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生物學(第4版)》是由周雲龍、劉全儒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於2016年出版的“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國家級規劃教材。紙質教材包括緒論和15章內容。
該書適合高等院校生物類專業“植物生物學”或“植物學”課程本科教學使用,也可供研究生、科研人員、中學生物教師及植物愛好者學習參考。
基本介紹
- 書名:植物生物學(第4版)
- 作者:周雲龍、劉全儒
- ISBN:978-7-04-045148-1
- 類別:“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國家級規劃教材
- 頁數:448頁
-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6-08-22
- 裝幀:平裝
- 開本:16開
- 版面字數:760千字
- CIP核字號:2016102081
成書過程
修訂過程
職務 | 名單 |
---|---|
主編 | 周雲龍、劉全儒 |
副主編 | 劉寧、張金屯 |
編者 | 周雲龍、方瑾、劉寧、姜帆、任海雲、薛秀花、肖尊安、劉全儒、張金電 |
出版工作
職務 | 姓名 |
---|---|
策劃編輯 | 王莉、高新景 |
責任編輯 | 高新景 |
封面設計 | 張志奇 |
責任印製 | 毛斯璐 |
內容簡介
教材目錄
前輔文 | 一、綠藻門 |
緒論 | 二、輪藻門 |
第一節 植物在自然界和人類生活中的意義 | 第四節 硅藻門(Bacillariophyta) |
第二節 植物在生物分界中的地位 | 一、主要特徵 |
一、林奈的兩界系統 | 二、常見代表種類 |
二、海克爾的三界系統 | 第五節 褐藻門(Phaeophyta) |
三、魏泰克的四界和五界系統 | 一、主要特徵 |
四、六界和八界系統 | 二、常見代表種類 |
五、三域系統 | 第六節 紅藻門(Rhodophyta) |
六、中國學者對生物分界的意見 | 一、主要特徵 |
第三節 植物生物學的研究對象以及學習植物生物學的重要意義 | 二、常見代表種類 |
一、植物生物學及其研究對象 | 第七節 真核藻類在水生生態系統中的地位及其經濟價值 |
二、學習植物生物學的目的和意義 | 一、真核藻類是水生生態系統中的初級生產者 |
第四節 植物科學的發展簡史和當代植物科學的發展趨勢 | 二、赤潮與水華 |
一、描述植物學時期 | 三、水質監測和水質淨化 |
二、實驗植物學時期 | 四、真核藻類的經濟價值 |
三、現代植物學時期 | 思考與探索 |
四、中國植物生物學發展的簡要回顧 | 數字課程學習 |
第五節 學習植物生物學的要求和方法 | 第十章 苔蘚植物(Bryophyte) |
思考與探索 | 第一節 苔蘚植物的主要特徵 |
數字課程學習 | 一、植物體的形態結構 |
第一章 植物細胞與組織 | 二、有性生殖器官和生殖過程 |
第一節 植物細胞的形態與結構 | 三、生活史 |
一、植物細胞的形狀與大小 | 四、分布與生境 |
二、植物細胞的基本結構 | 第二節 分類概況和代表植物 |
第二節 植物細胞的增殖 | 一、分類概況 |
一、細胞周期 | 二、主要代表植物 |
二、有絲分裂 | 第三節 苔蘚植物的經濟價值 |
三、無絲分裂 | 視窗 苔蘚植物在大氣污染監測中的套用 |
四、減數分裂 | 思考與探索 |
第三節 植物細胞的生長與分化 | 數字課程學習 |
一、細胞分化 | 第十一章 蕨類植物(Pteridophyte) |
二、植物細胞的全能性 | 第一節 蕨類植物的主要特徵 |
三、細胞的死亡 | 一、孢子體 |
第四節 植物組織 | 二、配子體 |
一、組織與器官的概念 | 三、生活史 |
二、植物組織的類型 | 四、生境和分布 |
思考與探索 | 第二節 蕨類植物的分類系統和主要代表植物 |
數字課程學習 | 一、蕨類植物的分類系統 |
第二章 植物體的形態結構和發育 | 二、蕨類植物的主要代表植物 |
第一節 種子的萌發和營養器官的發生 | 第三節 蕨類植物的經濟價值 |
一、種子的構造和類型 | 一、藥用 |
二、種子的萌發和幼苗的形成 | 二、食用 |
第二節 根 | 三、指示植物 |
一、根和根系 | 四、工、農業和生態修復上的用途 |
二、根尖及其分區 | 五、觀賞價值 |
三、根的初生結構和初生生長 | 六、科學研究上的價值 |
四、根的次生生長與次生結構 | 思考與探索 |
五、根瘤與菌根 | 數字課程學習 |
六、根的功能 | 第十二章 裸子植物(Gymnosperm) |
七、根的變態 | 第一節 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徵 |
第三節 莖 | 一、孢子體發達 |
一、莖的基本形態 | 二、具有裸露的胚珠 |
二、莖尖及其發育 | 三、孢子葉聚生成球花 |
三、莖的解剖結構 | 四、配子體退化,寄生在孢子體上 |
四、莖的生理功能 | 五、形成花粉管,受精作用不再受水的限制 |
五、莖的變態 | 六、具有多胚現象 |
第四節 葉 | 第二節 裸子植物的生活史 |
一、葉的形態 | 一、孢子體和球花 |
二、葉的解剖結構 | 二、雄配子體 |
三、葉的發育 | 三、雌配子體 |
四、葉對不同生境的適應 | 四、傳粉和受精 |
五、落葉與離層 | 五、胚胎髮育和成熟 |
六、葉的生理功能 | 第三節 裸子植物的分類和常見科屬代表 |
七、葉的變態 | 一、蘇鐵綱(Cycadopsida) |
第五節 營養器官內部結構上的關係 | 二、銀杏綱(Ginkgopsida) |
思考與探索 | 三、松杉綱(Coniferopsida) |
數字課程學習 | 四、買麻藤綱(Gnetopsida)[蓋子植物綱(Chlamydospermopsida)] |
第三章 植物的水分生理和礦質營養 | 第四節 裸子植物的經濟價值 |
第一節 植物的水分生理 | 一、林業生產中的作用 |
一、水的物理化學性質 | 二、工業上的套用 |
二、植物細胞對水分的吸收 | 三、食用和藥用 |
三、植物根系對水分的吸收 | 四、觀賞和庭院綠化 |
四、蒸騰作用 | 思考與探索 |
五、植物體內水分的運輸 | 數字課程學習 |
第二節 植物的礦質營養 | 第十三章 被子植物(Angiosperm) |
一、植物必需的礦質元素 | 第一節 被子植物的主要特徵 |
二、植物細胞對礦質元素的吸收 | 一、具有真正的花 |
三、植物對礦質元素的吸收和運輸 | 二、具有雌蕊,形成果實 |
四、礦質元素在植物體內的運輸和分配 | 三、具有雙受精現象 |
五、植物對氮、磷的同化 | 四、孢子體進一步發達和分化 |
思考與探索 | 五、配子體進一步退化 |
數字課程學習 | 第二節 被子植物的分類原則和演化趨向 |
第四章 光合作用 | 第三節 被子植物分類的依據 |
第一節 光合作用的發現及其重要意義 | 一、形態學資料 |
第二節 光合色素 | 二、細胞學資料 |
一、光合色素的種類 | 三、化學資料 |
二、光合色素的光學特性 | 四、分子生物學資料 |
第三節 光合作用的機制和光合作用過程 | 五、超微結構和微形態學資料 |
一、光反應 | 第四節 花程式、花圖式和檢索表 |
二、碳反應 | 一、花程式 |
第四節 光呼吸 | 二、花圖式 |
一、光呼吸代謝 | 三、檢索表 |
二、光呼吸的生理意義 | 第五節 被子植物的分類 |
第五節 影響光合作用的因素 | 一、雙子葉植物綱(Dicotyledoneae) |
一、光合作用的指標及其測定 | 二、單子葉植物綱(Monocotyledoneae) |
二、影響光合作用的主要因素 | 第六節 被子植物的分類系統概要 |
三、植物的光能利用率 | 一、恩格勒系統 |
思考與探索 | 二、哈欽松系統 |
數字課程學習 | 三、塔赫他間系統 |
第五章 植物的繁殖 | 四、克朗奎斯特系統 |
第一節 花 | 五、APG系統 |
一、花的組成與基本結構 | 思考與探索 |
二、花各部分結構的多樣性及其演化 | 數字課程學習 |
三、花序 | 第十四章 植物的進化和系統發育 |
四、禾本科植物的花 | 第一節 植物進化的證據 |
五、花的發育 | 一、化石的證據 |
第二節 花葯的發育與雄配子體的形成 | 二、比較解剖學的證據 |
一、花葯的發育 | 三、個體發育中重演現象的證據 |
二、小孢子的產生 | 四、生理生化的證據 |
三、花粉(雄配子體)的發育 | 五、細胞遺傳學的證據 |
四、成熟花粉的結構與功能 | 六、分子生物學的證據 |
五、雄性不育 | 第二節 植物進化的方式 |
第三節 胚珠與胚囊(雌配子體)的發育 | 一、上升式進化 |
一、胚珠的結構與類型 | 二、下降式進化 |
二、大孢子的發生與胚囊的發育 | 三、趨同進化 |
三、成熟胚囊的結構 | 四、趨異進化 |
第四節 傳粉與受精 | 五、平行進化 |
一、傳粉 | 六、特化或專化 |
二、受精作用 | 七、漸變式進化與跳躍式進化 |
第五節 種子的形成 | 第三節 生物進化的基本理論 |
一、胚的發育 | 一、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說 |
二、胚乳 | 二、現代綜合進化論 |
三、種皮的形成 | 三、分子進化的中性學說 |
四、無融合生殖與多胚現象 | 四、物種的形成 |
第六節 果實 | 五、單元起源和多元起源 |
一、果實的結構與發育 | 第四節 植物界的起源和進化 |
二、果實的類型 | 一、地質年代與植物進化簡史 |
三、果實和種子植物的傳播 | 二、植物界的起源和進化簡史 |
第七節 被子植物的生活史 | 思考與探索 |
思考與探索 | 數字課程學習 |
數字課程學習 | 第十五章 真菌界(KingdomFungi) |
第六章 植物的生長發育及其調控 | 第一節 黏菌門(Myxomycota) |
第一節 植物激素對生長發育的調控 | 第二節 真菌門(Eumycota) |
一、生長素類 | 一、真菌門的主要特徵 |
二、赤黴素和細胞分裂素 | 二、真菌的主要分類群及其常見代表種類 |
三、脫落酸和乙烯 | 三、真菌的起源 |
四、激素間的相互作用 | 四、真菌的經濟意義及其與人類的關係 |
第二節 植物的營養生長及其調控 | 第三節 地衣(Lichens) |
一、種子萌發 | 一、地衣的主要特徵 |
二、植物的生長和運動 | 二、地衣的分類 |
第三節 光和溫度對植物生長的影響 | 三、地衣的經濟價值及其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
一、光 | 思考與探索 |
二、溫度 | 數字課程學習 |
第四節 植物的生殖生長及其調控 | 第十六章 植物與環境 |
一、低溫和花的誘導 | 第一節 環境概述 |
二、光周期和花的誘導 | 一、環境的概念和類型 |
三、光受體 | 二、生態因子及其作用 |
第五節 植物的成熟、衰老及其調控 | 第二節 生態因子對植物的生態作用 |
一、種子的成熟及調控 | 一、溫度對植物的生態作用 |
二、果實的成熟及調控 | 二、水分對植物的生態作用 |
三、植物的衰老及調控 | 三、光照對植物的生態作用 |
第六節 植物生長發育中基因的表達與調控 | 四、土壤對植物的生態作用 |
視窗 模式植物擬南芥 | 五、空氣對植物的生態作用 |
思考與探索 | 第三節 植物種群與環境的關係 |
數字課程學習 | 一、植物種群的特徵 |
第七章 生物多樣性和植物的分類及命名 | 二、植物種群的增長與種群動態 |
第一節 生物多樣性的含義和重要性 | 三、植物種群的生活史與繁殖策略 |
第二節 植物的分類 | 第四節 植物群落與環境的關係 |
一、植物分類的方法 | 一、植物群落的組成和結構 |
二、植物分類的基本單位和階層系統 | 二、植物群落的內部關係 |
第三節 植物命名法 | 三、植物群落的生態演替 |
第四節 植物界的基本類群 | 四、植物群落的分類及其主要類型 |
思考與探索 | 第五節 植物在生態系統中的作用 |
數字課程學習 | 一、生態系統的概念 |
第八章 原核藻類(Prokaryoticalgae) | 二、生態系統的組分和結構 |
第一節 原核生物與原核藻類 | 三、生態系統的類型 |
第二節 藍藻門(Cyanophyta) | 四、植物與生態系統中的能量流動 |
一、主要特徵 | 五、植物與生態系統中的物質循環 |
二、分類和常見代表種類 | 六、植物與生態系統中的信息傳遞 |
三、經濟價值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 思考與探索 |
第三節 原綠生物(Prochlorophytes) | 第十七章 植物資源的保護與利用 |
思考與探索 | 第一節 保護植物資源的意義 |
數字課程學習 | 第二節 我國植物資源利用與保護現狀 |
第九章 真核藻類(Eukaryoticalgae) | 一、我國植物資源的現狀 |
第一節 真核藻類概述 | 二、我國40多年來對植物資源開發利用的成果 |
一、形態結構 | 三、我國對植物資源的保護 |
二、細胞結構 | 四、植物外來種對我國植物資源的影響 |
三、生殖結構 | 第三節 植物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 |
四、鞭毛和眼點 | 一、合理開發利用的一般規則 |
五、繁殖 | 二、合理開發利用的思路 |
六、真核藻類的生活史 | 思考與探索 |
七、生境與分布 | 主要參考書目 |
第二節 真核藻類的主要門及其分門的依據 | 索引 |
第三節 綠藻門(Chlorophyta)和輪藻門(Charophyta) | 圖版 |
教學資源
- 課程資源
數字課程名稱 | 出版社 | 出版時間 | 內容提供者 |
---|---|---|---|
“植物生物學(第4版)”數字課程 | 高等教育出版社、高等教育電子音像出版社 | 2016年7月 | 周雲龍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