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朝晟

楊朝晟(?―801年),字叔明,夏州朔方(今寧夏靈武)人。唐朝中期將領,御史中丞楊懷賓之子。

最初從軍於朔方軍,擔任部軍前鋒,積功升任甘泉府果毅建中元年(780年),隨河東節度使李懷光征討劉文喜,因功升任驃騎大將軍、右先鋒兵馬使。建中二年(781年),隨將軍唐朝臣征討平盧節度使李納,因功升任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太子賓客。建中四年(783年),爆發朱泚之亂涇原兵變),楊朝晟擔任右廂兵馬使,率軍攻下鹹陽,重重打擊叛軍勢力,遷御史中丞都虞候

貞元四年(788年),平息軍中兵變,加任御史大夫,遷邠寧節度使、左金吾大將軍同正、邠州刺史等。貞元十三年(797年),奏請朝廷修築方渠、木波、合道三城,以堵斷吐蕃進犯的通路,得到朝廷準許。三城修築成功後,吐蕃發兵襲擊,雙方相持數日天,吐蕃撤兵離去。接著修築馬嶺城而回,開闢土地三百里,加任檢校工部尚書。貞元十七年(801年),楊病逝於寧州。

基本介紹

  • 本名:楊朝晟
  • 字號:字叔明
  • 所處時代:唐朝
  • 民族族群:漢族
  • 出生地:夏州朔方
  • 出生時間:不詳
  • 去世時間:801年
  • 主要成就:御史大夫 邠州刺史 檢校工部尚書
人物生平,討伐叛軍,皇帝赦免,平息兵變,擔任節度,築城禦敵,主要成就,歷史評價,軼事典故,家庭成員,

人物生平

討伐叛軍

楊朝晟最初在朔方軍中從軍,擔任軍中的部軍前鋒,因多次立有軍功而授任甘泉府果毅建中初年(780年),楊朝晟跟隨河東節度使李懷光涇州征討劉文喜,斬殺俘獲敵軍頗多,因功授任驃騎大將軍,不久升任右先鋒兵馬使。
建中二年(781年),平盧節度使李納攻打徐州,楊朝晟跟隨將軍唐朝臣前往征討,常常勇冠全軍,因功授任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太子賓客
建中四年(783年),爆發朱泚之亂涇原兵變),唐德宗與后妃、太子、諸王出逃到奉天(今陝西乾縣),李懷光從山東率軍奔赴奉天救駕,任命楊朝晟為右廂兵馬使,並派給他一千兵力攻下鹹陽,重重打擊叛軍勢力。楊朝晟因功加任御史中丞,接受賞賜一百五十戶賦稅。

皇帝赦免

興元元年(784年),李懷光在河中謀反,楊朝晟遭到脅迫留在軍中。唐德宗巡幸梁、洋二州,邠寧節度使韓游瑰退兵保衛邠、寧二州。李懷光曾在邠、寧二州任職時,其黨羽張昕在邠州總管後方政務。張昕得知李懷光謀反後,大肆勒索軍餉,招募很多士兵,想暗中投降李懷光。當時楊朝晟的父親楊懷賓是韓游瑰的部將,夜晚帶幾十名騎兵斬殺張昕和同謀者。韓游瑰派楊懷賓到行宮報告流亡的唐德宗,唐德宗慰勞楊懷賓,讓他兼任御史中丞。叛軍間諜到河中後,楊朝晟得知此事,便哭著對李懷光說:“我的父親殺張昕為國家立下功勞,我作為他的兒子應當遭受處罰,不可以掌管軍事。”李懷光於是將他囚禁起來。
貞元元年(785年),韓游瑰等各路軍馬攻打李懷光,楊懷賓作戰甚為出力。李懷光之亂平定後,唐德宗念其忠心,特派副元帥渾瑊前往赦免楊朝晟,並任命他擔任韓游瑰的都虞候。父子二人都曾擔任開府、賓客、御史中丞,軍中將士們認為他們很榮耀。

平息兵變

貞元四年(788年)五月,吐蕃三萬多騎兵侵犯唐朝的涇、邠、寧、慶、鄜等州。六月,由於吐蕃侵犯邊塞,韓游瑰親自率軍戍守寧州。當時軍紀鬆弛,士兵驕橫放縱,恰逢韓游瑰生病,便請求朝廷派人將自己替代回朝。七月初五日,朝廷徵召韓游瑰入朝擔任宿衛之職,派左金吾將軍張獻甫代替韓游瑰擔任邠寧節度使。張獻甫還未到任之前,七月初七日夜裡,韓游瑰沒有告訴眾人,便輕裝騎馬回到朝廷。戍卒裴滿等人害怕張獻甫的嚴厲,便乘著沒有主帥的時機,在七月初八日率領他的同夥發起兵變。裴滿說:“張公本不出於本軍,我一定要抗拒他。”於是,他們到市肆去搶劫,還包圍監軍楊明義的住所,讓他上奏朝廷請求任命范希朝為邠寧節度使。楊朝晟躲避兵亂,逃出城來。第二天,楊朝晟聽說要請范希朝出任邠寧節度使,便回到城中,哄騙作亂士兵們說:“你們所請求的,很合我的心意,我是來慶賀的!”作亂的士兵們稍微安定一些。楊朝晟暗中聯絡各將領,與他們謀劃殺死兵變的首惡分子。三天后的早晨,楊朝晟率領著兵馬,召集作亂的士兵,對他們說:“前幾日報請朝廷的要求沒有批准,現在張公已經來到邠州,你們發動變亂,應當處死,但不會將你們都殺死,你們最好自己推舉出帶頭的人來。”士兵們呼喊著檢舉揭發,楊朝晟於是殺死二百多人(一說三百人),並率領大家迎接張獻甫進入軍中。唐德宗任命范希朝為寧州刺史,作為張獻甫的副手,並且加封楊朝晟擔任御史大夫。

擔任節度

當初,鹽州陷落以後,邊疆地區不再有防守的屏障,吐蕃經常截斷靈武的通路,侵害攪擾鄜州坊州。貞元九年(793年),二月十二日,唐德宗頒詔派兵三萬五千人修築鹽州城,還頒詔命令涇原、山南、劍南各自派兵深入吐蕃地區,以便分散吐蕃的勢力。鹽州城經二十天的修築便告竣工,朝廷命令鹽州節度使杜彥光前往戍守,命令楊朝晟分兵駐守士馬鎮木波堡。從此以後,靈州、夏州、河西一帶獲得安寧。
貞元十二年(796年)五月初六日,張獻甫突然去世,監軍楊明義奏請朝廷讓楊朝晟暫時代理留後事務。五月十四日,唐德宗任命楊朝晟為邠寧節度使。同年,楊朝晟因母喪離職。後來,楊朝晟得到朝廷重新起用,擔任左金吾大將軍同正、邠州刺史,兼任御史大夫。

築城禦敵

貞元十三年(797年)正月,由於方渠、合道、木波都是吐蕃的交通要道,楊朝晟便奏請朝廷修築方渠、木波、合道三城來堵斷吐蕃進兵通路。當時唐德宗亦有在那裡築城的想法,便讓人詢問楊朝晟需要多少兵馬,楊朝晟回答說:邠寧的兵馬足夠築城,不必煩勞其他道兵馬。”唐德宗又讓人問他說:“以往修築鹽州城,使用七萬兵馬,才剛剛能夠成就事功。如今方渠、合道、木波三城離吐蕃的疆境更為迫近,需要的人馬自當是加倍的,事情反而相反,這是為什麼呢?”楊朝晟回答說:“修築鹽州城的的人馬,吐蕃軍預先就知道訊息。現在我們卻是徵調本鎮的兵馬,不超過十天,就能趕到邊境,出其不意地修築三城。吐蕃以為我軍人數不會少於七萬,他們的人眾未能集中,便不敢輕易前來侵犯我軍。不超過三十天時間,我們將三城修築完畢,留下兵馬戍守在那裡,即使吐蕃前來,也沒有辦法。待三城旁邊的野草被吃光以後,吐蕃便無法久留。吐蕃撤退以後,我們便運送糧草充實三城,這才是萬全之策。如果大規模地集結各道兵馬,一個多月以後才能趕到,但吐蕃也會集結人眾前來,與我們交戰爭鋒,連誰勝誰敗都無從知道,哪裡還有時間修築三城呢!”唐德宗聽從他的建議。
貞元十三年(797年)二月,楊朝晟將軍隊為成三部分,各自修築一座城。軍吏說:“方渠沒有水井,不能屯駐軍隊。”判官孟子周說:“在國家太平時,來方渠定居的人形成街市,如果沒有水井,怎么能夠使人口聚集在這裡呢?”於是,他命令人們疏浚廢井,果然得到甘美的井泉。同年三月,三城修築成功。四月初五日,楊朝晟的軍隊回到馬嶺縣,吐蕃這才發兵追趕楊朝晟,與楊朝晟對抗好幾天,才撤兵離去。於是,楊朝晟修築馬嶺城後率軍返回,開闢土地三百里。
楊朝晟服喪期滿後,加任檢校工部尚書。貞元十七年(801年)五月,楊朝晟調兵在寧州防禦吐藩,恰逢此時楊朝晟患病。五月二十四日,楊朝晟病逝於寧州。
《舊唐書·卷一百四十四·列傳第九十四》《新唐書·卷一百五十六·列傳第八十一》《資治通鑑·卷二百三十至二百三十六》有傳。

主要成就

楊朝晟早年多次隨軍討伐叛亂,擔任邠寧節度使後,修築方渠、木波、合道、馬嶺等城,以防禦吐蕃的進犯,開闢土地三百里。

歷史評價

劉昫等《舊唐書》:“其下諸將,郁有勞能。勝生異域,推位讓國,堅留宿衛,顧慕華風;居中土者,豈不思廉讓耶!”

軼事典故

當初,楊朝晟修築方渠時,缺水飲用,有一條青蛇從陡坡往下遊動,跟蹤察看,水從下面流出來,楊朝晟命令築堤圍起來,於是匯成深潭。士兵仰仗它飲用充足,這發現水源修水潭的事報告朝廷。朝廷命令修廟,命名這泉水為“應聖泉”。

家庭成員

父親:楊懷賓,御史中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