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