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橋村(江蘇省張家港市楊舍鎮)

蔣橋村(江蘇省張家港市楊舍鎮)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蔣橋村,隸屬江蘇省張家港市楊舍鎮,位於乘航辦事處轄區北部,村域東臨二乾河,南依沙洲東路,西依界涇河,北靠張楊公路,與城東村交界,總面積3.4平方公里村委駐老宅社區服務中心。

2012,原楊舍鎮老宅村併入楊舍鎮蔣橋村,全村共兩大片區即蔣橋片和老宅片,全村計戶籍人口年4月17日805戶,共2624人。蔣橋片區下轄11個村民小組,戶籍人口387戶,1176人。老宅片區原有12個村民小組,全村常住總戶數418戶,常住人口1448人。

隨著城市規劃發展需要,老宅片區在市東二環路以內的3、6、7、8、9、11組6個村民小組土地均已被徵用,4個自然村均已被拆遷,6個生產組農業人口1000餘人均已得到安置,拆遷戶房屋均安置在民豐苑東、西兩個小區,以及麗新花苑小區,新航花苑小區。現老宅片區只剩餘4個自然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蔣橋村
  • 外文名稱:Jiang Qiao Cun
  • 行政區類別:村莊
  • 所屬地區:中國華東
  • 電話區號:0512
  • 郵政區碼:215600
  • 面積:3.4平方公里
  • 人口:2624人
  • 方言:吳語太湖片毗陵小片、蘇滬嘉小片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 車牌代碼:蘇EF、蘇EG、蘇EH,蘇EY等
經濟發展,所獲榮譽,經濟概況,自然資源,基礎設施,農村經濟,人口衛生,文化教育,村務公開,發展重點,領導班子,

經濟發展

在村黨委的帶領下,全村幹部民眾緊緊抓住發展機遇,團結拼搏,開拓進取,取得了經濟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的豐碩成果。擁有較具規模的村級工業集中區和總投資1.2億元、占地5.33公頃的金茂水上物流園。2012年,全村有工業企業50餘家,完成工業銷售總額9億元,實現利稅總額2800萬元,村可用財力達900萬元。

所獲榮譽

蔣橋村多次被評為張家港市文明村,先進基層黨組織,並先後獲蘇州市先鋒村、蘇州市民主法治示範村、蘇州市文明村、計畫生育工作先進集體,張家港經濟開發區強基創新工程標兵單位等榮譽稱號。

經濟概況

浙江省台州市路橋區金清鎮蔣橋村作為金清鎮西南大門、南與溫嶺新河鎮接界,白金線穿境而過。村域面積1.8平方公里,全村總人口2792人,有832戶,分設26個村民小組,耕地面積1400多畝,純水稻地區,原來由於單一的農業生產,工副業沒有很好發展,集體經濟基礎非常薄弱,村民生活水平較低,可以說是一個貧困落後村。
蔣橋村
在改革開放的年代,鎮黨委、政府十分重視了新農村建設,加強了村級領導班子力量,該村的領導班子成員已增加到10人,全村黨員有44名,村民代表62名,廣大黨員、組長在新農村建設中都發揮了積極作用,成為發展經濟和精神文明建設的中堅分子做到了早富帶遲富、大富帶小富。戶幫戶、民眾靠幹部。因此,加快了新農村建設步伐走共同富裕道路,大大地促進了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建設,使該村的面貌產生了巨大變化,躍上了新的台階。
蔣橋村是一個沖專業村,全村工業占總戶數的50%以上,共設定沖床設備500多台,加工生產電機零配件、鋁澆鑄件、絲網布等主導產品,廢舊金屬市場有限公司為該村的經濟發展提供了新的渠道,該村工業總產值3.6億元,村民人均純收入7800元、村級集體經濟收入總130元,全村高樓林立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由原來的貧困落後,向著小康水平邁進。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442畝(其中:田 畝,地 畝),人均耕地3.37畝,主要種植玉米,白雲豆,洋芋等作物;擁有林地4127.46畝,其中經濟林果地0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畝,主要種植0等經濟林果;水面面積0畝,其中養殖面積0畝;草地100畝;荒山荒地200畝,其他面積0畝。

基礎設施

該村截至2006年底,已實現通水、通電、通路、通電視、通電話,無路燈。全村有0戶通自來水,有0戶飲用井水,有31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占農戶總數的100%)。有31戶通電,有0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31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0%和100%);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24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24戶(分別占總數的77.24%和77.24%)。
該村到鄉道路為土路;進村道路為土路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35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8公里。全村共擁有汽車2輛,拖拉機31輛,機車2輛。
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0戶;裝有太陽能農戶10戶;建有小水窖0口;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廚、改廁、改廄)的農戶0戶。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0畝,有效灌溉率為0%,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畝。
該村到2006年底,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0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0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31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還有0戶居住於其他結構的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06年農村經濟總收入16.58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9.65萬元,占總收入的58.20%;畜牧業收入4.51萬元,占總收入的27.20%(其中,年內出欄肉豬70頭,肉牛25頭,肉羊30頭);漁業收入0萬元,占總收入的0%;林業收入0.35萬元,占總收入的2.114%;第二、三產業收入1.27萬元,占總收入的7.66%;工資性收入0.80萬元,占總收入的4.83%。
農民人均純收入1085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0.80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5人(占勞動力的3.82%),在省內務工5人,到省外務工0人。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31戶,共鄉村人口131人,其中男性70人,女性61人。其中農業人口131人,勞動力93人。該村以納西族為主,其中納西族131人。 到2006年底,全村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0人,占人口總數的0%(人員名單附後);參加農村合作醫療125人(人員名單附後),參合率95.42%;享受低保0人(人員名單附後)。
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太安鄉衛生院,距離村委會衛生所0公里,距離鄉衛生院 8公里。該村建有公廁0個,無垃圾集中堆放場地,無村內生活排水溝渠設施,人畜混居的農戶0戶,占農戶總數的0%。

文化教育

該村小學生就讀到石鼓完小,中學生就讀到第四中學。該村距離國小校0.5公里,距離中學2.5公里。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41人,其中小學生28人,中學生13人。
該村建有文化活動室1個。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08年底,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24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156.00畝,其中土地流轉面積0.00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其中,一事一議籌資額0.00元(人均0.00元),一事一議籌勞62個(勞均1個)。年末集體總收入0.00萬元,有固定資產9.36萬元,年末集體有收益0.00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自行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貼上公告、黑板報、會議等方式公開,公開項目有社會公益事業籌資籌勞情況;財政對農民補貼情況;民政救濟情況等。

發展重點

該村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人居環境差,宅基擁擠;公益事業基礎建設薄弱,人畜飲水水源不足,飲水管網嚴重老化,急需改造;農村電網沒有進行農網改造,用電安全難以保證;鄉村道路晴通雨阻;村內道路硬化程度較低,需要完善;村內排水溝渠、垃圾池、公廁、文化娛樂場所等急需建設,村容村貌差,須待整治,民眾整體素質有待進一步提高,發展畜牧業及二三產業。
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以黨的十七大提出的目標,結合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要求,進一步加強民眾思想文化整體素質的提高,大力推廣農村實用科學技術,積極發展農村畜牧產業,努力提高牲畜養殖科學技術含量,提高養殖效益。

領導班子

村支部書記: 許菊芳
村主任: 蔣仙德
村委委員、支部委員: 蔣振華
婦女主任: 吳彩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