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名梟將東徙,典故,常被用來表示“解決問題要從根本上著手。”畢竟“治根不治本”不是一種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的辦法。做任何事都應從其本身著手,從而解決問題,否則只是治標不治本,白花功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梟將東遷
- 作者:劉向(約前77—前6) 又名劉更生
- 元帝時:任宗正
- 成帝時:得進用,任光祿大夫
作者簡介,故事,原文,白話翻譯,寓意,其他知識,
作者簡介
劉向(約前77—前6) 又名劉更生,字子政.西漢經學家、目錄學家、文學家。沛縣(今屬江蘇)人。楚元王劉交四世孫。宣帝時,為諫大夫。元帝時,任宗正。以反對宦官弘恭、石顯下獄,旋得釋。後又以反對恭、顯下獄,免為庶人。成帝即位後,得進用,任光祿大夫,改名為“向”,官至中壘校慰。曾奉命領校秘書,所撰《別錄》,為我國最早的圖書公類目錄。治《春秋彀梁傳》。著《九嘆》等辭賦三十三篇,大多亡佚。今存《新序》、《說苑》、《列女傳》等書,《五經通義》有清人馬國翰輯本。原有集,已佚,明人輯為《劉中壘集》。《楚辭》是劉向在前人基礎上輯錄的一部“楚辭”體的詩歌總集,收入戰國楚人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漢代賈誼、淮南小山、莊忌、東方朔、王褒、劉向諸人的仿騷作品。
故事
原文
梟逢鳩。鳩曰:“子將安之?”梟曰:“我將東徙。”鳩曰:“何故?”梟曰:“鄉人皆惡我鳴,以故東徙。”鳩曰:“子能更鳴,可矣;不能更鳴,東徙,猶惡子之聲。”——出自西漢 劉向《說苑·叢談》
白話翻譯
貓頭鷹遇見斑鳩。斑鳩說:“您打算到哪兒去?”貓頭鷹說:“我打算到東邊去。”斑鳩說:“您因為什麼緣故向東邊搬呢?”貓頭鷹說:“鄉村裡的人都討厭我叫,我因為這個緣故才搬到東邊去。”斑鳩說:“要是您能改變叫的聲音,那就行了;要是您不能改變叫的聲音,那么就是您搬到東邊去,那兒的人還是會討厭您的叫聲。”
字詞解釋
1:徙(xǐ):遷移
2:鳩(jiū):斑鳩、雉鳩等的統稱,形似鴿子
3:子將安之:您打算到哪裡(安家)?
4:將:打算、準備。
5:惡(wù):厭惡,討厭、憎恨。
6:皆:都,全部。
7:之,去。
8:更(gēng):改變。
寓意
後來人們把這個故事概括為梟將東遷,用來表示處境不順利,不去檢查主觀原因,而歸咎於客觀環境.得到的啟示:在一個環境中若得不到認可,就應該反思自己的問題,而不是逃避,只有正視自己的缺點並加以改進,才能得到大家的歡迎。
可從兩個角度來理解。一種是站在斑鳩的立場上看問題:在一個環境中若得不到認可,就應該反思自己的問題或缺點,而不是逃避,只有正視自己的缺點並加以改進才能得到大家的歡迎。另一種是我們站在梟的立場上看問題,梟不是逃避,而是去尋找一個能容納自己的環境,梟鳴是本性使然,也是梟區別於其他鳥類的本質屬性,如果梟不在半夜悽厲地叫,那么它還是梟嗎?既然梟鳴不是它的過錯,環境又容納不了它,它想改變一下環境又有什麼錯呢?僅僅因為“群體都不喜歡”就一定要其中的個體改變他們的本性一謂遷就嗎?如今的時代是張顯個性的時代,我們該怎樣在群體生活中保留自己的個性呢?群體如何對待個體的個性?如何做到既尊重個性、又尊重共性?
其他知識
《梟將東徙》又名《梟逢鳩》,是一則動物寓言,出自西漢 劉向《說苑·叢談》.“梟”即貓頭鷹,是傳說中的一種不吉祥的鳥。因其鳴聲多在夜半時分,而且叫聲悽厲,故而不受人們喜歡。梟意識到這一點於是決定搬家。可是斑鳩告訴它:除非它改變自己的叫聲,也就是改變它們的生活習性,否則不管搬到哪裡,都不會受到別人的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