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王嗜果

梁王嗜果

原文名《枸櫞第六·枸櫞》,出自劉基(明代文學家、政治家)所著《郁離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梁王嗜果
  • 原名:《枸櫞第六·枸櫞》
  • 作者:劉基
  • 出處:《郁離子》
  • 翻譯:梁王喜歡吃水果
  • 啟示:諷刺人的貪婪。
出處,原文及翻譯,注釋,翻譯,啟示,作者,

出處

郁離子·枸櫞第六》
作者:劉基
註:枸櫞音jǔ yuán 即香櫞(學名:Citrus medica L.),為芸香科柑橘屬植物。中藥材香櫞是植物香櫞和同屬植物香圓(學名:Citrus wilsonii Tanaka)的成熟果實。主產於浙江、江蘇、廣東、廣西等地。秋季果實成熟時採收。趁鮮切片,除去種子及瓤,曬乾或低溫乾燥。具有理氣寬中,消脹降痰之功效。

原文及翻譯

梁王嗜果,使使者求諸吳。吳人予之桔,王食之,美。他日又求焉。予之柑,王食之,尤美。則意其猶有美者,未予也,惎使者聘於吳而密訪焉。御兒之鄙人,有植枸櫞於庭者,其實大如瓜。使者見而怪之,曰:“美哉!煌煌乎柑不如矣。”求之,弗予。歸言於梁王。梁王曰:“吾固知吳人之靳也。”
使者以幣請之。朝而進之,薦而後嘗之。未畢一瓣,王舌縮而不能咽,齒柔而不能咀,顣頞以讓使者。使者以誚吳人。吳人曰:“吾國果之美者,桔與柑也;既皆以應王求,無以尚矣。而王之求弗置,使者又不詢而觀其外美,宜乎所得之不稱所求也。夫木產於土,有土斯有木,於是乎果實生焉。果之所產不惟吳,王不遍索,而獨求之吳,吾恐枸櫞之日至,而終無適王口者也”!

注釋

①梁王:即“魏王”。梁,魏國,周代諸侯國,戰國時遷都於大梁今河南開封,故稱之“梁”。嗜果:愛吃水果。求諸吳:向吳國尋求。,周代諸侯國,春秋末年為越國所滅。
②意:猜測。
③惎(jì):教,指點。聘:古代諸侯之間派使節問候。
④御兒:古地名,在今浙江桐鄉西南。
鄙人:指居住郊野的人,即農人。
⑤煌煌乎:光燦燦地。
⑥靳:吝嗇。
⑦幣:泛指作禮物的錢財、玉、馬、皮、帛等。
⑧薦:進獻祭品,這裡指先用枸櫞在宗廟祭過其先王。嘗:品嘗。
⑨齒柔:即俗謂“倒牙”因食物太酸致使牙齒不能咀嚼。
⑩顣頞(cù è):顣,音 cù,皺縮(額頭、眉毛)。頞:鼻樑。
⑪讓:責備。誚:責問。
⑫誚(qiào):責備。
⑬應:答應,這裡有“滿足”的意思。
⑭尚:超過。
⑮置:放棄,罷休。
⑯稱:配得上。
⑰斯:就。
⑱遍索:廣泛地尋求。
⑲適:合乎。

翻譯

梁王喜歡吃水果,派使者到吳國去尋求,吳人給了他一些桔子,梁王吃後感到味道很美。過些時,又派使者(向吳國)尋求別的水果,吳人給了他一些柑子,梁王吃後感到味道更美。梁王疑心吳國還有更美的水果不願意給,於是派使者到吳國行聘禮,暗地進行察訪。吳國御兒的一個農人,院中栽種的枸櫞,果實有瓜那么大,使者看見,認為它很奇特,說:“真好啊,金燦燦的,柑子也不如它。”向這個農人要,這個農人不給。 使者將情況報告給梁王。梁王道:“我早知道吳國人是吝嗇的。”
(於是梁王)命令使者帶上禮物再去請求。使者把枸櫞帶回來,在朝廷進獻給梁王。梁王先用它祭祀了先王,然後才品嘗,一瓣還沒吃完,就酸得舌頭伸不直,牙齒也不能咀嚼,唏噓鼻子,緊皺眉頭,連聲責備使者。使者去責問吳國人,吳國人說:“我國水果中最美的,就是桔子和柑子。為滿足梁王的要求,這些都已送去,此外沒有更好的了。但是梁王的要求沒完沒了,你也不問清情況,只是看到枸櫞又大又香,就要了去,那自然難以滿足梁王的要求了。樹木生長於土地,有什麼樣的土地,就有什麼樣的樹木,於是,各種水果就在各地生長出來。產水果的地方,不只是吳國,梁王不廣泛地尋找,而只是向吳國求找,這樣的話,我擔心枸櫞一類的水果會天天送到梁王那裡去,而最終沒有適合梁王口味的!”

啟示

梁王喜歡吃水果,吃了味美,還想吃味更美,如不稱意可口,就責備水果產地的吳國人,慾壑難填,諷刺人的貪婪。
這個故事的另一意義,則是從吳國人口中道出:各種水果都是各地生長出來的,梁國有自己的土地,自可栽種,何須向別國求找,依賴於人,吃酸果是難免的。

作者

劉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字伯溫,謚曰文成,元末明初傑出的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明朝開國元勛,漢族,青田縣南田鄉(今屬浙江省文成縣)人。故時人稱他劉青田,明洪武三年(1370)封誠意伯,人們又稱他劉誠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贈太師,諡號文成,後人又稱他劉文成、文成公。劉基通經史、曉天文、精兵法。他輔佐朱元璋完成帝業、開創明朝並盡力保持國家的安定,因而馳名天下,被後人比作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稱劉基為:“吾之子房也。”在文學史上,劉基與宋濂高啟並稱“明初詩文三大家”。中國民間廣泛流傳著“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前朝軍師諸葛亮,後朝軍師劉伯溫”的說法。他以神機妙算、運籌帷幄著稱於世。
梁王嗜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