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背景
經過多年的東征西討,
桑海人不僅取代
馬里帝國的
霸主的地位,並進而成為西
蘇丹歷史上版圖最大、國力最強的大帝國。桑海文明的世紀代表著古代
非洲黑人文明輝煌的顛峰,使桑海帝國在
伊斯蘭世界享有盛譽。
十五世紀起,桑海逐漸形成一個
強盛的帝國,取代了
馬里帝國在西蘇丹的霸主地位。最終發展成為非洲歷史上最大的
文明古國,面積幾與歐洲相等;之後的西蘇丹地區乃至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大陸,一直未曾出現能與之相比的龐大帝國。不僅如此,桑海帝國政治法律制度的完備、文化學術的繁榮,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古代歷史上也是空前絕後的。可以說,桑海帝國代表著古代黑人文明的最高成就和最後的輝煌。
十一世紀初葉,桑海統治者將都城遷至商業城市
加奧。日益強大的桑海越過浩瀚的
撒哈拉沙漠,與遙遠的北非和地中海發展起了相當廣泛的貿易關係,甚至王室墓碑的石料也是從西班牙運來的。當加納和馬里相繼稱霸西蘇丹地區時,桑海曾先後成為他們的
藩屬。
然而,桑海民族具有長期獨立王國的傳統,他們不甘於被外人統治的地位。當
馬里帝國由於內亂而遭到削弱時,桑海於十四世紀下半葉脫離
馬里帝國,並利用其有利的地理位置,開始向四周尤其是尼日河灣以西地區擴張。
傑出帝王
桑尼阿里時代
沃洛夫人在這裡建立卓洛夫國,16世紀前後屬桑海帝國。
精力充沛、英勇善戰的
桑尼·阿里(Sunni Ali)登基,標誌著桑海帝國時代的開端。
桑尼·阿里即位後率領一支包括騎兵、水軍在內的龐大軍隊東征西討,屢獲勝績。
一四六九年,他率軍攻占了重鎮廷巴克圖,之後又奪取了傑內等重要城市,控制了整個尼日河流域地區。最後他進攻並占領了馬利帝國國都和舊帝國的大部分領地,從此桑海取代
馬里帝國稱霸西蘇丹。他以龐大無敵的軍事力量牢牢控制著舊帝國的商業中心地帶,使桑海人的權力在西蘇丹貿易網中的三個主要城市廷巴克圖、傑內和首都
加奧奠定了基礎。
一四九二年,
桑尼·阿里在征戰歸途中猝死。此時的桑海已經牢固地確立了自己作為西非霸主的地位。迄今,儘管時過五個多世紀,桑尼阿里的事跡一直在西非傳誦,他被看作一位法力無邊的大巫師、一位具有遠見卓識的傑出領袖,被視為勇氣和力量的象徵。如今,西非地區的一些建築以他的名字命名,以紀念這位昔日享譽西蘇丹的英雄。
但在當時,
桑尼·阿里對
伊斯蘭教不夠熱心,並且,因為是一個鐵腕人物,
桑尼·阿里對勇於向他挑戰的反對者毫不留情,不是處死就是予以放逐。許多人對他十分仇視。在穆斯林學者撰寫的編年史中,桑尼阿里被描繪成一個殘忍嗜權的暴君和異教徒,他征戰的功績和統治的高效率受到貶抑。
阿斯基亞王朝
一年之後,一位權勢頗重的將領
穆罕默德杜爾(Muh ammad Turay)發動兵變奪取王位,將
桑尼·阿里的家族驅趕至登迪
桑海人最初的發源地。穆罕默德杜爾建立了
阿斯基亞王朝,稱
穆罕默德一世。這一王朝從一四九三年一直延續到一五九一年桑海帝國滅亡為止,歷時九十八年。
登基初期,他集中精力鞏固他的帝國,使人民休養生息、豐衣足食。他組建職業軍隊,讓他的臣民專心務農經商。地方上的統治者、四名總督,尤其是他的弟弟奧瑪爾孔迪亞加是他的重要幕僚,幫他維持治安和治理帝國。
通過長期的軍事征討,杜爾使桑海的版圖遠離了原來的尼日河流域而大幅度向外擴張。統治範圍西達大西洋岸,東部包括豪薩城邦,抵達加涅姆博爾努(KanemBornu)地區,向北幾達摩洛哥南部。桑海帝國進入鼎盛時期,成為西蘇丹歷史上面積最大、國力最強的國家。
統治思想
穆罕默德杜爾一改桑尼阿里的做法,在對待
伊斯蘭教問題上採取了親善態度,因而深得
穆斯林的敬重和擁戴。他進一步把伊斯蘭教當作統治桑海帝國的思想基礎,確立了伊斯蘭教的支配地位,並按照教義進行行政改革。由於杜爾對伊斯蘭教的支持和提倡,廷巴克圖發展成為當時伊斯蘭教世界中享有盛譽的文化中心之一。
一四九六年,杜爾前去參拜麥加聖地,此行之聲勢和影響堪與
馬里帝國的穆薩皇帝媲美,但少了有意的炫耀和施捨。軍事扈從只有一千五百人,所帶的黃金不到穆薩所帶數量的五分之一。此行的主要目的在於觀摩學習阿拉伯世界的制度和文化。因此,他與隨從的官員和學者積極與當地社會進行了廣泛接觸,從當地醫生、數學家、科學家等學者那裡得到很大的教益。
他在國外朝聖、旅行長達兩年之久,而國內穩定依舊。朝聖在政治上、宗教上都提高了杜爾的地位。在
麥加,杜爾被封為「
哈里發」,從而確立了在西蘇丹地區
穆斯林和
廷巴克圖學者中的優勢地位。
杜爾從東方回國之後和幕僚商議結果,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他認真選派被稱為「法里」的總督去統治帝國下轄的大區,指派稱之為「諾伊」的頭人去管理各省和各大城市。《
古蘭經》和杜爾據此頒布的法律成為執法的依據。
杜爾還改組軍隊,提高其戰鬥力。在經濟生活領域,改進了貨款制度,建立了統一的度量衡體系,鼓勵臣民積極參與對外貿易,來自歐洲和亞洲的商人成了廷巴克圖和加奧市場的常客。在教育方面,杜爾鼓勵辦學,在各地興建了很多伊斯蘭學校,
加奧、
瓦拉塔、
廷巴克圖和傑內等地成了文化教育中心,西非最有學問的學者雲集在這裡。
在杜爾的治理下,整個桑海一片繁榮的景象。
當代學者亞歷山大張伯倫認為:“在個人素質、管理才能、致力於為臣民謀福利、虛心接受外來影響等方面,桑海國王……肯定不亞於當時一般歐洲君主,甚至優於其中的許多人。”
航海時代
在
大航海時代中,人們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
英格蘭、西班牙、
葡萄牙等等的七個國度,而也因為同盟港的設定,也忽略了其實在當時在十六世紀早已存在的國家。
像十六世紀時候的西非,也曾經擁有盛極一時的強大帝國。在當代我們知道西非
貝寧王國國王擁有龐大財富,卻鮮有人知道在十六世紀時的西非桑海帝國比貝寧有過之而無不及。
桑海帝國創建於公元七世紀,其位置在於尼日河布薩瀑布以南的登迪地區。由於非洲一向是群雄割據,國與國互相吞併,桑海帝國也在這種環境下生存。
十四世紀時主宰西非的是
馬里帝國,桑海帝國遭受征服,當時桑海帝國有點像春秋時代的吳、越一樣,派遣兩位王子阿里.格倫和塞爾馬.納爾到馬里帝國當人質生活。
兩位王子在馬里生活,表現得十分恭順,也向馬里國王表示願為帝國效犬馬之勞,在馬里軍隊中充當士卒。由於表現異常勇敢,屢立戰功,因此得到國王喜愛而對於他們的監視越加鬆懈,在馬里國王病亡後,馬里發生繼承人爭奪戰,兩位王子乘亂逃回桑海帝國。(歷史上因婦人之仁犯下滅國之禍的事件屢見不鮮,西非諸國因繼承人爆發內戰而亡國例子也不少)
兩位王子回國後,訂出作戰方針,針對
馬里帝國作出消滅政策,經歷多年的戰爭。於一四六八年,桑海第三任國王索尼·阿里攻下馬里首都
廷巴克圖,標誌
馬里帝國滅亡,桑海踏入全盛時期。
後來桑海帝國將軍穆罕默德·杜爾在國王死後發動政變,自稱
穆罕默德一世,建立一個以伊斯蘭教為國教的桑海帝國。
穆罕默德在政治上進行一系列改革,經濟上稅制改革、開闢運河、鼓勵農業·····(這些都不深入介紹)。而桑海帝國的對外貿易,主要是向西非的其他國家進行黃金、鐵礦、紡織品、鹽、奴隸等買賣。而紡織品、奴隸交易品也為葡萄牙所情有獨鐘。而在十六世紀中的廷巴克圖擁有西非最一大規模縫紉作坊的城市。而遊戲之中,卻把西非的重要交易品注重在黃金,則有點可惜,希望大航海未來可以加重鹽、紡織品在西非的價值性。
雖然桑海帝國只有短暫的輝煌,但它也曾經在大航海的世紀中一個不容別人忽視的勢力。
體系制度
與加納和馬里的那種諸多王國聯盟形式相比,桑海帝國的政治制度和行政體制要完備得多。桑海君主制承襲了歷史悠久的治國傳統,建立在尊重伊斯蘭教和傳統價值觀念的基礎之上。一方面,按照桑海和西蘇丹的古老傳統,國王是其臣民之父,有僅次於神的權力,臣民朝見他時都要跪拜。另一方面,從十一世紀以來就一直都是穆斯林的桑海國王,按照伊斯蘭傳統,進行統治必須嚴格遵循《
古蘭經》教義。這兩種傳統相輔相成,因君主的個性不同而各有側重。
桑海皇帝有龐大的朝臣陣容,包括皇室成員、高官顯貴、
格里奧等等。皇帝的寶座設在高台上,周圍侍立著七百名
宦官,格里奧專司傳令。大批僕從,通常都是奴隸,在一位宮廷長官的指揮下,負責各種宮廷內務。衣物總管掌管國君的服飾皇帝大約有二百一十套衣服,分別由毛、棉或絲綢做成。
政府由君主指定的大臣和諮議組成,中央政府官員分不同的官職和等級。中央政府官員組成帝國會議,討論帝國的所有問題,文書大臣起草會議檔案,處理君主的信件,並負責草擬和執行君主頒發的各種許可狀。其他職別等級各不相同的官員,各自分管不同的行政部門。主要官職有:「河流總管」兼艦隊統帥,設定這一職位是基於尼日河的重要性,河流總管有權監督各省的省督。此外還有負責管理帝國大量田產的農業大臣,掌管財務和稅收的財政大臣等。桑海帝國還設定科萊伊法爾瑪一職,負責對外關係事宜,同時也代表帝王前往各省解決一些緊迫問題。
行政管理
杜爾時期把帝國分成十個省,各省均委派自己的親信治理。他還指定一些長官負責全國各個方面的行政管理,對廷巴克圖和
傑內等重要城市還派有總督,重要港口也派有專門負責交通和稅收的官員。在杜爾統治下,行政官員不必出自名門,而可以憑藉自己的才能得到晉升。桑海帝國具有悠久的尚武傳統。杜爾執政時期廢止了動員全民當兵的做法,建立了包括騎兵、步兵和水軍等兵種的國家常備軍。桑海騎兵是軍隊的先鋒,享有特權,其骨幹是貴族上層人士,待遇和裝備均優於其他兵種。騎兵的武器是長矛、馬刀和弓箭,武士著束腰戰袍,內穿鐵甲胸鎧。桑海黑人史學家馬哈茂德卡迪寫道:「桑海的所有重要人物都精通戰爭藝術。他們非常勇敢,非常大膽,又善於用兵。」馬很昂貴,在十六世紀時一匹馬可換取十個俘虜。步兵人數在軍隊中所占比例最大,他們來自社會各階層,有奴隸、戰俘、自由人,也有低層貴族。步兵的武器是矛和弓箭,以及革盾或銅盾。桑海的水兵馳騁於尼日河道,由近兩千條獨木舟組成常備艦隊。他們多是漁夫出身,組成的一支常備小艦隊約有兩千條空心獨木舟。
桑海有可靠的財源,大批行政人員從各地源源不斷地徵集到中央。桑海帝國稅收的主要來源是:為皇帝徵收的,作為皇帝私人財產稅收;為窮人徵收的什一稅;農、牧、漁業稅、商業稅和關稅;向大城市商人徵收的特別稅。最重要的收入來源還是連年戰爭得到的
戰利品。皇帝利用充裕的財源支付朝廷開支和常備軍的軍費,王室經常撥款建造或修繕清真寺,資助國內的窮人以及饋贈和救濟著名隱修士。
皇帝將司法事務委派給其代表卡迪或部落酋長負責,這些代表實際上獨立於中央政府和其他官吏之外。這賦予桑海的司法系統某種現代特徵。事實上,桑海帝國存在著兩種法律體系伊斯蘭法律體系和傳統司法體系。前者適用於穆斯林社會,通行於廷巴克圖等深受伊斯蘭教影響的城鎮。
卡迪是由皇帝任命的終身法官,他聘請法庭的書記、秘書和公證人等協助辦案;裁決則由代表帝國權力的官員負責執行。傳統的司法體系仍然在幅員遼闊的農村盛行,甚至許多穆斯林大城市。人們在處理家庭內部紛爭時,或在共同體內通過族長解決糾紛時,都依然按傳統的程式行事。
經濟生活
與
加納和
馬里一樣,桑海的繁榮主要依靠的是對穿越撒哈拉商路的控制。桑海帝國地處西蘇丹薩赫勒地區的中部,是南北交通要衝,得撒哈拉商道之利,貿易十分發達。尼日河由西向東流經桑海,也方便了交通運輸,兩岸的肥沃土地是精耕細作的良田。
西蘇丹和薩赫勒地區的城鎮,如瓦拉塔、廷巴克圖、傑內和加奧(此為規模宏大的穿越撒哈拉貿易的幾個中心),與撒哈拉、北非以及遠至地中海沿岸地區的許多大市場聯繫在一起。一些商人有完善的組織,在許多城市中設有分理處,在尼日河上有商船隊,駱駝和牛是他們最重要的運輸工具。
有的交易採取傳統的以物易物方式,更多的則是採用貨幣形式。小筆買賣多用瑪瑙貝,大宗生意則多用黃金、食鹽或銅幣。輸入桑海的商品主要有鹽、武器、馬匹、銅、玻璃器皿、糖和北非的手工業品,如鞋類和羊毛製品,以及歐洲的布匹。對外則出口黃金、奴隸、象牙、香料、柯拉果和棉織品。除商業外,桑海帝國的採金業、製鹽業和紡織業也較發達。
尼日河流域人口稠密,物產豐饒。那裡的居民從事農業、漁業和牲畜飼養業。大城市裡的王公貴族擁有大莊園,由奴隸耕作。桑海君主擁有最多的土地,遍及整個尼日河流域,由一村村的奴隸在監工的監督下進行耕種。奴隸勞動在桑海經濟生活中起著重要作用,他們多半是戰爭的俘虜。桑海有一些共同體以捕魚維生,他們將補獲的魚晾乾或熏乾,然後販運到帝國各地。薩赫勒地區邊緣國家和馬西納河谷居民的牛羊飼養業較發達,對城鎮居民而言,是奶品和肉食的重要來源。事實上,農業地區的產品相當大的一部分都送到市場銷售,以滿足城鎮居民的需要,並換回鄉村居民所需的食鹽之類的日用品。
社會文化
主要城市
商業大擴展使城市文明在整個西蘇丹薩赫勒地區得到了發展,
廷巴克圖、
傑內和
加奧是桑海帝國最大和最重要的三座城市。
廷巴克圖是帝國的經濟重鎮和文化中心,也是整個蘇丹地區的聖城,在當時的伊斯蘭教世界中享有盛譽。據文獻記載,十六世紀中葉,廷巴克圖有一百八十多所教授《古蘭經》的學校,極像一座大學城。傑內在經濟和宗教方面與廷巴克圖有密切聯繫,是蘇丹內地最重要的黑人聚居地,那裡高聳著威嚴的清真寺,可稱為蘇丹藝術的明珠,也是南方的大市場。加奧則是政治首都,比其他城市更古老。
社會成分
城市社會的基本成分有三:商人、手工業者和宗教階層,他們都直接或間接地靠商業維生。手工業者和商人是居民中十分活躍和富有生氣的一部分,他們組成行會,各個行業都有自己的規矩和習俗。桑海帝國文化教育事業發達,為了能立足於世,桑海君主以優厚的待遇廣泛延攬伊斯蘭文人和法律顧問。對他們十分禮遇,經常就國務大計向他們諮詢,並採納了許多建議。廷巴克圖學校林立,另有圖書館、清真寺多處,學者雲集,研究領域廣泛。當時有人記述說: 廷巴克圖有許多法官、醫生和宣教師。他們都從帝王那裡領取高薪,帝王非常敬重博學之士。對於從馬格里布地區輸入的抄本書籍的需求非常大,販賣書籍比其他任何生意都更賺錢。
書籍文獻
十分可惜的是,大量圖書資料焚毀於戰火,殘存的文獻是研究西蘇丹史的珍貴史料,其中包括兩部歷史巨著廷巴克圖的黑人歷史編纂家阿卜德拉曼薩迪(Abd al-Rahman as-Sadi)編著的《
蘇丹史》(Tarikh as-Sudan)、馬哈茂德卡迪編寫的《法塔史》,二書均成書於十七世紀。著者是桑海帝國末期的歷史學家,他們的作品是當代所知道的非洲黑人使用文字寫歷史的最早記錄。這兩部著作都記述了西非地區許多古老的口頭傳說並作了評述,對當時的事件有深刻的了解。
宗教信仰
伊斯蘭教
有成千上萬的學生從各地來廷巴克圖學習,他們都是寄宿生,與老師同住。教師除得到生活必需品外沒有別的報酬,但始終全心全意地日夜潛心於教學工作。教學分為兩個層次:初級《古蘭經》學校,主要是閱讀和背誦《
古蘭經》;進級學生則要開始學習伊斯蘭教的各個科目,包括各門傳統學科神學、經文釋義、伊斯蘭聖訓和馬利克教派的法學體系。此外還有語法、文學、邏輯學、
星占學、
天文學、醫學、歷史和地理,以及初步的數學知識和其他科學知識。
傳統宗教
儘管如此,在十五、十六世紀,伊斯蘭教還不是占主要地位的宗教,絕大多數桑海人和居住在鄉村的各族人民依然留戀他們祖傳的信仰。桑海人崇拜的至上神是「霍里」,並供奉自然界無處不在的精靈。他們信奉的眾神主要有:尼日河神和雷神。在他們的社會裡,巫醫多是出自古老的桑尼王朝的後裔,受到普遍的尊敬,負責保護社會不受邪惡的鬼魂和惡巫的侵害。各個共同體都盛行祖先崇拜,對祖先的祭祀由各氏族的首領主持。在鄉村紮根極深而普遍流行的傳統宗教,就是這樣來確保社會的安穩、心理平衡和連續性。
危機衰落
公元一五一五年桑海的屬地
豪薩獨立,帝國出現危機。一五一九年,杜爾的弟弟,多年盡心竭力輔佐王兄的奧瑪爾孔迪亞加去世,更使他喪失了控制王朝的能力。一五二八年八月,杜爾被其長子穆薩廢黜。桑海帝國政治制度弱點之一是沒有明確的王位繼承制度,此時這一弱點尤顯突出。穆薩登基後殘酷迫害反對他稱王的弟弟,激烈的權力鬥爭發展成內戰和屠殺。多年的繼位危機和叛亂之後,由杜爾的另一個兒子伊斯邁爾登位。
傳至達烏德皇帝(Dawud,一五四九一五八二在位)時,桑海帝國一度中興,達烏德統治桑海三十三年。他重組軍隊,平定邊界地區的一些叛亂,收復了內亂時期失去的地盤,重振杜爾統治時期的國威。達烏德篤信伊斯蘭教,他給穆斯林學者大量土地、奴隸、穀物、牛和布匹;重修了清真寺,使廷巴克圖的繁榮達到了頂點。
混亂衰敗
達烏德皇帝去世之後,他的兒子又展開王位之爭。桑海帝國無可挽回地衰落下去了,一五八八年西部各省在混亂中分離。一五九○至九一年,摩洛哥國王乘桑海內亂,派遣四千人的遠征軍跨越撒哈拉沙漠入侵。由於控制撒哈拉商道之爭,摩洛哥視桑海帝國為夙敵。強盛時期的桑海,將勢力和影響擴展到摩洛哥的食鹽來源地塔加扎和塔奧迭尼,幾乎接近摩洛哥的邊境,打破了橫貫撒哈拉貿易的商業均勢。對此摩洛哥人懷恨已久,桑海內亂為摩洛哥王國復仇提供了良機。此時桑海帝國的騎兵和弓箭手數倍於敵手,但是士氣低落,軍心渙散,無力禦敵。
在
湯迪比戰役中,摩洛哥軍隊大敗桑海軍隊,先後進占廷巴克圖、加奧和傑內等城市,桑海帝國就此解體。從桑尼阿里於一四六四年登位算起,到一五九一年摩洛哥興兵入侵為止,桑海帝國共歷時一百二十七年。
儘管桑海帝國覆滅了,但桑海人的國家仍然存在。他們此後退回到南方的尼日河沿岸的原居住區登迪地區,延續著他們傳統的生活。直到當代,尼日河沿岸的狹長地帶從廷巴克圖一直延伸到奈及利亞西北部邊境,依然居住著近百萬曾建立歷史上大帝國的桑海人的後裔,他們大都是農民或漁民。先祖的光榮和昔日帝國的輝煌依然在他們之間傳誦,激勵著他們為生存競爭而勤奮勞作。
評價
桑海國王鼓勵商業發展,商業大擴展使城市文明在整個西蘇丹薩赫勒地區得到了發展,廷巴克圖、
傑內和加奧是桑海帝國最大和最重要的三座城市。廷巴克圖是帝國的經濟重鎮和文化中心,也是整個蘇丹地區的聖城,在當時的伊斯蘭教世界中享有盛譽。據文獻記載,十六世紀中葉,廷巴克圖有一百八十多所教授《
古蘭經》的學校,極像一座大學城。傑內在經濟和宗教方面與廷巴克圖有密切聯繫,是蘇丹內地最重要的黑人聚居地,那裡高聳著威嚴的
清真寺,可稱為蘇丹藝術的明珠,也是南方的大市場。加奧則是政治首都,比其他城市更古老。
據說,桑海帝國曾試圖橫渡大西洋,他們相信那邊還有陸地,為此儲積夠2年之用的糧食和數百大船,可惜最後未能成功。