棘層

基底細胞不斷增殖形成棘層細胞,一般約4~8層。棘細胞表面有許多細小的突起,並與相鄰細胞的突起相連,形成細胞間橋(Intercellular bridge),細胞間橋上並可見著色較深的梭形小顆粒---橋粒(Desmosome)。細胞間橋粒很突出,像棘突一樣。故稱棘層。正常皮膚的棘突在高倍鏡下看不清楚,細胞間水腫時則清晰可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棘層
  • 數量:一般約4~8層
  • 形成:基底細胞不斷增殖
  • 特徵:胞質中有豐富的多聚核糖體
簡介,構成,

簡介

近基底層的棘細胞尚略顯柱狀,隨即變扁平,細胞變大,細胞核仍為較大的圓形,但較基底細胞核小,核質濃縮,核仁明顯,胞質中有豐富的多聚核糖體,故在光鏡標本上呈強嗜鹼性。胞質中角蛋白絲較基底細胞豐富,分子量也加大到56KD~65KD。角蛋白絲常集合成束附著到橋粒上,是角質細胞所含角蛋白的一種前體物,也常稱張力絲,角蛋白絲束也稱張力絲束或張力原纖維(Tonofibril)。胞質中有時仍可見黑素顆粒。
透射電鏡下棘細胞中有豐富的細胞器,整個胞漿內有許多結構正常的線粒體,並有少數黑素顆粒,但與基底細胞內者不同,其分布與核無明顯的關係。內質網的膜表面被有核糖體,還含有溶酶體及吞噬體等,可以進行重要的代謝活動及吞噬和消化表皮損傷後的細胞碎片及皮膚黑素顆粒。張力細絲在基底細胞內排列比較疏鬆,而在棘細胞內則聚集,較緻密,並且相當豐富,在附著到橋粒的胞漿面時,張力細絲排列成束,而在細胞內的其他部位則排列不規則。細絲的直徑大致相同,一般在5~10nm之間,但其長短不一,可能是由於其行走方向不同而與切面有關。棘細胞的胞膜呈絨毛狀突起,與相鄰細胞的突起以橋粒相連,在橋粒之間,細胞膜則呈不規則的褶疊狀。棘細胞層內橋粒的超微結構與基底細胞層者相同。當棘細胞接近顆粒層時,橋粒仍可見到,並且保持其內部結構的特點。但在此部位的細胞中張力細絲已不太清楚,而且其走向與表皮平行的多,垂直的少。

構成

此外,透射電鏡下還見到胞質中有些直徑0.1~0.3μm的長形顆粒,對這種顆粒曾有不同的命名,現常稱膜被顆粒(Membrane-coating granule)、板層顆粒(Lamellated granule,lamellar granule)、角質小體(Keratinosome)或Odland小體。在棘層上部的細胞內有無數這種橢圓形、表面光滑、厚壁的顆粒,這些顆粒在顆粒層內也有,但較少,在角質層內較罕見。這些顆粒有厚約10nm的界膜包被,內有橫向平行排列的緻密板層和透明板層。緻密板層厚約3nm,透明板層厚5.5nm,兩者交替排列。顆粒的形成和所含物質尚未完全了解,已知其中含雙極磷脂、糖蛋白和溶酶體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