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子衡

梁子衡

梁子衡(1904-1983),北京人,原榮寶齋抗戰期間派駐上海朵雲軒(當時為榮寶齋分號)的經理。梁子衡原是榮寶齋的夥計,他腦子很好用,記憶力驚人,善於處理問題,得到了總經理王仁山的賞識和同事們的欽佩。當榮寶齋在上海創立分店時,大家一致認為“經理”這個極其重要的位置非他莫屬。梁子衡一生對繪事、收藏很有研究,並同許多書畫家、收藏家、文人雅士結下了很深的交情,解放後,梁子衡不辭辛苦的帶領同仁們踏訪民間,徵集古舊字畫,搶救瀕臨失傳的文物,使一大批珍貴文物起死回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梁子衡
  • 出生日期:1904年
  • 逝世日期:1983年
  • 籍貫:北京
人物生平,民間識寶,

人物生平

摘自---《榮寶齋-中國蘇富比》、《朵雲軒史話》、《往事丹青》
1931年,王仁山經過一番策劃,利用南京分店賺的錢,開辦了榮寶齋上海分店。曾經有人問過王仁山,為什麼先辦南京分店,又辦上海分店,怎么考慮的。對此,王仁山回答說:“國民政府從北平遷到南京,南京就成了政治文化中心,榮寶齋在這裡開辦分店,既能賺錢,又能擴大影響。上海中國最大的商業中心,是中國對外的視窗,在這裡辦分店,又能賺錢,還能擴大對外影響。”一個是擴大對內影響,一個是擴大對外影響,王仁山考慮的多么周到啊。
榮寶齋上海分店的創辦,也是由王仁山和項鹿琴具體辦的。1931年初,當寒意還沒有從大地上消失的時候,他們二人就冒著北風來到了上海,在河南中路租了一間門面房。後來,覺得房間太小,又租了一座兩層小樓,樓上是庫房和作坊,樓下是營業的地方。二十多名店員也都全部來自北京總店榮寶齋。上海分店建立之初,王仁山就考慮誰當掌柜合適。
20世紀40年代北平榮寶齋上海分店20世紀40年代北平榮寶齋上海分店
上海這地方可非同一般,不僅是什麼人都有,而且是哪個國家的人都有。不僅商界競爭厲害,而且黑社會也很活躍,沒有大本事的人鎮不住。”王仁山這樣想。那么派誰去呢?
“對,讓梁子衡去。”王仁山想到了梁子衡。梁子衡原是榮寶齋的夥計,榮寶齋的職工幾乎都認為他是個拔尖的人才。梁子衡腦子好用,記憶力驚人,善於處理問題,喜歡人才。他對繪事很有研究,同許多名畫家有著很深的交情。特別是他對海派畫壇泰斗吳昌碩的書畫、金石篆刻,簡直是熟悉透頂了。只要你隨便拿出一幅吳昌碩的書畫,往他面前一放,他能很快告訴你,是真的,還是假的;如是真的,他還會告訴你這幅作品創作於何年何地。如果是假的,他會告訴你,假在哪裡,聽了後你還得信服。他的這一招使許多名家都折服。梁子衡對於上海書畫家、收藏家、古董商倍熟。不光知道這些人住在什麼地方,大門朝哪開,連這些人是什麼地方的人、喜歡吃什麼口味的菜飯,喜歡什麼娛樂活動,有什麼嗜好,他都能說個八九不離十。上海的許多畫家都稱他為“哥們 ”。別人解決不了的問題,他一拍腦袋就解決了。他可稱之為榮寶齋的上海通。當王仁山宣布由他任上海分店的經理時,大夥都說還是王仁山有眼力,當上海分店的經理,梁子衡最合適不過了。
怎樣辦好上海分店?當王仁山請他談了自己的想法後,平常很少激動的王仁山喜形於色,拍手叫道:“好!你,你我,算是想到一起了!”真可謂英雄所見略同
上海這個地方很複雜,開業那天很重要,要請一個黑道上的人坐鎮。”梁子衡說。
“我也是這么考慮的。這個人資格要老,能化解事。”王仁山表示同意梁子衡的意見。
“將來買賣做起來以後,要派些經驗豐富的師傅去,以求更大的發展。”梁子衡補充說。
“那是一定的。將來可以把王振民、張惠海、楊瑞文等老師傅調到上海分店,專門負責印製各種各樣的詩箋、信箋,製作各種函套。”王仁山說出了今後的打算。
榮寶齋上海分店開業的那一天,果真出了事。一位當地的黑社會小頭目帶著幾個流氓打手,聲稱要砸壞店鋪的玻璃。梁子衡見此情況,並不著慌。他把這個小頭目請進了店鋪,說:“我正要給您介紹個朋友。”梁子衡請出了那個黑道上的老者。這個小頭目一見這位老者,慌忙行禮。原來,這位黑道老者是那位小頭目的上輩。事情就這樣化解了。當然,梁子衡也給了那位小頭目一些錢,讓他們過得去。嘴上還不住的說好話 上海分店開業的那一天,王仁山也在場。他看到梁子衡處理事件的全過程,非常滿意。“有梁子衡在上海分店,我就放心了。”王仁山想。
後來的事實也證明,梁子衡確實把上海分店搞得比較好。
1931年的秋天,梁子衡外出辦事。在一個街頭,他看見一個擺攤賣字的,走過去一瞧,不是別人,正是他要找的徐之謙。原來,徐之謙是北京昌平人,完全靠著自己的勤奮自學,在篆刻和書法上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梁子衡本來就很欣賞徐之謙的字和篆刻,這次偶然相見,便把榮寶齋辦上海分店的情況告訴了他,並邀請他到分店來工作。“之謙,咱們榮寶齋上海分店已經辦起來了,走,我給你找一間房子,你就好好寫字賣好了,給分店寫也行,你自己寫了賣也行。”梁子衡說。這徐之謙正在為生活尋找出路,他一聽梁子衡說的話,激動的流著熱淚說:“梁先生,您能瞧得上我的字……”
“你的字怎么啦,寫的蠻好,不就是沒有名,人家才不問津嗎!”
由於徐之謙的字和篆刻都很有特點,上海人很喜歡,買的人很多,分店因此也賺了不少錢。梁子衡和徐之謙兩人都滿意。
王仁山聽說這件事情以後,讚揚梁子衡會發現人才,也會使用人才。
為搶救祖國的文化遺產不辭辛苦,踏訪民間,使一大批珍貴文物起死回生。在收購、搶救和鑑定文物的活動中,梁志衡(梁子衡曾用名)、莊澄璋、方去疾、彭仁甫、王壯弘、馬成名、張榮德等人的名字,是會永遠銘刻在這些雖無言語卻蘊含著歷史的文物之中的。
(一)田黃羅漢的由來
20世紀50年代,“上海榮寶齋”曾出高價從上海著名實業家周湘雲的後代處收購到數枚珍貴的田黃石。當年周湘雲是實業界著名大亨,也是上海1號汽車牌照的主人。這次收購到的一尊田黃羅漢像非常珍貴,其質地滋潤,刻工精良,流線有序,均屬罕見,負責此次收購工作的經理梁志衡(梁子衡曾用名)上門看到這尊田黃像時,當即決定用高價收購了下來。從此這件田黃羅漢像便於成了朵雲軒藏品中的一件珍品。此像通高7.5厘米,寬6.5厘米,深3.7厘米,重4兩4錢,下面配有一白玉蓮花座。羅漢盤腿而坐,右手握著金剛杵,左手持一拂塵,兩鬢須髯依稀可辨,神態十分安詳;羅漢膝邊伏著一獸,狀如雄獅,仰視羅漢,神態生動。背面有陰文行書款“玉璇”二字。玉璇即楊璿,康熙年間福建漳浦人,此人精於篆刻,尤其擅長於制鈕,遺作傳世極少。細審全像可見其有裂紋三處,但作者技藝嫻熟,將其或隱於衣衫皺摺中,或置於襟肌相接處,或安排在羅漢與伏獸相連的低凹點,並能按原石的紋色施手段,真有鬼斧神工之妙。據考證,這尊羅漢像可能是一組群像的佚散之物,距今已有三百年了。眾所周知,田黃石是印材中的精品,是壽山鄉田坑,宋代已有開採。相傳明代洪武年間,曾有內監駐節壽山,專采田黃,供奉掖庭。到了清代,田黃石更是聲譽日盛,身價百倍,各地官府爭相尋覓,用以進獻權貴。大凡田黃深藏地下,在河床經水流水長期沖洗,有時現於地表,很不容易得到。一兩以上而質地晶瑩剔透者,就更為難得了,因此有“一兩田黃一兩金”的說法。事實上,有時一兩黃金未必能買到一兩田黃。用於置鈕,作者一般都不忍大傷其材,肆意琢鏤,大都隨形而制,甚至刻成薄意,篆刻家們一般也不在田黃石上刻長款。這尊羅漢像,實屬難得。

民間識寶

徵集散失於民間的書法、繪畫、碑帖、金石圖章、摺扇和文房古玩,沙裡淘金,辨其真偽優劣這是極不容易的,要掌握這種沙裡淘金的絕技並非一日之功。我國書畫碑刻歷史久遠,數量難以統計。其中摹本和贗品與真跡又魚龍混雜,難分真假;加上有些畫家、作家並未顧及後人鑑別之苦,未落款、未鈐印的作品比比皆是。朵雲軒的字畫鑑定人員為了練就一雙識寶慧眼,長期理頭於書畫故紙堆里,翻檢著查證的工具資料書,細緻地反覆比較揣摩,對真跡探究確鑿的跡象,對贗品辨識複製、偽造的蛛絲馬跡。如一時得不出結論,則再細加推敲、多做驗證。
1961年,收購處來了一位十三四歲的小女孩,她說自己在臨摹唐歐陽詢《九成宮》帖,但興趣不大,想把這本帖子賣掉,說著遞上了一本沾滿墨點的舊碑帖。收購員仔細一看,大為驚奇,原來這就是宋拓的《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酩》,應屬國家一級文物。此本是人們所熟悉的初學楷書的最理想的範本之一,其唐拓素已絕跡,而宋拓本也難以尋覓。於是收購員急忙找來小女孩的家長,用高價收購下來。歐陽詢是唐代的大書法家。他的書法師法王羲之、王獻之,自成面貌,人稱“歐體”,對後世影響很大。歐體以其結構嚴謹、書體方正、筆劃中時出隸意為特徵。他的書法是六朝書體到唐代之間的過渡,他開創了唐代楷書的先河,起承前啟後的作用。他與虞世南、褚遂良、薛稷並稱為唐初四大書法家。《九成宮》是他傳世的代表作之一。
20世紀60年代,朵雲軒還從著名畫家陶冷月處收購了兩幅南宋的小燈片,相傳這是清代一位著名收藏家女兒的陪嫁。此外朵雲軒還收購到了楊杏佛、茅盾郭沫若的早年墨跡,這些都成了朵雲軒重要的藏品。
(三)搶救珍貴碑帖
朵雲軒的收購人員能從一幅作品的題材、技法、風格、印跡、款式,以及所用材料的質地、顏料,甚至裝裱形式方面,八九不離十地判定其真偽優劣,品評其文物價值,及時搶救祖國的文化遺產,為祖國文物的保護和發掘作出了重要貢獻。
相傳“天下第一行書”的王羲之《蘭亭序》真跡,已被唐太宗帶進了墳墓,成了殉葬品。現在要得到一帖好的摹本也是極不容易的。據記載,唐太宗王羲之《蘭亭序》真跡,命歐陽詢臨摹,刻石於學士院,拓賜近臣。五代梁移石汴都。遼耶律德光破晉後,攜此石北去,石棄於殺虎林,宋慶曆年間發現,置於定州,唐時定州置義武軍,宋避太宗趙光義之諱,改義武為定武,故此石刻被稱為《定武蘭亭》或《蘭亭定武本》。“文革”前,朵雲軒的文物鑑定人員在外地的廢紙堆中發現了一本摹塌鉤刻的宋拓“定武真本”《蘭亭序》,有元代大家趙孟頫的題記,這也是價值連城的拓本了。可惜拓本的正中已被剪去一個鞋樣,只剩下了邊緣殘跡。《定武蘭亭》真本,存世只有一本半,此本雖然殘缺,也足見珍貴了。北宋名家黃庭堅曾有“孔廟虞碑貞觀刻,千兩黃金難購得”之說。唐代貞觀年間刻虞世南所書的《孔子廟堂碑》拓本,為何在僅隔300多年的北宋時代,就號稱千金難得呢?原來此碑刻成不久就燒毀了,古代又無影印技術,無怪稀罕難求了。但我國幾千年來碑刻如林,拓本更是浩如煙海,要識別它們的真偽優劣實非易事。60年代初,現茂名路附近張家花園處的一戶人家請朵雲軒派員上門“會診”,他家有一批前人留下來的碑帖。字畫鑑定人員一一翻檢,發現價值一般。正在此時,從紙堆里掉下兩張殘片,富有經驗的鑑定員揀起一看,立即斷定這是宋代拓片。原來這家人將這本珍貴的碑帖拆開來墊鍋子用了,朵雲軒鑑定人員發動這一家人翻箱倒櫃,經過幾天的搜尋,最後這件零片散佚的拓本,終於從灰濛濛的壁角里搶救出來,最後兩頁還是在灶頭旁拾得的。經過精心裝裱重現光彩。國慶10周年前夕,首都十大建築落成,中國歷史博物館上海籌集藏品,一眼相中了這部《宋拓王羲之聖教序》。後來該館在報上公布了館藏的十件珍品,這本碑帖榮幸地名列榜首。
解放以來,朵雲軒先後徵集拓本數十萬,其中有唐《化度寺塔銘》、《淳化閣帖》真本、《戲魚堂帖》、《潭帖》、《紹興米帖》、唐拓《七譯金剛經》、元刻《松雪齋帖》、北齊《高陽王寔墓誌》等等,頗多孤本珍本,單是宋明以上的善本就有上千冊,大多提供國家博物館收藏,供人們欣賞和研究。
徵集收購名人的篆刻的原石和印譜,是朵雲軒幾十年來堅持經營的一項業務。如今,它已收到明清至現代名人印章千百萬,頗為可觀。一次,有兩位老太太手持兩方石章來到朵雲軒收購處,經收購員鑑定,印章為藝術大師齊白石的早年作品,印章高約2.5寸,徑2寸,上刻狒鈕,印文一朱一白,純用浙派切刀法刻成。於是用重金收下,為研究齊白石的篆刻藝術增添了新的實物材料。
個人其它信息:摘自---“傍晚的行走的BLOG”(此文為著名的花鳥大師顏伯龍的外孫女寫,文中的 “母親”指顏伯龍的女兒顏家寶
窗前揮灑少閒愁
我不知道母親怎樣保存了外祖父這18張小畫稿,。因為我們家在半個多世紀的時間裡丟失的東西太多太多。不要說幾十年里我們家所經歷的舉家搬遷、財產變賣、文化洗劫和日常生活中的疏忽,單說一個人的思想,也完全可能一會兒覺得這件東西重要,一會兒覺得這件東西不重要。而母親一直珍藏了這幾張粗糙的紙,加上她結婚後用婆婆給的100元錢買回三張外祖父的畫,成為我們家僅有的顏伯龍作品。
母親從小不愛說話,一雙沉靜的大眼睛,骨碌骨碌地,總是看著大人們做事情。13歲那年,她對外祖父說,爸爸,我決定跟你學畫。外祖父說,那我有幾個條件:不能玩兒,不能朝三暮四又乾別的,不能怕受窮。母親說,行。從此,母親國小畢業後中學連都不上了,外祖父教畫,也請了先生在家裡教古文。姐妹們逛隆福寺、聽戲,而她卻整天做著自己的功課。曾和母親一起學畫的,是給梅蘭芳編劇的高陽才子齊如山第14女齊辛。1948年,她們倆聯合舉辦了花鳥畫展。齊白石老先生不但來看展覽,還買了兩個年輕人各兩幅扇面。齊老要給錢的時候,兩人異口同聲地說,不要錢,我們兩個扇面換一個扇面!齊老給每個人畫了一個扇面。每當說起這件事,母親總會提到,扇面用了洋紅,這是優待我們呀。因為當時齊白石用的洋紅是瑞士進口的,給人畫畫輕易不用。這次畫展,母親的畫都被買走了,她只留下和外祖父合作的《仙鶴松樹》圖,還有齊白石的扇面,歷經文革的洗劫,依然為母親所珍藏。
和父親學畫,一學十幾年。眼看著時世紛亂,生活艱辛,父親也經常為全家人的生計發愁了。特別是解放初期,國畫界一度蕭條,致使畫家們徹底失去了賣畫為生的機會。母親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去上海闖蕩。一方面減輕家裡的負擔,一方面想圓一個大學夢。她記著外祖父常對她說的話:跟我學畫也得科班出身。當時上海有個青年會,相當於外來人口的租住地。住青年會需要一個“鋪保”,一個“人保”。母親拿著外祖父寫給好友、上海榮寶齋經理梁子衡先生的信去找他作保。梁子衡立即帶著母親來到青年會說,“鋪保”是榮寶齋,“人保”是我。青年會的管理員說,哎呀,住在這裡的小姐哪個也沒你的鋪保和人保面子大。
隻身來到上海的母親,靠梁子衡找點畫畫的活兒掙錢。同時,一邊到處找工作,一邊考上海美專。這年暑假,母親考上了美專。學費怎么辦?還是梁子衡通過朋友給時任上海美專校長的劉海粟寫了封信。母親來到劉宅,聽差的讓母親在客廳等。母親等啊等啊,看著傭人們走來走去,看都不看她一眼。正不知如何是好,突然想起口袋裡還有封信呢,就叫聽差的拿了進去。不一會兒,就聽見樓上皮鞋噠噠噠響了起來,劉海粟親自下樓說,第一學期的學費免了,報到去吧。學費解決了,還有食宿費。母親把身上唯一一件禦寒的長毛戎大衣當了,交上了食宿費。
梁子衡部分私人收藏鑑賞:
(一)葉恭綽、瓢叟(顏世清) 行書、山水
款識:新梧先生屬。恭綽。鈐印:葉恭綽印 (另面:顏世清題)瓢叟戲吟。鈐印:世清之印、寒木堂
瓢叟(顏世清)《山水》瓢叟(顏世清)《山水》
葉恭綽《行書》,新梧(李經畲)上款葉恭綽《行書》,新梧(李經畲)上款
老湘妃竹扇骨配精美象牙老湘妃竹扇骨配精美象牙
1. 葉恭綽《行書》,新梧(李經畲)上款。葉恭綽(1881-1968),號遐翁、遐庵,廣東番禺人,祖籍浙江餘姚。書畫家、收藏家、政治活動家,交通系成員之一。出身書香門第,與張大千為摯友。葉恭綽生平於藝術、書畫、詩詞、文物鑑藏無不精通。書工楷、行、草,主張以出土竹木簡及漢魏六朝石刻、寫經為宗。他用筆運腕,獨有心得,筆法雄強樸厚,妍媚動人,自成一家。人稱其書有褚之俊逸、顏之雄渾、趙之潤秀,譽為當代高手。他的名言是“玩物不喪志,收藏為研究”。
上款人新梧(李經畲),(1858-1935),晚清第一重臣李鴻章長兄兩廣總督李瀚章長子。二品頂戴,賜紫禁城騎馬,誥授光祿大夫
2. 瓢叟(顏世清)《山水》。顏世清(1873-1929),字韻伯,號寒木老人、瓢叟,人稱顏跛子,室名寒木堂,廣東連平人,寄居北京。畫家,擅山水、花卉。精鑑賞,收藏之富為北京之最,在政界多年,提倡文化最力。曾任長沙關監督,1917年10月京師首屆書畫展覽會,與葉恭綽關冕鈞郭葆昌均送作品於其中。
此扇骨為上好的蠟地紫花老湘妃竹,斑竹圓痕,闊方玉潤,底似黃蠟,斑色深沉。配以精美象牙,雅致名貴,為收藏名家贈與李鴻章家族之物,可見珍貴。
(二)俞振飛許伯遒秋江泛舟圖、行書
款識:庚辰秋九月,子衡先生雅正。俞振飛。鈐印:振飛 (另面:許百遒題):子衡先生雅正,許百遒。鈐印:百遒。
俞振飛《秋江泛舟圖》,子衡上款俞振飛《秋江泛舟圖》,子衡上款
許伯遒《行書》,子衡上款許伯遒《行書》,子衡上款
1. 俞振飛《秋江泛舟圖》,子衡上款。俞振飛(1902-1993),生於蘇州義巷,為京劇、崑曲表演藝術家。出生在崑曲世家,父俞粟廬為著名崑曲宗師,自成“俞派”。 妻子為京劇旦角演員言慧珠。他不僅是一位京昆表演藝術家,還精通詩詞書畫,他的書畫剛柔相濟,風流瀟灑,流淌著京昆泰斗的情性。亦擅長吹笛,在笛風、指法、隨腔運氣方面有很高造詣。
2. 許伯遒《行書》,子衡上款。許伯遒(1902-1963),又名百遒,原籍浙江海寧,崑曲曲家、笛師。受家庭薰陶,8歲即能吹笛,又經名師俞粟廬、方萼亭、趙同壽指授,融會貫通,自成一家。他的笛音飽滿、醇厚、寬亮,有“滿口風”、“笛王”美譽。“梅蘭芳演出崑劇必聘其吹奏。“笛王”許伯遒先生又是個多面手,除精於吹笛外,在治印與書法上,也是卓有成效的。他曾為梅蘭芳、程硯秋諸大師篆刻過多枚印章,技藝高超。與上海俞振飛、嘉興許鴻賓、崑山李榮忻並稱“江南四大笛王”。
崑曲宗師俞粟廬曾贊曰:“大江南北兩支笛,一為小兒振飛,一為伯遒兄也。”此扇為 兩大崑曲藝術家罕見合作,收藏價值極高。
(三)馮超然、遐翁(葉恭綽) 山居圖、行書
遐翁(葉恭綽)《行書》,梓才上款遐翁(葉恭綽)《行書》,梓才上款
馮超然《山居圖》,梓才(陳從周)上款馮超然《山居圖》,梓才(陳從周)上款
民國竹刻家精刻扇骨民國竹刻家精刻扇骨
款識:丁亥初夏,慎得馮超然。鈐印:馮超然 (另面)梓才先生屬。遐翁。鈐印:恭綽長壽。
1. 馮超然《山居圖》,梓才(陳從周)上款。馮超然(1882-1954),江蘇常州人。早年精仕女,以唐寅仇英為法;晚年專攻山水;好吟詠,工行草篆隸,偶刻印;好交友,與吳昌碩吳湖帆顧鶴逸陸廉夫多往還 。三、四十年代,與吳湖帆、吳待秋吳子深上海畫壇有“三吳一馮”之稱 。
2. 遐翁(葉恭綽)《行書》,梓才(陳從周)上款。葉恭綽(1881-1968),號遐翁、遐庵,廣東番禺人,祖籍浙江餘姚。書畫家、收藏家、政治活動家,交通系成員之一。出身書香門第,與張大千為摯友。葉恭綽生平於藝術、書畫、詩詞、文物鑑藏無不精通。書工楷、行、草,主張以出土竹木簡及漢魏六朝石刻、寫經為宗。他用筆運腕,獨有心得,筆法雄強樸厚,妍媚動人,自成一家。人稱其書有褚之俊逸、顏之雄渾、趙之潤秀,譽為當代高手。他的名言是“玩物不喪志,收藏為研究”。
上款人梓才(陳從周),(1918-2000),詩人徐志摩的表妹夫,張大千早年入室弟子,與梁思成、俞振飛過往甚密。對古建園林、崑曲、繪畫、養生都有精深的研究。
此扇骨為民國竹刻家精刻扇骨。
(四)吳湖帆、余紹宋行書、墨竹
款識:南田謁岳武穆祠。子衡先生,吳湖帆。鈐印:倩盦 (另面)子衡仁兄清屬。丙戌臘月,余紹宋寫。鈐印:余紹宋印。
吳湖帆《行書》,子衡上款吳湖帆《行書》,子衡上款
余紹宋《墨竹》,子衡上款余紹宋《墨竹》,子衡上款
1. 吳湖帆《行書》,子衡上款。吳湖帆(1894-1968),江蘇蘇州人,二十世紀中國畫壇一位重要的畫家,作為一名集繪畫、鑑賞、收藏、文物鑑定於一身的顯赫人物,他在中國繪畫史上的意義其實已遠超出他作為一名山水畫家的意義。早年與溥儒被稱為“南吳北溥”,後與吳子深、吳待秋、馮超然在畫壇有“三吳一馮”之稱。
2. 余紹宋《墨竹》,子衡上款。余紹宋(1882-1949),浙江龍游人,出身書香門第,善屬文、精鑑賞、長方誌、富藏書,尤工書畫。余紹宋之著述,近年來由海峽兩岸重印問世,多次公開展出。余紹宋這個名字,對於今天的人們也許陌生或淡忘了,然而在中國近代史的舞台上,他曾是一個引人注目的人物。
此扇為和尚頭扇骨鑲玉,灑金扇面。
(五)顏家寶 青松雙壽
款識:癸亥年新正,寫於北京椿草堂。家寶。鈐印:家寶作畫。
梁子衡
顏家寶,著名的花鳥大師顏伯龍之女。畢業於華東藝專,曾蒙劉海粟先生關愛,在其校習畫,50年代回京,入北京國畫研究院。善花卉,亦善書法,幼承家學,用筆工細,風格秀潤清遠。觀察入微,有其父遺風.。其作品廣為日本、韓國、新加坡、台灣及歐美等國家及地區賞識,北京榮寶齋至今仍有其作品收藏。
(六)苔徑(日本著名畫家) 梅竹小雀
苔徑,日本國明治時代後期至大正·昭和時代著名畫家,喜歡收集中國書畫,為藝術交流曾旅居上海。1922年日本國內曾掀起吳昌碩熱,日本書藝界人士都十分欣賞吳昌碩的書畫篆刻。梁子衡對吳老作品研究極其精深,令國內許多名家都折服。因而苔徑常到北平榮寶齋上海分店與梁子衡切磋,私交甚密。為紀念二人的珍貴友情,苔徑先生特當面作畫贈與梁子衡。子衡後來時常念起,尤為珍藏。
梁子衡
(七)黃毓瀟楷書四屏
梁子衡
款識:丁卯初夏臨聖教序記,遂廠黃毓瀟
黃毓瀟,民國時期書法家,又名毓蕭、叔蕭。其作品俞伯平的入室弟子劉葉秋有收藏。與仲光勛的弟子夏邦楨、金北樓的弟子馬晉有多次書畫合作。此文為《述三藏聖教序記》,由高宗撰。是褚遂良五十八歲時書,最能代表其獨特風格。意間行草,疏瘦勁煉,雍容婉暢,儀態萬方,足具丰神。張懷瓘曾贊曰:“美人嬋娟,似不輕於羅綺;鉛華綽約,甚有餘態。”此作品為黃毓瀟1927年臨,精細入微,兼得褚書形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