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之謙

徐之謙(1903年--1985年),字缽廠,號益齋又號居庸山農,昌平區馬池口鎮葛村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徐之謙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昌平區馬池口鎮葛村
  • 出生日期:1903
  • 逝世日期:1985
簡介,人物生平,

簡介

近代書法大家,篆刻家

人物生平

徐之謙,祖上世代務農,家境清貧,幼年僅讀過三年私塾。1920年經友人介紹,進北京文楷齋刻書處學徒。因其自幼喜愛書法,此項工作恰與志趣相投,工作起來十分勤奮。工作之餘,他從臨摹《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開始,朝夕用功,書藝進步很快。1921年秋,經理髮現徐之謙能寫一手好字,便將其由刻工提升為書寫,專門從事圖章、篆刻戳記和諸體版本的書寫工作。1923年,文楷齋在上海開設分店,經理將他調往上海,為著名藏書家蔣夢萍書寫宋體字。在上海期間,他先後書寫過仿宋體《松陵集》、明刻本《三國演義》舊刻本《蒼梧集》等百餘萬字及全套北宋體鉛模。1927年,徐之謙調到商務印書館編輯所的舊書部工作,補寫百衲版二十四史,並為宋史、元史、明史及《古逸叢書》、《四部叢刊》等書補寫缺頁和缺字。在商務印書館,他接觸到了各種字帖、印譜,為其提供了系統的學習機會;並先後結識了黃賓虹、黃藹農兩位金石書法大家,經常在一起研究技藝,使他的書法、篆刻技藝又有了新的長進。1932年1月28日,日本侵略軍向駐守上海的中國軍隊--十九路軍發動淞滬戰役,炮火將商務印書館炸毀,徐之謙被困滬上,靠賣字、制印維持生計。1937年夏天,他赴南京榮寶齋重操舊業。不久,\"七七事變\"發生,時局動盪,無法工作,他就返回故里,以務農為本,苦度時光。十餘年間,他在辛勤勞作之餘從未放下手中的毛筆和刻刀,孜孜不倦地刻苦研習金石書法藝術。1951年4月,北京榮寶齋的經理得知徐之謙在原籍務農,就將他請回榮寶齋,安排在編輯科從事書法、篆刻工作。從此,徐之謙英雄有了用武之地。
徐之謙
經過三十餘年的勤學苦練,徐之謙的金石書法已臻爐火純青的境界。在書法方面,他對隸、行、楷、草及宋體、美術字,無不精熟,是一位名符其實的書林全才、奇才。同時,他學古而不泥古,將自已的心得體會與前人的經典佳作融會貫通,既恪守宗法,遵循規範,又有所創新,獨具特色。他的隸書凝重端莊,行書婉麗清雅,楷書工整俊逸,草書嚴謹流暢,篆書渾樸雄健;各種字型皆自成一家,在國內書法界名家中占有一席之地。徐之謙的書法功底紮實深厚,再加上他天資勤奮,一生之中創作甚豐。他在不同時期書寫的各種條幅多達萬餘幅,散見於國外,現大部分已被有心人收藏。他的書法作品經常參加各種書畫展覽,並被收入《中國現代書法選》、《全國第一屆書法篆刻展覽作品集》、《現代書法選》等書冊,日本出版的《明.清.現代中國之書展》、《中國的旅行》等書刊也有登載和介紹。他還結合各個時期的特點和要求,先後出版了《雷鋒日記字帖》(仿九成宮體)、《王傑日記字帖》(集柳體字)、《焦裕祿的話字帖》(仿皇甫君碑)、《毛主席的語錄》(柳體字帖)、《毛主席詩詞三十七首》(草書帖)和《毛主席詩詞三十九首》(草書帖),既向人們展示了他藝術巔峰時期的代表作,又向書法愛好者提供了規範的教材,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好評。鑒於徐之謙在中國書法界的成就、地位和影響,許多國家的重要建築上都曾留下他的墨寶,如天安門廣場人民英雄紀念碑上十塊浮雕的標題文字、在青龍橋新建的詹天佑墓碑的碑文、北京《宋慶齡故居》的豎牌等,供今人及後世欣賞。
在金石篆刻方面,徐之謙同樣出類拔萃。他的篆刻作品結構端莊,筆力雅練,刀法剛健,疏密得當,在國內外享有極高的聲譽。曾著有《缽廠印存》六集,部分作品登載在《革命勝跡印譜》、《中國現代篆刻選》及日文版的《人民中國》等書刊。中國郵票公司還發行過徐之謙的篆刻作品郵票。由於徐之謙的篆刻技藝精湛,周恩來、陸定一、肖勁光、劉寧一、谷牧等黨和國家領導人以及郭沫若、趙朴初、鄧拓等社會名人的姓名章,都是由他精心篆刻的。
徐之謙晚年定居在陽坊鎮西馬坊村,每天除揮毫、治印之外,還熱心傳授書法、篆刻技藝。凡登門求教者,皆知無不言,誨人不倦,而且不圖名利,不計報酬,培養出許多書法、篆刻新秀。1985年因病逝世,享年82歲。徐之謙先生自已保存的大部分書法、篆刻作品同年被榮寶齋收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