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嘉同志青年時期,正是
日本軍國主義加緊侵略中國、中華民族處於危難之際,他深感“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從中學時代開始就投入抗日救國的大潮之中,積極進行抗日宣傳活動。1935年冬在中山大學就讀時,加入了黨的外圍組織“中國青年同盟”和抗日社團“中國反帝反法西斯大同盟”,成為廣州青年抗日救國運動的活躍分子和骨幹,在廣州參加“一二九”運動的抗日救亡示威遊行和宣傳組織工作時兩次被捕入獄。在鬥爭中他進一步認清中國共產黨是真正抗日救亡、拯救民族的力量,1936年秋他加入了中國共產黨,積極從事青年工作。任中山大學學生黨支部書記、中共廣州市委青年部部長、廣東省委青年委員會副書記兼省
青年抗日先鋒隊總隊部副總隊長,領導廣東青年運動,有力地推動了全省
抗日救亡運動的深入發展,為廣東黨組織的恢復和重建作出了貢獻。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梁嘉同志轉入秘密抗日鬥爭,先後任中共
西江特委組織部部長,中共南路特委副書記,廣東中區特委副書記、書記,
珠江三角洲特委書記。在極其艱難的環境中堅持地下鬥爭,保存和發展了黨的力量。1944年11月,中共廣東省臨委和
軍政委員會聯席會議增補梁嘉同志為廣東省軍政委員會成員。 1945年1月
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珠江縱隊宣告成立,梁嘉同志任縱隊政治委員。廣泛發動民眾,擴充部隊,粉碎了日偽的“萬人大掃蕩”,迎接中央南下部隊,率領
珠江縱隊一部分主力向西江上游挺進,到粵西北、桂東一帶開展武裝鬥爭,創建西江地區新的游擊根據地,併兼任中共西江地委書記,1945年7月任中共廣東區黨委委員。 抗日戰爭勝利後,黨領導的廣東地區抗日武裝力量主力奉命北撤,梁嘉同志留在中共中央香港分局(華南分局),以
西江特派員身份繼續進行革命活動,負責聯繫西江、粵中地區留下堅持鬥爭的武裝人員和地下黨工作。1947年5月粵
桂湘邊工委正式成立,梁嘉同志任書記。同年7月,邊區人民解放軍成立,梁嘉同志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迅速開展了重建武裝工作,奮起自衛反擊,在粵桂湘邊地區開展反對
國民黨反動派的武裝鬥爭。1949年7月,
中國人民解放軍粵桂湘邊縱隊正式成立,標誌著粵桂湘邊人民武裝力量從此跨進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光榮戰鬥序列,踏上了新的發展階段。梁嘉同志率領邊縱健兒,採取機動靈活的戰略戰術,敢於鬥爭,英勇戰鬥,粉碎敵人無數次穿梭式的圍剿,創建了一個穩定的邊區,以廣寧為中心的七個縣建立了民主政權。有力地配合了南下
野戰軍解放粵桂湘邊的戰鬥。 1949年10月,梁嘉同志被任命為
廣東軍區西江軍分區政治委員、中共粵中區黨委副書記兼西江地委書記。開展鎮反和剿匪等一系列鬥爭和轟轟烈烈的
土地改革運動,大力恢復生產和公共事業建設,使新生紅色政權得到鞏固和加強。
新中國成立後,梁嘉同志積極投身社會主義建設,為革命老區建設及落實政策,為廣東科學、教育、衛生事業的發展,辛勤勞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1979年8月,任
中國科學院廣州分院、
廣東省科學院院長兼黨組書記,在任期間,他積極開展撥亂反正,正本清源,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的科學技術方針政策,根據廣東省委的指示,實行中國科學院廣州分院、廣東省科學院(“兩院”)兩塊牌子、一套機構的管理模式。為“兩院”科學技術事業和科技隊伍的優勢互補,組織重大科技項目攻關,為中國科學院與廣東省開展科技經濟合作創造了有利條件;恢復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撤銷的科研機構;抓緊落實知識分子政策,平反冤假錯案,重建科技隊伍並恢復技術
職稱評審和正常晉升,廣泛調動了科技人員的積極性。院領導班子根據《1978-1985年全國科學技術發展規劃綱要》的要求,制定“兩院”新的科學技術發展規劃,堅持科技工作“為當前當地服務”方向,充分利用自身的資源條件並發揮科技人員優勢投身國民經濟建設主戰場,創建
深圳科技工業園等,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為“兩院”後來的科學技術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梁嘉同志的一生光明磊落。凡與梁嘉同志並肩戰鬥、合作共事,或者在他領導下工作的人,都能感受到他忠於黨、忠人民的堅定不渝的信念,更深深體會到他為人低調,居功不傲,勤奮學習,平易近人,艱苦樸素,清正廉明的優秀品質,深受大家的愛戴。 梁嘉同志情系革命老區,
離休後仍擔任廣州地區老游擊戰士聯誼會理事會會長、廣東省老區建設促進會顧問,積極參加廣東黨史、軍史的編纂工作,為促進老區建設和發展,做了大量力所能及的工作。他愛好廣泛,尤其對書法藝術情有獨鐘。經過長期的勤學苦練,從研習到創作,形成了自己的行書風格。創作了數百幅主題鮮明、思想性強的書法作品,體現了他的高尚情操和寬廣胸懷,更體現了他對革命老區戰鬥烽火和戰友的深情懷念。進入
耄耋之年,仍然經常深入革命老區調查研究,為繼承和發揚革命傳統不遺餘力,為老區生產建設的發展和人民民眾脫貧致富出謀劃策,向各級政府建言獻策,充分體現了他政治堅定、思想常新、理想永存的高貴品質。 梁嘉同志的一生是忠於黨、忠於人民、忠於革命的光輝一生,是為中華民族解放和人民解放事業戰鬥的一生,是為
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奮鬥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