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狀石核是產于山西省大同市大同縣小站王龍溝的更新世晚期(Q3)的化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楔狀石核
- 外文名:Wedge-Shaped Core
- 形成時代:更新世晚期(Q3)
- 產地:大同市大同縣小站王龍溝
楔狀石核是產于山西省大同市大同縣小站王龍溝的更新世晚期(Q3)的化石。
楔狀石核是產于山西省大同市大同縣小站王龍溝的更新世晚期(Q3)的化石。特性描述台面長34,寬2~15毫米。台面三角形,剝片面上有一層石葉疤。形狀為三角形和長方形。石核上的楔狀緣長29毫米。核身未保留自然面。1保存單位中國...
楔形核 楔形核(cuneiform nucleus)是2014年公布的人體解剖學名詞。定義 幾乎占中腦全長、位於中央灰質腹外側的神經核。向下與腦橋嘴側網狀核接續,發出下行纖維參與構成腦幹網狀結構的效應區。出處 《人體解剖學名詞》第二版。
刮削器種類齊全,其中一件為船底形,又稱楔狀石核,因其為亞洲東部、日本和北美大陸細石器所特有,故有“楔狀洲際石核”之稱。1979年,考古工作者又在這裡採獲了252件石器標本,新發現有細石葉、細石核、船底形石核、鉛筆頭狀石核、指甲蓋型刮削器、圓底形鏃、雕刻器等,這些細石器的石料有燧石、玉髓、...
薛關石製品以小型者居多,打片技術兼用直接法和間接法。石製品中的一些大型石器,如似石斧、半月形刮削器和石錘等,與整個石器的加工方法、風格一致,是薛關文化遺存中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薛關遺址是一處以楔狀石核為特徵的典型細石器技術傳統的文化遺址。石英岩為尖狀器的主要原料,是製作精緻,最具代表性的...
文化遺物有錐狀石核、平柱形石核、楔形石核、圓刃和弧刃刮削器、石片石器、加工石葉等。塔克爾巴斯陶遺址其時代較七城仔細石器遺址為晚,但之間似有淵源或影響關係。一九八八年由昌吉回族自治州文物普查隊調查發現。木壘河 位於木壘縣縣城南郊、木壘河東岸的草地上。文化遺物有:柱狀石核、長條形石片、弧刃或直...
細石核:6件,原料均為礫石。包括錐形石核、楔形石核。石片:21件,含間接法剝製的石片。細石葉:59件。刮削器:6件,岩性均為燧石。其中2件毛坯為石核,4件為石片。根據刃緣形態可分為凸刃、直刃等。修理方式包括正向、反向等,比例為2:1。尖狀器:5件,岩性均為燧石。其中2件毛坯為石核,2件為...
楔狀石核及尖狀器為虎頭梁石器中具代表性器物,在個別尖狀器的一面可見磨過的痕跡。此外,尚有刮削器、雕刻器及穿孔貝殼、鴕鳥蛋皮扁珠、鳥骨扁珠、鑽孔石珠等裝飾品。遺址中有燒火、燒骨、燒蛋皮、爐灶坑及赤鐵礦碎塊等。虎頭梁石器加工技術先進,加工細緻,類型多而穩定。虎頭梁文化與峙峪文化在文化發展上有一定...
鳳凰嶺的石器屬於典型的細石器文化,主要由石英石、燧石製作而成,器形有船底形石核、錐形石核、稜柱狀石核、楔狀石核、漏斗狀石核、雙台面石核、刮削器、圓刮器,尖狀器、鑿形器、雕刻器、等,多採用直接打片,單面修理加工方法製作。據估計,年代約距今一萬年至一萬六千年左右,處於舊石器時代末期。
下川文化的石質遺物包括細小石器和粗大石器兩大類,但文化的主體是以黑色燧石製造的大批類型複雜的細石器。在初級產品中,雖然直接打擊法產生的普通石片仍占絕對多數,但壓製法的產物——錐狀石核、柱狀石核、楔狀石核、漏斗狀石核以及與之相應的大量細石葉代表了下川文化先進的石器工藝。在加工石器方面,除繼承...
目前已出土各種石器30餘件,其中包括石錐、石葉、楔形石核、刮削器、砍砸器、尖狀器等原始人類使用的各種石器,種類和數量異常豐富。其中一枚瑪瑙石錐,小巧精緻,工藝高超,在舊石器時代出土文物中堪稱極品。據考古專家介紹,這是一處中國國內少見的古人類舊石器埋藏的“富礦”,屬舊石器時代末期,時間大約在1萬到...
石器的原料多為燧石,細石器的類型達 40 多種,有錐狀、半錐狀、柱狀、楔狀和漏斗狀等各種類型的典型細石核,還有細石葉和各種刮削器、尖狀器、雕刻器,以及琢背小刀、箭鏃、鋸、錐、鑽等。這批石器的製作技術,承襲了峙峪文化的傳統,又有突出的進步,為其它遺址所少見。最能體現中石器時代文化特點的,是...
包括14地點(細石器)與8地點(石片石器),前者分布在珠洛河右岸二級階地上,後者分布於附近山麓洪積扇前沿地表。根據石器技術類型分析,細石器應當屬於新石器時代早期或中石器時代,石片石器應當屬於舊石器時代晚期。石製品組合 細石器工業產品共45件(圖1),其中楔形石核15件(圖2)、錐形石核24件(圖3-4)...
石製品組合 採集石製品共69件,原料為灰色矽質岩、角頁岩等。石製品類型包括石核、石片、工具、殘片斷塊等,所有標本不見水流沖磨痕跡。石核:原料均為矽質岩,可分為塊狀石核與似錐狀/似楔狀石核。塊狀石核為單台面石核,台面為素台面,台面角近90度,核體殘留的片疤縱軸較短。似錐狀/似楔狀石核體稍...
陶器的燒制,石器的壓剝打制技術都非常成熟;地層關係清晰、測年數據連續,展現了人類從舊石器時代的流動性方式到群體棲居方式的發展轉變;房址中發現的舌形毛坯石料、楔形石核、錐狀石核、細石葉,完整地展現了一個由楔形石核到錐狀石核的發展過程。兩種石器技術體系,為舊石器向新石器時代過渡研究提供了非常重...
從文化內涵方面看,鳳凰嶺文化的典型細石器與河北陽原一帶的細石器,無論是石器組合、還是製作技術均十分接近。鳳凰嶺發現的細石器,組合完備,特徵鮮明,主要有三類典型的細石器:第一類是細石核,可以區分為船底形石核、楔狀石核、稜柱狀石核、錐狀石核、漏斗狀石核等;第二類是細石葉,從細石核上剝落...
13.尖狀器 14.雕刻器 15.石球 16.板井子遺址出土的石製品 17.刮削器 18.尖狀器 19.骨鏟狀器、骨尖狀器、骨雕刻器、骨刮削器 (複製品)20.角器(複製品)舊石器時代晚期 21.雕刻器 22.琢背刀 23.錛狀器 24.石矛頭 25.馬鞍山灶坑 26.楔形石核 27.細石葉 28.磨光石斧 29.石磨盤...
發掘出以楔形石核和尖狀器為主的大量石器,還發現了古人使用過的灶坑。隨後,由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發掘了於家溝遺址,出土了距今1萬年前的夾砂黃褐色陶片,是在舊石器時代地層里發現的唯一的一塊陶片,對研究舊石器時代向新石器時代過渡、農業起源、制陶業起源等具有重要的意義,被評為1998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
東谷坨文化 釋文:中國北方早更新世的舊石器時代早期文化。1981年發現於河北陽原東谷坨村,石器發現於地面下45米的河湖相沉積中,石器數量多,有尖狀器、邊刮器、圓形楔狀石核和石葉型小石片等。距今約100萬年。其附近的小長梁等同期地點也有類似情況
該地點的石製品均發現於階地的第2層和第3層。原料為當地的凝灰岩、燧石和流紋岩等礫石。石製品分兩類:一類是較大的石器,如兩面修理的半月形刮削器,以及用以剝製長石片或普通石片的石核和長石片;另一類是具有細石器傳統的各類石製品,如楔狀石核、細石葉、圓頭刮削器和雕刻器等。細石器的數量雖不多,但...
南,西,北圍繞遺址下皆建房,西部下還有小塘。新石器時代遺址。位於山西省右玉縣丁家村。1983年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等作考古調查,發現一些細石器及陶片。細石器屬於以楔狀石核為代表的典型的細石器技術傳統,有細石核、尖狀器、刮削器、殘石器、石片、石環等。另見有一定數量的新石器時代陶片。
6石尖狀器舊石器時代 7石砍砸器舊石器時代 8石砍砸器舊石器時代 9石刮削器舊石器時代 10石砍砸器舊石器時代 11石刮削器舊石器時代 三、中石器時代 12石砍砸器小石器時代 13扁平細石核中石器時代 14楔狀石核中石器時代 15細石核中石器時代 16石凹刃刮削器中石器時代 17、18石研磨器中石器時代 四、新...
1972年,中國科學院"雙古所"的蓋培和衛奇兩位專家在桑乾河中游地段發掘虎頭梁遺址。發掘出以楔狀石核和尖狀器為主的大量石器,還發掘出古人使用過的灶炕,周圍散落著大量的木炭粒、燒骨和燒過的鴕鳥蛋皮等。重要發現 1973年,中科院“雙古所”蓋培、衛奇對虎頭梁遺址進行發掘,並發現了73101、73102、73103、73104...
2016年,正式發掘的尼阿底遺址,考古工作者在地層中發掘出土了4000餘件舊石器時代石製品,包括石核、石片、石葉和刮削器、尖狀器、雕刻器、凹缺器等,這些石器都是古代人群狩獵和採集的主要工具。尼阿底遺址科考是中科院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的一部分。2018年11月30日,中國科學院宣布,該院古脊椎動物與古...
細石核有船底形、楔形。船底以石葉為毛坯。長2.24厘米、寬4.12厘米、厚1.32厘米,重14.26克。台面寬平,從台面前緣向後縱向一次打擊而成。長0.83厘米、寬3.36厘米。底緣經兩面修理形成鈍棱,修疤細小,呈魚鱗狀。剝片面寬闊,有五個細小的剝片疤。楔形有4種類型。石片 完整石片可分六型,其中Ⅱ型劈...
第二節 石製品 一、複合石核 二、楔形石核 三、三棱狀石核 四、砍砸器 五、多用刮削器 六、雙刃刮削器 七、圓頭刮削器 八、凹底形石鏃 九、刮削器 十、三角形石鏃 十一、環刃石器 十二、石球 十三、石斧 十四、厚身石斧 十五、長身石斧 十六、石斧 十七、石鑿 十八、石鋤 十九、石模具 二十、石磨 ...
在沒有金屬的舊石器時代,石器工具只能以石擊石,因而產生了各式各樣的打擊法。峙峪人製造石器的方法主要有兩種:一是直接打擊法。如用砸擊法製作兩極石核、兩極石葉等。二是間接打擊法。即用一根棒狀物,將其尖端對準石面邊緣,用石錘敲打棒狀物的另一端,通過力的傳遞作用打擊出薄而窄長的石片,以製作細小...
細石核類:1件,屬於楔形石核毛坯,黑色矽質岩質地,原型為石片。此石核左側保留石皮,已初步修理出楔狀緣與台面,但楔狀緣不甚規整,還未出現工作面(尚未開始剝片)。工具:共12件,各類刮削器10件、尖狀器2件,毛坯均為石片。刮削器可分為邊刮器與端刮器,數量各5件。尖狀器均兩面修理而成,修理方法...
自1984年鴿子山遺址在文物普查中被發現以來,中美聯合考古隊先後採集、發掘各類石器、動物化石2500多件。採集石器有磨製石斧、磨盤、魔棒、打制敲砸器、尖狀器、刮削器、石核等,還有少量的泥質紅陶,夾砂紅陶片。2006年,鴿子山古遺址中心向東南1千米處發掘出土數件石器和骨器。其中石磨盤、石磨棒各1件,骨制月牙...
地表不見任何遺蹟現象,採集到細石器數十件,主要有石核、石葉、石鏃、刮削器等,質地為黑色、灰色矽質岩或粉砂質泥岩,石質均堅硬細膩。石核以楔形為主,器形較短,剝痕明顯。石鏃加工不完整,但基本成形。刮削器多為片狀或船底狀,刃部較為鋒利,但無使用痕跡。石葉主要為長方形,背部有1~2條棱脊,兩刃...
剖面下部距今8000―14000年前的細石器文化層中,出土有細石器工藝製品、裝飾品和楔形石核、細石葉、端刮器、尖狀器、雕刻器、錛狀器等石器,以及年代超過萬年的夾砂黃褐陶片;剖面上部含有新石器文化遺物,年代約為距今5000―8000年前。發掘意義 遺址的發掘,對研究舊石器時代向新石器時代過渡、農業起源、制陶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