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家大屋

楊家大屋為江西省九江縣岷山鄉分水村所轄的一個自然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楊家大屋
  • 所屬:江西省九江縣岷山鄉分水村
  • 始建於:1315年
  • 實質自然村
  • 年份:700年
基本概況,始祖,姓氏介紹,遷徙狀況,家譜世系,歷屆編修家譜,研究論文,

基本概況

楊家大屋為江西省九江縣岷山鄉分水村所轄的一個自然村,村莊坐北朝南,倚青龍居白虎之地,據《王氏宗譜》記載,楊保五於元朝仁宗五年從九江市湖口縣遷徙至此,即本村始建於元朝仁宗初年,大概公元1315年左右,至今700餘年。
村名初叫分水嶺,因水在此處分流,北經八里湖流向長江,南經德安縣注入鄱陽湖,後以姓氏為名,即楊家村,再後來在村東前建有儲存的倉屋,得名楊家倉下。後人丁繁衍,村莊擴大,故又稱楊家大屋,沿用至今。
2005年九江縣地區王氏聯修宗譜時,在新宗譜上把“楊家大屋”更名為“王家大屋”,但此次更名只是停留在宗譜的書面上未能成功,在日常生活中大家還是習慣“楊家大屋”的村名。
由於地方方言土話原因,“楊家大屋”村名一度被外村人聽成或叫成“楊道屋”、“楊各道”、“楊各道屋”等等。
由於人口繁衍,楊家大屋村民紛紛向沙河、九江以及湖北小池、蘄春、武穴等地遷徙。

始祖

楊保五是開墾楊家大屋的第一人,也是遷居楊家大屋第一人,因此楊保五被尊為本村“始祖”,楊保五乃王山之孫,王湖之子,派行老五,其兄分別為楊保一、楊保二、楊保三、楊保四。據家譜記載其為周朝姬室之世胄,琅琊王氏之新安苦竹港王氏——王璧(字大獻)之後裔。生於元朝仁宗元年正月初八日寅時,歿於仁宗戊子年十二月十八日戌時;娶黃氏,生於仁宗三年二月初四日酉時,歿於仁宗庚寅年五月十二日申時。
始祖保五公始祖保五公
公賦質明敏,秉性寬宏,經義貫徹,韜略精工。文足以比子建,謀足以奪三軍,器識深遠,貽謀甚大。生子二,長曰楊德仁,居鳳凰山麓;季曰楊德義,本宅留部分人丁外,余者均散居湖北黃梅、廣濟(今武穴市)、蘄春縣一帶。
元朝末期,朱元璋與陳友諒在江西鄱陽湖一代發生戰爭,楊時勝兄弟由徽州祁門苦竹港遷居九江、南康兩郡,而楊時勝攜楊山楊湖獨徙湖口,越二傳楊保五祖於元代仁宗五年,由湖口徙居德化縣(因與福建德化縣同名,今改為九江縣)甘泉鄉(後改黃老門鄉,今併入岷山鄉)分水嶺,以此地後枕株峰(指株嶺山),不啻龍蟋虎踞;前擁匡岳(指廬山),可作雲路天衢,兼之人民忠厚,物產豐盛,故欣然卜宅於斯為。卒葬宜屋東北張家巷酉山卯向為塋。此後,椒支日蕃,人文蔚起,莫非吾宜陰靈所默佑之耶?故族裔孫嘗於光緒二十四年十一月爰立碑後,以垂不朽雲。
公元2005年,政通人和,盛世欣欣;國富民殷,事業蒸蒸,族人於重修祖祠、承襲家譜之際,深念吾祖之功德,拓碑再立,以尊祖敬宗,昌其後嗣。

姓氏介紹

楊家大屋所有人都是王楊二姓(王楊兩姓),表面上姓“楊”,其實為“王”姓,此支王氏對外為“楊氏”,也就是其子孫身份證、戶口薄上姓“楊”,村裡的祠堂而為“王”氏,死後其墓碑上也刻成“王公”什麼的,考其緣由:在《潯陽新安王氏宗譜》中有一篇明成化三年由永新縣劉定之寫的序文中發現一句“編戶者王楊鄉音不辨,里胥誤作楊姓登於版籍”,而據楊家大屋《王氏宗譜》譜序記載“自宋及元,繼體公遷居徽州祁門苦竹港,傳六十八世時勝兄弟等,因元災變起,遷居南康星子)、九江、湖口等處,生子山公、湖公,再傳予鼻祖保五公,徙居德化甘泉分水嶺”,也就是說先祖為徽州人,由徽州遷湖口再到德化,徽州方言為吳語音系,在吳語中“王”發“楊”音。具體來源建下文:
始祖保五公夫婦墓始祖保五公夫婦墓
徽州,又名新安,統一府六縣(歙縣黟縣、休寧、婺源、績溪、祁門),明清時期徽商稱雄中國商界500餘年,有“無徽不成鎮”、“徽商遍天下”之說。1987年,國務院批准改徽州地區為黃山市。安徽省省名就是取“安慶”與“徽州”兩市首字組成的。
徽州方言又稱徽語,徽語是古代吳越語系的一個分支,是《中國語言地圖集》中新劃分出的一種漢語方言,也有學者傾向於將徽語劃歸到吳語里去。它是分布於新安江流域的安徽省南部的舊徽州府(包括今黃山市的屯溪區、休寧縣、黟縣、祁門縣歙縣徽州區黃山區(僅限南部湯口鎮、譚家橋鎮)和宣城市的績溪縣、以及江西的婺源縣),浙江省西北部的舊嚴州府(包括今淳安,建德,但不包括乾潭鎮欽堂鄉大慈岩鎮吳語區)和江西省北部的舊饒州府德興縣浮梁縣)等地的方言
徽語分類:績歙片徽語(績溪話、歙縣話等)、旌占片徽語(旌德西鄉話、占大話等)、休黟片徽語(屯溪話休寧話黟縣話等)、祁婺片徽語(祁門話、婺源話等;以及含浮梁、德興嚴州片徽語(浙江省內原嚴州府轄地之徽語,含建德話、淳安話等)。
看看上面的方言介紹,我們就知道祁門話與婺源話、德興話、浮梁話為什麼相似,因為他們都屬於吳語。
通過這么多年查詢,我在《潯陽新安王氏宗譜》中查到由永新縣一個叫劉定之的進士寫於明朝成化三年的一句話“高太祖皇帝戡定海宇而編戶者鄉音王楊不辨里胥誤作楊姓登於版籍以為遺憾!”,此句話的意思是說,明太祖朱元璋皇帝打下大明江山後,在進行人口登記造冊時,而我祖因為方言“王楊”發音不分,在申報戶口時,被鄉里管戶口的工作官員誤聽成“楊姓”記入戶口冊,給後代造成遺憾!譜序里說後來有一個叫王尚忠的先祖考上進士,他向朝廷申請恢復王姓,但只有一部分楊姓成功恢復王姓了,可我們至今還沒有得到恢復,所以真的遺憾!由於此序文寫出明朝成化三年,屬於明朝初期,又是進士劉定之寫的,劉定之官級四品,可信度高!
另外,也有一些都昌、星子等地方的宗親告訴楊修駿,說他們那有很多村子的村名都叫“楊某村”,而村里人又姓“王”,所以搞不懂!如果按照吳語方言來解釋就好解釋了,因為都昌在古代屬於饒州府,饒州府、浮梁、德興、婺源的方言都屬於吳語下面的分支徽語的“祁婺片區”,所以此現象正好佐證了明朝劉定之寫的“王楊同音”的序文。
除了挖掘古文所載,楊修駿也進行了現代實地尋訪,如其夫人(婺源縣許村鎮人),就對“王”讀“楊”音。
2008年《汕頭大學學報》發表了余頌輝寫的從歷史文獻看《中原音韻》“王楊不分”的性質文章,並被各個大學學術報刊轉載,該文中也列舉了如俞光中《嘉興方言同音字彙》“王店村”地名讀“楊店村”。該文分析吳語“王”到“楊”的讀音可能發展途徑是:iuɑŋ> yɑŋ> yɑ̃> iɑ̃> iã ,該文說,除了吳語方言裡有王楊不分的情況外,說客贛方言裡也有這情況,並列出客贛方言中這一現象的可能發展途徑是:iuaŋ> iuɔŋ> yɔŋ> iɔŋ
元代周德清在《中原音韻·正語作詞起例》中曾指出“之知不辯”、“王楊不分”等諸方語之病。這種現象在現代方言中還略有所見,主要見於“王”“旺”二字。“王”“旺”都是雲母陽韻合口三等字,現在一般讀成合口洪音字,但在方言口語中有讀成細音的。
贛語中,“王”讀如“楊”有不少表現。比如明代楊守陳《浙江按察司按察使楊公瑄墓志銘》說:“公姓楊,諱瑄,字廷獻,南昌豐城縣人。其始祖曰王君權,唐季相南平王,累官金紫光祿大夫,居南昌之武寧。傳十有五葉,至公曾祖回仲猶王姓。國初徙豐城占籍,始訛為楊。蓋方言‘王’‘楊’無異音故也”。
再比如[康熙]《江西通志· 卷十二· 山川六》說:“大漢陽峰在小漢陽之南,廬頂南大嶺也。南康(星子)人謂之漢王包。九江人謂之漢王坡,《南康志》作漢陽峰,蓋方言訛‘陽’為‘王’耳。”
南昌縣有個村莊“王家”的“王”讀如“楊”或“揚”。
明代嘉靖《興寧縣誌》也說:“其聲大率齊韻作灰,庚韻作陽,如黎為來,聲為商,石為鑠之類,與江南同,乃出自然,益信昔人制韻釋經之不謬。亦有楊王不辨之陋,如天王寺為天洋之類,至有姓王者自呼楊,問之,雲王乃吾上,避不敢犯,此尤可笑爾。”說明明代廣東的客家話有王楊不分的現象。
從族譜序文中看,徽州祁門苦竹港是王璧(大獻)的新安王氏世系,我族也是來自此處,我譜上源與王璧上源多處雷同,有可能是同一支!

遷徙狀況

現村內常住人口130人,30戶。另在近年陸續外遷九江市市區、九江縣縣城沙河街鎮等人員也非常之多,如楊家偉、楊建華、楊建國、楊建友、楊建武、楊家紅等遷居九江市,楊家樹、楊家森、楊建軍、楊斌、楊彪等遷居沙河街鎮,楊飛騰、楊飛倫、楊飛敏兄弟因父親楊家木招親至今居住在岷山分水村徐家自然村,楊家駙因其父親楊安柳工作原因至今居住在岷山鄉黃老門集鎮,楊自柳所生楊安亞、楊安東、楊安中、楊安華、楊安民、楊安國等六子子孫多年前就遷居省城南昌。

家譜世系

晉—敬宗—子成—森—杉—升—昱—宥—碩—貢—諭—錯—息—恢—元—頤—翦—賚—雖—元—寶—邑—翁儒—禁—商—章—梁—倉—宣—奐—凱—龔—烈—浚—崇—遵—音—祿—融—覽—裁—導—洽—珣—曇—僧綽—儉—騫—規—褒—玉鉉—鴻直—琳—曄—恁—審知—延政—繼成—襄—子謙—湻清—英—陽—義—禧—磃—襘—時勝—山—湖—保五

歷屆編修家譜

《分水嶺王氏宗譜》編纂局歷屆修譜組成人員名單
職務
時間
主修
總修
督修
主篡
主編
編修
參閱
校正
校對
朋修/協修
其他職位
1764年甲申年
乾隆29九年春月
非魯
埀萬
有序
位六
大宗
開仕
爰韶
士敦
廷薫
汝南
朋修:
從周 吉昌 良佐 時慰
天爵 明也 廷治 鴻士
紹文 順坤 永懷 顏彩
雲彩 順高 順賢
1818年戊寅年
嘉慶23年秋月
文海
冰具
為聖
希聖
耀祖
惠遠

文滔
旵先
必榮
運隆
校正:
開榜 榮華 殿鰲 能讓
堊瑞 祖武 學禮 榮勝
鴻序 鳴岐 慶余 世義
殿榜 順廣 清恕 其康
官華
對讀:
德美 擴疆
1858年戊午年
鹹豐8年秋月
象山
後坤
廣致
慎修
方策
光玉
敬儀
玉銓
上進
亮宜 樹滋
朋修:
玉衡 光輝 文貴 清福
貢選 朝舉 能讓 金元
秀章 卓然 見賢 步雲
潮坡 民成
1884年甲申年
光緒十年仲冬月嘉平中弦
運桃
樹滋
亮宜
樂之
自富
清義
清鋒
善甫
煥文
清靜
自懋
自為
錫雲
懷傑
自愷
金注 民慶
清柏
朋修:
清朋 清友
首領:
清松 清華 民福 秀章
義禮 民勸 民發 多賜
民仁 民洪 明智 民庚
自江 自起 自德 安稔
安富
1907年丁未年
光緒33年春月
春鳳
裕興
自江
民月
民旺
自有
雁賓
鮮明
善交
律呂
介臣
自鑄
自光
安福
安元
民湻 自文
民慶 安華
蘭橋:
民金 自榮
朋修:
清保 民全 民茂 民松
民桃 自修 自凖 安保
民進 自為 自有 修江
1989年己巳年冬月
修海
家怒
安坤
安柳
安民
安蛟
安淼
雙全
家鑫 家鵬

家驛 家忠
協修:
安均 安森 安青 修彬
家良 家松 承環 漢東
家義 家焱 修東 修西
修華 安灼 曉鳳 承榮
承莊 修成 國安 金才
金堯 家春 建友 建五
家正 六梅
2006年丙戌年夏
總 譜 局
正:文清
副:傳法
成章
譽:烈群
人榮

植淼 繼民
義水 家樹
人沐 品科
興梁 常清
鎮章 桂林
啟鑫 世沐
安國 義海
龍寶 吉火
學輝
懷忠 忠柏
修海 書生
欽邦 士池
常清 尚忠
啟鑫 邦發
世河吉火

卷首:學輝
支譜:各莊
協修:
家忠 家驛 曉峰 承鵬
志剛 家焱 桂生 家鑫
家喜 家義 勁松 國龍
家全 國安 家良 安青
經濟審查
植淼 繼民 義水 家樹
人沐 龍寶 金提 安國
義海 鎮章 常清 桂林
啟鑫 興梁 世沐 吉火
出納:祖記 會計:經松
分 譜 局
正:家樹
副:家義
家忠
譽:修海

勁松

家驛
家全
國龍

卷首:
大河 家全
支譜:各莊
協修:
安田 安森 家彬
顧問
安坤 安柳 家恕
編輯
老屋(家鵬 修明)、汪家革(曉峰)、馬家垏(承營)、
板橋畈(志剛)、江州(家焱 桂生)、豪湖(承榮 金旗)、蘄春(安啟 家鑫)、許鋪(安清)、彭垏(家義)、大河(家剛 金才)、蘭橋(家良)
史料提供:修駿
第一次修譜 1764年(乾隆二十九年歲次甲申季春月)
1753年間通過商議,花費40餘兩白銀集買各房私有地基10餘間,到1758年德義公裔孫等各房提議共同建造祖祠以及祠外橫廳三間並在祖祠東側留空基一片。祖祠修建總花費白銀1000兩,為防止公基被私占,家譜上已寫明祖祠四周界線。
1763年9月,位六公提議修譜,每丁捐交300文,每乘宗譜造價2兩白銀。
1764年春,心龍公(又名位六)在作譜序時說,相公三子啟詔公(又名徵吾)生有五子:國起、國珍、國珠、國璽、國璧,時逢明末崇禎年間戰災,國起等五公有的隨母親姓胡,有的從蘄春搬回祖地分水嶺楊家大屋,有的又從祖地分水嶺楊家大屋返回蘄春。
1764年修譜時,朂臣公(又名思皇、天錫,康熙壬申科歲進士候選教諭)在“國正天心順,官清民自安”字派後面加編30個字派“家修承世澤,宗功兆文翰,立本紹先遠,存仁裕後繁,應知昌大理,光輝耀華蘭。”本次修譜遺留下來的譜序、傳記、遺像等共27篇:
1、非魯(譜名心傳):《王氏修譜總序》
2、位六(譜名心龍):《王氏修譜源流總序》、《徵吾公傳》、《王氏族訓》
3、大宗(譜名順翰,非魯次子):《王氏宗譜序》、
4、埀萬《自志》、《埀萬公自繪像》
5、朂臣《派名詩》、《朂臣公遺像》、《一字一珠不獨》
6、劉一士(非魯女婿,邑廩生,即秀才):《非翁先生序》、《友兄一棟序》
7、黃安基(大宗妻弟,邑廩生,即秀才):《王氏宗譜序》、
8、張欽(朂臣女婿,國學士,即國家最高學府學生):《王氏宗譜序》、
9、葉欽(朂臣岳父的弟弟的曾孫,郡庠生,即秀才)《王氏宗譜序》、
10、葉國用(邑庠生,即秀才,不知是本村誰女婿或妻弟的父親):《王氏宗譜序》、
11、陳煥(有序女婿):《岳大人有翁序》、
12、李洪綱《王君石翁先生族譜序》、《王君石翁老先生傳》
13、李洪業《朂翁老先生傳略》、《心富公贊》
14、曹邦興《王氏修造譜論》、
15、其他:《王氏議約》、《王氏庭訓》、《保五公遺像》、《守濟公遺像》、《非魯公遺像》、《作老窗遺像》、
乾隆二十九年甲申春月編纂刊印的宗譜共22乘,因為22本宗譜均一模一樣,所以每本均編上字號加以區分識別,其中“保”字號3乘,餘下每個字號各一乘。字號共20個,分四組,每組字號的首字分別取自一世祖“保”、二世祖“德”、三世祖“道”、四世祖“守”的字輩派行,如“保世滋大業,德修可立身,道全百代法,守真萬古遵”,宗譜保管分配情況如下:
序號
宗譜字號
乘數
保管人
保管人房屬
備註
常用名
譜名
先祖
後人
1

1
祠堂


保字1號
2
1
玉彩

永安

保字2號
3
1
維師

永泰

保字3號
4

1
廷熏


5

1
惟周

永秀


6

1
玉生


7

1
行南


8

1
紹文


9

1
從周

永盛


10

1
非魯
心傳

11

1
埀萬
天鐸

12

1
開仕

與榮遠共同保管
13

1
有序


14

1
明也

與順行共同保管
15

1
天爵


16

1
良佐


17

1
世祿


18

1
世芳


19

1
吉昌

永盈


20

1
時慰


21

1
順坤


22

1
元友

永秀


第二次修譜 1818年(嘉慶二十三年歲次戊寅年秋月)
嘉慶二十三年戊寅秋月編纂刊印的宗譜共30乘,因為30本宗譜均一模一樣,所以每本均編上字號加以區分識別,其中“留”字號3乘,餘下每個字號各一乘。字號共28個,分四組,如“留傳萬古只憑心,蓋世文章窺理深,誠意致知先務本,修齊兩目振家聲”,宗譜保管分配情況如下:
序號
宗譜字號
乘數
保管人
保管人房屬
備註
常用名
譜名
先祖
後人
1

1
祠堂


留字1號
2
1

官華
永安

留字2號
3
1

安國
永泰

留字3號
4

1
擴疆


5

1
金伍


6

1
希聖


7

1
先茂

永秀


8

1
重典


9

1

清榮
永盛


10

1

官思

11

1




1989年版宗譜上漏印
12

1
廣祥

永盛


13

1
榮勝


14

1

順永

15

1

清元

16

1
榮華


17

1

順位

18

1
堊瑞


19

1
旵先


20

1
景凌


21

1
明泰


22

1

順麒

23

1

心海

24

1
訓美


25

1

順弟

26

1
慶余

永盈


27

1
世義


28

1
惠遠


29

1

官泰

30

1

順祖

3、1847年(道光二十七年)
第四次修譜 1858年(鹹豐八年歲次戊午年季秋月)
鹹豐八年戊午年秋月編纂刊印的宗譜共21乘,每乘6本,因為21乘宗譜均一模一樣,所以每本均編上字號加以區分識別,其中“分”字號2乘,餘下每個字號各一乘。字號共20個,分四組,如“分嶺水之陽,三槐世德香,源深流更遠,萬古有餘慶”,宗譜保管分配情況如下:
序號
宗譜
字號
乘數
居地
保管人
保管人房屬
備註
字號
譜名
先祖
後人
1

1

祠堂


分字1號(草稿譜)
2
1
祖山

清山
德仁

分字2號
3

1
城門

家勇
心堯


4

1
黃梅

自立
心曾


5

1
武穴

民彰
心溥


6

1
蘄州

官立
永秀

與蘭玉共同保管
7

1
分路

自正
天榮

黃梅分路鎮二套口
8

1
孔壟

清泰
天茂


9

1
祖屋

自龍
天旭


10

1
黃梅

清松
天忠


11

1


官正
清高



12

1
楊泗

清福
天昱


13

1
武穴
聚秀

天昌


14

1
武穴

官福
正藩

與三房共同保管
15

1
蘄州
連洪

天秩


16

1
黃梅

官明
官榮
天祥
天佑

居小江垏校場
17

1
蘄州

官印
尊元


18

1
祖屋

官鳳


與民德、民高共保管
19

1
武穴

清勝
天榮

與三房共同保管
20

1
黃梅

清靜
天經


21

1
光州

清山
天度

即豫潢川縣
廣義上包括今潢川/光山/固始/息/商城/新/淮濱
第五次修譜 1884年(光緒十年歲次甲申仲冬月、嘉平中弦)
光緒十年甲申冬月和臘月中旬編纂刊印的宗譜共19乘,每乘8本,因為19乘宗譜均一模一樣,所以每本均編上字號加以區分識別,除祠堂存放的1乘是雙字“德乃”號,餘下每個字號各一乘。按照德仁、德義二祖名字編纂共20個字組成19個字號,分四組,如“德乃身之本,仁為義首端,立心誠以此,子孫億萬繁”,宗譜保管分配情況如下:
序號
宗譜
字號
乘數
居地
保管人
保管人房屬
備註
字號
譜名
先祖
後人
1
德乃
1

祠堂



2

1
祖山
金注

德仁


3

1
武穴

民勸
永泰


4

1
蘄州

清鋒
永秀

居蘄州暇蟆圢
5

1
分路

自虎
自英
自江


居黃梅分路鎮二套口
6

1
孔壟
樹滋




7

1
祖屋
煥文
自富
啟豪
啟明


8

1
黃梅
樂之
民喜
民財
天昱

居江北黃梅楊泗墩
9

1
武穴

清義
正藩

居駱家壠,為三房保管
10

1
武穴
上鋪

清和
清景
天昌


11

1
蘄州
殷山
懷傑
清秀
天穩


12

1


民道
民發
天穆
天秩


13

1
蘄春
錫雲

心義

居圻州陳英口,為三房保管
14

1
黃梅

清柏
天忠

居鄢家松林
15

1
武穴

清松
民華
自懋
心德

居團山河
16

1
九江

清暢
國珠


17

1
武穴

清勝
心赤

居船山上
18

1
黃梅

清靜
天經

居錢家瓮門
上屆老譜已上繳譜局。
19

1
光州
林忠

天度


第六次修譜 1907年(光緒三十三年歲次丁未季春月)
光緒三十三年丁未春月編纂刊印的宗譜共20乘,每乘8本,因為20乘宗譜均一模一樣,所以每本均編上字號加以區分識別,草稿譜“三”字號存放祠堂由自為保管,餘下每個字號各一乘。共20個字,分四組,如“三槐家聲遠,四傑世澤長,敬宗光前代,收族裕後昌”,宗譜保管分配情況如下:
序號
宗譜
字號
乘數
居地
保管人
保管人房屬
備註
字號
譜名
先祖
後人
1

1

祠堂


草稿版
2

1

雁賓

德仁


3

1
板橋坂
馬家垏

安元
家龍
永泰


4

1
武穴

自青 家美
永泰


5

1
汪家革

家賓 家言
永泰


6

1
分路鎮
二套口

自洪
自萬
永秀


7

1
蘄春

民安 民滔
自德
永秀

居蘄州檀林河暇蟆墩
8

1
二套口

自江 自鑄
自有 安福
永盛

居黃梅分路二套口
9

1

春鳳

永盛

為三房保管
10

1
黃梅縣

民富
永盛

居北門鄢家松林
11

1
黃梅

自榮 自煌
自漢
永盛

居黃梅楊泗墩
12

1
武穴
裕興

永盛


13

1
蘄春

自有 自文
永盛

居白水坂楊家坳
14

1
蘄春

民全 民興
長發
永盛

居檀林河陳英口
15

1
殷山縣
蘄春縣

自成
自喜
永盛


16

1
武穴

民旺
永盛

居武穴駱家河
17

1
武穴

自禮
永盛

居武穴張才戶
18

1
周國鎮
團山河
蔣家鋪

自堂
自德
民汝
永盈

居武穴
19

1
武穴

民湻
永盈

居船山上
20

1
黃梅

民慶 民月
永盈

居錢家瓮門
21
立仁
立義
1
1
藍橋

家良
保四


第七次修譜 1989年(公元一九八九年冬月)
公元一九八九年冬月編纂刊印的宗譜共20乘,每乘10本,因為20乘宗譜均一模一樣,所以每本均編上字號加以區分識別,每個字號各一乘。共20個字,分四組,如“祖德家聲振、宗功萬代春、相承千載秀、昭先啟後人”,宗譜保管分配情況如下:
序號
宗譜
字號
乘數
居地
保管人
保管人房屬
備註
字號
譜名
先祖
後人
1

1

祠堂


安蛟代為保管
2

1
祖山
祖屋
祖屋

家淦
修國
家忠
永安


3

1
黃梅
漢東
修積
永泰

居小池口下十里馬家垏板橋
4

1
黃梅
留桂
曉鳳

永泰

居馬鞍山附近汪家革雄咀墩
5

1
江洲

家焱
永秀

居九江縣江洲連州
6

1
蘄春

安灼
安啟
永秀

居檀林鎮暇蟆墩
7

1
黃梅

家春
永盛

居小池口萬家垏
8

1
黃梅
金泉
燕林

永盛

居二套口西北面上豪湖
9

1
黃梅
梅生
家松
永盛

居豪湖
10

1
黃梅
金其
修成
永盛

居二套口下五里北關
11

1
黃梅
恆良
安青
永盛

居北門許鋪
12

1
黃梅
記生
水應
勁松

永盛

居分路關湖楊四墩彭家垏
13

1
新疆


永盛

居和靜縣二十二團六連
14

1
蘄春

家鑫
永盛

居檀林鎮肖家河王家新屋
15

1
南昌

家駿
修軍
永盛


16

1
祖屋

安森
家鴻
永盛


17

1
黃梅
雙全
青松

永盈

居大河東北面聶閘王家墩
18

1
黃梅
金才

永盈

居西門坂赤土坡
19

1
祖屋

家樹
家彪
永盈


20

1
藍橋

家良
保四


第八次修譜 2006年(公元二零零六年夏)
2006年九江縣各鄉鎮王氏首次聯修宗譜,並聯合外遷於贛、鄂、皖三省交界區域的後裔共同在九江縣縣城沙河大畈王村王繼民家設立譜局,王氏首屆聯修大成宗譜編修委員會(總譜局)組成人員如下:
九江縣王氏首屆聯修大成宗譜為統一派行,新纂了四十代統一派行:“姜姬淵源邈,陽潤浩恩深。嚴慈親佩敬,藹恭誼信誠。理智睿勇斌,耕讀臻慧敏,鞠兢圖報效,廉潔佑稷寧。”,根據譜牒安排,我支子孫老字派用完“澤”後,即啟用新編新字派。本屆宗譜告竣後,擬“祖國繁榮昌盛,家族興旺發達”字號,各支派以拈號順序迎領譜牒乘數如下:
序號
宗譜
字號
乘數
居地
保管人
備註
1

25

勝津、勝廣、勝淋、勝公、勝八、雲三、勝全、愛、子達公支派

2

7

宗一、宗泗公支派

3

15

永山公支派

4

15

文政、繼昌、希澤公支派

5

15

瓘文公支派

6

28

子賢、福九公支派

7

10

祖祿公支派

8

5

伯瑀、伯顯公支派

9

卷首:13乘
支譜:14乘

貞公支派

10

6

天六公支派

11

20

保五公支派

12

卷首:1

保養公支派
下屆修譜按本支派1989年老譜記載為準。
本分局從總譜局領取“發”字號20乘宗譜,現將保管分配情況列羅如下:
序號
宗譜
字號
乘數
居地
保管人
保管人房屬
備註
字號
譜名
先祖
後人
1

1

祠堂


家樹、家忠保管
2

1
祖屋

家淦
家忠
修國
永安


3

1
黃梅
漢東
修積
永泰

居小池下十里馬家垏板橋畈
4

1
黃梅
留柱
曉峰

永泰

居馬鞍山附近汪家革大源湖畔
5

1
江洲

家焱
家旺
家友
永秀

居九江縣江洲連洲
6

1
蘄春

安灼
安喜
永秀

居湖北蘄春檀林鎮蝦蟆圢
7

1






8

1
德安

修彬
永盛

居德安清塘鋪
9

1
黃梅

承榮
永盛

居二套口西北上豪湖
10

1
黃梅

家仁
永盛

居二套口西北上豪湖
11

1
黃梅
金旗
承貴
永盛

居二套口下五里北關
12

1
黃梅

安青
永盛

居黃梅縣城北門許鋪村
13

1
黃梅

家義
修振
修奮
永盛

居小池楊泗北面彭家垏
14

1
新疆


永盛

居和靜縣二十二團六連
15

1
蘄春

家鑫
永盛

居檀林鎮肖家河王家新屋
16

1
南昌

家駿
修軍
永盛

名譜上記載本屆修譜未能聯繫上南昌方面宗親,怎么在卷首上寫他們領譜)?
17

1
祖屋

安森
家鴻
永盛


18

1
黃梅

家全
家剛
安邦
永盈

居黃梅大河東北聶閘王家圢
19

1
黃梅
金才

永盈

居黃梅西門坂赤土坡
20

1
祖屋

家樹
家彪
永盈


21

1
蘭橋

家良
保四


研究論文

從歷史文獻看《中原音韻》“王楊不分”的性質
余頌輝(南京大學文學院, 江蘇 南京 210093)江西南昌人, 南京大學文學院博士研究生。
關鍵字:中原音韻;贛方言;王楊不分
中圖分類號:H 1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4225(2008)05-0062-03
一、引 言
元代江西高安人周德清在其所著 《中原音韻·正語作詞起例》[1]里列舉了 241 組例字,並指出每組例子首字和第三字在“中原音韻”中都應該不同音:
依後項呼吸之法,庶無“之”、“知”不辯,“王”、“楊”不分及諸方語之病矣。 ……缸有釭、桑有雙、倉有窗、糠有腔、髒有妝、楊有王……
可知,當時漢語方言中“之”、“知”跟“王”、“楊”同音的問題已經引起了音韻學家的重視。 可惜周氏在這裡沒有詳細說明,這個“王楊不分”到底反映的是什麼性質的問題,因而也就導致了後人的頗多猜測。 對此,有的學者直接認為,“周德清的正音練習的主要矯正對象是包括高安在內的江西方言”,“‘之知不辨’、‘王楊不分’,可能在當時有很大的普遍性”[2]。 單從現代贛方言的材料來看,寧先生的看法不無道理。
二、歷史文獻的記載
(一)考察贛方言和客家方言的材料,都有一部分中古宕攝合口三等字的韻母讀音混同於開口三等的韻母讀音的情況,如“旺”字在南昌話和梅縣話中都有文、白兩讀,文讀為[u η],白讀為[i η],《漢語方音字彙》(1989[3];2003[4])中收入了這兩種讀法,但是並沒有給出實際的辭彙用例。 根據作者的調查,南昌話這個字只在表示“興旺”的意思時和在表示“公雞”義的“~雞”里出現,《漢語方音字彙》的記錄是準確的。 但是《漢語方音字彙》中南昌方言部分的編寫者陳昌儀後來又修正了自己的觀點, 將表前一個意義的語素本字改作“煬”[5],其中緣由不得而知。 謝留文[6]也列舉了很多這樣的例子,證明贛方言中的“~雞”其實就是“旺雞”,並試圖說明,“旺”等字的韻母帶[-i]介音反映了贛語宕攝合口三等早期的讀音層次。謝說無疑是正確的,但是,所謂的“早期讀音層次”,究竟是什麼時代的讀音層次呢? 這需要深入探討。
(二 )不管周氏所述的 “王楊不分 ”其性質究竟如何,歷史上因此造成的舛誤確實不少,最有名的例子,莫過於明代名臣楊瑄的姓氏了,明人筆記里對楊的記載有很多, 關於他的姓氏問題,也成為時人為之作傳不可或缺的內容:
公姓楊,諱瑄,字廷獻,南昌豐城縣人。其始祖曰王君權,唐季相南平王,累官金紫光祿大夫,居南昌之武寧。傳十有五葉,至公曾祖回仲猶王姓,國初徙豐城占籍,始訛為楊。蓋方言“王”、“楊”無異音故也。 ———明楊守陳《浙江按察司按察使楊公 墓志銘》[7]
這裡詳細記載了這樣一個事實, 明朝初年,楊瑄的曾祖父王回仲徙居豐城, 因為當地方音“王”、“楊”不分,所以姓氏也就訛為了“楊”。 方言的力量如此強大, 居然使得遷居者連姓都改掉了,這乍聽來似天方夜譚,但史實確是如此。 這說明,元末明初,在江西豐城境內(也許還包括與豐城接壤的高安),“王”和“楊”確實完全同音。 這個故事還見於明清時許多文人的文集中, 篇幅所限,不一一列舉。
(三)與此類似的史料還有地理名稱的沿革,大名鼎鼎的風景勝地廬山,其最高峰為大、小漢陽峰,但是查考地方文獻,卻發現如下一段記載:
大漢陽峰在小漢陽之南,廬頂南大嶺也。南康人謂之漢王包,九江人謂之漢王坡,《南康志》作漢陽峰,蓋方言訛“陽”為“王”耳。 ———﹝康熙﹞《江西通志·卷十二·山川六》[8]
原來,清代初年,江西星子縣操贛方言的民眾和九江縣操江淮官話的民眾都是“王”、“陽”不分,以至於連身邊名山主峰的名字也改了。 這裡面,究竟說的是“王”讀“陽”音,還是“陽”讀“王”音,還需要深入探討,但它所反映的當地方言中古宕攝合口三等字的韻母讀音與開口三等的韻母讀音混同的事實是可以肯定的。
(四)上文(二)和(三)所列的材料,反映的都是贛方言的“王楊不分”現象,單從文獻上來看,從宋末元初開始,贛方言就有此類現象,“王楊不分”,反映的就是贛方言的早期讀音層次。可是, 這種情況也不惟出現在江西人的口中。 宋代詞人周邦彥的《夜飛鵲·河橋送人處》,因意境優美,歷來為人所傳唱,詞曰:
河橋送人處,涼夜何期。斜月遠墜餘輝,銅盤燭淚已流盡,霏霏涼露沾衣。相將散離會處,探風前津鼓,樹杪參旗。花驄會意,縱揚鞭,亦自行遲。
迢遞路回清野,人語漸無聞,空帶愁歸。何意重紅滿地,遺鈿不見,斜徑都迷。兔葵燕麥,向殘陽,欲與人齊。但徘徊班草,唏噓酹酒,極望天西。
南宋嘉定年間,江西廬陵人陳元龍詳註周氏《清真詞》成《詳註片玉集》,是為現存最早的周氏詞作注本。 《片玉集》中正好收錄了《夜飛鵲》這首詞,其中“唏噓酹酒,極望天西”一句,陳氏的注語是:“揚雄《方言》云:‘哀而不泣曰唏噓,以酒澆地曰酹也。 ’”[9]
值得注意的是,南宋福建人何士信所輯錄的《群英草堂詩餘 》也收入了此詞 ,從內容來看 ,該詞的原文和注釋主要是錄自陳元龍的 《片玉集》但稍有文字上的刪改。 其中有異文一處,即上舉“唏噓酹酒,極望天西”一句,何氏注作:“王雄《方言》云:‘哀而不泣曰唏噓,以酒澆地曰酹也。 ’”這是否是後世的傳抄之誤呢? 抑或是手民誤植? 檢洪武壬申(1392)遵正書堂刊本《增修箋注妙選群英草堂詩餘》[10]和《四部叢刊》所收《增修箋注妙選草堂詩餘》[11],此處皆作“王”。 《四部叢刊》本是當時的上海商務印書館影印杭州葉氏所藏明刊本,這兩個本子並無傳承關係,而此處的異文卻驚人一致,看來應該排除手民誤植的原因。那么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此處出現異文呢? 不妨從語音演變的角度來思考。 是否有可能在何氏的口語裡,“王”、“揚(楊)”同音,故而導致異文的出現呢?從上引江西方言的材料來看,這種可能性很大。
關於何士信的生平里籍, 現在已不可考,只知道他是南宋閩北建昌府人, 從他曾輯錄朱熹《國小書》來看,生活年代應當晚於朱熹 ,但比周德清的生活年代略早。 檢《漢語方音字彙》,閩北建甌方言[3][4],“王”字有[uaη]、[i η]兩讀,後者為白讀音, 同於 “羊”、“洋”、“楊”、“揚”、“陽”等字,可見,這一讀音其實是有歷史傳承關係的,可以肯定,閩北方言“王楊不分”在南宋就已出現,此處的異文正是由於同音而訛。
(五)如果說,九江縣的江淮官話“王楊不分”可能是受當地贛方言的影響所致,那么遠離福建和江西的江蘇吳語區腹地出現這種例子,就不能看作是受外方言的影響所致了:
兩山之間村落環厥名曰岕。 張渚鎮南行,過石門,逾谷嶺 ,道出栗園 ,中約二十里 ,而近得迷陽 岕焉。 岕始名眠羊,詫之者謂為神仙所居,牽引方平故事。或稱迷王,雲昔有王人失道於此,遂曰迷王。癸丑初春,子偕蕭子蘭穎往游焉,惡其名之不經而無以自拔於俗也。遂以迷陽命之。 岕人曰:“有說乎? ”予曰:“《莊子·人間世》載楚狂歌曰:‘迷陽,迷陽,無傷吾行。 ’迷陽者,薇蕨也。 ”今是岕多黃精、茯苓、山蕷、野蓏之屬,澗毛、石發鹹可采而烹焉,此必昔之人觀其物產而有慕於採薇之高躅,因名之曰“迷陽”。而方言亂真,訛“陽”為“王”,又訛為“羊”,更以“迷”為“眠”也。地之得名也,莫知自所起,一甿豎偶傳之,則輾轉成訛,流宕失實而不知反。 ———清 瞿源洙《迷陽岕記》[12]
瞿源洙是清代雍乾時期江蘇荊溪縣(今屬宜興)的一位文士,文中所述“迷陽岕”當是今宜興張渚鎮附近的一個村莊。 因為方言音同的緣故,當地人把該地又叫“迷王岕”,可見,即使是在清代的吳語區,也同樣存在“王楊不分”的情況。 檢《江蘇省志·方言志》[13],吳語海門方言“王”字有[hua ]、[hia ]兩讀,表姓氏的“王”讀作[hia24],與“羊”同。 而“旺”字的多數吳語有兩讀,其中,文讀帶[-u]介音,白讀帶[-i]介音。 吳語的這種現象,也是有著歷史傳承關係的。
三、“王楊不分”性質的討論
上文所引文獻表明,近代漢語史上,一部分方言口語中宕攝合口三等字的韻母讀音與開口三等的韻母讀音混同。 這裡面不僅有操閩方言的福建人,還有操贛方言和操官話方言的江西人以及操吳方言的江蘇人。 這種現象似乎並不局限於某一種方言,就目前所知道的材料來看,它起碼囊括了漢語東南部方言,也即,這是一個普遍的共性,而非客、贛方言的特徵。 再回過頭來看上引周德清的原話,這裡的“之知不辯”、“王楊不分”與“諸方語之病”並舉,從邏輯上看,它不應該包括在“方語之病”之內,也即,它不應該只是周德清方音或某一種方音的反映,而是不同於“中原音韻”的南方俗音的反映。 筆者見聞有限,目前唯讀到這些文獻上的例子,但是,這些例子已經足以證明,漢語史上“王楊不分”的現象不惟贛方言所獨有,還有許多別的方言也存在類似現象。 由於目前贛方言中這一現象注意的人比較多,加之《中原音韻 》里的敘述 ,容易使人認為 ,周德清所說的這一“語病”,就是指的周的母語而言,《中原音韻·正語作詞起例》 所述 241 組例字是在列舉周的母語之訛。
從有關“王楊不分”的文獻例證來看,周一方面是通過列舉“方語之病”來突出“中原音韻”的特點,另一方面則是通過列舉“最小析異對”[13]的方式來說明“中原音韻”的音系特徵,以便於母語非“中原音韻”的人掌握中原音韻,這也是我國傳統語言學著作的一個文本性特點。
《中原音韻·正語作詞起例 》中所說的 “王楊不分”雖然和現代贛方言的底層相似,但很難說這就是早期贛方言的反映,它反映的只是當時中國南方地區的一種較為普遍的漢語方音現象。 這種現象因為在贛方言中比較突出而在研究中被人關注,但贛方言中的這一現象,無非是當時漢語南方方言口語共同特點在其“個性”方面的反映,並不是其特有的音系特點。
參考文獻:
[1] [元 ] 周德清. 中原音韻 :影印明刻納安本 [M]. 台北 :學海出版社,1996:123-124.
[2] 寧忌浮. 《中原音韻 》與高安方言 [J]. 陝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0(1):85.
[3]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 漢語方音字彙[M]. 北京:文字改革出版社,1989:327.
[4]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 漢語方音字彙:重排本[M]. 北京:語文出版社, 2003:331.
[5] 陳敏燕,等. 江西漢語方言主要常用口語本字考[J].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03(1):132.
[6] 謝留文. 贛語 “公雞 ”的本字及其反映的讀音層次 [J].語言科學,2006(5):74-76.
[7] [明 ]焦竑 (輯 ). 國朝獻征錄 (萬曆四十四年徐象橒曼山館刻本):卷八十四[M].
[8] [清 ]康熙江西通志 (文淵閣 《四庫全書 》 本 ): 卷十二[M].
[9] [宋] 陳元龍.詳註片玉集(宋刻本):卷十[M].
[10] [宋] 何士信.增修箋注妙選群英草堂詩餘 (洪武壬申遵正書堂刊本):後集卷下[M].
[11] [宋 ] 何士信.增修箋注妙選草堂詩餘 (《四部叢刊 》本): 後集卷下[M].
[12] [清] 盧文弨.常郡八邑藝文志 (光緒十六年刻本 ):卷四下[M].
[13] 鮑明煒. 江蘇省志·方言志 [M].南京 :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276-277.
[14] 魯國堯.中國音韻學的切韻圖與西洋音系學 (Phonol-ogy)的 “最小析異對”(minimal pair)[J]. 古漢語研究,2007(4):3-5.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