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郢爰
- 館藏地點:上海市黃浦區復興中路301號
- 所屬年代:周
- 所屬博物館:上海市銀行博物館
- 所屬地區:上海
文物簡介,詞語解釋,歷史價值,郢爰簡介,歷史變遷,收藏地點,
文物簡介
古代黃金貨幣。又名印子金,或稱金鈑、龜幣。我國古代的黃金主要產於楚國。楚國有一種有銘文的金鈑(版),這種金鈑大多呈方形,少數呈圓形,上面用銅印印為若干個小方塊,看似烏龜殼。完整的重約一市斤,含金量一般在90%以上。金鈑上的銘文有郢爰、陳爰、專爰、穎、覃金、隔爰及盧金等等。這些帶“爰”字的金鈑,習慣上被稱為“爰金”或“印子金”。“爰金”有形制、銘文、重量,是楚國的一種稱量貨幣。“爰金”在今湖北、安徽、陝西、河南、江蘇、山東等地均有發現,尤其以“郢爰”為多。“郢”為楚都城名,“爰”為貨幣重量單位。
詞語解釋
郢爰(yǐngyuán)
“郢”是先秦時期楚國都城的名稱,首都郢始建於公元前689年,位於湖北省荊州市荊州區紀南城,後幾經遷移,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破郢,楚王遷至陳城,即今淮安,至公元前241年考烈王又在壽春即今壽縣建都,仍名為郢。
“爰”,有人認為是楚國的重量單位,一爰即楚制一斤,約250克。從出土實物來看,整版的“郢爰”每件約重250至260克,正面都刻有排列整齊的“郢爰”印記,印記多少不等。
歷史價值
當時黃金的流通限於上層社會,而且只在國際禮聘、遊說諸侯、國王贈賞、大宗交易時才使用。它是我國最早的原始黃金鑄幣,其含金量在90%以上,質量上好的可達到99%。使用時,根據需要將金版或金餅切割成零星小塊,然後通過特定的等臂天平,稱量使用。東漢之前,盛行黃金貨幣,在交易中發揮了極大作用。東漢之後,由於白銀產量增多,並逐漸成為一種重要的支付手段,形式為銀餅或銀錠,直至清末銀元產生。因此,郢爰金幣在古代貨幣中,有極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
郢爰簡介
郢爰,是楚國的金幣。早在宋代李石《續博物志》和沈括《夢溪筆談》中就都有記載,惟將兩字釋為“劉主”,清李兆洛《鳳台縣誌》中所記與上述相同,僅改篆文為“主劉”,都認為是淮南王劉安的藥金。清吳大徵《權衡度量實驗考》和方浚益《綴遺齋彝器考釋》才考證兩字為“郢爰”。儘管至今對“爰”字仍有不同的解釋,但根據郢字,考定為楚國的貨幣,這已是確定無疑。
歷史變遷
1974年,在中國河南省扶溝古城村出土金幣392塊,總重量8183.3克。1979年,在安徽省壽縣花園村出土爰金十八整版和一小塊,重5187.25克。1971年,在湖北江陵郢城也曾出土一塊郢爰,重17.5克。這些楚金幣的含金量多少不一,一般都在94-98%之間,少量的僅為85%左右。
楚金幣的稱謂甚多,主要根據金幣上鈐刻的文字命名,如“郢爰”、“陳爰”、“融爰”、“盧金”等,“郢爰”是楚金幣中出現時代最早、當今出土最多的一種,因而人們多以它作為楚國黃金貨幣的代表。“爰”,有人認為是楚國的重量單位,一爰即楚制一斤,約250克。
楚金幣的形制有兩種,一種是正方形或長方形的金版,另一種是扁圓體的金餅,以前者為多見。從出土實物來看,整版的“郢爰”每件約重250至260克,正面都刻有排列整齊的“郢爰”印記,印記多少不等。金餅上多無印記,有實心和空心兩種,形狀酷似龜。現在我們所看到的楚金幣,除極少數為墓葬出土外,絕大部分來自於窖藏財富。從文獻中可以看出,黃金的流通限於上層社會,而且只在國際禮聘、遊說諸侯、國王贈賞、大宗交易時才使用。使用時動輒百金、千金,至少為一鎰。
楚金幣是一種稱量貨幣,使用時根據需要將金版或金餅切割成零星小塊,然後通過特定的等臂天平稱量再行交換。因而出土的楚金幣,大都是零星碎塊,大小輕重相差懸殊,而且明顯看出曾被切割過的痕跡。
楚國之所以能在中國最早利用黃金作貨幣,是因為楚地擁有豐富的黃金資源。楚國金幣是選用高品位的天然金塊熔鑄而成。
戰國時期流通的貨幣主要是銅鑄幣和黃金。銅鑄幣分布幣、刀幣、圓錢、貝四種。布幣主要流行於韓、趙、魏三晉地區、刀幣主要流行於齊、燕、趙三國。圓錢主要流行於周、秦及趙、魏兩國沿黃河的地區,銅貝主要流行於楚。戰國的黃金貨幣主要流行於楚,分餅金和金版兩種,金版多標印記.
戰國時期楚國的“郢爰”(“郢”為楚都城名,“爰”為貨幣重量單位),距今已有約2500年歷史,是目前中國發現最早的黃金貨幣。“郢爰”是一種稱量貨幣,形制有兩種,一種是正方形或長方形的金版,另一種是扁圓體的金餅,以前者為多見。使用時根據需要將金版或金餅切割成零星小塊,然後通過特定的等臂天平稱量進行交換。因而出土的楚金幣,大多為零星碎塊,大小輕重相差懸殊,經過流通的“郢爰”能明顯看出曾被切割過的痕跡。戰國時期黃金的流通限於上層社會,而且只在國間禮聘、遊說諸侯、國王贈賞、大宗交易時才使用。
收藏地點
全國多處博物館均有館藏,如荊州博物館、南京博物院、壽縣博物館、瀋陽金融博物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