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嶺遺址

鳳凰嶺遺址

鳳凰嶺遺址,位於山東省臨沂市河東區鳳凰嶺街道辦事處王家黑墩村東的鳳凰嶺之上,屬於沂河、沭河沖積平原的二級階地殘餘地貌,是一處舊石器時代細石器文化、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商、西周、東周、漢代及唐、宋時期的文化遺存,尤以東周大墓和舊石器時代晚期的細石器遺存最具代表性,是“鳳凰嶺文化”的命名地。遺址面積約12.5萬平方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鳳凰嶺遺址
  • 地理位置:臨沂城東河東區鳳凰嶺鄉王家黑墩村東
  • 海拔:60-70米,巔峰75米
  • 南北長:1公里
  • 東西寬:300餘米
簡介,人文歷史,遺址介紹,發掘過程,遺址的地層和採樣,出土的典型石製品,文化層絕對年代確定,

簡介

鳳凰嶺高出地面10-20米,海拔60-70米,巔峰75米,由五個饅頭形大土丘組成,南北長1公里,東西寬300餘米。其五個土丘已有三個被整平為農田,後存兩個。

人文歷史

1982年5月,鐵十四局在此處購土,修築兗(州)石(臼)鐵路沂河東段路基,挖土時發現墓葬。臨沂地、縣文物管理部門及時組織人員對其進行發掘清理。是年冬,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山東工作隊又冒著嚴寒,打破只在春、秋季考古發掘的常規,搶救發掘鳳凰嶺遺存。通過大面積科學挖掘,先後清理戰國至漢代墓葬88座,出土文物有鼎、盒、罐、盆、壺、缽、銅鏡、五銖錢等。另有8個樂舞、雜技俑,塑雕精緻 ,栩栩如生。在這些墓葬中,一座最大的墓葬系東周墓。墓呈方形,面積近100平方米,由三部分組成,有車馬坑、器物坑和墓室。墓早年又有11具無棺的骨架,乃係奴隸殉葬墓。主墓北25米有一個器物坑,出土器物有編鐘一套計9件,鼎7件,矛14把,弓4張,簇鏃1宗,舟、獻各1件。最大鼎重35公斤,最長的一把矛達3.09米。在鳳凰嶺遺址中同時還出土地許多細石器,並發現了多處用火遺蹟,這些細石器包括石核石器和石片石器兩大類,器形繁多。大多數以傳統的間接打法製成,具有典型的細石器特點。細石器在山東省乃首次發現,代表一個歷史時期的單獨文化,存在於距今約有1至2萬年前的中石器時期。這一發現,填補了魯南舊石器時代晚期開始出現原始農業的空白。
1983年春,鳳凰嶺遺址已被鐵路部門挖土築基夷為平地,現成為農家果園暨鳳凰鄉人民政府駐地。在其北僅存高10米,東西、南北各20米左右的圓土丘一處。

遺址介紹

鳳凰嶺細石器遺址位於山東省臨沂市河東區鳳凰嶺街道王黑墩村村東的高嶺上,該高嶺為沂河與沭河之間的一處高出周圍地面10~20米的土嶺。鳳凰嶺遺址是山東省發現的第一處細石器遺址,它的發現掀起了魯南—蘇北地區細石器文化發現和研究的熱潮。遺憾的是,遺址主體地層因兗石鐵路建設取土而被破壞,高嶺變成平地,遺址的地層與年代問題一直懸而未決。

發掘過程

遺址的地層和採樣

2016年,臨沂市文物部門在勘探過程中,於鳳凰嶺遺址的西北邊緣發現了有地層依據的細石器標本。2017年,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和臨沂市文物局對該遺址進行了發掘,發掘面積近300平方米,發掘深度1~1.5米左右。本次發掘確認了埋藏細石器遺存的原生地層,出土了比較豐富的石製品標本。
由於歷年的農田建設和取土活動,發掘區域的地貌原狀遭到人工改造,原始地層的上部至少有1米以上的堆積被取走。除局部有小範圍厚約10厘米、包含零星龍山文化陶片的全新世地層外,現地層在耕土之下即為細石器文化層,厚度約1米,土質為黃褐色粘土質砂層,屬河流相階地堆積,緻密均勻,無分層現象,內含零星小礫石,出土有細石器遺存,主要為石製品,未發現灰燼和動物化石等。文化層發掘結束後,局部探方再向下發掘1米左右,距地表深度大於2米,雖土質未變,但未發現石製品或其他文化遺物。
出土的典型石製品出土的典型石製品
本次發掘出土石製品400餘件,主要分布於發掘區的西南部。石製品類型豐富,包括石錘、普通石核、細石葉石核、普通石片、細石葉、石器、斷塊和殘片等。原料的岩性主要為變質砂岩、燧石、石英和石英岩等。石錘主要為石英岩類的礫石直接使用而成,打擊痕跡明顯。石核類以細石葉石核最具特色,均以燧石質的小礫石為原料加工,形狀不固定,多為塊狀和片狀,尺寸很小,最大長一般在2厘米左右,台面和剝片面遠端有修理,剝片面上的片疤細小;與之相對應,出土的細石葉也很細小,寬度多小於0.5厘米。石器以刮削器為主,尺寸較大,一般在5~8厘米,加工精緻,多為單面加工;另外還出土有少量錛狀器和矛頭狀兩面器。這些石器多以變質砂岩的石片為毛坯製作而成,加工精緻,形狀規整,尺寸較大。

出土的典型石製品

本次發掘最重要的收穫是確定了鳳凰嶺遺址的原生地層,並初步確定了細石器遺存的年代。在多個探方進行了光釋光樣品的序列採集,目前進行了4個樣品的測年,初步結果顯示文化層的絕對年代為距今約1.9 至1.3萬年。
自1982年首次發現以來,鳳凰嶺遺址的細石器遺存便受到史前考古學界的廣泛重視,並提出了“鳳凰嶺文化”的概念。遺憾的是這批材料缺少可靠的年代數據支撐,影響了後續對鳳凰嶺細石器文化的深入研究。本次發掘雖然位於鳳凰嶺遺址的邊緣區,但地層明確,遺址出土的石製品類型全面,細石器技術特點明顯,且有科學的測年數據。新的發現一方面為研究魯南—蘇北區域細石器遺存的存在時間、區域適應特點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另一方面對研究中國北方細石器遺存的分布、技術擴散等課題具有重要價值。鳳凰嶺遺址的新發現把山東地區細石器遺存的研究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對中國細石器文化的區域研究將產生深遠的影響。

文化層絕對年代確定

2018年11月14日-15日,山東臨沂鳳凰嶺細石器考古發掘成果新聞發布會暨“鳳凰嶺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在臨沂市河東區舉辦。
日本奈良文化財研究所研究員加藤真二,中國第四紀研究委員會常務理事、第四紀教育專業委員會主任、北京大學博士生導師夏正楷,中國考古學會舊石器考古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北京大學教授王幼平,中國考古學會舊石器考古專業委員會主任、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高星,中國考古學會舊石器考古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陳福友,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李鋒,中國考古學會新石器時代考古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山東大學東方考古研究中心主任欒豐實,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長孫波,河北師範大學教授梅惠傑,河北師範大學教授趙海龍,河北大學副教授李罡,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趙清坡,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孫倩倩等國內外知名專家教授和省考古院領導參加。
關於鳳凰嶺文化的來源,目前主要有兩種意見:一是來源於當地的舊石器文化。眾所周知,沂蒙山區在舊石器時代早期就發現了沂源直立人化石。到舊石器時代晚期,遺址的分布區域擴大到整個沂沭河流域,數量顯著增多,如沂源千人洞(原山東1號洞)、下崖洞等、郯城黑龍潭、連雲港桃花澗等,就是其代表性遺址。沂沭河流域的舊石器時代晚期遺存與鳳凰嶺文化的分布區域一致;石製品的原料均來自河灘和沖溝中自然破碎的礫石,岩性種類基本一致,只是鳳凰嶺文化燧石等優質石料的比例較之舊石器時代晚期明顯提高;鳳凰嶺文化在直接打擊技術的基礎上,產生出間接打擊技術,同時,都存在使用砸擊法生產石片的現象;兩者的石器器類較為接近,如石核、石片、刮削器、砍砸器、尖狀器、雕刻器等。從而表明兩者之間可能存在著內在傳承關係。二是認為來自北方。由於冰期的原因,北方的狩獵人追隨著獵物南下,來到黃河下游地區。從文化內涵方面看,鳳凰嶺文化的典型細石器與河北陽原一帶的細石器,無論是石器組合、還是製作技術均十分接近。
鳳凰嶺發現的細石器,組合完備,特徵鮮明,主要有三類典型的細石器:第一類是細石核,可以區分為船底形石核、楔狀石核、稜柱狀石核、錐狀石核、漏斗狀石核等;第二類是細石葉,從細石核上剝落下來的小石片,典型者為長條形石葉,斷面為一面尖突的弧形;第三類是細石器工具組合,較為典型的有拇指蓋狀圓頭刮削器、龜背狀刮削器、雕刻器、石鏃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