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楊延昭
- 別名:楊六郎
- 出生日期:958年
- 逝世日期:1014年
家庭背景,驍勇善戰,抵抗侵略,大敗敵人,違命不遵,高尚品德,輕財好施,
家庭背景
他自幼就受到其父抵抗契丹、收復失地的思想的影響,還在孩提時代,他就“戲為軍陣”,父親對此十分欣慰,曾高興地說“此兒類我”每次打仗總要帶上他。楊業捨身保國的高尚氣節和身先士卒的勇猛精神對他的一生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驍勇善戰
在戰火硝煙之中,楊延昭逐漸成長為一員驍勇善戰的大將。北宋太平興國年間(976—983年),楊延昭被補為供奉官,由於供奉官只用來表示品級,無實際職掌,所以他始終隨當時擔任知代州兼三交駐泊兵馬部署的父親在軍中。他曾多次被父親派往寧武關沿線駐防,每到一處,總是修城築寨,加強邊防。雍熙北伐時潘美、楊業率西路軍進攻應(今山西應縣)、朔(今山西朔縣)、雲(今山西大同),寰(今山西朔縣東)四州,楊延昭擔任先鋒,衝鋒陷陣。在朔州城下,他滿懷收復失地的激情,帶領所部戰士與遼軍鏖戰,不幸流矢貫臂,血染征袍,他卻毫不在意,越戰越勇,殺傷遼兵無數,為西路軍連克寰、朔,應,雲四州立下了汗馬功勞。
抵抗侵略
北伐失敗,父親捐軀疆場,楊延昭悲痛之餘,更堅定了抵抗契丹、收復失地的決心。端拱、淳化年間,楊延昭先後出任知景州(今河北東光)、江淮南都巡檢使,知定遠軍。鹹平二年(999年)七月,宋真宗獲悉遼兵將大舉南下,便任命馬步軍都虞侯博潛為鎮、定、高、陽關行營都部署,調任楊延昭為保州(今河北保定)緣邊都巡檢使,負責警備保州、安肅軍(今河北徐水)、廣信軍(今河北徐水西30里之遂城村)三地。十月,遼軍在蕭太后的親自督戰下,進攻遂城。遂城城地狹小無備,遼兵集中兵力猛攻,長圍數日。進城危在旦夕,城中軍民驚慌失措。當此之際,楊延昭顯露出一位優秀將領善於因地制宜的良好素質和卓越才能,他除發動軍民登城堅守外,並利用當時天寒的自然條件,命軍民汲水澆到城牆外皮。第二天早晨,遂城變為冰城,滑溜溜得無法攀登,遼軍無可奈何,只好撤退。楊廷昭乘機追殺,截獲了遼軍許多武器,因功被提升為莫州刺史。
大敗敵人
違命不遵
十一月,宋真宗在宰相寇準的固請之下,來到澶州北城,宋軍歡呼,聲聞數十里,氣勢百倍。與此同時,幾十萬宋軍陸續結集到澶州附近,遼軍陷入兵家最為忌諱的孤軍深入之勢,並且其統軍蕭達蘭在宋真宗到達之前已被宋軍射死,士氣稍挫。於是,遼提出苛刻條件議和。宋真宗只求能維持苟安局面,同意滿足遼方的物質需求,以求遼軍撤退。值此之時,楊延昭提出“契丹頓澶州,去北境千里,人馬俱乏,雖眾易敗,凡有瓢掠,率在馬上。願飾諸軍,扼其要路,眾可殲焉,即幽、易數州可襲而取”。楊延昭的見解精闢透徹,切實可行,但一味屈辱求和的宋真宗沒有採納這—建議,相反,在宋遼雙方訂立了“澶淵之盟”後,特別下詔,遼軍撤軍時,宋軍在沿途不許進行邀擊。楊延昭不顧這一命令,單獨率領部下“抵遼境,破古城,俘(左首右或)甚眾。”
景德二年(1005年),宋真宗選擇“有武乾善鎮靜”的官吏戍守河北邊境,任命楊延昭知保州兼緣邊都巡檢使。以後,又提拔他為莫州防禦使、高陽關副都部署。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正月七日,揚延昭死在高陽關副都部署任所,終年57歲。
高尚品德
楊延昭不僅智勇善戰,而且還具有許多高尚的品德,他關心士兵,所得到的賞賜全部犒勞部下;生活儉樸,與士卒同甘共苦,出入騎從如小校;號今嚴明,遇敵必身先,行陣克捷,推功於部下。故人樂為之用,在邊防20餘年,威名震契丹。他去世後,宋真宗甚為悼惜,遣中使護櫬以歸,河朔主人多望樞而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