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阿跋多羅寶經疏》,佛典註疏。唐圓暉撰。卷數不詳。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楞伽阿跋多羅寶經疏
- 作者:唐圓暉
- 性質:佛典註疏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疏》,佛典註疏。唐圓暉撰。卷數不詳。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疏》,佛典註疏。唐圓暉撰。卷數不詳。內容簡介是南朝宋求那跋陀羅譯四卷本《楞伽經》的疏釋書。分三門:一明宗由;二解題目;三釋經文。釋經時逐句疏解,釋義甚精。現存概況歷代大藏經未收,僅見存於敦煌遺書。現知敦...
《楞伽經》全稱《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其譯名分別出自南朝宋元嘉二十年(443年)的求那跋陀羅、北魏的菩提流支、唐代于闐(今新疆和田)僧人實叉難陀。各譯為四卷本、十卷本、七卷本。由於求那跋陀羅的譯本最早,更接近本經的原始義,因此流傳廣、影響大。我們也以四卷本為工作底本。針對佛僧對話,散文與詩句...
《楞伽經》是大乘佛教的一部重要經典,全稱《楞伽阿跋多羅寶經》。經名“楞伽阿跋多羅寶經”是梵文的音譯,其中“楞伽”指山名,“阿跋多羅”是“入”的意思,合起來指這部佛經是佛入楞伽山所說的寶經。所以,該經的漢譯本中也有題作《入楞伽經》的。楞伽經簡介 以下全部內容採用成觀法師撰注之《楞伽經義貫...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註解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註解》是宗泐創作的宗教哲學類書籍。圖書簡介 洪武十一年七月初十日天界善世禪寺住持宗泐演福教寺住持如持奉新注楞伽經。同考功監令李永等官於西華樓進呈御覽當日欽奉聖旨這經好生注得停當。可即刊板印行。教天下眾僧每講習。欽此。
其經現存三種漢譯本,此次出版選擇的是劉宋求那跋陀羅翻譯的四卷本,本經註疏極多,宋釋正受的《楞伽經集注》,參以異譯,又選唐宋諸經師註疏通達者,間附以己說,集諸家之所長,又能要言不煩,堪稱諸多註疏本中的精品。作者簡介 注釋解說詞:(宋代)釋正受 目錄 集注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序 楞伽阿跋多羅寶...
五燈”之一。釋普明,雲門山佛學院法師。目錄 前言 集注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序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集注題辭 大明洪武辛亥重刊楞伽經集注凡例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第一 一切佛語心品第一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第二 一切佛語心品第二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第三 一切佛語心品第三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第四 ...
1787 39 金光明經疏 1卷 隋‧吉藏撰 1788 39 金光明最勝王經疏 10卷 唐‧慧沼撰 1789 39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批註 8卷 明‧宗泐、如[王*巳]同注 1790 39 入楞伽心玄義 1卷 唐‧法藏撰 1791 39 注大乘入楞伽經 10卷 宋‧寶臣述 1792 39 佛說盂蘭盆經疏 2卷 唐‧宗密述 1793 39 溫室...
慧海師事鄴都同法師,聽《涅槃》、《楞伽》。此《楞伽》當是十卷本。其中《說佛品》謂:“寂滅者,名為一心;一心者,名如來藏。”對形成《大乘起信論》“一心二門”之說有重大影響,與地論師南道以阿賴耶識為如來藏的觀念相通。南朝宋求那跋陀羅譯《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四卷,菩提達摩用以授徒,其弟子...
自在王菩薩經跋疏 奮迅王問經序疏 佛說藥師如來本願經序疏 師子莊嚴王菩薩請問經序疏 思益梵天所問經序疏 離垢慧菩薩所問禮佛法經序疏 佛說大安般守意經序疏 修行道地經序疏 道地經序疏 不必定入定入印經序疏 入定不定印經序疏 金光明經序疏 合部金光明經序疏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序疏 ...
《楞伽經》全稱《楞伽阿跋多羅寶經》,亦稱《入楞伽經》、《大乘入楞伽經》。其譯名分別出自南朝宋元嘉二十年(443年)的求那跋陀羅、北魏的菩提流支、唐代于闐(今新疆和田)僧人實叉難陀。各譯為四卷本、十卷本、七卷本。由於求那跋陀羅的譯本最早,更接近本經的原始義,因此流傳廣、影響大。我們也以四卷本...
《集注》可謂參研《楞伽經》的重要文獻。作者簡介 釋正受,號雷菴,雲門宗禪師,曾編著《嘉泰普燈錄》,為禪宗著名的“五燈”之一。釋普明,雲門山佛學院法師。目錄 點校說明 集注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序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集注題辭 大明洪武辛亥重刊楞伽經集注凡例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集注卷第一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漢譯版本有劉宋求那跋陀羅譯《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四卷、北魏菩提流支譯《入楞伽經》十卷、唐實叉難陀譯《大乘入楞伽經》七卷。本經的宗旨在說明五法、八識、三性、二無我的思想。經中結合阿賴耶識與如來藏思想,為後世《大乘起信論》思想的先驅。對後期的唯識學說,尤其是護法的唯識,影響甚大。4.《厚嚴...
碑刻 董其昌《臨徐、褚、薛、歐小楷》墨跡 董其昌《月賦》墨跡 黃道周《周順昌神道碑》墨跡 王 鐸《謨帖》碑刻 王 鐸《北國學石鼓歌》碑刻 王 鐸《評帖匪易》碑刻 萬壽祺《金剛經》墨跡(局部)康 熙《臨董其昌書金剛經》碑刻 金 農《吉金錄稿冊》墨跡(局部)劉 墉《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序》碑刻 ...
法藏敦煌西域文獻03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作品目錄 第 三 冊 目 録 P.2182 御注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宣演卷上781 P.2187(1) 破魔變一卷829 (2) 四獸因緣837 (3) 釋門文書838 P.2189 東都發願文841 P.2193 目連緣起857 P.2198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疏卷第一885 P.2213 道經955 P.2214 注維摩...
十一、《楞伽阿跋多羅寶經》義疏(選要)《楞伽經如來藏章》疏 《楞伽經自覺聖智章》疏 《楞伽經陰界入生滅章(佛性品、剎那品)》疏 後自序 十二、《占察善惡業報經》義疏(選要)《占察善惡業報經》卷下疏 自 跋 十三、《法華經玄義》節要自跋 律 釋 十四、《梵網經》合注(選要)緣 起 《梵網...
同年跋摩在長乾寺重新翻譯《雜阿毗曇心論》,到十二年(435)譯完。為毗曇學和比丘尼戒的傳持作出了業績。求那跋陀羅(394—468)於元嘉十二年來廣州,文帝迎請到建康,住在祇洹寺,既而譯出《雜阿含經》五十卷,又在丹陽郡譯出《勝鬘獅子吼一乘大方便經》、《楞伽阿跋多羅寶經》等。後來往荊州,又譯出《...
至今可確認為其譯著者有《大寶積經被甲莊嚴會》、《入楞伽經》、《楞伽阿跋多羅寶經》、《賢愚經》、《善惡因果經》、《金光明最勝王經》、《千手千眼觀自在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如意輪陀羅尼經》、《十一面神咒心經》、圓測《解深密經疏》等二十部。由敦煌出土的文獻群中,也可見有法成...
即根據如來藏思想而來。如來藏資料 [北本大般涅盤經卷七、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二、卷四、入楞伽經卷一、大乘密嚴經卷下、大般若經卷五七八、無上依經卷上、金剛仙論卷五、大智度論疏卷十四、法華經玄義卷五下、大乘義章卷一、卷三末、四分律疏飾宗記卷三本](參閱‘譬喻’6809)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玄義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義疏 第三冊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破空論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釋要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觀心釋 佛遺教經解 佛說四十二章經解 八大人覺經略解 佛說盂蘭盆經新疏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玄義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文句 第四冊 妙法蓮華...
《楞伽經》是唯識宗的根本典據“六經十一論”之一,也是早期禪宗依奉的重要經典(早期禪宗代表人物因此而得名“楞伽師”),在中國佛教史上具有廣泛的影響。它全稱《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四卷,由劉宋求那跋陀羅於元嘉二十年(443)譯出。經中通過佛在南海之濱的楞伽山,答大慧菩薩一百零八問的方式,論述了“...
前514年,佛在南海濱楞伽山頂,說《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大慧菩薩問世尊道:“那些外道尚且都不允許肉食,何況如來大慈大悲含育眾生,卻準許自己和別人都去吃肉嗎?”佛回答大慧菩薩說:“是的,有無數的原因要求我們不應當吃肉。”佛又說《金光明經》《楞嚴三昧經》《勝鬘夫人經》。前513年,佛說《大方等大...
《欏枷大義今釋》是南懷瑾撰著的《楞伽經》全本的大義今釋,由復旦大學出版社於2001年1月10日出版。內容簡介 《楞伽經》是唯識宗的根本典據“六經十一論”之一,也是早期禪宗依奉的重要經典(早期禪宗代表人物因此而得名“楞伽師”),在中國佛教史上具有廣泛的影響。它全稱《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四卷,由劉宋...
此可謂依據前四句之義更分別出四種;又可謂是表委四句外各有一絕言。《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四雲(大正16·505b):“若無事無因者,則非有非無,若非有非無則出於四句。四句者是世間言說,若出四句者,則不墮四句。”即此意。◎附一:T. R. V. Murti著·郭忠生譯《中觀哲學》第二章、第五章(摘錄...
P.2135 天請問經疏748 P.2155v(1) 曹元忠與回鶻可汗書772 P.2177 佛說馬有三相經780 第 三 冊 目 錄 P.2182 御注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宣演卷上781 P.2187(1) 破魔變一卷829 (2) 四獸因緣837 (3) 釋門文書838 P.2189 東都發願文841 P.2193 目連緣起857 P.2198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疏...
夾注楞伽阿跋多羅寶經(擬)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第五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第六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第七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第八 藥師如來本願經疏(擬)律學撰著 宗四分比丘隨門要略行儀 [附錄]:戒場圖及說明 宗四分比丘尼隨門要略行儀(擬)疑偽經 妙法蓮華經度量天地品 《壇經》整理 敦煌本《壇經》校...
四、《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劉宋·求那跋陀羅譯,全四卷(第八冊)。呂澄有校勘說明。五、《大般涅盤經·迦葉品》,北涼·曇無讖譯,選卷三十三至三十八(第九冊)。呂澄有校勘說明。六、《解深密經》,唐·玄奘譯,全五卷。第十冊。歐陽漸有《解深密經品目敘》;呂澄有校勘說明。七、《大菩薩藏經·...
達摩在中國北方傳授禪法的時候,曾經向弟子傳授“二入四行”的禪法,又據載,他特別提倡南朝宋代求那跋陀羅譯的《楞伽經》四卷,曾以此經授惠可,對他說:“我觀漢地,惟有此經,仁者依行,自得度世。”四卷《楞伽經》全名《楞伽阿跋多羅寶經》,是早期唯識經典之一,講世界萬有皆由心(如來藏及其受“無始...
相智是佛學術語,指小乘之苦、集、滅、道等四諦之總相智。 據楞伽阿跋多羅寶經註解卷一下載,聲聞人厭苦心切,急於求證果,故聞說知苦、斷集、慕滅、修道等四諦之法時,便歡喜修此相智,而不樂修緣覺之十二因緣法發悟,故聲聞僅斷除現行之見思煩惱,而超越分段生死苦海,然卻未能斷除無明別惑,亦未能...
(2)覺他,乃以自覺之功德普令一切群生覺悟。[大明三藏法數卷四](五)觀察覺與妄想相攝受計著建立覺。即指真覺與妄覺。(1)觀察覺,為觀察一切法之體相一異不可得而覺悟之智。(2)妄想相攝受計著建立覺,乃以妄想計度分別四大之相,取著而建立妄法之覺智。[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二]
觀楞伽阿跋多羅寶經記十八卷首一卷補遺一卷 158 釋迦譜十卷 159 大乘起信論纂注二卷 160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二卷六妙法門一卷 161 易筋經二卷 162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纂注十卷首一卷 163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十卷 164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註解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註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