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賀天健(1891~1977),畫家,宇健叟,別署紉的香居士,齋名開天天樓。江蘇無錫人。
幼年家貧,八歲學畫,十四、五歲時對從無錫到宜興一帶的山嶺峰巒進行觀察,始知古人畫中的皴法皆來自自然。
1922年至1924年先後在無錫、南京藝專任山水畫教師,1924年,任上海美專山水畫教師。43歲時主編《畫學月刊》、《國畫月刊》,45歲起以賣畫為生,1950年起任中國民族美術研究所研究員,後任上海中國畫院副院長、上海市文史館館員。
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美協上海分會副主席,上海市文聯委員,上海市歷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丹麥康納畫會會員。
擅長中國山水畫,偶寫人物,亦作花卉,工書法。山水畫風崇尚清代吳漁山、梅瞿山,後期重視寫生,創自家風格。
曾在北京、天津、上海及丹麥舉辦個人畫展。1982年在上海舉辦遺作畫展。
作品《九月桐江桕子紅》藏於中國美術館,《河清可俟圖》陳列於北京
人民大會堂上海廳,《錦繡河山圖》參加世界博覽會後被印度國家收藏。《鎮江象山》、《江南風光圖》、《登廬山詩意》分別入選第二、三、四屆全國美展。
出版有《賀天健畫集》多種,著有《學畫山水過程自述》,發表有《中國山水畫的皴法美》等論文。
賀天健精研山水畫,功力深厚,法度謹嚴,出入傳統諸法而自創新境。其畫以“師法五代兩宋山水畫法度與精神,為今日創作的路徑”,所謂“宋人格律,元人筆意”。他的山水畫變化多端,丘壑深具,各家皴法,無不頭頭是道,更以草書法運宋元之技,頗為放縱。更精於設色,認為自然瞬息萬機,本無固定色,宜用複色作多層次表現。
人物年表
1907年 考入蘇州單級教員養習所。
1909年 以書畫為業,曾任
中華書局圖畫編輯、上海民國第一圖書局籌備處編輯部國畫教授、無錫積余高等學校國文教員兼美術教員。
1910年 去南京求學,後轉至上海,進中華書局任編輯員。翌年考入南洋中學,並在民國第一圖畫局從事繪畫。
1914年 任無錫積餘國小國文教員兼美術教員。翌年寄寓上海,專事畫藝創作和研究。
1915年 在上海從事書畫藝術的創作和研究。
1920年 在無錫創辦錫山書畫會。
1921年 和友人創辦無錫美術專科學校。曾任南京美專、上海美專、無錫美專國畫教授,中國畫會主任委員。主編《畫學月刊》、《國畫月刊》。
1923年 被推為中國畫會主任委員,主編《畫學月刊》,編印《國畫月刊》,出版《中國現代名畫彙刊》。
1924年 和1926年,與
胡汀鷺等先後創辦無錫美專和錫山書畫社。
1929年 又與人在滬組織蜜蜂畫社。期間曾在無錫、南京和上海美術專科學校、昌明藝術專科學校任教。
1942年 主編出版《中國現代名畫彙刊》。
1956年 任上海畫院副院長。
1959年 創作國畫《九皇山梅山水庫》,參加社會主義國家造型藝術展覽。作品《東風吹到好江山》參加世界美術博覽會榮獲一等獎。為
人民大會堂創作巨幅《河清萬里圖》。著有《學畫山水自述》一書,並出版《賀天健畫集》多種。
1960年 受聘為丹麥康納美術家協會會員。
32歲後任無錫、南京藝專和上海美專山水畫教授,並主編過《畫學月刊》、《國畫月刊》。解放後曾任中國民族美術研究所研究員,
上海文史館館員,西泠印社社員,
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中國美協上海分會副主席,上海中國畫院副院長,丹麥康納畫會會員,上海中國書法篆刻研究會會員。
1962年 在丹麥舉辦個人畫展,被譽為“水墨畫大師”。
1977年4月2日 病逝於上海。
藝術經歷
從上世紀初開始形成的
海上畫派,風起雲湧眾多活躍在畫壇上的智者,一展丰采盡顯為藝術的虔誠。對於近一個世紀的畫壇而言,賀天健是一個不可磨滅的存在。
由山水站立畫壇
賀天健,早年自稱“百尺樓頭一丈夫”。江蘇無錫人氏,年少時孤貧困惑性格內斂怪癖,似乎唯有對學習詩書畫興趣廣泛,這完全得淵於家學涵養。他父親蓉初,喜好書畫小有成就,他祖母工詩,這對母子組合對賀天健年幼心靈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我們從賀天健十幾歲時勾摹明人畫稿中,清晰地分辨出,大師少年的起步和鋪墊竟是如此厚實。二十歲進入南京國民大學深造,後不知何故於同年輟學,旋即考入上海
中華書局任國畫編輯。
事隔僅一年,在1912年任上海民國第一圖書局籌備處編輯部圖畫員,真正開始了繪畫藝術生涯。他的起步在民國元年。回想海上畫派振興之初,早期能排得上號的,屈指數來也就二十來人,代表的有四位:任伯年、吳昌碩、
虛谷和
蒲作英。他們在繪畫藝術上的成就,承上啟下開生面的數花鳥人物畫等等。可惜山水畫不知怎么成為了他們的弱項,四人中就算蒲作英水墨山水畫堪稱上品,但難以逃脫筆墨輕率草逸作戲之嫌,不能修成正果。
包括
張子祥、
吳秋農、
陸廉夫等等從事山水畫創作的,終惜囿於大小“四五”而未能脫穎而出。直至二十世紀三十年代賀天健的一躍而起,在海派山水畫創作上新意迭出涉獵廣泛,有所建樹有所突破。在畫壇上清氣撲鼻,開拓出一個嶄新的法門。同時賀天健將中青年時期亟待完成的科目系統完整地解決了。
隨時代奠定大氣
隨著年齡閱歷畫理思路日漸成熟的賀天健,知曉該怎樣在畫壇上遊刃有餘。懷揣一腔對中國繪畫藝術的鐘愛,演變成一種神聖的事業。這個時期賀天健出任多家藝術學院的國畫教授,主編《國畫月刊》並在上海、北京、無錫和天津等地多次舉辦個人畫展。現代海派山水畫的基石在夯實,賀天健的影響力始終在穩步中頻頻向上的。藝術家要用作品講話。
早在1953年,被中央美術學校民族美術研究所聘任研究員,獲此殊榮的,在上海可能就賀天健一人。
上海中國畫院成立時,不但受聘為畫師,而且擔任了副院長之職,那個時期賀天健的才情才藝得到了充分的發揮。有必要回顧一下賀天健的創作履歷,他的山水畫從
吳歷、王入手,兼容
原濟、殘,上溯宋元
王蒙、
夏圭諸家,重視師法自然,堅持“一枝禿筆走天下”,十分注重寫生體會足跡踏遍名山大川。提出“甄陶天機,融代物我”,要有仰俯天地之大氣,不能侷促於“南北宋”,要有博取眾長的勇氣,才能豐滿自己。在《黃山派和黃山》一文中,總結出“
石濤得黃山之靈,
梅清得黃山之影,浙派得黃山之質”的精闢論述。在繪畫實踐中,他強調嚴謹的過程是質量與數量並重,並稱“畫現代畫要有時代精神。山水畫中即使不畫人,一樹一石一泉也應有時代氣息。畫要耐看耐讀,即能吸引觀眾進入畫裡的境界。”這是針對當時的提法賀天健的大聲疾呼。
教學生有喜有悲
賀天健在畫壇在社會上盛譽之後,顯然衝著名氣前來求教的不計其數,印象中徐志摩夫人
陸小曼便是他的入室弟子。當然也有作為學生並寄予厚望的到最後卻令他十分失望的事例。
賀天健收留過一位叫
楊石朗的不生,浙江海昌人,自幼喜歡書畫,尤喜作山水畫,他視為得意門生。楊石朗認為書畫當以造化和師古人為主,也不排斥請教當代的名家,學習經驗教訓,以免少走迂遠的彎路。
楊石朗叩拜賀天健門下,他悉心教誨認真輔導,光教授皴法不下幾十種,並選擇指定古代各家摹本,說實在的他對石朗抱有很大的期望,曾經把石朗當作唯一的繼承人。不料天有不測之風雲,社會的紛繁使楊石朗經不起來自各方面的誘惑並見異思遷。認為
吳湖帆桃李天下,凡是吳門弟子,大多富於收藏,楊石朗耐不住寂寞,言明吳湖帆更盛於賀天健,不顧恩師的感受進而轉拜吳湖帆為師。一下子使賀天健有了唐詩所說的“林園手種惟吾事,桃李成蔭歸別人”的鬱悶。此時,賀天健又遷怒吳湖帆,稱其奪走愛徒,有損友情。就是這樣一次變故,兩位現代山水畫大家就此斷絕來往。
些許年後,他們仍然同在海上畫壇的屋檐下,又同在上海中國畫院擔任畫師,橋下的水流過去就過去吧,由朋友一再遊說撮合,才慢慢言歸於好,但各自內心的陰霾不免耿耿不釋。
為世界留下大美
賀天健長期蟄居在上海襄陽南路一所公寓裡,名曰“開天天樓”。
沈柔堅先生講起,文革前由於工作關係常去畫齋聊天。“開天天樓”中窗明几淨,琳琅圖書陳列滿架,很容易看出主人的學識淵博,暢遊藝海的
孜孜不倦,來往客人頻繁,其中見有學生朋友同道居多。賀天健生性好客煮茗清談,話語深邃風趣至極,一旦觸及書畫山水儒雅便是滔滔不絕。沈柔堅講他愛描繪垂柳,常以柳枝為素材,藉以抒懷胸臆,把《楊柳岸曉風殘月》詞意表現得淋漓盡致。賞析佳作十餘幅,立意章法經營位置各不相同。
在《賀天健誕辰一百周年作品展》上,沈柔堅作為主持人,言之他對賀天健的評價,代表了大多數熱愛藝術的人的共同心聲,是一個時代的符號。賀天健的繪畫藝術留給人們的不僅僅是一份簡單的文化遺產,也告誡人們,若要在中國傳統繪畫藝術學問研究方面取得第一流的成就,就必須對浩如煙海的傳統典籍了如指掌。
藝術評價
在近代山水大家中,能以畫者態度畫畫的除了
張大千,還有賀天健。這裡的所謂的“畫者”指的是對於畫理
孜孜不倦的求索或者曰:用腦畫畫也。而同樣身為“畫者”,張大千憑藉的是縱橫的才氣,而賀氏則是自發的對於畫理的思辨。
賀氏很早就認識到了學山水畫和學畫山水之間的區別,為此賀氏提出了山水畫與現實之中的真山水有著本質的不同。
“世界上有三個山水境地:一是人世間的山水實境,一是唐宋歷代詩里的山水境地,一是畫裡邊的山水境地。”最初的賀天健認為人世間的山水始終沒有詩畫之中的山水好,為了證實這一點,他曾多處尋覓與詩畫中相似的山水實境。
後來的賀天健因著“四王”一派的畫家常在畫上題寫臨仿撫擬某家筆意,而究溯根源,直上追宋元後,才恍然大悟“才知道宋元人的畫所以好,是從真山真水裡去學來的”於是,又改變了對真山真水的看法,以“師法造化”來要求自己。
賀天健對於畫學的理性思辨,一方面可以從他的課徒稿中認識:從唐至清,一代一代系統的演變;將真實山石與古本名作加以對照。另一方面也體現在他教學生畫山水的獨特思路:賀天健在教學生臨摹臨本的時候,往往給學生挑選不清楚的印本臨,因為賀氏認為如果臨清楚的臨本,臨的人不要動腦筋了,就不能發現問題。一定要有了矛盾而後有解決的機會,學生在這時也用得著老師的幫助。
賀氏的書風早年學趙子昂的小楷體,頗為精工整飭,廿三歲後改寫
龍門十二品、
張猛龍碑、張黑女碑,直至三十七歲後又開始改習褚河南、虞世南、
李北海。
有人評價賀天健的畫是豪邁、英爽、秀勁、逸宕、精奇、偉麗,在近代書畫史上可以說是一位真正的大家。
作品賞析
關山圖
賀天健是近代上海中國畫會的創始人之一。他從九歲開始學畫山水,先師承清初
吳歷、
石濤、
石溪、
梅清、
漸江等法,後取法宋元諸家之長,終得“宋人格律,元人筆意”。他還注重畫史、畫論方面的研究和藝術修養的提高,常游名山大川,並將傳統筆墨與在自然中發現的筆法融為—體進頭髮行創作。其作品呈現著法度謹嚴、布局變化多端、筆墨清邁俊逸、意境幽遠的特徵。
賀天健的《關山圖》,紙本設色,縱179.5厘米,橫69.5厘米,作於1936年。畫中樹林漫山遍野,霧氣漫漫與茫茫水面相呼應,“一派浩莽之氣”。“一條小路高深入遠處,關外天半插數峰”,又使畫面生出“綿密幽邃的情致,使人在這種氛圍里發生旅途杳渺之感”(賀天健《學畫山水過程自述》)。畫面近處有——院落,幾間屋舍錯落有致,屋內有二人似在閒談。門口一女子正探頭
張望,看院外一孩兒童在玩耍。不遠處一人騎驢前行,一人隨後。這些鋪設、點綴,既顯示出作者對人與自然的關照,又增加了生活氣息,還不使山石、草木過多而致氣機壅塞。近景、中景的樹,以淡青、硃砂或曙紅染少許,其它處的叢林雖未設色,但有層林盡染、秋高氣爽之韻。為使畫面協調,並突出秋意,門口的女子和路邊的護欄亦施以紅色,並與落款處押角章的硃砂色相呼應。全畫賦色和諧,從遠景、中景到近景,石青與赭石混用自然,顏色由淡漸濃。倘若只以淺絳、水墨出之,畫面則顯單凋。近樹用硃砂、石綠點色,雖重卻因純度及位置得當,而使顏色突出秋意,既產生對比,又過渡自然,可以說是艷而不俗。同時,由於近景用色絢爛,也消解了遠景突起的山峰用濃墨、焦墨所帶來的沉悶。山石主要運用了披麻皴和雨點皴的方法,可看出作者借鑑了
董源、
巨然的畫法,但比董、巨鬆動的用筆更見渾勁堅結。
此畫題識:“平生最有荊關意,終覺倪黃一派平。不是縱橫矜俗眼,老夫筆底若天成。丙子歲暮,飲酒十斗,制此奇境,十日成之。江左賀天健並題。”該畫的構圖在局部上借鑑了宋畫《雪麓早行圖》。作為大幅畫作,山、水、瀑布、人、動物、樹木,橋樑、屋宇、樓閣俱全,可謂繁複。但由於章法結構毫不鬆弛,是以“s”形的山路為主線貫穿全畫,宛如一條飄動於層巒疊嶂之中的玉帶,使得境界愈覺邃遠而空靈。馭繁,繁而不亂似奇取勝。自
董其昌倡南宗畫以來,奇、險遂為邪道,而平淡天真成為山水畫的最高境界。此類元季倪雲林、
黃公望可稱為典範。在董其昌眼裡黃公望仍不免有些“縱橫習氣”。
北國風光
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望長城內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須晴日,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
毛主席1936年2月創作的這首《沁園春·雪》,筆力遒勁,揮灑縱橫,詩情奔放,舒捲自如,
傅抱石、
李可染、
陸儼少等都曾以毛主席的這首詞意創作了氣勢磅礴的山水佳作,在風格上各有千秋。海派畫家賀天健據此詞意創作的《北國風光》,堪稱賀天健的鴻篇巨製。
賀天健擅長山水、人物、花鳥、書法,尤以山水著稱。他的山水崇尚五代兩宋山水畫的法度與精神,主張山水畫研歷代名跡。他善於運用各種筆法、墨法、皴法及金碧青綠等用色的手法,或工或寫,或水墨淡彩,或青綠重彩,變化豐富。賀天健十分重視師法自然,遍歷名山大川。傅抱石曾說:“賀老的筆墨雄茂,而又秀逸多姿,賀氏的山水畫不論尋丈大幅,或是尺幅小品,青綠重彩,或是水墨淡彩,給人感受生活氣息濃厚,氣勢雄壯,境界開闊,有強烈時代和藝術感染力”。
賀天健獨創禿筆法,其山水國畫作品以大氣雄渾著稱。這幅丈二匹的《北國風光》,全用唐人金碧暈染之法,畫面氣勢磅礴。
賀天健的傳世作品不多,估計有千件。他去世後遺作300餘件捐贈給上海中國畫院。80年代初,他的作品開始進入海外拍賣市場。近年來,其力作《東坡玩月圖》在1997年朵雲軒拍賣會上以10.78萬元成交;《山水》在1998年嘉德拍賣會上以7.92萬元成交;2001年,他的力作《松鶴永年》估價3—4萬元,最後以22萬元成交;2002年,他的《江山攬勝》在上海敬華拍賣會上以46.2萬元成交,高出估價近4倍。此幅《北國風光》曾作為1999年嘉德春拍圖錄的封面,出現在拍賣會上,並以57.2萬元成交,創賀天健作品的市場最高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