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突革囊星蟲

棕突革囊星蟲

棕突革囊星蟲(學名:Phascolosoma perlucens Baird,1868)分布於本種是環熱帶種,廣布於印度一西太平洋熱帶海域。南海;日本,菲律賓群島,大堡礁,加羅林群島,馬紹爾群島,拉克代夫群島,馬達加斯加,東太平洋巴拿馬灣,大西洋加勒比海。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棕突革囊星蟲
  • 拉丁學名:Phascolosoma perlucens Baird,1868
  • :動物界
  • :蟲動物門
基本信息,形態特徵,生境,分類討論,標本採集記錄,分布,

基本信息

分類系統:
Animalia:動物界 - Sipuncula:星蟲動物門 - Phascolosomatidea:革囊星蟲綱 - Phascolosomatiformes:革囊星蟲目 - Phascolosomatidae:革囊星蟲科 - Phascolosoma:革囊星蟲屬 - Phascolosoma:革囊亞屬
學名:
Phascolosoma perlucens Baird,1868
中文名:
中文拼音:
ZōngTūGéNángXīngChóng
分類等級:
原始屬名
Phascolosoma
模式標本產地
牙買加
國家保護級別
不祥
CITES公約級別
未定
IUCN紅色名錄等級
未予評估(NE)
紅皮書等級
未定
中國特有
異名信息
Phascolosoma perlucens ,Rice and Stephen,1970
Phascolosoma perlucens ,Stephen and Edmonds,1972
Phymosoma dentigerum,Selenka,De Man et Bulow,1883
Physcosoma dentigerum,Sluiter,1891
Phascolosoma dentigerum,Fisher,1952
Phascolosoma dentigerum,Edmonds,1956
Phascolosoma dentigerum,Murina,1964

形態特徵

體長15一30mm,吻長5一8mm,體壁薄,半透明。縱肌束18—20束,很少有分支。環肌連續,不分離成束。吻部背面著生大形頂端尖細的錐形乳突,每突棕色或棕紅色,直徑0.20一0.22mm,高0.20一0.25mm。吻鉤25—30環,每鉤黃色,主齒強度後彎,副齒明顯,鈍圓。透明中溝和三角區皆清晰,橫桿粗直,緊貼溝底,其後有數個小疣突。吻部背面有棕色橫斑,頂端有14—16個短小觸手。
腸螺旋16—18轉,普利氏管無細管。直腸盲囊呈囊狀,生在最後1個腸螺旋的腹面。紡錘肌始自肛門前體壁,末端固著。1條固腸肌,由靠近盲囊處的腸壁發出,另一端在神經索的左側固著。收吻肌2對:腹對粗大,始自體後部1/4處的2—6縱肌束;背對細短,在腹對前方約3mm始自5—6縱肌束。腎管1對,棕黃色,長約15mm,後部1/3游離,腎孔開在3—4縱肌束之間。腦神經節的兩側有1對明顯的眼點。

生境

熱帶海域,潮間帶至水深500m,棲息於硬泥砂中或珊瑚礁間。

分類討論

本種與 P. scolops 很相近,而本種的重要特徵是:吻部背面具有極為明顯的大而尖的錐形乳突,每突尖端稍向後彎曲。除此之外,還有體中部乳突小(直徑0.04—0.07mm)而稀疏;收吻肌的始點位置較低;固腸肌1條,兩端皆不分叉;吻鉤強度彎曲等。P. perlucens 的種名是由 Rice 和 Stephen (1970)共同建議,從它的異名 P. den-tigerum 中恢復原初名稱。

標本採集記錄

廣東湛江(Murina,1964)。81-017-2:3個,1981.Ⅻ.2,海南島西洲島;83-025-3:1個,1983.IV.14,西沙群島石島;83-050-2:3個,1983.V.25,深圳沙頭角。以上標本均由李鳳魯採集。

分布

本種是環熱帶種,廣布於印度一西太平洋熱帶海域。南海;日本,菲律賓群島,大堡礁,加羅林群島,馬紹爾群島,拉克代夫群島,馬達加斯加,東太平洋巴拿馬灣,大西洋加勒比海。
分布圖:棕突革囊星蟲分布圖:棕突革囊星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