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元寺創建於東魏興和二年(公元540年),名淨觀寺。唐乾寧五年(公元898年)重修,更名為開元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公元540年
- 外文名:540A.D
- 農曆:庚申年(猴年)
梁大同六年一般指本詞條
開元寺創建於東魏興和二年(公元540年),名淨觀寺。唐乾寧五年(公元898年)重修,更名為開元寺。
忠州南賔郡今理臨江縣按其所屬自秦漢之代與夔州同又譙周巴記雲後漢初平六年立臨江縣屬永寧郡今郡東二里臨江南古城是也建安六年改永寧郡為巴東郡臨江縣屬焉歴晉宋皆因之至梁大同六年於此立臨江郡以郡城臨江也後魏廢帝二年改為臨州領臨江萬川二郡隋開皇二年郡廢而州存大業五年州廢以其地入巴東郡義寧二年又...
大同年,中州一百七郡縣亦稱於此。”按隋書,天監十年後,梁武帝才開拓閩越。故南宋漳州嘉定志,謂龍溪縣建於梁大同六年。隋開皇十二年(592年),將潮州的(義安郡)的綏安縣和歸屬設立年份不詳的蘭水縣併入泉州(後更名建安郡)的龍溪縣。唐初貞觀間,分天下為十道,福建地區屬嶺南道管轄。到武周時,龍溪縣(...
梁大同六年,武帝詔越州守臣蕭察重修寺宇。簡文帝亦時奉錢。或云:寺本號廣利寺,梁武帝時,改賜阿育王寺之名。爾後塔之供養,數數行之,及宋代,大覺懷璉住之,建宸奎閣。蘇軾作記。尋而宗杲,介諶,德光,如洪,大觀等,交董之,為臨濟之道場,一時稱盛見廣弘明集十六,法苑珠林三十八,佛祖統紀...
臨江郡,古地名,史書記載有:建安十三年,曹操分南郡枝江以西為臨江郡;南朝宋大明三年(459年),升歷陽郡烏江縣置臨江郡;南朝梁大同六年(540年)於臨江縣設定臨江郡;南朝梁武帝太清三年(549),侯景升錢唐縣為臨江郡。漢曹操置 漢獻帝建安十三年,曹操盡得荊州之地,分南郡枝江以西置臨江郡。領縣四。建安十五...
梁大同六年 (540),遣使至梁獻馬及方 物,並求佛教經論。對東、西魏採取“遠交近攻”政策。 東魏武定三年 (545),以從妹嫁東魏孝靜帝,為容華嬪, 並娶東魏濟南王元匡孫女廣樂公主為妻。同時,攻西魏湟河郡、西平郡。西魏廢帝二年 (553),魏丞相宇文泰 勒軍西巡隴山,耀兵河西,遂震懼,遣使貢獻方物...
梁大同六年(540年),大部分地域屬龍溪縣,一部分地域後來從同安縣劃入。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屬龍溪縣第三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屬龍溪縣第七區。1984年,改為角美鎮。截至2021年12月,角美鎮轄18個社區、31個行政村,另轄2農場、1良種場。2019年,角美鎮有工業企業1038個,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
龍溪古縣城,南朝梁武帝蕭衍大同六年地名。歷史背景 龍溪古縣城,始建於南朝梁武帝蕭衍大同六年(540年),一說天監中(510年)隸屬南安郡(泉州),治所設於龍溪縣桂林村(今漳州市南郊古縣、下半林和上半林村)。唐.垂拱二年(686年)十二月九日割龍溪縣南境置漳州,州治設雲霄漳江邊西林村,開元四年(716...
南北朝時期《常昭合志稿》載:梁大同六年“低鄉田皆築圩,足以御水,而澇也不為患,以故常熟”。這就是江蘇省常熟縣名的由來。唐朝中期以來,太湖地區圩田已發展成為有規格布局的成片塘浦圩田。南宋以後圩垸發展到珠江流域及湖南、湖北等地。元代《王禎農書》認為圩田能“捍護外水,難有水旱,皆可救御”。圩田...
梁大同六年(540年)置安州(治今定遠縣大橋鎮三官集),領定遠、臨濠二郡。南朝陳時,陳宣帝太建五年(573年)定遠復歸南朝。 北朝曾數度領轄縣境。北魏孝文帝永平三年(510年)置安州(治今縣東南大橋鎮三官集)。後又置北譙郡,治陰陵城(今定遠縣靠山鄉古城村),領南蔡(治陰陵城)、北譙(今鳳陽縣龍頭壩)二縣...
西晉太康四年(283年),“分吳縣之虞鄉立海虞縣”(《宋書·州郡志》)。隸於吳郡,此為虞山鎮地域劃入海虞。東晉元帝初年(317年),以海虞縣北境僑設郯縣、朐縣、利城縣,為南東海郡。東晉鹹康七年(341年),南沙鄉升為南沙縣。南齊永泰元年(498年),海虞縣北境設海陽縣,隸於晉陵郡。梁大同六...
應山縣,中。南至州一百八里,本漢隨縣地,梁大同,以隨州北界應濃山戍置應州,又分隨縣置永陽縣。隋開皇十八年改永陽為應山縣。石龍山,在縣東北二十五里。有石盤迴屈曲若龍形。禮山關,上禮山縣為名,武德八年縣廢,即齊志所謂武陽關也。在州東北二百四十里,在縣東北一百三十里,北至申州一百五十里。百...
孫氏自雲“開皇辛酉歲生”是其閃爍之詞,隋文帝系梁大同七年(541年)生,恰為辛酉,以開皇年號謔代帝諱,其全句可理解為“我是與開皇皇帝同年即辛酉年(541年)出生的”。他們認為以此推論,則獨孤信贊“聖童”(可能在550—556年間回長安期間),楊堅徵召、魏徵修史請教於孫氏等史料均可得到解釋。郭靄春亦...
梁武帝聽不進去,在徐、揚兩州大發民工及將士二十萬人日夜施工,歷時二年。北魏分裂為東魏、西魏後,雙方連年交戰,對南邊的進攻趨向平緩;而梁朝也開始走向衰落,大規模對北朝的軍事行動停止了。但是梁武帝總想尋找時機,對北朝進行攻擊。中大同二年(547年),東魏大將侯景為高歡之子高澄所逼,求降於梁。梁...
東晉隆安元年(397年),鮮卑乙弗部落遷到青海湖濱,稱乙弗勿敵國,共和為其轄地。義熙十年(414年),乙弗部落臣服於西秦,共和大部地區又屬西秦王朝。南北朝時,南宋文帝元嘉六年,北魏神嘉二年(429年),吐谷渾兵臨環湖地區,乙弗鮮卑降並於吐谷渾,共和旋為吐谷渾地。梁大同六年,西魏大統六年(540年),...
2019年,石碼街道有工業企業121個,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有1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4個。歷史沿革 秦代,屬閩中郡。梁大同六年(540年),屬龍溪縣。明弘治元年(1488年),設錦江埠;嘉靖五年(1526年),設石碼街道。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設石碼特種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屬龍溪...
傳說,棲霞寺創建人僧紹曾夢見西岩壁上有如來佛光,於是立志在此鑿造佛像;他病故後,其子在南朝齊永明二年(484年)開始與僧智度禪師在西壁上鑿佛龕,直到南朝齊永明七年(489年),三聖像才得以完成,三佛合稱“西方三聖”,該殿也稱“三聖殿”。南朝梁大同六年(540年)三聖像佛龕上出現佛光,驚動齊梁貴族,...
《南史·梁簡文帝紀》記其有文集100卷,其他著作600餘卷。存世的作品,經明代張溥輯為《梁簡文集》,收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玄學 文、義之學並稱南朝的顯學,義學即玄學。與對待詩歌類似,蕭綱在玄學上投注的熱情也非常大。歷史上的梁大同年間,宮體詩風與玄談講學之風之盛,大致並駕齊驅。蕭綱、蕭繹...
1987年3月6日,湘鄉縣正式改為湘鄉市。漳 州:即今福建省漳州市。漳州具有悠久的歷史。唐武后垂拱(公元685~688年)以前,這個地方還沒有建制。秦、漢時只在閩粵通道的盤陀嶺設蒲葵關;晉朝初年在梁山下建綏安縣;梁天監(公元502~519年)年間在荊城(今靖城)建蘭水縣;梁大同六年(公元504年)在九龍江畔...
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秦滅楚。二十六年,在全國推行郡縣制,屬鄣郡。漢初至元始二年(2年)間,建石城縣(今殷匯鎮灌口)。屬揚州丹陽郡。東漢,屬揚州丹陽郡。南朝,石城屬南陵郡。梁大同年間,僑立南太原郡於石城縣地,不久即廢。陳天嘉元年(560年),改南陵郡為北江州,石城屬北江州。隋開皇九年(...
西晉 元康九年 西晉 永康元年八月曹氏造作 西晉 永寧元年八月 西晉 永寧二年 西晉 建興三年大歲在乙亥孫氏造 東晉 鹹康三年八月甘日 東晉 晉鹹康六年 東晉 永和元年尹冢 東晉 永和六年 東晉 隆安三年七月 南朝 大明六年大歲壬寅六月 南朝 永明二年丁功冢 南朝 梁大同六年作 五代 西關 南宋(金)泰和三年...
古代龍潭是個神聖的地方,據《龍溪縣誌》記載,“梁大同六年,有九龍晝夜戲於此,蓋龍溪之所由名”。由於有九龍晝夜在此嬉戲,而龍能行雲播雨,所以古代遇到乾旱,官民的祈雨活動,就得到龍潭了。龍潭江左有一個小山包,上仍立一方“喜雨碑”,記載明朝一次祈雨活動,很有史料價值。據云,豐山老百姓在端午節舉行...
孔敬通 孔敬通,(南朝·梁)梁大同中(五三五―五四六)東宮學士。孔敬通 能一筆草書,一行一斷,婉約流利,特出天性,頃來莫有繼者。又創為左右書,座上酬答,無有識者,庾元威見而達之,遂呼為眾中清閒法。《庾元威論書》
至北周大象二年(580年),北方已有221個州、508個郡、1124個縣;梁大同五年(539年)時,南方也有州107個、郡586個。不少地區出現有州而無可轄的郡,郡無可轄的縣;有的兩州同在一地或一地有兩個郡名,使地方政治制度陷於極度混亂境地。政治 參見:宇文泰改革 改革制度 西魏恭帝元年(554年)正月,元欽...
皇業寺,位於江蘇省丹陽市埤城鎮張巷東城村北,始建於梁大同年間(535年—545年)。該寺初名皇基寺,唐改名皇業,元代稱戒珠院,明宣德年間重建,復名皇業寺。東城村原名東城裡,是南朝齊梁帝王先祖蕭整的居住地,蕭整第五世孫蕭道成就是從這裡走出去,最後稱帝建齊朝;蕭整又有第六世孫蕭衍稱帝建梁朝。論輩分...
《南史・廬陵威乇蕭續傳》 雲: “元帝之臨荊州, 有宮人李桃兒者, 以才慧得進, 及還, 以李氏行。 時行宮戶禁重, 續具狀以聞。 元帝泣對使訴於簡文, 簡文和之得止。 元帝猶懼, 送李氏還荊州,世所謂西歸內人者。 ” 按此, 則詩作於大同五年離荊少I'l赴康途中。作品賞析 梁大同五年(...
南朝梁大同二年(536年),廢赤坎戍,置仁州。隋煬帝大業元年(605年),廢仁州。唐武德四年(621年),置仁州。貞觀八年(634年),廢仁州。南朝梁置 南朝梁大同二年(536年),廢赤坎戍,置仁州,治所在赤坎城(今安徽省固鎮縣仁和集;一說在今安徽省泗縣西南)。北齊,仁州領谷陽郡(今安徽省固鎮縣...
今漳州開發區境地秦時屬閩中郡;漢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屬會稽郡,建安初年屬會稽郡侯官縣;三國時吳永安三年(260年)屬揚州建安郡東安縣;晉太康三年(282年)屬晉安郡晉安縣。南朝梁武帝大同六年(540年)置龍溪縣,隸屬南安郡,境地屬龍溪縣。隋大業三年(607年)屬建安郡龍溪縣。唐武德五年(622年)屬...
梁大同五年(公元539年),蕭 繹三十二歲,正值任荊州刺史又為護軍將軍。當時,文學家顏之推之父西平靖侯、 湘東王國常侍顏協去世,蕭繹做《懷舊詩》表達感傷之情。讓我們體會到蕭繹性格 中重情哀婉的一個側面。 顏協、頗之儀、頗之推父子三人:《梁書.顏協傳》:“釋褐湘東王國常侍,又兼府記室。世祖出鎮荊州,轉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