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極化涓滴效應
- 外文名:Polarization trickle-down effect
- 提出者:赫希曼(A. O. Hirshman)
- 領域:經濟
提出背景,基本類型,效應表現,
提出背景
赫希曼(A. O. Hirshman)是世界著名的發展經濟學家,他對一個國家內各區域之間的經濟關係進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極化-涓滴效應學說(也有人譯為極化-淋下效應),解釋經濟發達區域與欠發達區域之間的經濟相互作用及影響。該學說是他在《不已開發國家中的投資政策與“二元性”》一文中提出,後又在《經濟發展戰略》一書中進一步做了闡述。赫希曼認為,如果一個國家的經濟成長率先在某個區域發生,那么它就會對其它區域產生作用。為了解釋方便,他把經濟相對發達區域稱為“北方”,欠發達區域稱為“南方”。北方的增長對南方將產生不利和有利的作用,分別稱之為極化效應和涓滴效應。
基本類型
極化效應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隨著北方的發展,南方的要素向北方流動,從而削弱了南方的經濟發展能力,導致其經濟發展惡化。由於北方的經濟成長對勞動力需求上升,特別是對技術性勞動力的需求增加較快,同時,北方的勞動力收入水平高於南方,這樣,就導致南方的勞動力在就業機會和高收入的誘導下向北方遷移。結果,北方因勞動力和人口的流入而促進了經濟的增長,南方則因勞動力外流特別是技術人員和富於進取心的年輕人的外流,經濟成長的勞動力貢獻(實際上也包括了智力的貢獻)減小。再就是資金的流動。顯然,北方的投資機會多,投資的收益率高於南方,南方有限的資金也流入北方。而且,資金與勞動力的流動還會相互強化。從而使南方的經濟發展能力被削弱。
二是,在國內貿易中,北方由於經濟水平相對高,在市場競爭中處於有利地位。特別是,如果北方生產進口替代性產品,南方原來可以按較低價格進口的這些產品,現在不得不在高額關稅保護下向北方購買。在出口方面,南方由於生產效率相對較低,無法與北方競爭,導致出口的衰退。三是,南方本來可以向北方輸出初級產品,但是,如果南方的初級產品性能差或價格有所上漲,那么,北方就有可能尋求進口。這樣,就使南方的生產受到壓制。
效應表現
涓滴效應體現在,北方吸收南方的勞動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緩解南方的就業壓力,有利於南方解決失業問題。在互補情況下,北方向南方購買商品和投資的增加,會給南方帶來發展的機會,刺激南方的經濟成長。特別是,北方的先進技術、管理方式、思想觀念、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等經濟和社會方面的進步因素向南方的涓滴,將對南方的經濟和社會進步產生多方面的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