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楊石朗
- 擅長:中國畫
- 出生時間:1915年5月6日
- 逝世時間:2000年3月2
- 職位:江西美術家協會副主席、顧問
- 出生地址:浙江海寧人
人物生平,求藝履歷,信手塗鴉,四方求教,挑燈夜學,初識畫譜,救難義賣,拜師求學,師門教導,歷代筆墨,籌備個展,首次畫展,出版畫冊,加入畫會,尋訪真跡,畫廊巧遇,二度拜師,門生之爭,忍辱負重,筆墨再造,同門情誼,
人物生平
楊石朗,江西五老之一。生前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江西美術家協會副主席、顧問,江西中國畫研究會顧問,江西省文聯委員,江西書法家協會會員,江西書畫院顧問。自幼酷愛國畫,少年時代作品入選"上海救濟難民畫展"。21歲從師賀天健,24歲由賀天健主辦首次個展,同年加入中國畫會,出版個人畫集, 以後多次在上海、北京、天津、南京等地個展,齊白石等前輩畫家一致看好有希望的青年畫家。為探求古代大家真跡又再投師吳湖帆,1947年中國首次出版的《美術年鑑》收入他的傳略作品。1951年任江西日報美術編輯,大膽嘗試國畫寫生,1960年參加北京人民大會堂陳列國畫創作,1973年調江西工藝美術研究所專研國畫,1980年江西個展。1989年再度赴京於中國美術館個展,藝術造詣與頃情學問的高尚人品,獲得參觀者的高度評價,有與清二石(石濤、石溪)並為“三石”之美稱。歷年作品為北京人民大會堂、毛主席紀念堂、中國美術館及海內外廣為收藏。藝術主張“傳統、生活與創造三結合”。 作品有《井岡山》長卷55米、《匡廬奇秀》、《三峽奇觀》等。出版有《楊石朗畫集》。歷年參加全國及出國畫展,人民大會堂、毛主席紀念堂、中國美術館、國家旅遊局京西賓館、北京軍區賓館及軍區後勤部、江西旅遊局及各大賓館,以及全國各地紀念館、博物館,海內外等廣為收藏。學書得益於魏鐘繇《宣示表》及魏《張黑女墓誌》等,多作行書,用筆厚重,枯濕相宜,古拙蘊藉。作品入選省內外多種書法展覽及在報刊發表。
求藝履歷
信手塗鴉
楊石朗1915年出生於浙江省海寧市鹽官鎮,自幼便酷愛繪畫。因為家貧,買不起筆墨紙張,便常以土塊樹枝為筆,大地粉牆為紙,自娛自樂地信手塗鴉。此時的楊石朗,著實讓家裡長輩及左鄰右舍頭痛不已,自己也經受了數不清的呵斥與教訓,卻怎么也放不下畫畫的念頭,仍然見什麼就畫什麼地樂此不疲。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楊石朗的畫開始有所變化,不再是胡亂塗抹了,房屋雞鴨花草逐漸有了模樣,人們也漸漸發現他的信手塗鴉,竟多少有了點味道,頗能把玩欣賞一番。於是,呵斥聲漸少,駐足觀望者漸多,時而有夸譽傳來,偶爾還有登門點撥和求畫的,長輩與四鄰也就多了幾許寬容。
四方求教
浙江海寧是個文風頗為濃厚的地方,吟詩作畫在市鎮鄉野隨處可見,氛圍囊括工農學商各行各界人士,楊石朗自幼喜畫,受其影響可想而知。但家境並不寬裕的他,雖說嗜畫成痴,要想拜師學畫,卻不是件想做就能做到的事情。好在愛畫的人多,畫畫的人多,裱畫店和畫廊也多。這些愛畫的和畫畫的人,都成了他的老師;而裱畫店與畫廊,則成了他求學的課堂。距他家不遠就有這么一家畫廊,他經常趴在畫廊窗戶上,聚精會神地看畫師們作畫,常常一看就是大半天。時間長了,畫廊里的畫師也就和他熟了,又看他小小年紀卻如此好學,不由對他多了幾分喜愛,不但任他隨意看畫,還不時就繪畫對他指點一二。就是這些名不見經傳的民間畫師們,成為他學習繪畫的啟蒙老師,為他的成長鋪墊了第一塊基石,楊石朗也始終記著他們。
挑燈夜學
一場突如其來的大病,楊石朗的父親因無錢救治而過早去世,使得少年楊石朗不得不離開學校,去給布店當學徒。那時的學徒生活,晚上打雜。老闆為了省燈油,睡覺後半夜解手還不能點燈。當然,平時更少不了老闆、師傅的訓斥責罰。但楊石朗發現店裡有許多用過的包裝紙,給他學畫帶來從未有過的便利,便如發現新大陸般高興。從此,他在白天一邊幹活,一邊小心收集使用過的包裝紙,抽空再拂平收藏起來。到了晚上,等老闆夥計都睡了,他再悄悄起床溜出房間,點著油燈蠟燭挑燈夜學。
初識畫譜
應有盡有一應俱全,而且成了過重的負擔。但對少年楊石朗來說,書是可望不可及的。尤其當學徒後,雖說有了用不完的包裝紙,上裱畫店和畫廊看畫的時間卻少了。一次回店途中,他在路邊小攤看到介紹歷代繪畫技法的《介子園畫譜》,愛不釋手。這是他生平第一次看到畫譜,知道畫畫有這么多的技法,還有介紹歷代繪畫技法的書籍,歷史上有這么多的名畫家,我們的民族藝術有如此光輝的成就。從此,楊石朗每次經過書攤,總要蹲上許久,把《介子園畫譜》翻了又翻,看了又看,反覆揣摩其中的技法。等把其中某種技法記牢後,便放下手中的書,一路小跑地匆匆趕回去,憑藉記憶默寫下來。而稍稍複雜一點的皴法,往往需要反覆數次,方可記全。此後,便作為自己的學習範例,參照著反覆練習。
救難義賣
遭受日本侵略的抗戰之初,大量難民湧入上海,缺衣少食困苦不堪。為了救濟難民,當時的難民救濟團體在上海組織“救濟難民義賣畫展”,號召有血性的畫家捐獻自己的作品,義賣後捐助難民。懷著對侵略者的仇恨和深厚的愛國情懷,以及對陷於困境的難民所抱有的同情,楊石朗連夜揮毫作畫參加義賣。令他欣喜若狂的是,他的作品不但被畫展選中,還在義賣中為難民籌得一筆可觀的善款,獲得了不小的成功。依靠一本《芥子園畫譜》與零星的指教,楊石朗苦學十餘年後,終於在這次救助難民義賣中,首次受到上海美術界與各界人士的關注。這次義賣的成功,無疑給了楊石朗極大的鼓舞,也使他立志繪畫事業落錘定音。
拜師求學
救濟難民畫展結束不久,楊石朗滿師後與人合開了一間很小的襪廠。經過一年的慘澹經營,他的小襪廠雖然沒有什麼大的贏利,卻也紅紅火火,小具規模,令人備受鼓舞,頗有幾分得意。就在他躊躇滿志正準備擴大經營時,上海著名國畫家賀天健先生的招生廣告深深打動了他,讓他萌發了拜師學畫的強烈願望。為了宏揚民族藝術,賀天健先生廣招弟子。又由於賀天健繪畫功底深厚,在上海美術界名氣響亮,招生收費合理,教學又得法,門下弟子人才濟濟,廣告一出便立刻受到國畫愛好者的歡迎。為了拜師求學,楊石朗立即關閉了辛苦創辦的襪廠,又四處奔波籌措學費,終於靠親戚資助如願以嘗,拜師賀天健門下,開始了嚮往已久的國畫學習。有錢不賺、棄商拜師,即使是在高度重視教育和個人文化素質的今天,也是許多人難以理解的。
師門教導
入學不久,老師賀天健便發現楊石朗已有一定的基礎,且具有非同一般的繪畫天賦。這一半來自他從小對繪畫的喜愛,一半來自多年的勤學苦練。於是,賀天健將他從其他學生中挑選出來另設課程,單獨施教。其他學生的學習,此時大多從基本技法開始。而對楊石朗,老師賀天健卻從歷代山水畫大家筆法風範入手,重點提高他對歷代大家筆法的理解和運用技巧。後來的楊石朗能取得今天的藝術成就,與老師賀天健當年的因人施教,和對他的嚴格要求,息息相關。沒有恩師賀天健先生的教誨,他的筆墨技法,可能會有更多的彎路。正是老師賀天健的引領,楊石朗的繪畫生涯,開始了全新的道路。
歷代筆墨
歷代中國畫有“南宗北派”之說,到底南宗高於北派還是北派高於南宗,爭論不斷。其實作為歷代大家,南宗有南宗的長處,北派有北派的拿手,筆法之中各有所長,很難用誰高於誰來解釋。南方溫暖潮濕,土地肥沃,故南宗畫家筆下多作山青水綠,下筆豐腴;北方乾燥寒冷,山石裸露,再加上樹木種類的不同,故而北派畫家下筆挺括有力,多作寒石料峭,古樹幹枝。他們的下筆,都是各自所處地理環境以及生活得來的體驗和感受,所用筆法也都各有表現對象。賀天健對楊石朗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將他看作自己當時唯一的衣缽傳人,因此對他格外嚴格,也十分的耐心,總是把歷代大家筆法儘可能講述的詳細透徹。楊石朗也不負厚望,每天伏案苦學,常常一連數日閉門不出,甚至連吃飯也會忘記。
籌備個展
日復一日,楊石朗在老師賀天健的教導下,筆法日見成熟老練,積累作品也越來越多。最為難能可貴的是他臨摹的各家名畫,不但筆法嫻熟,而且越來越能捕捉到原作的精神面貌。他的進步,對老師是個莫大的慰藉,賀天健對他的成功也越來越有信心。於是,在老師賀天健的鼓勵和親自主持下,楊石朗開始籌備自己的第一次個人畫展。畫展地點選擇在當時最繁華的上海中百公司,所需花費等皆由老師賀天健親手打理,楊石朗只須埋頭作畫。在老師賀天健的籌劃下,楊石朗的個人畫展《楊石朗撫唐宋元明清歷代大家真跡畫展》,於1941年在當時上海最為熱鬧的中百公司四樓畫展大廳,如期開幕。
首次畫展
老師親自為學生主持個人畫展,再加上畫展名稱中“撫歷代大家真跡”字樣,使得楊石朗的這次畫展格外引人注目。能學得一家筆墨並非容易,學得數家就更難了,而楊石朗的畫展卻是“歷代大家”,著實叫人吃驚不小。然而看過畫展之後,人們又不禁拍案叫絕,為他的筆墨而傾倒。那時的畫展,既是展覽,也是展銷,觀眾若是喜歡那幅畫,便可當場叫價。但成交的畫卻不是當場取走,而要到畫展結束後才交畫。那么已經成交了的畫怎么區別呢?一個簡單的辦法,就是成交了或是有人認購,就在畫上貼張小紙條,註明某某人以什麼價格認購等字樣。若是再有別人也想買同一張畫時怎么辦?那也簡單,只需再貼張紙條,註明某某人認購該畫複製品。這些認購條,實際上就是當今的購買契約。畫家在收到預付款後,便在參展的作品上貼上認購條。當然,一旦貼上認購條,那意思就是畫家在收取“潤筆”後,須在以後的某個時間裡,為認購者作好這幅畫的複製品。楊石朗的這次畫展,幾乎賣完了所有的畫,還大半貼上了數張乃至十餘張複製認購條。眾多的認購條,在其後一年多的時間裡,著實讓楊石朗忙碌了好一陣,收穫頗為豐厚。初次畫展就取得了這么大的成功,不但得到了各界的認同和賞識,還解決了自己的學習費用和衣食溫飽,使得楊石朗看見了前途與希望,從而學習鑽研國畫的幹勁更足了。當時的心情,可能只有因貧困而要打工賺取學費的孩子,才會有所體會,家境富足是無法體會到靠自己的努力擺脫困境,闖出一條道路時的喜悅和自豪,有多么的令人振奮和對未來充滿希望。
出版畫冊
在老師賀天健親自主持下舉辦的個人畫展閉幕後,作為年輕的國畫家,楊石朗信心大增,也受到了來自各界的好評與關注。為了鞏固畫展取得的成績,也為了擴展自己的藝術領域和滿足書畫愛好者的要求,加之畫展上賣畫所得不菲,楊石朗的經濟狀況出現了根本性的好轉,出版個人畫冊在滿足基本生活條件之下,也是力所能及的。在這個前提下,楊石朗經老師賀天健多次鼓勵,決定出版個人畫冊,並從自己歷年作品中幾經篩選,選出較為得意的作品數十幅,用“柯羅版印刷法”(當時比較先進的印刷法),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個人畫冊。畫冊仍取“楊石朗撫唐宋元明清歷代大家真跡畫選”,封面也仍由老師賀天健親自題寫,並以傳統方法裝訂。與畫展一樣,畫冊的發行頗為順利,不但鞏固了畫展取得的成績,還為楊石朗結交了許多書畫界的朋友,大大拓寬了眼界。
加入畫會
中國美術經歷封建社會末期的桎梏,到二十世紀初,已經如同舊車篷一般,再也無法粉飾封建帝制的大篷車了。列強的入侵,革命的興起,社會的激烈動盪,引發中國文學藝術界的深刻思考,美術也不可避免地捲入這場歷史變革。摒棄封建桎梏,向往時代進步,成為美術發展的主流。為了改變中國美術的落後狀態,中國的畫家們行動起來,效仿已開發國家的做法,美術論壇、畫會等美術交流團體,紛紛成立。作為美術編年史的首部《中國美術年鑑》,也於四十年代初,列入美術界重大議事日程。楊石朗畫展所展示出的筆墨功力和他對國畫的執著,使美術界看到了這位畫壇新秀蘊藏的巨大潛力,很快吸收他加入第一個全國性中國畫家學術團體中國畫會。之後,在我國美術史上於1945年首次出版的《中國美術年鑑》里,收錄了楊石朗的國畫作品、自傳與肖像。楊石朗先生的夫人,上海著名月份牌畫家杭稚英先生弟子張宇清女士同期收入。
尋訪真跡
學好傳統,紮實功底,才能在創作中占據主動。眼界大開的楊石朗,為了更深刻理解歷代大家的筆墨真諦,抽出更多時間四處奔走於畫店裱坊,探尋真跡以求揣摩。在那個動盪的年代裡,集中於皇宮與達官貴人手中的歷代名畫,四散流失在民間的很多,但要尋得真跡,卻不是件容易事。加之當時的印刷技術落後,偶爾見到印刷品,也不過方寸大小,看不出所以然來。而要探得原作,卻往往是聽說某處有某某的真跡,千辛萬苦尋訪而去,竟是筆墨粗俗不堪入目的贗品。說到此處,不能不提到著名國畫家暨收藏家吳湖帆先生。要在當時的國情混亂中收藏到真正的歷代真跡,不是有錢就可以做到的。除了經濟上的實力,還要有國畫藝術的深厚功底與敏銳的鑑賞力。同時具備這兩個條件的人,在當時區區可數。而在海上畫派中,同屬畫壇巨擘的吳湖帆先生,恰恰具備了這兩個條件,因而他的繪畫不但承繼了歷代大家風範,家藏真跡也是琳琅滿目,囊括歷代,價值連城。
畫廊巧遇
不斷尋訪和學習的同時,楊石朗的作品也源源不斷地創作出來。在積累了一定數量的作品後,楊石朗約在1943年,再度於上海成都路滄州書場“中國畫苑”舉辦個人畫展。中國畫苑的開辦人王季遷(王己遷)、徐邦達先生,均是吳湖帆先生門下弟子,國畫造詣在青年畫家中同屬佼佼者。對楊石朗在中國畫苑舉辦個人畫展,他們不但提供了幫助與方便,還從此與其結為筆墨摯友,彼此間的藝術交往與交流,長達半個多世紀。然而他們的相識、相交,影響了他們今後藝術道路的同時,也引發了一場畫壇風波,至今餘音裊裊,為美術史學留下一段難辨其咎的是是非非。
二度拜師
對於楊石朗急切想要更多地觀摩學習,卻又難以尋訪歷代真跡的苦惱,王季遷與徐邦達不但同意他的想法,也對他的苦惱表示充分的理解。在與楊石朗有了深一層的交往後,他們給楊石朗出了一個大膽的建議:要想得到直面真跡的學習機會,何不再拜吳湖帆先生為師?但在四十年代“一日為師,終生為父”的苛刻要求下,另拜老師可就算得上“離經叛道”的大逆之舉。楊石朗渴望得到更多的學習機會,但又顧慮老師賀天健先生不允,徘徊良久,難做定奪。但吳湖帆先生作為海派大名家,招收弟子要求頗高,無論拜師禮節還是學費,都非一般人所能承受。由於王季遷和徐邦達的鼎力推薦,加之吳湖帆先生對晚輩學子的愛材之心和對楊石朗苦學精神的欣賞,又考慮到楊石朗的經濟條件,竟願意破格收錄楊石朗為門下弟子,並免收拜師酒席和所有學費。如此優厚的學習條件和待遇,對於迫切渴望再造的楊石朗來說,實在是失之交臂便難得再有的極好機會。事實證明,這次機會對於楊石朗來說是多么重要。通觀中國美術界云云學子之中,能同時成為兩家大師門下之得意弟子者,惟楊石朗得其幸也。也正是得益於兩家大師的精心澆灌,使楊石朗具備了良好的先決條件,為其後來的藝術創作和造詣,蓄勢飽滿且一發而不可收。但求學心切的楊石朗驚喜過望,未能事先求得賀天健老師的同意就再拜名師這樣一個小小過失,竟點燃了上海美術界從所未有的一場軒然大波,引發喧鬧於整個上海的所謂“門生之爭”。這場風起蕭牆雖完全不是楊石朗願意看到的,卻在世事難料之中終於發生了,成了一段孰是孰非,說不清又道不明的畫壇往事。
門生之爭
楊石朗生性內向而不善言表,對於二度拜師,一時不知如何向恩師賀天健解釋,思量之間不知不覺延誤下來。然而始料不及的是,就在他冥思苦想如何解釋時,拜師一事竟先於他而傳進了賀天健老師的耳朵。賀天健生性耿直,性急且個性鮮明,身材魁梧勇猛,拳腳功夫又好,平日看不慣的是是非非,常常主持正義抱打不平,成為里弄鄰居的主心骨。在他看來,是就是,非則非,是非之間難有中間道理可言。他原以楊石朗為自己的唯一衣缽傳人,處處關愛有加。誰知愛徒竟未經自己許可便再拜他人為師,又未及時稟報,一時氣憤至極。以他的個性而言,率真之人一旦極度惱怒,便難免有失偏頗。他既未召楊石朗細究原委,也未與吳湖帆相互通氣,便在一氣之下登報聲明,要將楊石朗逐出師門,脫離師徒關係。老師訓導學生,師傅責罵徒弟,本來只是師門中事,怎么訓導怎么罵,都是無所謂的。而對於恩師可能氣惱,楊石朗也不是完全沒有思想準備,本可以在老師氣消後,再登師門謝罪。糟糕的是賀天健老師氣惱他的同時,又遷怒於吳湖帆,認為是吳湖帆奪己愛徒。也是一時氣惱後考慮不周,加上旁人鼓譟,賀天健在聲明中竟將吳湖帆一併痛斥之。吳湖帆免收拜師禮金等一切學雜費用,除去門檻收徒,原為愛才,出於培養提攜晚輩之心。不料卻遭此誤解,且又惡語相向,那裡還能沉得住氣?詫異氣憤之餘,便也登報聲明,自然免不了文中語句犀利,反唇相譏。而賀天健見報後復又再次聲明,吳湖帆便也隨即再復。如此一來二去,加上左右與記者喧囂,有關門生之爭的報導評論,大小報紙連篇累版,一連數月唇槍舌劍,鬧得上海灘沸沸揚揚,以至最後愈加無法收拾。至於這場是是非非究竟誰之過錯,則是眾說紛紜,各有說法。直到上世紀末,評說之文仍不絕於報端,成為一段耐人思索的美術史話。
忍辱負重
對於這樣一場紛亂的門生之爭,卷在旋渦最中心,心理負擔最大的,當然還是楊石朗。他既愧疚於恩師賀天健,又覺得對不起破格收錄自己的新老師吳湖帆,更為兩位老師之間的唇槍舌劍惶恐不安,卻又無計可施,無可奈何。輿論上對楊石朗二度拜師之舉,也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但歸納起來,認為楊石朗不該再度拜師,否則便無此事端的指責,略占據上風。於是,楊石朗面臨的輿論以及心理壓力空前沉重,幾乎使他從精神上崩潰下來。他也曾專程到恩師賀天健家裡謝罪,卻無法得到老師的原諒。這其中是否作為賀天健最為寵愛的學生,日常學習中太多小鍋小灶地單獨輔導,以至難免會有師兄弟心生嫉妒而讒言於他?不得而知。總之這一場門生之爭,不但使兩位海派大師反目,更將楊石朗夾在中間,左右為難。直到解放之後,通過組織學習,以及眾多書畫同仁至交的調解撮合,他們師徒三人才又重續久好,前嫌盡釋,此為後話。而在當時,楊石朗如何面對這一複雜紛亂的局面,真不是件好解決的事情。有人勸楊石朗也出面說幾句話,多少作個解釋,緩解一下自己的輿論壓力。但他不忍給老師增添更多的氣憤與傷感,又擔心說出的話被人胡亂圈點以至亂上添亂,未敢採納。就這樣,在無法解釋和求得賀天健老師原諒的前提下,他依舊頂著壓力,忍辱負重地堅持習畫,把愧疚、無奈與苦惱一道,和著筆墨溶入書畫。他不僅當時保持沉默,豪無怨言,以後數十年的日子裡也始終緘口不言,背師叛道的罪名一扛幾十年,直到去世也未作過任何有利於自己的解釋,只是默默承受著歷史發生的一切,數十年如一日筆耕不輟,以自己精湛的筆墨丹青,告慰恩師,表白心聲。
筆墨再造
吳湖帆破格收錄楊石朗為門下弟子,出於書畫前輩對晚生的愛惜之外,還在於楊石朗老老實實的治學態度和紮實的筆墨功底。在收錄楊石朗為門下弟子後,吳湖帆針對楊石朗基礎紮實的特點,為他制定了相應的教學計畫,仍然對他單獨施教。還在賀天健門下之時,楊石朗就曾在老師賀天健的指導下,系統學習了唐宋元明清以來的歷代大家筆墨,對傳統筆墨的內涵有所理解。但由於觀賞揣摩真跡的機會少,當然更談不上臨摹了,因此對傳統筆墨的理解出現偏差,也就在所難免。為了糾正楊石朗在理解上的偏差,也為了進一步提高他的筆墨功底,吳湖帆給他提出了很高的學習要求,每天都要清晨便到吳湖帆老師家裡,面對先生收藏的各朝各代的名畫名作反覆臨習,仔細揣摩。吳湖帆老師的社會交往很多,家裡總是高朋滿座。每到來了朋友,吳湖帆便將楊石朗獨自留在畫室繼續學習,決不允許有半點懈怠。而每到這時,楊石朗也十分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總是遵照老師的交代刻苦學習,不是根據老師的講解反覆揣摩古代名家的筆墨技巧,就是面對真跡反覆臨摹,經常畫到熟記於胸,以至可以脫稿背臨為止,絲毫不敢稍有鬆懈。古代真跡價值不菲,朝代久遠的真跡孤品更是價值連城。因此,學生要臨摹真跡,並非是隨便誰都可以的,當然更不可能拿回家去,要臨也只能在老師家裡,還必須是數人同在一起,互相有個監督才行。像楊石朗這樣可以獨自留在畫室里學習的,不能不說是吳湖帆老師對他的特別鐘愛,和對他寄予了很大的期望。楊石朗也果然不負厚望,筆下功夫日漸提高。尤其是吳湖帆老師的一手青綠山水,楊石朗更是學得惟妙惟肖,深得先生真傳。
同門情誼
說到楊石朗面對歷代真跡學習傳統筆墨,就不能不提到楊石朗同門王己遷先生。王己遷1907年生於東吳世家,王鏊第十四代嫡孫。早年曾拜蘇州大收藏家與畫家顧麟士為師,20年代既投師吳湖帆門下,為吳湖帆最得意的弟子之一。同時,王季遷家藏曆代大家真跡頗為豐厚,不但有武宗元、郭熙、董源、巨然、馬遠、李唐、趙子昂、倪贊、吳鎮、沈周、唐寅、董其昌、八大、石濤等大家精品,名列20世紀中國字畫收藏六大家。楊石朗除在老師吳湖帆家裡直面歷代真跡臨摹學習,同門王己遷也為他提供了甚至不亞於老師吳湖帆所能提供的臨摹機會。許多年後,每當談及此事,楊石朗總是感激之情溢於言表,將王己遷先生給予他的同門情誼銘記於心。
陸儼少和楊石朗
1995年,江西老畫家楊石朗在北京中國美術館成功地舉辦了個展,首都眾多媒體給予介紹和好評。其實楊石朗先生這已是第二次在京辦個展,第一次畫展還是上世紀四十年代。在存世的畫家當中,記得那次畫展的只有一個人———老畫家何海霞。40多年過去了,兩人再次見面時,何海霞握著楊石朗的手說:“我們認識,早就認識,40多年前我就看過你的畫展。”楊石朗先生從京城載譽回贛後,在省美協副主席、江西日報高級編輯、著名藝術評論家毛士博的幫助下,開始著手出版畫冊。再三斟酌,楊石朗決定請陸儼少先生題字。1999年4月,我赴上海辦事,受楊老委託,順便到劉海粟美術館聯繫在滬辦展一事。於是我找到劉海粟美術館副館長王兆榮。王先生在江西呆過多年,曾任江西美協秘書長,對江西美術界非常熟悉。說到楊老欲在上海辦展的想法時,王先生很高興,當即表示美術館場地再緊(1999年正逢建國50周年),也一定抽出一周時間讓給楊老,並告訴我楊老先生早年出道於上海,上海美術界很想念他,來觀展的人必定很多。順便說起楊老的畫冊,王先生又告訴我,當年楊老請陸儼少先生題字,字題好後,陸的家人問陸儼少應收多少潤筆費,陸先生頓時生氣斥責家人:“他是楊石朗,建國前名聲比我大!”歲月如流,陸儼少、楊石朗、毛士博相繼去世。如今想起他們,特別是看到楊老晚年寫給我的信,還有寫給毛士博先生的信,我很難過,因為信中他提到自己評職稱都有困難,一個為書畫藝術傾注一生心血的老藝術家,他的作品(《匡廬秀色》)能堂而皇之地掛在北京人民大會堂的牆壁上,卻為職稱評審憂心忡忡。1999年6月,楊老再次致信於我,當提到《中國書畫報》編輯曲燕女士不知楊石朗為何許人也之時,不由感慨道:“天津人不知我名,可憐可憐!”———曾印泉在評論我國著名物理學家、伽瑪射線的真正發現人趙忠堯時的最後一句話:“一個人多么需要真正的榮譽!”———這話原可留給楊石朗先生。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