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形象
楊白勞是老一代農民的代表,勤勞、忠厚、善良。他是地主
黃世仁的佃農,租種黃家六畝地,年年欠東家的租子,老還不完;借了黃家的錢,可這
驢打滾(指
高利貸)的債也永遠還不清。因為交不上租子、還不了債,楊白勞一到快過年的時候,不得不離家出去躲帳。他到除夕的深夜裡才偷偷地回家來,為過年帶來三樣東西:兩斤白面、一根
紅頭繩和兩張鬥神。白面是特地為過年包餃子而買的,他們平時是買不起也吃不上的;紅頭繩是給心愛的女兒的過年禮物。這表明家境貧苦可又希望能有一個起碼的人的生活。那鬥神,雖是迷信之物,卻也反映了渴望擺脫貧苦的被壓迫受剝削的生活,過上平安、美好的生活的要求和願望。他對生活的低微、樸素的要求願望,始終也未能達到。大年三十的深夜,楊白勞躲賬剛回到家,地主就派狗腿子來逼討租債,強逼楊白勞在心愛的獨生女兒的賣身契上按了手印。地主是借逼討租債,逼迫楊白勞賣女兒,是想霸占
喜兒。楊白勞曾想“找個說理的地方去”。但在那黑暗腐朽的社會裡,哪有窮人說理的地方。黃家的狗腿子
穆仁智不是對楊白勞說過這樣的話嗎?“縣長和咱們少東家是朋友,這就是衙門口,你到哪裡說理去!”楊白勞性格中是有懦弱的一面。他忍辱負重,對地主階級的壓迫剝削不敢有反抗的表示,甚至連外出逃荒也因“熱土難離”而下不了決心。他最後在孤苦無告、萬分悲憤與愧疚中被逼上了絕路,喝滷水自盡了。
楊白勞是在封建地主階級長期的壓榨之下尚未覺醒的老一輩農民的典型形象。他的悲慘結局是對萬惡的封建地主階級的有力揭露和血淚控訴。
原型爭議
一說事實是黃世仁在楊白勞欠下巨額賭債無力償還又遭債主追討的時候立字據借給楊白勞大洋1000元(相當於現在的10萬人丨民幣)然後又收留未成年的喜兒。楊白勞欠錢躲債吃喝嫖賭無臉見人最終誤喝滷水不治身亡。黃世仁念在同楊白勞多年的情份上厚葬楊白勞並且收養喜兒。
該
流言最早可追溯到2008年3月的一個匿名發帖。其原貼內容是故意為黃世仁翻案釣魚,以“謀記者調查歷史真相”這類常見流言形式開頭(類似於FOAF,Friend-of-a-Friend,朋友的朋友),並抹黑楊白勞這一文學人物形象。
而關於“楊白勞與黃世仁”身份故事有名氣的改編則可追溯到
黃宏1995年的
小品劇本。該小品在2005年由李彬、李金英在遼寧春晚上重新演繹。
2012年9月,人民文摘刊登了《中國四大地主的真實面目》這一文章,文章關於黃世仁的本意為,黃世仁是捏造出來的虛擬人物,屬於文學創作。同時也對其他經典地主形象進行了說明。
之後,某些有心人
斷章取義,將這一文章和其他流言結合起來,用以批判毛澤東。指責中國政府
歷來就有故意歪曲事實的傳統,抹黑地主,包庇流氓無產階級,並呼籲民眾起來抗爭。
其實只要仔細審閱
最初的流言就能發現:流言聲稱故事結局為喜兒其實是個懶胖妞,被黃世仁收養。但是,這與“
白毛女”這一在山洞中生活的“白毛仙姑”原型明顯不符。而且在流言中楊白勞是豆腐製作商,屬於小資產階級,與原本的長工形象以及其代表的階級明顯不符。
創作者
張守維(1918.10—2003.3),男,遼寧省葫蘆島市人。著名表演藝術家、戲劇教育家。解放區新歌劇以及電影《
白毛女》中楊白勞的扮演者。
張守維,著名表演藝術家、戲劇教育家,第一位飾演“楊白勞”的演員,在歌劇和電影《
白毛女》中分別演過王昆和
田華的“父親”。是他的表演讓“
喜兒爹”的形象深入人心。當年,受一首歌曲和一本書的激勵,他隻身奔赴延安尋求真理,後成為“魯藝劇團”的著名演員;解放初期,為了心中摯愛的戲劇事業,
張守維辭去省文聯主席的職位,專心於戲劇教育;他飾演角色的電影不僅摘得國際電影獎項而且至今久映不衰。
青年時投身戲劇
張守維,別名
張萍,龍港區(原興城市)雙樹鄉東砬村人,生於 1918年10月。8歲時隨父親進關,在河北省大名縣泊頭和樂亭等地讀完了國小,後又在北平、西安兩地繼續中學學業。在陝西省立西安二中(今陝西師範大學附屬中學)讀書時,張守維接觸到一批富有愛國激情的師生。1937年6月,他加入了由愛國青年學生組成的旅行劇團“斧頭劇團”,演出街頭劇《放下你的鞭子》,受到各界民眾歡迎。據當時和他一起參加巡迴演出的同學聶景德晚年回憶:“旅行劇團當時在西安名紅一時,演《放下你的鞭子》的張守維和彭毓泰表現突出,張守維從此走上了一生從事的戲劇工作之路。”
張寒暉創作的抗日救亡歌曲《松花江上》和鄒韜奮的名著《萍蹤寄語》激發了
張守維投身抗戰的願望。1937年12月,在八路軍駐西安辦事處的幫助下,張守維離開西安輾轉到達陝北。在延安,張守維被選派到抗日軍政大學第三期學習。抗大畢業後,張守維被轉入延安魯迅藝術學院戲劇系第一期學習戲劇表演,畢業後留在魯藝實驗劇團工作,主要排演抗戰題材話劇。
第一位“楊白勞”
1944年,賀敬之、
丁毅執筆創作了歌劇《
白毛女》。張守維被推薦為飾演“楊白勞”角色的絕佳人選,並最終成為中國戲劇史上第一位“楊白勞”,演出獲得極大成功。
1950年,歌劇《
白毛女》被搬上銀幕。在東北電影製片廠拍攝的電影《
白毛女》中,
張守維再次飾演楊白勞。他默默地獻身藝術事業,將一個形神兼備、惟妙惟肖的“楊白勞”形象送進每位觀眾的心中。飾演“
喜兒”的
田華回憶,當時自己是第一次接觸電影,當時身為文工團團長的張守維一點架子都沒有,平易近人,耐心傳授表演知識,給予文藝新人很大的幫助。
電影《
白毛女》一經上映就引起轟動,很多大城市的電影院都呈現出觀眾爆滿的情景。1951年,該片在捷克斯洛伐克卡羅維·發利的第6屆國際電影節上獲特別榮譽獎,1956年又在文化部優秀影片評獎中榮獲一等獎,至今這部影片在國內外仍深受觀眾喜愛。
專注於戲劇教育
1945年日本投降後,根據中宣部和周恩來的指示,延安的青年文藝工作者組成東北文藝工作團奔赴東北協助開闢根據地,
延安魯藝實驗劇團團長
沙蒙任團長,
張守維和
於藍、嚴文井、
劉熾、
華君武等都是文工團的成員。他們於10月底到達瀋陽,不久由於形勢所迫撤離瀋陽來到本溪。此後的三年多時間裡,東北文工團的領導和成員幾經變化,但張守維始終是團里的話劇台柱演員,他塑造了很多解放區軍民喜愛的藝術形象,還經常隨團向前方部隊和解放區民眾演出。隨著演出次數的增多,和
張平對唱的《河邊對口唱》成為他的拿手歌曲。1948年,張守維任嫩江省實驗話劇團團長,他帶領演職員工艱苦奮鬥,只用了幾個月的時間就將新組建的話劇團辦得有聲有色。嫩江省撤銷後,他擔任黑龍江省文工團團長。期間參與拍攝電影《
白毛女》。1950年12月,
張守維當選為黑龍江省文聯主席。他曾於1951年8月以中國青年文工團歌劇隊副隊長的名義參加在柏林舉行的第三屆世界青年學生和平聯歡節,期間他參加了《
白毛女》、《三岔口》等歌劇、京劇的演出和導演,聯歡節後到他隨團到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匈牙利、波蘭、蘇聯、羅馬尼亞、保加利亞、捷克斯洛伐克、奧地利和阿爾巴尼亞等歐洲九國進行長達為時一年的訪問巡演,為在國際上提升新中國文藝作品的影響力做出了貢獻。這以後的幾年裡,張守維還導演了京劇《斷橋》和由韓少雲主演的評劇《小姑賢》。
1955年3月,張守維辭去行政工作,調到北京專門從事戲劇教育,任中央戲劇學院表演系副主任,為國家培養了很多有所成就的藝術人才。“文革”中,
張守維遭到突如其來的“審查”,愛人遭到迫害,兩個女兒被送到北大荒支邊。張守維的藝術生涯中斷了近八年的時間,直到1973年,張守維才在電影《青松嶺》中飾演配角老五爺,當年膾炙人口的歌曲《沿著社會主義大道奔前方》就出自這部電影。
撥亂反正後,花甲之年的張守維煥發了新的藝術青春。他擔任中央實驗話劇院演員組負責人、院藝術委員會委員,他將自己畢生對戲劇表演的熱愛投入到扶植、培養文藝新人上。1979年10月,他被選為第四屆全國文代會代表。離休後,張守維仍然關注著我國話劇事業,2003年3月在北京逝世,享年86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