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經通義》,佛典註疏。南宋嘉定二年(1209)善月撰。六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楞伽經通義
- 性質:佛典註疏
- 作者:善月
- 卷本:六卷
《楞伽經通義》,佛典註疏。南宋嘉定二年(1209)善月撰。六卷。
《楞伽經通義》,佛典註疏。南宋嘉定二年(1209)善月撰。六卷。內容簡介是南朝宋求那跋陀羅譯《楞伽經》的注釋書。作者自序稱,本書“究一經始末,節句義起,盡按吾台宗規矩,大體申述其旨,目曰通義”。書中將經文卷一分為二十一章...
《楞伽經》全稱《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其譯名分別出自南朝宋元嘉二十年(443年)的求那跋陀羅、北魏的菩提流支、唐代于闐(今新疆和田)僧人實叉難陀。各譯為四卷本、十卷本、七卷本。由於求那跋陀羅的譯本最早,更接近本經的原始義,因此流傳廣、影響大。我們也以四卷本為工作底本。針對佛僧對話,散文與詩句...
《楞伽大義今釋(第二版)》是2019年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內容簡介 本書為南懷瑾先生撰著的《楞伽經》全本的大義今釋。內容包括:原文、今譯和串講(用括弧、另段的方式標出)。全書深入淺出,文句流暢,是一部將學術性和通俗性融為一體的別具特色的《楞伽經》讀本。圖書目錄 出版說明 序 自敘 凡例 楞伽...
《晉書·卷一百二十六·載記第二十六》:“臣子逃歸君父,振古通義,故魏武善關羽之奔。”宋·蘇轍《龍川別志》卷下:“將佐有敗,元帥必任其責。諸葛亮為大將軍,馬謖之敗,降右將軍。此古今通義也。”明·宋濂《新注楞伽經後序》:“唯柏庭法師善月依天台教旨,著為通義,夐然絕出常倫。”清·李漁《...
《楞伽經心印》是2011年西泠印社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馮煥珍。內容簡介 《楞伽經心印(套裝共8冊)》內容為雷峰老人之疏是經也。 以宗門爪牙。入性相窟宅。慨義學之荒蕪。悲禪門之儱侗。蓋自癸巳退隱匡埠。睹世寒心。感時勵志。所由來矣。故其掛瓢金井。倚杖玉淵。問契證則心湛海澄。仰嘉遁則身高岳峙。地...
《欏枷大義今釋》是南懷瑾撰著的《楞伽經》全本的大義今釋,由復旦大學出版社於2001年1月10日出版。內容簡介 《楞伽經》是唯識宗的根本典據“六經十一論”之一,也是早期禪宗依奉的重要經典(早期禪宗代表人物因此而得名“楞伽師”),在中國佛教史上具有廣泛的影響。它全稱《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四卷,由劉宋...
”《楞伽經》卷二:“第一義者,聖智自覺所得,非言說妄想覺境界。”隋·慧遠《大乘義章》卷一:“第一義者,亦名真諦,第一是其顯聖之目,所以名義。”唐詩中屢見此詞,如李頎《題神力師院》詩:“每聞第一義,心淨琉璃光。”後多用“第一義”指某家某派最高最深的理義。如《明儒學案》卷十八引...
嘉定二年(1209)撰《楞伽經通義》六卷,四年作《金剛般若經會解》二卷。六年,受郡將陳卿之邀,再度管理壽聖寺,未逾月,便奉寧宗敕令主持上天竺寺。八年夏,遇旱災,奉詔於明慶寺祈雨,帝亦親臨,及有應驗,遂擢升作左街僧錄。十二年秋請辭,歸隱城南祖關。紹定五年(1232)春,再奉旨住持上天竺寺。端平...
楞伽經雲。 若彼心滅盡無乘及乘者 無有乘建立吾說為一乘 故知無彼五機則一乘不建。亦既宣說深淺有殊。是則後一唯是佛乘。前四並非佛法。或者乃以人法疑於天乘。或以前四而疑後一。或以後一而疑前四。乃至五五相疑成二十五重違滯。此則對機無礙何有相違。且一一乘中自有深淺。於此生惑疑網...
《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阿彌陀經》;禪宗主修 《金剛經》、《心經》、《首楞嚴經》、《楞伽經》、《圓覺經》、《維摩詰所說經》、《六祖壇經》;天台宗主修 《法華經》;華嚴宗主修 《華嚴經》;唯識宗 有《解深密經》、《瑜伽師地論》。常見的還有《地藏三經》、《文殊師利所說般若波羅蜜...
2.3 無礙智(梵asan%ga -jn~a^na ),又作無滯智。即於上記四種一切法相,發心即知,不假方便,不假思量,了達無礙之智;此乃如來世諦之智。此三智為三種般若中之觀照般若所攝,亦為一切種智所攝。[瑜伽師地論卷三十八、大乘義章卷十九]3 指楞伽經卷三所說之世間智、出世間智、出世間上上智。3....
’據此可知真諦唯以阿阤那為煩惱障我執,又阿梨耶有解性(即覺)與染污法執(即不覺)之義。又大乘義章第三末曰:‘亦得說九,故楞伽經總品中云:八九種識,如水中波。其狀如何?分別有二:一者真實分別,以說九種。妄中分七,謂六事識及妄識。真中分二,謂阿摩羅及阿梨耶。義如上辯。以此通前,故...
”[6]三祖僧璨承認語言文字不能成為通達聖道和成就法身的手段:“故知聖道幽通,言詮之所不逮;法身空寂,見聞之所不及。即文字語言,徒勞施設也。”[7]四祖道信明確主張得意亡言:“法海雖無量,行之在一言,得意即亡言,一言亦不用,如此了了知,是為得佛意。”[8]五祖弘忍曾對神秀開示《楞伽經》義曰:“...
性具又稱體具或理具。湛然《金剛錍》曾就體具與心造及心變加以簡別。心造出於《華嚴經》說的“一切惟心造”,心變出於《楞伽經》說的“不思議熏,不思議變”。湛然說明:心造通於藏通別圓四教,心變通於別圓二教,體具唯屬圓教和別教後位。知禮闡釋了心造、心變和體具的相互關係,心造有“轉變之造”...
只一法字,義含十雙。謂教義、性修、事理、境智、止觀、正助、行位、因果、體用、六即也。初言教義一雙者:教、謂能詮,即經敘二字;義、謂所詮,即大等六字。此一是通義,九雙是別義。二就所詮義中,言性修一雙者:性、即大佛頂;修、即首楞嚴也。意欲令人悟大佛頂法,即心自性,始知從性起修...
1788 39 金光明最勝王經疏 10卷 唐‧慧沼撰 1789 39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批註 8卷 明‧宗泐、如[王*巳]同注 1790 39 入楞伽心玄義 1卷 唐‧法藏撰 1791 39 注大乘入楞伽經 10卷 宋‧寶臣述 1792 39 佛說盂蘭盆經疏 2卷 唐‧宗密述 1793 39 溫室經義記 1卷 隋‧慧遠撰 1794 39 注...
法師之著作極多,其中以《楞伽經義貫》及06年出版的《大佛頂首楞嚴經義貫》最為人所稱讚!是21世紀難得一見之巨作。自2007年,高雄文殊講堂上慧下律大法師開講楞嚴經,其中就選用了成觀法師的楞嚴經義貫!因為其白話文的方式更適合現代人,但又不會因為過度白話失去原來的味道,慧律法師對這本義貫讚賞有加,有...
有人說他從印度帶來了一部《楞伽經》,但是他沒有翻譯這部經,只是教人家要用這部經。也有人說他帶來的是禪法。何謂禪法?禪法事實上是心法,所以菩提達摩是用他的心,帶來不可思議的禪法。既然是不可思議、無法解釋,所以“祖師西來意”成為古代最普遍流行的一句話頭,而且是當時非常有力量的一句話頭。大概力量...
經中重要論點:(心意識相品):敘說心、意、識的名相,闡明唯識轉變。(一切法相品)、(無自性相品):闡說三性與三無性,顯發空有和融的大義,會一乘五姓兩門,判三時教(三時判教)的隱密,顯了義、不了義。(分別瑜伽品):說明唯識觀行。3.《楞伽經》梵名 Lankavatarasutra 。成立於公元四年...
《楞伽經》:“無有涅槃佛,無有佛涅槃”,涅槃在哪裡?涅槃就在現在。《法華經》:“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現在即在寂滅中,從生到死並沒有動過。“寂滅”二字是“涅槃”的義譯,寂滅是簡單的翻譯,詳細地翻應該是“圓滿清靜寂滅淨樂”。寂是寂靜,滅是滅除煩惱妄想,寂滅不是死亡的代名詞。注意!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原是《妙法蓮華經》里的一經品,由於觀世音信仰傳入中國日益盛行,所以經文從漢文譯本內抽出來,成為便於受持讀誦的單行經品本。《藥師經》全名《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由唐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為中文。和《地藏經》一樣,《藥師經》是讚嘆藥師佛行願的佛經,是大乘經典之一。《楞伽...
其中更提及《大孔雀經》之讀誦。此陀羅尼與《Moraja^taka》詩句中,以及巴瓦寫本中蛇咒法的咒文有相同的起源,這是可以確定的。思想評價 陀羅尼在古代大乘經典中,份量極廣。在後世附加的《法華經》第二十一章與第二十六章,以及《入楞伽經》的最後二章皆可見之。在西元443年首次漢譯的《入楞伽經》,尚未...
專著《法門寺地宮唐密曼荼羅之研究》一書。曾應日本真言宗十八派總部邀請,在日本智積院講演唐密曼荼羅,對佛教界及學術界影響很大。並應邀去法國、新加坡等地講學。多有著述,主要著作有:《藥師經法研究》、《地藏經法研究》、《禪定述要》、《楞伽經講記》、《佛教各宗大義》等。
於諸經論中,聲聞之種類有二種、三種、四種、五種之別。據解深密經卷二無自性相品載,有:一向趣寂聲聞、回向菩提聲聞等二種聲聞。入楞伽經卷四載,有:決定寂滅聲聞、發菩提願善根名善根聲聞、化應化聲聞等三種聲聞。瑜伽師地論卷七十三有:變化聲聞、誓願聲聞、法性聲聞等三種聲聞。世親之法華論卷下則將...
四、佛陀於第二轉般若無相說法諸了義經部中,宣說了遠離一切邊執戲論、極為不住之大空性,圓滿開顯了現空雙運密法界的勝義空分。在《楞伽經》等教典中,世尊還金口授記大車龍樹當來應世,闡演般若經妙義。按藏傳佛教觀點,龍樹菩薩有六部自空中觀方面的代表論著(“龍樹六論”),即《中觀根本慧論》(...
論中由六相悟入虛妄分別,由此了知虛妄分別心於勝義中本無,在世俗中如幻如夢般妄現,又由六相悟入法性,並廣大宣說無分別智的修法,由此獲得轉依,使有法隱沒法性現前。禪宗所謂:“不用求真,但須息妄。”二祖覓心不得,當即悟明心性。《楞伽經》所說諸聖相傳,妄想無性,即能悟入自證聖智境界。《...
達摩在中國北方傳授禪法的時候,曾經向弟子傳授“二入四行”的禪法,又據載,他特別提倡南朝宋代求那跋陀羅譯的《楞伽經》四卷,曾以此經授惠可,對他說:“我觀漢地,惟有此經,仁者依行,自得度世。”四卷《楞伽經》全名《楞伽阿跋多羅寶經》,是早期唯識經典之一,講世界萬有皆由心(如來藏及其受“無始...
‘楞伽師資記’說:“則天大聖皇后,問神秀禪師曰:所傳之法,誰家宗旨?答曰:稟蘄州東山法門。問:依何典誥?答曰:依文殊說般若經,一行三昧”。近代學者,對於禪宗史的研究,重視‘楞伽經’與‘金剛經’,甚至有人以‘楞伽’及‘金剛’,來區分禪的今古。這是以為:五祖以前,是楞伽禪系;到六祖,才以‘...
這是根據《大般涅盤經》中從牛出乳、從乳出酪,次第而出生酥、熟酥、醍醐五味的譬喻而立的。乳譬第一華嚴時,說《華嚴經》;酪譬第二鹿苑時,說“阿含經”;生酥喻第三方等時,說《大方等大集經》、《寶積經》、《維摩經》、《楞伽經》、《勝鬘經》等;熟酥喻第四般若時,說《般若經》;醍醐喻第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