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行政區劃,建制沿革,下轄地區,行政區劃,自然地理,地理位置,氣候條件,自然資源,經濟發展,設施種植,園藝種植,產業化,養殖示範,工業發展,文明風貌,古鎮風貌,文化體育,文明新風,基礎設施,土地,排水,供水,供電,供熱,供氣,通信,道路,建設,城市,農村,展望,旅遊景點,沙洲中路步行街,張家港購物公園,沙洲湖一乾河景區,
歷史沿革
公元前21世紀至公元前17世紀初的夏朝,境內屬江南的
揚州(當時揚州位於長江之南)管轄。
商末,周太王古公亶父之子泰伯、仲雍讓國南行建勾吳古國,北臨大江。境內為古吳屬地,時稱“荊蠻”。
公元前841年,
周武王滅紂後,封仲雍曾孫周章為吳王,境內為吳國北境。
東周元王三年(
公元前473年),越滅吳,境內隸屬於越。顯王三十六年(公元前333年),楚滅越,遂隸屬於楚。
秦孝文王三年(
公元前248年),楚考烈王遷封國相黃歇為春申君於江東(今江南)吳地,境內屬歇封地。
秦始皇二十六年(
公元前221年),秦平楚後統一中國,實行
郡縣制,於江南地置會稽郡。境內屬
會稽郡,並以界涇河、南谷瀆港為界,分東、西兩部,東部為吳縣地,西部為延陵鄉,境內屬延陵鄉。
西漢漢高祖五年(
公元前202年),改延陵鄉為毘陵縣,析延陵之地為暨陽鄉。境內屬毘陵縣
暨陽鄉。
三國時,境內屬
吳國。
西晉太康二年(281年),以暨陽鄉、南沙鄉(今乘航至常熟市福山一帶)和
無錫北部之地置暨陽縣,縣治設於楊舍。境內屬毘陵郡暨陽縣。
晉懷帝永嘉五年(
311年),為避東海王世子諱,改毘陵郡為晉陵郡,境內改屬晉陵郡暨陽縣。
唐武德九年(
626年),復並暨陽、利城為江陰縣,隸屬常州。自此,境內以界涇河為界,東部屬常熟縣(元時,稱常熟州),西部屬江陰縣(元時,稱
江陰路、
江陰州),直至民國。
宋、元、明時,縣境為17鄉,境內多為江陰縣白鹿鄉,惟獨一保、五保又跨入崇仁鄉界。
明
嘉靖三十七年(
1558年),為防禦海上倭寇侵擾,楊舍築堡城。 清
康熙三年(
1664年),全國清丈土地後,撤鄉設鎮,分江陰縣白鹿、崇仁等鄉為36鎮,“於是楊舍遂以鎮定名”,隸屬常州府江陰縣。這是楊舍歷史上建置之始,亦為楊舍鎮之濫觴。
清光緒年間,楊舍鎮轄有9個保和2個墩保,地處舊時白鹿和崇仁兩鄉之間。
1912年,
中華民國成立,地方行政改為省縣二級制。翌年10月,省令頒行市鄉制,建楊舍鄉,撤楊舍鎮。
民國16年(
1927年),縣以下設區建鄉,初建楊舍區,區公所設在楊舍鎮,隸屬江陰縣,同時廢除保甲,推行閭鄰制。民國23年3月,撤閭鄰制,恢復保甲制。
民國23年(
1934年)設立楊舍鎮,屬江陰縣第四區管轄。
民國30年(
1941年)2月,在中共澄錫虞總辦事處領導下,虞西(澄東)縣楊舍區和楊舍鎮抗日民主政府先後成立,隸屬於蘇南第二行政專員公署。
民國31年(
1942年),汪偽政權設楊舍鎮建置。
民國32年(
1943年),楊舍區和華士區合併,稱華楊區,楊舍鎮屬該區。
抗日戰爭勝利後,
國民政府仍設楊舍鎮。
民國35年(
1946年),楊舍鎮直屬江陰縣管轄。
民國36年(
1947年),楊舍鎮被定為江陰縣楊舍自治示範鎮。時轄郊區的三餘、斜橋和北城3個鄉。
1949年4月22日,境內解放。沿襲民國建制,東部屬常熟縣,西部屬江陰縣。
解放後,境內行政區劃暫沿用民國時期的區、鄉、保、甲制。
解放初期,江陰縣分為城區、城東、城南、城西和晨陽5個大區,楊舍1鎮3鄉(楊舍鎮、三餘鄉、斜橋鄉和北城鄉)屬晨陽區。
1949年10月,境內廢除保甲制,縣以下建立區、鄉(鎮)、村、組。江陰全縣劃分成7個區,楊舍1鎮3鄉改為1鎮4鄉(增設1個由三餘鄉的西部、斜橋鄉的南部組成的城西鄉),改屬華楊區管轄。
1951年9月,分區分鄉,華楊區分成華士區和楊舍區。楊舍鎮和三餘、城西、北城、斜橋等11個小鄉屬楊舍區管轄。
1952年10月,楊舍鎮為江陰縣直屬鎮。
1956年3月,並區並鄉,撤銷楊舍區,北城鄉併入斜橋鄉,屬後塍區;崇化鄉併入城西鄉,屬華士區;三餘鄉併入蘇市鄉,屬長涇區;楊舍鎮直屬江陰縣,附於長涇區。
1957年9月,撤區並鄉。以楊舍為中心,由斜橋鄉的11個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以下簡稱高級社),蘇市鄉的三、四、五、六、八、九和紅旗三社等7個高級社,以及城西鄉的二、五、八、九等4個高級社,共22個高級社組成楊舍大鄉。之後,又將22個高級社逐步縮並成15個大高級社。
1958年9月,掀起
人民公社化高潮,實行以鄉建社、鎮社合一。同月24日,楊舍人民公社成立,全公社原15個大高級社統一改稱生產大隊,並改編成7個工區,實行公社一級核算。同時,撤銷楊舍鎮,劃歸楊舍公社。
1961年9月,建立楊舍分社管理委員會(管轄區域為原楊舍鎮區域)。
1962年1月1日,從常熟縣劃出14個公社,江陰縣劃出9個公社,建立
沙洲縣,駐地楊舍鎮。楊舍公社劃歸沙洲縣。是年2月24日,經蘇州地區批准,楊舍分社從楊舍公社劃出,復建楊舍鎮。3月,楊舍鎮成為沙洲縣直屬鎮。
1983年5月20日,政社分設,改楊舍公社為楊舍鄉。
1986年9月16日,撤銷沙洲縣,建立
張家港市。楊舍鎮改屬張家港市。同時,楊舍鄉併入楊舍鎮。
2000年7月,楊舍、泗港、塘市、乘航4鎮合併,成立新的楊舍鎮,鎮人民政府駐楊舍。設立泗港、塘市、乘航3個街道辦事處。
行政區劃
建制沿革
1958年建楊舍公社,同年由楊舍公社劃出部分生產隊建楊舍鎮,1986年鎮鄉合併仍為楊舍鎮。1997年,面積35平方千米,人口9.7萬,轄城東街道一至十二,城西街道一至十三,城北街道一至四共29個居委會和城東、城西、城南、前溪巷、小河壩、旺西、趙莊、倉基、小城市、涇東、倉基、戴巷、范莊、橫河裡、城北、斜橋、北莊、田垛里18個村委會。
2003年3月12日,原東萊鎮的東萊居委會和慶東、慶橋、東萊、壽興、西閘、二圩、永協、福前、烏沙、南橋、農聯、蔣東、黎明、徐豐等14個村併入楊舍鎮,成立東萊街道辦事處。
同年8月26日,原晨陽鎮的晨陽居委會和晨南、晨中、南新、金沙、晨新、新南、校興等7個村併入楊舍鎮,成立晨陽街道辦事處。
2008年9月,張家港市委、市政府對江蘇省張家港經濟開發區與楊舍鎮實行管理體制調整:保留張家港經濟開發區和楊舍鎮建制,實行合署辦公,由張家港經濟開發區黨工委、管委會對區、鎮實施統一領導和管理。
2004年1月7日,建立悅盛社區。4月5日,晨中村併入晨南村;金沙村併入晨新村;校興村、新南村併入南新村。7月2日,建立悅豐社區。2004年底,全鎮總面積152.83平方千米,人口254992人。轄5個辦事處、4個街道辦事處,49個社區、51個行政村。
下轄地區
行政區劃
截至2017年2月,楊舍鎮下轄:城西街道、城東街道、城北街道、城南街道、泗港街道辦事處、東來街道辦事處、塘市街道辦事處、晨陽街道辦事處、乘航街道辦事處。
自然地理
地理位置
氣候條件
楊舍鎮屬
北亞熱帶南部濕潤性
氣候區,氣候溫和,四季分明,雨水充沛。
自然資源
境內礦產資源主要有石英砂岩、磚瓦粘土、
礦泉水、煤炭、天然氣等,其中石英砂岩儲量6000萬噸,已探明的天然飲用礦泉水資源儲量約為8000萬噸。境內
野生動物資源豐富有百餘科近500個品種。
經濟發展
楊舍鎮鎮總面積152.8平方公里,耕地面積4800公頃。
楊舍鎮緊緊依託緊靠城市區位優勢,加速城郊型農業經濟的建設,大力推廣農業標準化生產和無公害生產,積極發展現代農業。已建立和發展了具有本鎮特色的花卉苗木、蔬菜、果品、水產、畜禽養殖、奶牛等六大特色產業,培育了梁豐牛奶、神園葡萄、三利農業、城北糧食示範方等省市級高效農業示範園區,先後申報通過10個葡萄品種、5個奶製品、2.5萬畝大米、2萬畝小麥和4個蔬菜品種的綠色食品認證;獲得了“神園”葡萄和大米、“樂得富”肉鴨、“金綠緣”肉鴿、“科科”青蝦和蟹、“周家橋”羊肉等7個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及品牌認證;其中“梁豐”牌朱古力和“神園”牌葡萄分別成為中國名牌和江蘇名牌產品。尤其是近幾年,休閒觀光農業正如雨後春筍般蓬勃發展起來,神園農莊、水緣垂釣中心、三利現代農藝科普園等已成為我鎮現代農業的又一大特色亮點。
楊舍鎮正以實施高效、規模、生態、品牌、機械化的發展戰略建設現代都市農業,展現出現代農業新的風采。
楊舍鎮堅持“以城帶鄉、以工促農、反哺農業、回報農民”的指導思想,並按照“保證米袋子、豐富菜籃子、壓縮三麥面積、擴大種養面積”的工作思路,加快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步伐,大力發展城郊型農業,基本形成了蔬菜、果品、畜禽、淺水養殖、花卉苗木五大特色優勢產業。
設施種植
楊舍鎮從1992年起就投資3300餘萬元,建成占地45公頃、全省一流的蔬菜園藝場。場內建有4000平方米的玻璃溫室和866個鋼桿大棚,年上市蔬菜3000多噸,平均每個大棚年產出效益5000元左右。至2005年,楊舍鎮共有鋼竹桿大棚2500多個,種養面積58公頃,棚內不僅種植蔬菜、草莓、香瓜等,有的農戶還從事養殖水產和放養家禽,獲得高產高效。全鎮已建成蔬菜種植基地5個,面積730公頃,年上市蔬菜4.6萬噸,年創利潤2500萬元。青草巷農貿市場周邊有80多戶農民利用大棚設施種植平菇、韭菜等,每公頃淨收入達14.25萬元;全鎮有30多戶農民利用大棚種植草莓,每公頃淨收入達到18萬元。
園藝種植
2005年楊舍鎮共種植果樹、苗木、花卉等427公頃,其中種植葡萄47公頃、各類果樹66公頃、苗木293公頃、花卉21公頃,並培育了“神園葡萄”、“港美園藝”和“三利花卉”等一批休閒觀光農業項目,全鎮完成園藝種植業收入230萬元,實現利潤150萬元。
楊港村的葡萄種植專業戶徐衛東,十幾年來潛心於葡萄栽培技術研究,培育出了巨峰、紅富士、美人指等130多個優良品種,葡萄種植面積從原來不滿1公頃擴大到33公頃,成為江蘇省最大的優質葡萄品種示範及育苗基地,被省農林廳確定為省級良種葡萄育苗中心和省無公害農產品基地。周邊村民在他的帶動下也積極從事葡萄種植,均取得可觀效益。2005年,全鎮41家葡萄種植大戶聯合組建成神園葡萄專業合作社,葡萄種植面積達到47公頃,葡萄總產量達736噸,每公頃效益達到9萬-12萬元。
產業化
楊舍鎮城西村從20世紀70年代末靠5頭奶牛起家創辦乳製品廠,通過30多年的滾動發展,到2005年已有存欄奶牛3150頭,企業也發展成為以生產奶製品為主,涉及印刷、印鐵制罐、塑膠包裝、制油等五大門類的梁豐食品集團公司。2005年,集團公司實現銷售收入7.14億元,並成為中國學生飲用奶定點生產企業和國家農業產業化經營龍頭企業。梁豐牌系列產品先後獲得江蘇省名牌產品、中國名牌產品、中國綠色食品等多項榮譽稱號;金莎、太陽花果仁朱古力曾作為國家領導人出訪時的國賓禮品。公司採用“公司+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帶動上千戶農民種植飼料200多公頃,平均每戶可增加收入500餘元。
養殖示範
楊舍鎮積極實施規模經營,大力發展淺水養殖,到2005年已建成5個規模較大的水產養殖基地,養殖面積達到464公頃,水產品年產量達3653噸。倉基村水產養殖基地有20多公頃,養殖的科科牌青蝦、中華絨螯蟹通過了省級無公害農產品認證,基地被授予農業科技示範基地稱號。此外,全鎮還先後建成城北高效糧食示範基地、嚴家埭農業生態園、河頭村“樂得富”肉鴨基地和包基村“金綠緣”肉鴿基地等無公害農產品基地,並試點推廣稻鴨共作、林地養雞等新型養殖模式。傳統農產品湯聯村芹菜、新農村絲瓜的種植業也得到了提升和發展,在增加農民收入中占到一定比重。
2005年,楊舍鎮新增經濟作物面積45公頃,累計1595公頃,糧經比例達到59∶41。實現種養業純收入7785萬元,占農民人均純收入的9%
工業發展
江蘇省張家港經濟技術開發區於1993年經省政府批准設立,2011年9月升級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2008年9月,張家港經開區與張家港市城關鎮——楊舍鎮實施一體化管理。區鎮總面積153平方公里,總人口53萬人,戶籍人口28萬人,下轄5個城郊辦事處和4個城區街道,管理66個社區和29個行政村。2013年,張家港經開區入選“中國十佳最具投資競爭力園區”,楊舍鎮獲評“中國十大魅力鄉鎮”、“江蘇省文明鎮”。
區位優勢得天獨厚。張家港經開區位於沿江、沿海最具活力的經濟帶核心區域,緊鄰億噸大港張家港港,沿江高速、錫通高速、204國道穿境而過,距上海、蘇州、無錫、常州、南京等長三角大中型城市車程均在1小時左右。市域內高等級公路四通八達,規劃建設的滬通鐵路、通蘇嘉鐵路、沿江城際鐵路在此交匯,與上海、蘇州等大中城市的同城效應即將顯現。
綜合實力穩步提升。2013年,全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618億元;完成公共財政預算收入37億元;入庫稅收80億元;固定資產投資198億元;工業開票銷售收入740億元;完成新興產業投入61.5億元,實現新興產業產值484億元,占規上工業產值比重超過75%;新增註冊外資4.6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1.7億美元(以上數據不含專業園區)。
新興產業集聚發展。以富瑞特裝、英國ATP、上海新孚美、深圳富達等汽車發動機、冶金設備、精密切削工具再製造領域企業為代表的再製造產業,以那智不二越、西馬克、海陸重工、新美星等機器人、成套裝備、智慧型電力和精密機械領域企業為代表的智慧型裝備(機器人)產業,以華燦光電、同冠微電子、台灣銳捷、日本中央硝子、愛康等LED、功率半導體、太陽能光伏領域企業為代表的電力電子產業發展迅猛,初步形成了核心技術引領、產業特色鮮明、規模企業支撐的現代產業發展新格局。獲批全國首批、華東首家國家級再製造產業示範基地,機器人產業園列入國家工信部重點支持建設園區,太陽能光伏產業園被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命名為光伏產業示範基地,現代裝備製造產業園在全省特色產業園評比中榮獲第二名。
現代服務業繁榮發展。以軟體動漫、文化創意、服務外包、電子商務、現代商貿等新型服務業為重點,大力發展總部經濟和智慧經濟。張家港國際商務新城,著力打造成為立足張家港、輻射長三角的現代商務中心、品牌運營中心、創意智慧中心、時尚生活中心。新城吾悅、比茨服務外包、中國網庫、綠城發展、印度NIIT等國內外知名企業成功落戶,澳洋順昌、新點軟體、如意通動漫成為國內行業領軍企業。張家港軟體(動漫)產業園獲批國家影視網路動漫實驗園、江蘇省文化產業重點園區,經開區獲批江蘇省國際服務外包示範區。全區擁有“全國服務業500強”企業3家,服務業增加值達390億元,占GDP比重達到63%。
創新能力顯著增強。按照創新創業高地、高端人才匯聚高地、高新企業孵化高地和高新產業催化高地四大特色功能定位,區內創新平台日趨完善,創新人才加速集聚,先後獲批海外人才中國創業示範基地、國家國際科技合作基地、國家智慧財產權試點園區、國家火炬節能裝備特色產業基地、中國產學研合作創新示範基地。總投資25億元、建築面積32萬平方米的沙洲湖科創園已引進清華鋰電、哈工大智慧型裝備及新材料、西工大智慧型裝備、南理工工程技術等著名高校研究院,獲批省級科技企業孵化器。截止目前,已累計建成院士工作站、國家“千人計畫”工作站、博士後科研工作站、研究生工作站67家,省高新技術企業69家,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1家。同時,自主培育國家“千人計畫”7名,省“雙創”人才19名,“姑蘇人才”17名,張家港市級領軍型創新創業人才92名,更多的高層次人才團隊集聚經開區創業。
投資環境日趨完善。經開區一貫秉承“親商、安商、富商”的服務理念,把最佳化服務作為推動區域經濟持續發展的根本保障。成立企業投資服務中心,實行一個視窗對外、一站式辦公、一條龍服務,為企業提供專業化、全過程、多方位的服務。全區構建了道路、管網、水電、燃氣等完善的基礎設施系統,擁有包括英國滙豐、韓國友立等外資銀行在內的20多家金融機構,形成從學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多層次教育體系,建成“5分鐘健身圈和文化圈”。
面向未來,經開區(楊舍鎮)將圍繞“建設一流國家級經開區”的總目標,全力推進“再製造、智慧型裝備、電力電子、軟體動漫”四大國家級產業基地建設,全力打造“現代產業集聚區、科技創新示範區、開發開放先導區、幸福宜居新城區”!
文明風貌
古鎮風貌
楊舍在歷史上是
暨陽古城,眾多文人墨客慕名而來訪古探幽,吟詩作文。清代中葉著名詩人,歷史學家
趙翼就寫下動人詩篇“暨陽城北皆洪流,尚是江尾已海頭。何人好事欲窮覽,旁涯築起凌霄樓”。“我來拾級快登望,果然一豁心目曠”。1200多午前,唐代高僧
鑒真五次東渡日本弘法,五次失敗,唯第六次從楊舍東郊的古黃泗浦啟航而終告成功,故被佛門視為吉祥福地。
文化體育
楊舍鎮城東街道黨工委圍繞深化文明城市創建,堅持“以人為本”,實施“社區和諧文化”工程,自籌資金100多萬元,對花園社區的廣場至沙洲東路的休閒活動場所進行了全面規劃、重新認證和設計包裝。他們把原先的臭水河進行了填土,將其改造成文體休閒廣場,購置兒童健身器材、桌球台,增設門球場、桌球場、兒童健身場地、露天舞台、對弈長廊、文化長廊、葡萄景觀休閒長廊,增添了4輛可供居民免費讀書看報的圖書流動車,還對原先的籃球場進行了改造,鋪澆了塑膠場地等,整個工程面積達4500平方米。楊舍鎮城東街道花園浜小區是上個世紀80年代的老住宅區,該區域居民住宅密集、人口眾多,同時,存在著設施不配套、功能不健全、環境質量差以及平屋頂漏水、保溫隔熱差、地面常溢水等突出問題,市委市政府從親民利民角度出發,自2005年至2007年,對花園浜小區進行了全面綜合整治改造。為了不斷滿足居民的文化、健身、休閒的需要。城東街道把花園浜休閒廣場建設作為2008年的一項實事工程,它的建成將進一步拓展社區服務內涵,把社區活動功能延伸到小區,引導更多的居民參與社區健身、文化、學習活動,在自娛自樂的活動中實現自我教育、自我服務、自我管理。
文明新風
楊舍鎮緊緊圍繞“城鄉一體文明”的目標,結合深化文明城市創建,把城市社區概念引入農村,以城市標準規劃農村,以社區標準建設村莊,以市民標準培育農民,全面加快農村城市化、村莊社區化、農民市民化進程,加快了城市文明向農村延伸輻射,促進農村文明與城市文明的對接。
楊舍鎮深化文明城市創建的腳步堅定而有力度,一招一式都直指兩個字:文明。
基礎設施
土地
開發區提供土地標準為“八通一平”,即“通電、通水、雨水、污水、蒸汽、天然氣、通訊、通路、土地平整”。地耐力為22噸每平方米,區內地勢平坦,平均海拔高度為3.3—3.5米(黃海高度),地質條件優良,地震活動頻率很低,建築抗震設計按6度設防。
排水
區內現有城南、城西、城北三座生活污水處理廠,以及一座南城工業污水處理廠,規劃設計總規模為日處理污水17萬噸。四座污水處理廠已經形成日處理污水7.5萬噸的能力。區內雨水和污水實行分流排放,污水經管網排入污水廠集中處理後達標排放。
供水
全市給排水公司下設有市一、二、三、四水廠,水源直接取自長江,供水主要由這四個水廠提供。日供水能力75萬噸。
供電
張家港是沿海和長江兩大經濟開發帶交匯處的新興港口工業城市,電力資源較為充裕。變電站資源有220(kV)變電站四座,110(kV)變電站九座,為企業提供110(kV)、35(kV)、10(kV)等不同電壓等級的電源,可實現雙迴路供電。
供熱
區內總供熱能力為540(t/h)。
供氣
區內天然氣氣源充足,年供氣能力達3億立方米。
通信
中國移動通信、中國聯通、中國電信提供固定通訊、移動通訊、數據傳輸、微波通訊等服務。中國電信、移動、聯通等公司在開發區建有光纖寬頻網路,為區內企業、居民提供寬頻接入服務。
道路
區內道路框架已基本完善,與周邊城市均有高等級公路相連,交通便利。
建設
城市
楊舍鎮在推進城鄉一體化、加快城市化建設進程中,農村拆遷安置小區越來越多,農村拆遷安置小區的文化建設還處於發展的初級階段。因此,該鎮根據各拆遷安置小區地段不同造成的人員組成不同、資源優勢不同、市民需求不同,積極探索社區文化建設的新內涵,確立了“一區一特”建設的工作思路,以此推動各農村拆遷安置小區的文化特色建設。2006年建成的東湖苑社區以“和”字文化為特色,突出了中國傳統的“和”字文化,使社區“居民之家”形成了“和”字文化特色,和諧理念深入人心。
楊舍鎮正在建設的農村拆遷安置小區共有15個。新建的新豐苑小區以“德”字文化為主線,充分利用樓道、走廊創設宣傳陣地,精選製作了有關“德”字的名言古訓,社區內大力弘揚子女孝順父母為人子的德;父親以身作則,教育子女,照顧家庭為人父的德;夫婦互敬互愛、奉養父母,攜手努力共建家庭的夫婦之德;朋友往來講求信義的為友之德,“德”字文化成為小區內的一大特色。
另外,在建的其它農村拆遷安置小區根據各小區的特點,突出了“安”、“孝”、“禮”、“樂”、“親”、“健”、“勤”、“誠”、“豐”等特色文化建設。
農村
“建設農村新社區,關鍵在於三個堅持,充分發揮農村基層黨組織的戰鬥堡壘作用和廣大農村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
堅持屬地管理,思想是行動的先導。建設農村社區,首先需要解決黨員幹部、農村民眾的認識問題。楊舍鎮黨委針對基層黨組織對拆遷安置社區存在的管理難、負擔重、包袱大等思想問題,鎮黨委書記帶領機關幹部深入調查研究,深刻感到,加強對拆遷安置社區管理和民生保障同樣重要,行政村決不能因老百姓拆遷安置而放手不管。於是,鎮黨委專門制定了農村拆遷安置社區屬地管理規定,並召開基層黨組織負責人會議,黨委、政府職能部門分工負責指導,全鎮14個拆遷安置社區建設都分別列入全鎮有關行政村三個文明建設的工作內容,不僅分別建立了拆遷安置社區黨組織,而且按照城市社區建設的要求加快了社區辦公、社區服務、社區活動等基礎設施建設。堅持一區一品。在加強社區建設中,楊舍鎮黨委從各個拆遷安置社區的實際出發,本著“量力而行、盡力而為、堅持標準、重在特色”的原則,著力在育亮點、創特色上做文章:激發動力。楊舍鎮黨委於4月初專門召開了城鄉社區黨建工作會議,認真探索實踐農村社區建設和加強農村社區黨建實現有機統一的具體途徑;增強活力。鎮黨委宣傳部門根據這些社區處在市區和具有農村人文傳統文化等情況,旨在建成各具文化內涵的特色社區;增添魅力。楊舍鎮黨委在限時到6月底完成這些社區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強調融親民、惠民、安民於建設之中。
堅持群體推進。為了加快農村社區建設步伐,楊舍鎮黨委採取了城鄉結對互動的舉措,專門舉行了農村社區與城市社區結對簽字儀式;並與屬地黨組織約法三章,把農村社區建設列入行政村全年工作的考核內容。
展望
20年來,楊舍鎮始終堅持“一把手抓兩手,兩手都要硬”的方針,大力弘揚張家港精神,把建設城鄉一體文明、全力營造文明和諧的社會環境貫穿於精神文明建設的全過程,從而走出了一條具有楊舍特色的精神文明建設之路。
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楊舍鎮就致力於文明新風戶的創建,並從新風戶評選發展為 “三入戶”(文化、科技、衛生)特色家庭和“五星級”(遵紀守法星、團結和睦星、文明衛生星、勤勞致富星、誠實守信星)文明家庭的評選。其間,鎮黨委、鎮政府先後編髮《文明市民公約》、《文明市民讀本》、《公民道德綱要》等宣傳教育材料數萬份,開展形式多樣、生動活潑的宣傳活動,增強了市民遵守家庭美德、職業道德、社會公德的自覺性。2005年,全鎮評選出市級“三入戶”特色示範家庭50戶、鎮五星級文明家庭1.14萬戶,遵紀守法、文明禮讓、尊老愛幼、鄰里團結、樂於奉獻蔚然成風。1999年以來,楊舍鎮在創建文明新風戶、文明單位、文明行業取得階段性成果的基礎上,又著力於文明社區和文明小區的創建活動,營造“以城市的標準建農村,以市民的理念育農民”的創建氛圍,使人居環境、市民素質得到有效提升。前溪巷是全鎮最先建成的文明小區,村委會先後投資1800萬元用於小區硬體建設,打造文明品牌。如今的前溪巷,常年繁花似錦,綠樹成蔭,文化設施高檔,社區環境優美,衛生管理規範。區內不僅建有桂花園、逸樂園、荷塘、生態林和演藝廣場等設施,還實行“人防、技防、物防”相結合的現代化庭院式管理。七里廟村地處城郊,村委會相繼投入資金800餘萬元建設文明小區,區內9條小溪砌起石駁岸,混凝土道路連通各家各戶,還建造了九曲橋、亭閣、長廊、健身廣場和500多平方米的綜合活動樓,使小區內280戶人家、850多位村民過上了人間天堂般的生活。在全鎮近百個小區中,有7個被評為江蘇省文明小區,7個被評為蘇州市級文明小區。在全鎮50個社區中,有38個被評為張家港市文明社區。
多年來,楊舍鎮堅持把建設文化活動陣地和開展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作為精神文明建設的有效載體。全鎮設有1個鎮文化站和9個分站,建有蘇州市首家萬冊老年圖書館。各社區均有文體活動室、文化廣場和健身苑。城東街道在文化中心還開闢了榮譽館和名人館,城西街道專為殘疾人建辦了文體康復中心。
楊舍鎮先後舉辦了“小康之路”、“美在楊舍”文藝晚會,“樂在楊舍”農家樂文體表演和全民運動會等大型文體活動,文化夜市、社區藝術節、千人拳功操、戲曲票友會、送戲送影下鄉等民眾文化活動常年在社區開展。在豐富多彩的民眾文化活動中,共有6000多人參加,其中有名聞遐邇的城西威風鑼鼓隊,城東、城北體育舞蹈隊,泗港男子籃球隊,東萊拔河俱樂部等。他們經常參加市、鎮舉辦的各類文體活動,有的還多次到蘇州、南京表演,受到上級表彰,成為民眾文化活動的生力軍。
楊舍鎮把精神文明建設作為為民辦好事、辦實事、解難事的民心工程,使民眾在積極參與創建活動中得到實惠。城西街道為轄區內的孤寡老人安裝了求助鈴,老人遇有急事難事,只要按響求助鈴,結對幫扶的鄰居就會及時為他們幫困解難。農聯村發動私營企業主和村幹部捐資成立愛心幫扶聯合會,募集資金55萬餘元,為全村86戶困難戶和20多位貧困學生提供資助,並對21名考取重點大學和中學的優秀學生給予5000-30000元不等的獎勵。鎮上還成立了“金穗”愛心驛站,2200位志願者積極為各項社會公益活動和困難人群提供義務服務。全鎮有453位孤貧學生得到了“社會媽媽”的關愛,931位孤寡老人得到了“一助一”幫扶。
2005年,楊舍鎮人民生活已跨入全面小康。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1.7萬元,人均住房面積38.23平方米;農民人均純收入9200元,人均住房面積65平方米;8.08萬人參加城鎮養老保險,3.57萬人參加農村養老保險,11.14萬人參加新型合作醫療,各項保險覆蓋率均達100%,並有1.64萬名老年農(居)民享受養老補貼,1911戶4585人獲得最低生活保障和醫療補貼。
旅遊景點
張家港公園
公園建設採用傳統的造園方法,充分利用植物、山石、建築、
水體等造園要素,科學規劃,合理布局,精心施工,著重在水體、
山體和綠化三個方面做文章,綠化及水面占全園總面積87%,相應區域的建築構築物風格相對統一,點綴其間,既營造了自然、清新的綠色環境,又注重了文化內涵。
楊舍老街
楊舍老街地處張家港市中心園林路、梁豐路,是集觀賞、旅遊休閒、零售購物、餐飲和娛樂為一體,富有蘇式園林風格的商業旅遊文化特色風情街區,蘇州市特色商業街。
梁豐生態園
梁豐生態園梁豐生態園位於張家港市區東郊,2004年建造。規劃面積80公頃,總投資約2.8億元,綠地面積率達70%。2006年5月1日建成對外開放。生態園在設計上充分突出了“植物公園”的理念,配置了華東地區的15大類、1500多種植物,同時按照植物類別、生長特性、生長環境、生理特徵等建設了紅楓園、桂花園、竹園、玉蘭園、梅園、果蔬園、名人林、牡丹園、棕櫚園、杜鵑園、櫻花園、薔薇園等12個分類園。
暨陽湖生態園區
暨陽湖生態園位於
張家港市區南部,距市中心2公里,規劃總面積為4.41平方公里,綠地率達70%以上,暨陽湖中心水域面積達1000畝,她是2000年修建
沿江高速公路時,採用集中取土的方式開挖的
人工湖,此舉不僅節約了沿線2000畝耕地、保護了周邊環境,同時也為擴大城市規模、改善人居環境、傳承古暨陽湖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沙洲公園
沙洲公園的布局合理,有牌坊、“滄江八景”浮雕、帶狀人工河、楓華園、黃石堆成的兩座假山以及石舫等,石舫艙上刻有“
鑒真東航”四個金字,舫內置唐代高僧鑒真大師銅像。
新建有微縮景觀“九寨溝”,曲折貫穿其中,常年流水潺潺,景色宜人。尤為可貴的是保留了老園林區的名木古樹,植有百餘個植物品種,其中不乏銀杏、杜仲、重陽木、五珍松、白皮松、金錢松、古櫸樹等,公園大門口的東邊還有一條200米仿古曲折長廊。
沙洲中路步行街
沙洲中路步行街始建於1994年,2001年進行了建築立面和街面改造。沙洲中路步行街在道路、綠化設施、服務設施等方面處處體現了“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
為緩解人們遊玩和購物後的疲勞,樹下、道旁等休閒區安裝了24隻高檔鋼木凳椅,道路兩側設計了高檔黑金砂貼面的花壇,既可作遊人休息的座椅,又與地面形成鮮明對比,成為街面一景。
張家港購物公園
位於張家港城西新區的中心地帶,地處沙洲西路、國泰路的交界處,距離市中心2公里, 東起國泰路,是由張家港市政府投資興建的大型綜合商業中心,集購物、餐飲、休閒、娛樂、文化、居住、辦公於一體。
沙洲湖一乾河景區
一乾河是我市的清水走廊,位於市域南北中軸線上,北通長江,南接市區,全長10.6公里。作為濱江港口城市,為了方便市民欣賞長江美景,從2012年開始,以一乾河為核心,我市開始打造港城首條濱河生態廊道,為美麗港城增添濃墨重彩的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