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皮口遺址

色皮口遺址

色皮口遺址位於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木壘哈薩克自治縣,遺址占地面積約35萬平方米,由細石器遺址、蒙元的石壘碉堡遺址、清代烽火台和驛站四個單元組成,是一個自蒙元時期建立並一直沿用的關隘驛站。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色皮口遺址
  • 地理位置:木壘縣 
  • 所處時代:新石器時代—民國 
  • 占地面積:約 350000 m
  • 保護級別:自治區級
  • 別名:色必口  、色畢口、色壁口、色琶口、色脾口 
歷史淵源,遺址概況,色皮口驛站遺址,色皮口烽火台遺址,色皮口細石器遺址,色皮口碉堡遺址,文獻記錄,文學記錄,駐兵記錄,文物遺存,所獲榮譽,地理位置,

歷史淵源

色皮口遺址位於新疆木壘縣,“色皮”是當地百姓口中的土語,意為“羊脾臟”,這裡地勢險要、山勢複雜,色皮口沿線的山頂上,分布著一些軍事防禦工事,扼守著邊疆通往內地的通道。

遺址概況

色皮口驛站遺址

色皮口驛站遺址位於木壘縣大石頭鄉大石頭村東南約20千米處、木巴公路北側約300米的山間谷地,是天山走廊古驛站之中的一個,也是“窮八站”與“富八站”的分野。現存一組有三大單元組成的房屋建築基址。第一單元位於最南側,呈方形,邊長50米,由院落、房屋、院牆、壕溝四部分組成。院牆呈土壟狀,底寬1.5、高0.6米,基部用石塊壘砌,主體用黃色粗砂土構築。北牆中部有門道,寬3米。院牆內外均有壕溝,寬約1、深約0.4米。院牆北、東、西牆內側分布有15間房屋建築基址,房屋均已倒塌,但形狀和間隔可以辨認,每側各有5間,規格一致,均進深5、寬3米,門都朝向院落。院落較為平整,沒有發現遺蹟。第二單元西南距第一單元125米,呈長方形,東西78、南北42米。現僅存院落牆基,底寬1、高0.5米,構築方法與第一單元相同。北牆體中部為門道,寬2米。牆基外側為壕溝,溝深1、寬3米。牆基內房屋建築遺蹟已無法辨認。第三單元緊鄰第二單元東北側,長方形,東西20、南北26.5米,牆基、壕溝分布狀況和建造方式與第二單元相似。牆基東側開門道,寬2米,西、北、南牆內側分布有房屋建築基址,進深5米,間隔無法辨認。在遺址內外散布有青花瓷片和清代錢幣數枚。該遺址地處清代交通線路附近,西側有烽火台遺址,故疑為清代驛站遺址,並且是目前昌吉州發現最大、保存最好的一座。2013年3月,被列入昌吉境內烽燧群,成為昌吉境內長城資源遺址之一(驛站遺址)、國家長城資源項目,屬於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色皮口遺址
色皮口驛站遺址遠景

色皮口烽火台遺址

2013年3月,色皮口烽火台被列入昌吉境內烽燧群,成為昌吉境內長城資源遺址之一(烽火台遺址)、國家長城資源項目,屬於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色皮口遺址
色皮口烽火台遺址

色皮口細石器遺址

色皮口細石器遺址位於木壘縣大石頭鄉大石頭村東南約20千米、木壘與巴里坤交界處。地勢平緩,地表多黃色粗砂土,含鹼量大,植被僅有少量沙漠鹼生植物。遺址東部有一眼泉,泉水沿溝谷流入山澗。遺址面積約25萬平方米。地表不見任何遺蹟現象,採集到細石器數十件,主要有石核、石葉、石鏃、刮削器等,質地為黑色、灰色矽質岩或粉砂質泥岩,石質均堅硬細膩。石核以楔形為主,器形較短,剝痕明顯。石鏃加工不完整,但基本成形。刮削器多為片狀或船底狀,刃部較為鋒利,但無使用痕跡。石葉主要為長方形,背部有1~2條棱脊,兩刃鋒利。該細石器遺址所反映出的文化內涵與新疆其他地區同類遺存相似,推測其年代為距今5000~3000年。
色皮口遺址
色皮口細石器遺址及標本

色皮口碉堡遺址

色皮口碉堡遺址位於木壘縣大石頭鄉大石頭村東南約20千米、木巴公路北側的5座山樑頂部,地處山前丘陵地帶,地勢狹窄險要、起伏較大。
該遺址是由1座碉堡、18座掩體和7堵防禦牆組成的防禦設施。遺址西南端為碉堡,碉堡呈圓形,直徑7米,南、北面有射孔2處,東面開拱形門洞。防禦牆在每座山頭都有分布,呈東西或南北走向,長13~85米。掩體沿防禦牆分布,有的位於防禦牆兩端,與牆體直接相連,平面一般呈圓形或半圓形;還有1座呈葫蘆形,直徑4~5米,開口一般朝東或北。所有這些設施均由稜角分明的石塊加黏土混合壘砌而成,高度均在0.6~1、寬0.5~0.8米,整個防禦體系扼守交通要道,依險要地勢而建,易守難攻。遺址附近溝底採集到子彈頭1枚,因此推測其為民國時期一處軍事設施。
該遺址時代雖然距現代較近,作為一處近代軍事設施遺存,其性質特殊,在本地也較為罕見,保存的完整性也尤其難得,具有較高的價值。

文獻記錄

文學記錄

駐兵記錄

文物遺存

石壘碉堡及冷兵器時代的箭頭、箭鏃、青花瓷片、清代錢幣、細石器。

所獲榮譽

色皮口遺址是新疆第七批自治區級文物保護單位

地理位置

色皮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